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倩 李建平
(長沙理工大學,湖南 長沙 410114)
近年來,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能源,風電產業得到快速發展,風力發電設備更是得到廣泛的應用[1]。我國傳統風機的基礎形式多為插環式,基礎環內嵌于基礎混凝土中,并承受來自上部結構的荷載,因基礎環與混凝土間的材料性能差異較大[2-3],當基礎承受極端荷載時,混凝土與基礎環間的黏結力喪失,導致基礎環法蘭處的混凝土應力集中[4-6],發生剪切破壞,且風機常年經受外部風荷載的反復作用[7],容易給基礎混凝土帶來不可逆轉的疲勞損傷[8],且損傷部位在基礎內部,不易被察覺。作為風機的主要受力部件,風機基礎必須要有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因此,以風機基礎為研究對象,研究不同運行風速對風機基礎混凝土受力的影響,為風機基礎優化設計提供依據。
選取裝機容量為2.0 MW的直驅式(無齒輪)風力發電機為研究對象,風電場所在區域以山地為主,海拔高度為900~1 550 m,地勢起伏較大,年平均風速為7.5 m∕s,風能資源豐富。輪轂高度為80 m,當風速超過額定風速(10.5 m∕s)時,風機輪轂轉速也達到額定值16.83 r∕min。
風機正常運行時,風機葉片將作用在其掃掠面積上的氣動荷載傳遞給塔頂,將葉片和輪轂重量對風機塔筒產生的作用簡化為豎向的荷載,除塔筒頂端受到由葉片和機艙傳來的力和力矩作用外,塔身也受到橫向風荷載的壓力及塔筒自重。
模擬風機在脈動風荷載作用下的運行,采用諧波合成法在Matlab中模擬現實中的脈動風。
根據葉素-動量理論,風機在運行風速工況時,作用在塔架頂部的氣動推力見式(1)。
式中:A為風輪掃掠面積,風機葉片直徑為95.8 m,故掃風面積A為7 208 m2;ρ為空氣密度,取值1.205 kg∕m3;υ為風機在正常運行時對應的速度;CF為2 MW風機的推力系數。
根據式(1)計算塔頂所受風速為3.0~25.0 m∕s時,風機塔頂受到的氣動力FXH與風電機組的功率隨風速變化曲線如圖1 所示。當風速超過風機運行的額定風速(10.5 m∕s)時,風機達到額定功率2 MW,此后風機功率不會隨風速的增大而增大。當風速為3.0~12.0 m∕s 時,推動力隨風速的增大而增大,達到風機額定功率附近時,推動力達到最大,超過額定風速后,推動力隨風速的增大而減小,即風速達到12 m∕s 時,此時風機塔筒頂部的氣動力達到最大(371 408.02 N)。

圖1 機組功率、推動力隨風速變化曲線
當風速時程確定時,根據Davenport 水平脈動風速譜模擬出的脈動風,與規范中等效靜力計算方法有3 個不同之處。①在瞬時風速的作用下,本身就考慮了順向風對塔筒結構產生的振動響應,故不用再乘以風振系數βz。②不同高度塔筒所對應的風速可根據風荷載沿高度變化曲線(即風剖面)確定時程風速,故不用再乘以風壓高度變化系數μz。③塔筒各段所受的風壓可由風速經伯努利理論計算得到。
風機塔筒高度為80 m、底部直徑為4.4 m。將塔筒按高度分成8個段,5 m到15 m為一段,15 m到25 m 為一段,以此類推,最后75 m 到80 m 為一段,忽略0~5 m 這段塔身所受到的風載,將作用在每段塔身的荷載簡化為作用在該段的中點處。在平均風和脈動風的作用下會產生振動,塔身風荷載按段計算見式(2)。
式中:Fi為風機塔筒各段所受風荷載;vt為z高度處的脈動風速;hi為塔筒各段高度;di風機塔筒各段中點直徑;z為各段中點高度;μs為風荷載體型系數,圓截面整體計算時,體型系數取0.7;zhub為風機輪轂高度為輪轂高度處的標準風速;α為地面粗糙程度,B類取值0.16。
風機塔筒尺寸和壁厚如圖2所示。風機基礎形式為常見的重力式基礎,風機上部結構與基礎通過基礎環連接,基礎為C40強度的混凝土大圓盤,基礎鋼環為Q345E鋼材料,具體尺寸見基礎剖面圖,如圖3所示。

圖2 風機塔筒尺寸和壁厚尺寸(單位:m)

圖3 風機基礎剖面圖(單位:m)
為方便建模分析,在不影響結構自身動力特性的前提下,對塔筒結構模型進行簡化[9]。①不考慮塔筒法蘭上螺栓及塔筒內部附屬結構的影響,相鄰兩節塔筒間采用綁定(tie)約束將接觸面連接在一起,將三段塔筒視為一個整體。②不考慮基礎及門洞的影響,風機塔筒底部簡化為剛接在地基上的空間懸臂梁結構。塔筒底部施加固端約束,塔筒頂部為自由約束。③由于機艙、葉片等結構較復雜,將塔筒頂部的機艙和葉輪簡化成一個集中質量的方塊,作用在塔筒頂部。簡化后的風機塔筒-基礎模型如圖4所示。

圖4 風機塔筒-基礎模型
本研究選取的平均風速為4.0 m∕s、6.0 m∕s、8.0 m∕s、10.0 m∕s、12.0 m∕s,對這5 種風速下荷載工況的有限元模型進行計算,研究風速大小對基礎混凝土應力的影響。
基礎主要受到x軸負方向的水平力、y軸負方向的自重荷載及xy平面內的彎矩作用,導致風機基礎在運行時向受力方向傾斜,即向x軸負方向傾斜,x軸正方向為基礎上抬側、x軸負方向為基礎下沉側。
為分析風速對基礎混凝土的影響,將混凝土拉、壓應力隨風速變化情況轉化為折線圖,如圖5、圖6 所示。由圖可知,混凝土拉應力值容易超出限值,隨著風速的增大,混凝土拉應力也隨之增大。當風速為6.0~8.0 m∕s 時,增長較為平緩;當風速接近風機額定風速(10.5 m∕s)時,混凝土拉應力增長較快;當風速為12.0 m∕s 時,混凝土拉應力值接近C40混凝土抗拉強度標準值(2.39 MPa)。混凝土壓應力隨風速的增大整體呈增長趨勢,當風速超過8.0 m∕s 時,增長速度較快,但混凝土壓應力遠小于材料限值,具有較好的強度儲備。

圖5 混凝土拉應力隨風速變化情況

圖6 混凝土壓應力隨風速變化情況
風速為12.0 m∕s 時,有限元模型計算的混凝土拉應力、混凝土壓應力云圖如圖7、圖8 所示。由圖可知,拉應力發生在基礎環下法蘭下沉側,基礎上抬側小部分有損傷,基礎環下法蘭下沉側出現最大拉應力,一旦超過受拉限值,混凝土將出現受拉破壞。最大壓應力發生在基礎環下法蘭上抬側,基礎環下法蘭上抬側混凝土出現損傷,產生最大壓應力,由此可知,基礎混凝土抗壓強度儲備大于抗拉儲備。基礎環下法蘭周邊混凝土容易出現應力集中,這與實際工程該部位發生疲勞損傷相符。

圖7 12.0 m∕s混凝土最大拉應力云圖(單位:Pa)

圖8 12.0 m∕s混凝土最大壓應力云圖(單位:Pa)
本研究根據葉素-動量理論,對不同風速下風機所受荷載進行計算,研究不同風速對風機基礎應力的影響,得到以下結論。
①當風速低于12.0 m∕s 時,推動力隨風速的增大而增大,到風機額定功率附近時,推動力達到最大(371 408.02 N)。超過12.0 m∕s后,推動力隨風速的增大而減小。
②隨著風速的增大,風機基礎應力整體趨勢是隨之增大,當風速為6.0~8.0 m∕s 時,變化較為平緩;當風速接近風機額定風速(12.0 m∕s)時,混凝土拉應力值與基礎環水平度接近相關設計規范規定的限值。
③基礎環下法蘭下沉側和上抬側混凝土容易出現應力集中,容易超出受拉限值,發生受拉損傷,與實際該部位發生損傷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