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珊珊
小學生經歷從口語到書面語、從閱讀到表達的訓練,才能逐提高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表達能力形成的特點,將習作要求落實在閱讀課堂上,以隨文練筆的形式化解難點,循序漸進,幫助學生在日積月累中提高習作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指向表達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的落實,即在閱讀時引導學生從文本中選擇典范表達,學習、理解、把握其中的重點表達方法,開展隨文練筆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表達。
如教學《荷花》,課文所在單元語文要素中指向表達的學習目標是“試著把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這樣的表達目標,要求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做到清楚地表達。教師要指導學生從有序觀察到有序表達,才能實現寫清楚的目標。因此,教師要抓住課文第二自然段中描寫荷花開放的語段指導學生練筆。這一語段確實具有典范表達的意味:描寫了荷花開放的三種姿態,先寫的是“才開兩三片花瓣兒”的情形,再寫“花瓣兒全展開了”的情形,最后寫“還是花骨朵兒”的情形。教師如果指導學生有序觀察,就需要讓學生把荷花三種開放的姿態按照自然開放的情形重新排列,即花骨朵在前,開兩三片花瓣兒在中間,花瓣兒全開的在最后。有了這樣的提煉,學生再進行隨文練筆,就能夠按照觀察的順序,清楚地寫出花朵開放的不同姿態來,為寫單元習作“我的植物朋友”打好基礎。
小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結合閱讀文本的典范表達,有針對性地設計隨文練筆活動,依次解決這些問題。
如在描寫景物的習作中,學生雖然學習了按照游覽的順序進行表達的方法,但在具體寫到了一個地方時,覺得所到的地方沒有東西可寫。這樣的問題在學生的習作中是很普遍的現象,因而需要教師加以指導。在學習《頤和園》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三至四自然段,看看作者在寫了地點的變化后,所寫的內容是什么,是從什么角度寫的,并像編者一樣把自己的發現批注出來。經過教師的指導,學生注意到課文中的這兩個自然段看上去是按照游覽順序寫的,但并不是到了什么地方就一定要寫出該地方的景色,如第三自然段是“來到了萬壽山腳下”,卻用“抬頭看”寫山上的情形,并沒有出現山腳下的景色;第四自然段是“登上萬壽山”,寫的不是山頂的景色,而是俯瞰頤和園內的景色。由此學生總結出按游覽順序寫時,可以寫在游覽地點上看到的別處的景色,尤其適合從仰視與俯視的角度進行表達。基于這樣的方法,教師讓學生仿寫“站在十七孔橋上……”學生不再糾結自己不知道十七孔橋的特點,而是根據課文內容,寫出站在十七孔橋上看到昆明湖和遠處萬壽山上的景色,有效解決了習作中存在的一個普遍性問題。
在隨文練筆活動中,不是所有的練筆都可以讓學生照樣子寫一寫就行的,尤其是學生處在習作起步階段,自主習作能力還比較弱,還有那些表達能力有欠缺的學生,都需要教師在開展隨文練筆活動時適時搭建學習支架,讓學生借助支架進行表達,降低表達難度,使學生隨文練筆進行得順利一些,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如教學《火燒云》,課文描寫火燒云形狀變化的自然段具有典范性,適合學生開展隨文練筆活動。如果教師告訴學生課文第四自然段寫“馬”形狀的火燒云變化很有特點,就讓學生進行仿寫,學生可能會不知道從哪里開始寫。這就需要教師搭建適合學生學習的表達支架:從第四自然段中提煉出“出現”“樣子”“變化”“消失”這些關鍵詞作為支架,讓學生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火燒云形狀,寫出具體的變化情形來。接下來,學生隨即進行隨文練筆活動,不僅不再覺得有難度,而且在確定火燒云的形狀后,在“變化”環節還能寫出更細致的變化,體現出一定的創新意識。這就是學習支架發揮的啟發作用。
總之,教師指導學生開展隨文練筆活動,既不是教材安排了才訓練,也不是多多益善隨手就來,而應根據單元表達目標的學習需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