沈文云
(永靖縣太極鎮中莊中心小學 甘肅 永靖 731600)
信息技術在網絡時代的小學數學課堂上,已經成了教師最常用,也是最優選的輔助手段之一,它既能營造課堂氣氛,創造更加適宜的教學環境,更能運用其智能化的優點,把抽象的知識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激活了學生的靈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同時,還能優化教學過程,促進學生參與,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趣、豐富,為學生打通了更多思路,更多捕捉知識的靈感,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從而促進學習質量與教學效率的提升,為學生成長式學習打基礎。
預習是學生了解新課內容,發現疑問,為課堂學習做準備的主要手段,既能緩解學生的焦慮,減輕學生壓力,還能增強學生的信心,讓學生對課堂學習更有目標性、針對性。但是由于以前條件限制,學生的預習只能靠課本,借助課本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只能劃出來等待課堂上解決,問題一多就會讓學生產生“這一節內容很難”的偏面認識,弱化學生信心,給課堂教學會造成不利的影響。網絡時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膽、科學地借助信息技術課件、網絡資源等進行課前先學,幫助學生高效完成預習的同時,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做好準備。
比如,在學生預習“觀察物體(二)”這一節時,教師用書本上現有的配圖很難滿足學生觀察,也無法讓學生快速從不同角度觀察到一個物體的不同面,所以影響觀察效果與學習效率。在信息時代,學生只要運用多媒體課件,或者網絡上關于“觀察物體”的小視頻,就能360°地在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再為學生展示相關的預習題,如出示不同角度觀察到的某一個圖形的某一面,讓學生觀察、辨別是從正面、后面、左面、右邊,還是從上面、下面觀察到的等等。這不但改變了學生的預習方式,豐富了學生思維,增強了學生學好“觀察圖形(二)”的信心,還使學生對圖形觀察有了較深刻的了解,讓學生放下壓力,輕松應對課堂學習,保證學習質量的同時,也提升教學效率。
態度決定一切,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態度同樣重要,同樣能左右教學結果,影響教學效率。因此,作為信息代的小學數學教師,要走進小學生心里,想他們所想,才能根據學生需要運用信息設計導入內容、呈現內容,優化導入過程,讓學生看到不一樣的數學,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首先,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與新課有關的情境問題,或者呈現與新課有關的圖片等,吸引學生,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認識鐘表”的導入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幾張活潑可愛的卡通鐘表圖,并配上文字:“小朋友,知道我叫幾點嗎?”小學生看到這樣生動的圖片,再結合問題,不但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強烈地想知道鐘表上的時間,促進代入感,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學習。
其次,教師還可以在導入環節,運用信息技術回顧舊知,增強學生遷移知識的意識,訓練學生思維。眾所周知,以前沒有信息技術與網絡,教師在教學前要想幫助學生回顧和復習一下上一節的課內容,只有簡單的提問。顯然,這種課前回顧和溫習只能滿足一部分學生,對于基礎差,反應慢,能力不足的學生來說只是個過程。但是信息技術的出現,教師可以把上一節課的內容做成思維導入、表格等,也可以用上一節課的課后小結進行回顧,教師還可以在網絡上找到相關章節的知識總結與歸類引導學生回顧等。這不但能讓學生不同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再次進行復習、鞏固,補充筆記,還能扎實學生的基礎,為學生對新課的有效學習打好基礎。
如果說問題是數學的靈魂,那么筆者認為興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鑰匙,它能打開任何知識的大門,把學生帶進豐富的數學世界。可見,興趣在學生學習中的重要性。作為信息時代的小學數學教師,為了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發現樂趣,激發熱情,就要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從備課、課件設計、內容選擇與整合以及呈現方式,都融入信息技術,借助信息技術無可替代的教學功能與呈現功能,優化教學過程,降低知識難點,讓學生輕松參與的同時,發現數學學習的樂趣。
首先,為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吸引學生,激活學生興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可視化的教學,讓學生通過生動形象的圖說,或者教師對于知識再設計,使抽象的內容直觀化,讓學生容易理解。比如,“認識圖形一”的教學,之前教師只能用教材上有限的圖片配合教學。現在教師只要在備課時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課堂上就能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看到豐富多彩的圖形,長方體、圓柱、正方體、球體或者直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生活中的這些圖形,如長形的魚缸、鉛筆盒(長方體);籃球、足球(球體);魔方、圍棋盤(正方體);筆筒、蠟燭、水泥柱子(圓柱體)等等,這不僅活化了教學,讓教學可視化、生動化,還有利于學生重新審視數學,觀察數學,有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從而為學生課堂學習中探索知識創造條件的同時,也促進教學,提升教學效率。
其次,小學數學雖然是基礎中的基礎,但是它也有數學的抽象性,有些知識難點教師是用語言無法向學生講述清楚,讓學生明白的。以前遇到這種問題,就只能憑學生自己的悟性,所以導致一部分學生聽不懂、不明白,影響教學效率。現在有了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遇上抽象的,較難理解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把知識用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或者用生動直觀的方式剖析難點知識,讓學生看到知識的形成過程,既能化解教學難題,提高學習效率,也能增強學生信心,拓展學生的空間思維,提升學生數學素養。比如,在為學生講“圓的認識”這一節的內容時,有些學生雖然對圓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是把圓與實際生活無法結合,使所學的圓的相關知識無法解釋生活中看到的圓或者一些相關的現象,如“像車輪為什么是圓的?”這類問題,學生還是無法解答。為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并明白為什么車輪是圓的,不是方的、長的、三角形的,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把自行車車輪換成三角形、長方形等,讓學生看它們是怎么行走的,再把自車車輪換成圓的,讓學生進行對比。這樣學生就會明白,也能解答“車輪為什么是圓的?”這個問題,不但知道圓的車輪不但又穩又快,還能知道它為什么又穩又快,從而理解圓的特性。可見多媒體不但能讓抽象、籠統的知識具體化、可視化,增強學生理解,還能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難點,促進教與學的提升。
如果說預習是進入課堂新內容的開始,那么課后復習和各種練習就是鞏固堂內容,升華課堂內容的途徑。信息時代,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集成性、整合性、記憶性,在復習環節,為學生設計多種形式,有梯度、有層次的練習,用信息技術生動、有趣的呈現方式展示給學生,吸引學生參與復習過程,深入理解的知識,鞏固知識。
首先,課后練習階段,教師可以緊扣教學內容的難、重點設計生活化的練習,并用多媒體集聲、圖、像、文、色于一體的方式展示。比如,“認識人民幣”的課后練習,筆者就為學生設計了小動物去超市購物的小動漫,如小熊在超市選了一塊橡皮2.5、一個作業本1.5、一支鋼筆12元,問小熊用20元買付款夠嗎?小學生看到這種自己非常熟悉的題,再加上這兩節課學習了“認識人民幣”,他們就趁熱打鐵試一試學習效果,所以他們會投入練習,在完成的過程中檢驗自己學習效果,這既鞏固了課堂知識,還能激發學生興趣,保證了教學效率。
其次,為了吸引學生練習,鞏固學生所學,提升學生靈活用知識的能力。教師可以在校園網上為學生設計積分制的打卡練習。每天給學生不同的幾道題,讓學生完成打卡,并讓學生在完成打卡的過程中,熟悉多種題型。由于這個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生長期堅持,再加上有積分的功能,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帶著平常心、責任心,堅持練習,從而在不知不覺間提升學生數學成績,促進數學教學。
總之,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改變了原本枯燥、單一的教學環境與模式,課堂教學變得多樣化、多元化,不但激活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也增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與探索精神等。尤其是信息技術可視化的教學,能讓學生通過觀察拓展空間思維,發現知識形成的過程,還能更好地把課本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有所悟,有所用。所以,作為信息時代的小學數學教師,要在具體的教學中避免盲目運用信息技術,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需求,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目標性地科學運用,才能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作用,深化教學,促進學生理解,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同時,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