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可馨
學習任務群是語文課程內容最主要的組織與呈現方式,也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語文最主要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各種學習任務群,讓學生依據學習任務群開展一系列的語文學習實踐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語文學習能力,讓語文學習自然發生。
語文學習,首先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僅是積累基礎知識、基本方法,也是學習能力的積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要求設計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組織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專項積累,特別是在漢字積累方面,要通過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自主識字寫字,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讓學生在識字寫字的過程中養成自主識字寫字的意識與習慣。在學生識字寫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漢字的文化內涵,感受漢字的魅力。
我們以《去年的樹》一課的識字寫字教學為例。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布置識字寫字作業:在識字方面,要求學生根據教科書識字,通過聯系上下文和利用工具書了解字詞的意思,并通過細致觀察,尋找生字在字形、結構、字音和字義之間的聯系;在寫字方面,要求學生根據生字的結構,體會生字各部分書寫與組合的特點。教學開始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預習情況,教師則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適時引導、點撥與總結。如,有的學生提出,在本課要求認識的7個生字中,除了“離”字是上下結構之外,其余6個都是左右結構;有的學生指出“伐”字表示“人”靠在“戈”邊,表示砍殺的意思,是一個會意字,而其他6個都是形聲字,一半表示讀音,一半表示字義。在生字書寫方面,學生也根據生字組成部分的特點,發現了一些書寫規律,在寫字時要合理處理漢字筆畫之間的避讓與穿插等。學生自主識字寫字,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運用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組織學生識字寫字、加強語言積累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把課堂識字與課外識字、教學識字與生活識字結合起來,讓識字成為生活的需要與習慣。在寫字的過程,教師則要通過引導與點撥,讓學生感受漢字的書寫之美。
閱讀與交流,不僅是語文學習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學生生活的重要技能。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強化學生的課堂閱讀與交流實踐活動,讓它成為學生語文學習與能力提升的紐帶與橋梁。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就需要教師科學設計“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不同層次的閱讀實踐學習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深入學習文本。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在閱讀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交流活動,促進閱讀的深入開展,發展學生的語用能力。
我們以《北京的春節》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學開始,教師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從中提取兩項重要的信息:一是了解課文描寫了北京春節的哪些習俗,二是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學生閱讀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大致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學生認真朗讀課文,體會北京春節的風俗特點,特別是要弄清楚作家重點寫了哪些習俗,略寫了哪些習俗,體會作者這樣寫的好處,引導學生體會課文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的寫作特點。這樣一來,學生就將閱讀課文與交流感受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在重點學習課文中描寫的“除夕”“初一”和“正月十五”等內容的基礎上,抓住自己最感興趣,或者感受最深的節日風俗,結合自己過春節的實際經歷進行交流,在交流中補充春節風俗的細節,挖掘節日習俗中蘊含的文化內涵。
在設計“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時,教師既要緊扣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閱讀,又要以交流為輔助促進學生深入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師生交流等方式將閱讀與交流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讓閱讀交流自然地發生。
新課標提出了“跨學科學習”的教學理念,以“跨學科學習”來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課程的育人功能?;谶@一教學理念,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將其他學科的知識、學法和學習手段融入語文教學之中,設計一些綜合性學習環節,讓學生在多學科整合的綜合性學習中,嘗試運用多種學科的知識、方法與手段解決學習問題,培養綜合學習能力,為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奠定基礎。
我們以《七律·長征》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學之前,教師布置預習作業,要求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搜集有關長征的背景資料,如紅軍為什么要長征、長征路線、長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艱難險阻、長征有什么意義等,要求學生將搜集的資料整理成“長征簡介”。教學開始,教師先讓學生回憶在《道德與法治》一書上所學的《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大致了解長征全貌及其意義,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對長征有一個較為全面、細致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教師展示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如“巧渡金沙江”的圖片,“強渡大渡河”的激烈戰斗視頻等,讓文字、圖片與視頻相輔相成,給學生以視覺的震撼,讓學生感受紅軍戰士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在教學完成后,教師組織學生學唱長征組歌中的《紅軍不怕遠征難》,在鏗鏘有力的歌聲中進一步感受革命先輩的樂觀主義革命精神。
在運用學科整合的方法教學時,教師要以語文學習為核心,以其他學科為輔助,通過學科整合讓課堂教學內容更豐富,形式更新穎,學習更有趣,讓多學科在語文學習中自然整合,讓學生在學習中將它們融會貫通,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閱讀,不僅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也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不僅強調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要求學生“多讀書,讀整本書”,還對課外閱讀提出了內容與數量上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圖書閱讀,并且科學地組織、引導、點撥學生閱讀整本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培養他們對閱讀的熱愛之情,從而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緊密地聯系起來。
我們以《寶葫蘆的秘密》一書的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在引領學生完成《寶葫蘆的秘密(節選)》一課的學習之后,組織學生討論:你想有一只這樣的寶葫蘆嗎?如果你有這樣一只寶葫蘆,你會怎么做?教師讓學生盡情發言,各抒己見,但對學生的討論并不給以明確的評價,而是順勢向學生推薦《寶葫蘆的秘密》這本書,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出王葆用寶葫蘆做了哪些事,結果怎樣,并且要把自己的閱讀感受批注在書頁之上。教師利用微信公眾號開辟“《寶葫蘆的秘密》讀書交流專場”,教師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發布主帖,學生則以“評論”與“回復”等方式進行跟帖,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樣一來,教師就將課堂教學、課外閱讀和學生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的一種需要。
在運用“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時,教師一定要做到科學地組織與引導,如指導讀書的方法,組織讀書交流活動,運用閱讀指導課或微課引導學生閱讀等。教師要盡量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完成整本書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學習任務群,將教學目標與學習任務融入學習任務群中,讓學生依據學習任務群自主學習,在語文學習實踐活動中形成自覺學習意識,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從而讓語文學習自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