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高校法學教育與德育管理》
作者:宋述賢,鞏緒福,嚴苗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1-8719-3
出版日期:2021 年11 月
定價:38 元
近年來,高校法學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在大學生法治觀念培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培養目標與方式方法存在不合理之處,導致培養出的一些法律人才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需求,需加以創新優化,更好提升法學生的綜合素養。由宋述賢、鞏緒福、嚴苗編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法學教育與德育管理》一書,詳細論述了法學教育與德育的內容、作用、實施方式,清晰揭示出法學教育的邏輯機理、內容體系,為推動法學教育與德育工作的有機結合提供了支撐,具有良好的參考價值。
《高校法學教育與德育管理》全書共十八個章節。第一章主要圍繞法學與德育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闡述,給出法學教育與德育教育實施的依據、要求。第二章到第六章主要闡述法學教育相關內容。其中,第二章介紹憲法、中國的法治體系,以及相關部門法;第三章針對法學教育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包括樹立法律精神、增強法治意識、提升法律修養等;第四章與第五章分別闡述了法律制度與法律權利義務相關內容;第六章針對大學生求學、就業、創業等法律制度進行了詳細闡述。第七章到十八章為德育教育相關內容。其中,七、八章主要闡述了德育的概念、地位及理論基礎;九、十章深入探討了德育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的作用及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內在規律;十一、十二章針對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問題及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十三到十八章分別闡述了校園德育的工作方法、實效性提升、管理機制、與網絡文化的關系、德育環境的創設,以及校園德育文化創設等內容。
結合該書,高校法學教育不僅是一門工具性學科,除了培養學生的法律問題分析處理能力、提高學生的法律知識掌握程度之外,還強調自身德育功能的發揮,旨在通過系統的法學理論學習與案例分析讓學生樹立良好的法治觀念,自覺遵紀守法、維護法律權威,為法治社會的構建提供支撐。具體來說,高校法學教育的德育功能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法學課程是高校法學教育的核心內容,通過深入學習法學理論、法律知識和相關案例,學生可以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規則,認識到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方面的重要性。法學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使他們了解和遵守法律,樹立遵從法律的自覺意識。通過高校法學教育,大學生對法治的認識逐步深化,逐漸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高校法學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使他們具備正確的法律價值判斷能力和法律問題處理能力。通過案例分析、法律論證等教學方法,學生可以培養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理解法律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形成樹立法律權威、尊重法律權威的法治精神,為自身在社會中行動和發展提供法律意識和法治素質的支撐。
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法律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法學教育不僅注重傳授法律知識,而且著眼于法律的社會功能和價值,強調法律精神和價值觀的傳遞。通過學習法學理論、法律倫理和職業道德,學生可以深刻認識到法律的權威和法律的使命,了解到法律對社會秩序、公平正義和人權保障的重要作用,從而樹立法律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高校法學教育還鼓勵學生參與公共事務和社會服務,通過實踐鍛煉和服務社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參與公益活動,并用法律精神去解決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法治意識,使他們能夠為社會穩定、發展與進步作出積極貢獻。
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法律精神。首先,法學教育提供學生系統的法律知識。法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涉及法律的哲學、法律的理論體系和法律的實踐應用等方面。通過學習法學,大學生可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則,了解法律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為培養法律精神奠定基礎,確保法律的權威性和引導性。其次,高校法學教育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和判斷力。法學教育強調邏輯思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在法律領域運用邏輯分析和法理推理的能力。通過辯論、案例分析和法律實務等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學會從法律角度審視問題、理性思考,形成正確的法律觀念和認知方式,提高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最后,高校法學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素養和道德品質。法律職業要求執業者具備高度的道德標準、誠信和責任意識。在法學教育中,學生能夠接觸大量的法律倫理、法律道德和法律職業道德的知識,學習法律的倫理道德規范和職業規范,并通過模擬法庭、法律實踐和社會實習等實際操作加深對法律職業角色的理解,培養法官、律師、檢察官等法律從業者所需的素養。這樣的培養方式有助于學生形成與法律職業要求相一致的自我認知,增強對法律職業的熱愛和敬業精神。
隨著法治社會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良好的法治觀念與法治思維已經成為衡量現代化文明公民的重要標準。而高校法學教育要想培養出綜合素質良好的法律人才,應當充分注重法治觀念的培養和提升,讓學生從意識深處高度重視法治權威、樹立并認同法治精神,從而產生法律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德育與智育的有機統一。但現階段,高校法學教育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制約著育人實效的提升,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育方式存在單一性。目前部分高校法學教育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講授理論知識為主,缺乏實踐性教學和案例分析。這種教育方式導致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停留在書本層面,缺乏實際應用能力。首先,傳統的法學教育以教師為中心,側重于知識傳授和灌輸。部分教師通常通過講課、授課的方式傳授理論知識,學生只是被動地記憶知識,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停留在書本上,無法真正將知識應用于實踐,很難培養出主動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缺乏實踐性教學和案例分析。法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現行的高校法學教育忽視了實踐環節的設置,少有案例研究和討論環節,學生缺乏實際應用的機會,無法真正理解法律的實際運作和應用場景,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最后,教學資源單一化。法學課程的設置、教材的選用等方面的統一規范,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學的單一性和僵化性,使得學生接觸的知識角度有限,難以獲得多元化的法學視角。
第二,課程設置不夠全面。現行高校法學教育課程設置偏重于專業理論知識,忽略了法學的多元性。法律是一個廣泛而復雜的領域,涵蓋法律原理、法律文書寫作等多個方面。然而,現階段高校法學教育普遍缺乏對學生這些素養的全面培養,導致學生的法治觀念在某些方面較為薄弱。同時,法學往往與政治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存在緊密關聯,只有對相關社會知識具有一定了解,才能夠準確掌握法學教育的精髓,將法律知識靈活應用于社會生活與具體案件。然而部分高校法學教育只注重核心法律學科的教學,忽視了其他相關學科的融入,導致學生對法律的全局認知不夠全面。此外,在現實社會中,法學專業人才應當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社會提供法律專業知識和服務。然而,現階段的高校法學教育主要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忽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基于上述分析,為了促進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高校需要改革法學教育方式,將學生放在教育教學的中心位置,深入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將法律理論、法學原理等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自覺樹立起遵紀守法、合理用法理念,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法治思維,為社會提供更優秀的法律專業人才。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
明確教育目標。法學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應當基于清晰明確的教育目標,逐步完善內在的教育體系與教學結構,達到良好的育人成效。因此,要想切實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高校法學教育應深入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明確詳細的教育目標,考慮到學生成長成才的各個方面,使得學生真正認同法、遵守法并且學會科學用法。其一,應通過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創新使學生深刻理解和內化法治精神的核心價值觀,包括依法治國、公正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法律平等和法律尊嚴,使其樹立牢固的法治觀念,認識到法治對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其二,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理論和法律實務知識,又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具備法律分析、邏輯思維和口頭與書面表達等能力,以便在實踐中熟練運用法律知識,為社會提供專業的法律服務。其三,高校法學教育應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使其認識到法學專業的特殊性及自身對社會的責任,注重法律職業道德和專業規范的培訓,讓學生在法律職業中自覺遵守職業道德規范,保持誠信、公正和專業的行為準則,形成正確的職業理想和倫理觀念。
完善培養體系。高校應積極優化課程設置,開設涵蓋法學多個方面的非核心課程,如法學方法論、法律實務、司法制度等,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法學知識;同時將哲學、心理學等法學關聯學科設置為選修課程,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能夠從更加廣闊視角來審視法律與法學,樹立良好的法治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促進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引入案例教學法,將不同類型與領域的法律判例應用于法學理論講解過程,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空間,促使學生對法律實務工作進行更加全面深刻地思考,形成類型化案例思維,逐步發現彌補法學理論空白,提出個性化、創造性的見解;同時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如模擬法庭、法律實習等,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情境相結合,并加強法律課堂與實際法律環境的聯系,與法律實務機構合作,開設實習基地,提供實踐機會。另外,高校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招募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教師,同時鼓勵教師參與實踐活動和法學研究,以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