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曼 圖:廣州博物館
南宋末年,皇室南遷,將中原古琴文化帶至廣東,此后幾百年間,嶺南琴學昌盛。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以黃景星(?-1842)為代表的嶺南琴派正式形成,嶺南琴派聲名日顯,琴事活動頻繁,文人士大夫以琴為寄、交往唱酬。此時期亦是廣東畫壇的黃金時期,弦外之音與畫外之象的共同內涵引起共鳴,黎簡、謝蘭生、蔣蓮等畫壇大家,亦是古琴愛好者,他們以琴為樂,引琴入畫,推動嶺南琴學和繪畫發展。本文擬以賞析廣州博物館藏3幅清代廣東地區“古琴”題材的繪畫,管窺清代廣東文人的琴事生活,并試圖略微增補嶺南琴史。
謝蘭生是考察清嘉道年間廣東文人士大夫琴道與畫道的最佳切入對象。謝蘭生(1769-1831 年),字佩士,號澧浦、里甫、理道人,廣東廣州府南海縣人,寓廣州。嘉慶七年(1802 年)進士,先后主持粵秀、越華、羊城書院講席,曾任《廣東通志》總纂。他工詩善畫,是廣東著名學者、畫家、詩人。謝蘭生交友廣闊,對古琴和書畫都有深厚研究,他在《題潘樂潮畫冊》中云“子敬人琴俱亡,古人所痛,而畫與琴異,琴韻一寂不再振,畫筆淋漓在障猶濕”。“淋漓在障猶濕”出自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元氣淋漓障猶濕,真宰上訴天應泣”,形容繪畫筆墨酣暢。他提出琴人逝去,琴音斷絕,然而畫人離世,后人仍可觀其畫而悟其意的觀點。《常惺惺齋日記(外四種)》①中記載了大量他與文人士大夫相約聽琴賞曲的事跡:為琴畫題詩,如“為《橫琴圖》題云:地僻云深處,水流花放時。有琴彈未得,要作問天詩。”;品評古琴,“澄公所藏琴絕佳,南邨彈琴,竟不停手”;乃至古琴買賣,“又再購得大琴一張,馬豈齋為上弦一試,音韻有余,比前所得一張遠勝”,這正是嘉道年間士大夫古琴書畫生活的縮影。值得注意的是,《常惺惺齋日記(外四種)》里還記載了黎簡與蔣蓮兩位知名畫家鮮為人知的琴事。

《常惺惺齋日記(外四種)》道光元年(1821 年)六月載:
廿六日 晴,午雨。講管蘊山“維疏食菜羹”一節題文。題黎二樵水仙操山水詩:“學琴身不到蓬萊,猶有凡心未脫胎。聽徹云濤三萬疊,仙風吹入耳根來。”②
黎簡(1747-1799 年),字簡民,一字未裁。號二樵,又號石鼎道人、百花村夫子,廣東順德縣弼教村人,清代嶺南著名詩人、書畫家。
《奇石野談之圖 》畫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黎簡晚期著意學習石濤,幾可達到與真跡無異的境地。他曾言“古人多有以枯木竹石寫作大幅障子者,此是畫家一大局面,不得以小技目之”③,謝蘭生亦贊同此觀點。黎簡還是“石癡”,常移石入畫,該畫用筆松秀蒼勁,墨色渾厚秀潤,氣韻古逸,以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技法作為創作的基調。蒼茫天地間,三高士盤坐對談于奇石之上,一人橫琴于膝上,其意境正如黎簡《畫山水歌寄何勤良》中云:“夜來青鐙野風急,風雨入我琴上弦。泠泠哀玉響笪屋,墨意靜有琴聲存”,畫面空清、寂寥、淡遠,于無聲處聽七弦長鳴。
蔣蓮約生于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 年),字君先、君光、香湖,別署薌湖居士。廣東香山小欖人。據說生平仰慕畫家陳老蓮,故名為蓮。善畫人物,尤其仕女、山水、花卉、草蟲。著作有《劍光樓詩鈔》《樂志堂文集》《常惺惺齋書畫題跋》《樂志堂詩集》等。道光年間曾長居廣州,設浴桐小館從藝,畫款多落“浴桐小館”或“蓬萊別館”。蔣蓮除精工書畫外,《常惺惺齋日記(外四種)》記錄了其琴事二則:

清 黎簡《奇石野談之圖 》161cm× 56.2cm自題:奇石野談之圖,辛丑九月二樵山人。鈐印:黎簡私印(朱白文方印) 二樵(朱白文方印)

清 蔣蓮 《人物“暢飲”圖》177.2cm×56.5cm自題:戊戌暮春之初,寫于蓬萊別館,為子谷大兄大人雅鑒定。薌湖蔣蓮。鈐印:(印未識) 如意(朱白文方印)
[道光五年乙酉(1825年)五月],十八日 晴,復小雨。閱卷。繡谷來,蔡蕓圃、徐稚山、招名山來,適妙公送至鮮菌,留名山與衢尊午飯。與衢尊入荔灣松陰下,小港俗名關塘,兩岸松枝與雜樹樛垂,頗有野趣,惜港短,小曲折耳。由港上石路里許,過渡入荔園,游人甚眾,遇蔣薌湖攜琴至,彈數曲,亦極雅事……④
[道光九年(1829 年)十月],初五日 晴。還齋,隨出城會鮑東方、蔣香湖、葉春塘。得晤杭州李五澄宇琴師,聽彈數曲,各極其妙,不特近日工琴者無其比,自少聽琴以來,未聞此妙音,真乃名下無虛也。……李澄宇能以洞簫和琴音節,尤妙。⑤
蔣蓮攜琴會友于荔湖,興致之處撫琴數曲,雅事莫過于此。謝蘭生、蔣蓮還親歷了李澄宇在廣東地區的琴事活動,李澄宇是廣陵派傳人之一,曾教黑龍江鑲白旗滿洲人慶瑞學琴瑟。慶瑞著《琴瑟合譜》,是嶺南“香江容氏琴學”之源。
《人物“暢飲”圖》中兩學士隔案對飲,石案、石座皆為太湖石,案上置有盤、爵等器物。一學士執勺,另一學士舉杯,正酣暢對飲。右側站立倆仕女,其一抱琴,琴置于琴囊內,后有一翁抱花瓶經過,瓶內鮮花爛漫。畫面造型和構圖優美生動、簡潔清新。所畫人物的動態、神情無不生動傳神,衣紋流暢,清圓細勁,筆墨流動。仕女亭亭玉立,絳唇輕點,美目流轉,敷彩淡雅自然,別有神韻。該畫創作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 年),此時期蔣蓮人物畫風成熟,融陳洪綬高古樸偉,筆力雄健與仇英精密工麗,靈秀艷逸的畫風于一身。陳澧撰《香山縣志》卷二十載:“(蔣蓮)初在省城學畫未有名,既而得老蓮人物數十幅,閉門學之,三年不出,名乃大著。”蔣蓮早年心追手摹,力求神似,運筆穩健靈動,后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謝蘭生跋蔣蓮所畫《唐人宮怨詩》云:“薌湖居士初寫人物,洎而無體不習,年富手敏,以此追蹤唐、仇,饒有余力。即此宮怨一幅,悲秋之態盡傳阿堵,衣袂熏籠一一精到;我輩老人,固當斂手退避,亦豈時流寫生者所能逮乎?”


清 伍德彝《臨石濤山水圖》270cm×73.5cm自題:臨石濤先生本,奉玨卿先生姻丈教。庚寅上巳,懿莊侄伍德彝。鈐印:德彝長年(朱白文方印) 伍德彝(朱白文方印)
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座“奇峰”,其《對牛彈琴圖》畫面簡約,立意高遠,后世多沿襲臨摹。除前文提及黎簡學習石濤外,廣州博物館還藏有一幅伍德彝臨摹石濤的琴畫。清光緒十六年(1890 年),伍德彝臨石濤畫意,繪此幅立軸贈潘玨卿。畫面分為遠景和近景兩部分,遠山和松林構成遠景,遠山坡勢平緩,松林高大參天。湍流和亂石構成近景,激水清澈富有跳躍感。畫作筆法細致,錯落有致,動靜結合使畫面中心橫琴沉思的高士顯得淡遠虛靜,高士借琴意將他的文人精神隱入山水自然中。
伍德彝(1864-1927 年),字懿莊,號逸莊,亦作乙,一名乙公,號花田逸老。廣東番禺人,幼承家學,遍觀書畫文物。從居廉游,花卉得廉嫡傳,所作翊毛、山水,風致宕逸,自具面臼,與溫幼菊齊名華南。
“玨卿”因題在嶺南名琴“簾泉”和“天蠁”琴匣內的墨書而顯名于世,“簾泉琴制自何代,未能深考。……潘玨卿茂才贈以七絕詩曰:嶺南無限舊藏琴,誰解朱弦領古音。一簣山房推絕調,簾泉書向匣中尋。”“天蠁琴為有唐蜀人雷氏所制,韋蘇州故物也。……宣統禪讓之后八年己未五月乃歸于潘玨卿茂才,推嶺南名琴除簾泉、綠猗琴外,則天蠁焉。贈以七絕詩曰:天蠁微吟韻最清,海山人去變秋聲。含情欲向蘇州問,底事東樵別署名。”其人事跡較少為人所知,通過該畫上題款,查閱史籍,補充如下:
潘光瀛(1838-1891 年),字宗治,號玨卿,廣東番禺人,潘振承家族五房之第五世(兼嗣六房),子潘飛聲(蘭史),著有《梧桐庭院文鈔》《梧桐庭院詩鈔》《梧桐庭院詞鈔》。居廉六十大壽時,潘光瀛、伍德彝等十八友朋曾作祝壽詩二十六首,結集為《嘯月琴館壽言》。1926 年出版的《古今聯語匯選》刊有“羊城伍氏萬松園,池中有石,烏柏成林,門外古榆雙株,交蔭檐角。番禺潘蘭史先生之先德玨卿茂才為題聯云: 盤石生烏桕 當門種白榆 ”。

明 寒濤琴粵中名琴之一,相傳最初為明代新會大儒陳白沙(獻章)所用。
可推知伍德彝與潘光瀛是姻親,交往密切,伍德彝臨石濤琴畫贈予潘光瀛,既投其所好,又以“畫意”喻人,彰顯潘光瀛品德高潔。
嶺南古琴藝術和繪畫藝術的發展都得益于清代嶺南商貿經濟發展和廣東地區文人群體崛起和興盛。在文人心目中,琴負載著厚重的哲學意義,既是神圣莊嚴的上古禮樂象征,又是隱逸高士的形象載體,尤其是自陳白沙提出“素琴本無弦”后,嶺南文人為追求“琴境”,推動了嶺南繪畫的多元化,促使文人提升繪畫技法來抒發自我。同時,這些存世畫作不僅記錄了嶺南地區的琴事史跡,更是有助于后人賞畫聽無聲之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