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榮
摘? 要:文章以蘇教版Unit 3的語法教學為例,結合體校學生的語法學習實際,探索如何將體教融合的思路應用于體校英語語法課堂,從備課思路、知識結構化、語言輸入輸出、與課堂思政建設幾方面,激發運動員的學習興趣和信心,鼓勵運動員踐行體教融合,學訓并重,使其成為有文化、有素質、愛國奮進的高水平體育人才。
關鍵詞:體教融合;體校英語;語法教學
一、從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
2020年8月31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經國務院同意,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文件的印發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教育界和體育界都引起了極大的反響。2019—2020年,我國體教融合研究熱點呈現“百家爭鳴”,主要集中在“體育思想”“體育治理”和“體育認知”等方面,“青少年體育”“競技體育”以及“學校體育”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以《北京體育大學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等為首的大量體育期刊相繼開設了“體教融合”特約專題,組織一大批專家學者深度研討、解讀體教融合政策,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在《意見》政策精神的指引下,國內體教融合的研究動態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青少年競技體育的發展歷經體存于教、體教分離、體教結合,進入體教融合階段。現階段對體教融合的研究側重于歷史回顧、政策解讀、體制困境分析和發展趨勢展望,從宏觀方面為體教融合指明了方向。體教融合走向新階段為青少年業余體校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意見》第四點著重指出深化體校改革,并從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以及二十四條為體校體教融合提出指導性意見。
體校發展的過程一直伴隨著學訓矛盾。2016年教育部發布的《公辦體育運動學校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專項督導報告》中指出:其一,一些體校仍然存在“重訓練比賽,輕文化教育”的情況,沒有結合運動員文化教育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課程設置和教育教學,學訓矛盾突出。其二,文化課教師的積極性沒有被有效調動,運動員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主動性不強,教育教學質量不甚理想。因此,要求各地教育部門根據運動員的教育特點合理制訂課程方案、選用教材和考評等教學管理工作,不斷提高運動員文化教育的質量。
2010年3月,《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教育和體育行政部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研究制訂和編寫符合運動員文化教育特點的基礎教育階段課程方案、課程標準、質量評價體系和教材等,不斷提高運動員文化教育的實際效果。然而,目前對體教融合的研究更側重于探討如何將體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而對業余體校如何推進體教融合方面的探討甚少。對業余體校來說,更多的是需要反向融合,即將現代教育體系中的“教”融入青少年業余體校的訓練體系。為了緩解學訓矛盾,推動基層體校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運動協調發展,亟待探討如何從微觀層面實現“教”與“體”的雙向奔赴,如何從一線教學實際出發去培養體教融合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文章以體校一線教學為載體,以蘇教版Unit 3的語法教學為例,結合體校學生的語法學習實際,探索如何將體教融合的思路應用于體校英語語法課堂,從微觀層面探討在體校語法課堂中進行體教融合的具體路徑。
二、體教融合思路下的備課要點
體校英語課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探索“教”與“體”融合的路徑,文章以蘇教版八上Unit 3語法A部分的教學為例進行體教融合案例解讀:
備教材,以聯系的觀點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實現教材知識結構化。蘇教版八年級上冊Unit 3語法A部分學習“as...as”的用法,屬同級比較,知識體系上與Unit 1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Unit 2數量的比較、副詞比較級和最高級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語法體系。形容詞、副詞的原級、比較級和最高級,從語用功能上來說用于人和事物之間的比較。通過對語法點的結構化分析,理清本語法點的重點及其在八上語法體系中的地位和語用功能。
備學生,隨著體教融合的推進,體校學生的學訓矛盾得到了一定的調和。體校學生長期以來對英語學習缺乏信心和興趣,尤其語法課堂的開展更是困難。所以英語語法課堂除了要整合教材,更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方式、知識結構因材施教。在教學Unit 3的同時,教師將知識點與Unit 1以及Unit 2知識點結構化整合,系統地學習同級比較,溫故知新。在體教融合思路的導引下,從導入、練習、活動設計等方面引入體育競技相關語料和時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自己熟悉和感興趣的知識安全區探索新知。
備目標,通過知識結構化整合和教學對象分析,帶著體教融合的思路制訂教學目標。本課的知識目標為:學習同級比較,運用形容詞、副詞比較級來比較人和事物。情感目標的設計是在知識目標的基礎上。教師將本課題的“比較”與體育“競技比賽”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用已掌握的知識描述自己日常生活中學習、訓練、比賽中的比較場景,在教學活動中結合體育賽事中的時事和優秀運動員的精彩表現,激勵運動員在“比較”和“競技”中超越自己,進而達到本課的德育目標:引導學生認識到競技比賽的魅力和奧林匹克精神力量。
三、體教融合下的體校語法課堂
體教融合呼喚“體”與“教”的雙向融合。從一線文化教師的角度去吃透教材,探索符合體校學生文化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用體育相關語料豐富教學內容,實現教法和學法上的融合。在體教融合思路的引導下,體校英語語法課堂可從以下幾方面來開展:
(一)語法感知
大部分體校學生在語法方面信心不足、興趣不足、練習不夠。教師要抓住課堂前5分鐘來激發興趣,因而導入新知顯得非常重要。語法感知可以使用貼近語法點的視聽材料,以直觀、形象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
例如,八上Unit 3語法A部分學習“as...as”的用法。教師在導入時使用澳大利亞歌手Lenka的英文歌“Everything at Once”,此曲也是Windows 8的廣告音樂,曲風輕松活潑,內容貼合本課語法點,意義積極向上,在導入部分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能準確地從歌中抓取“as...as”句式,歌詞如下:“as sly as a fox,as strong as an ox,as fast as a hare,as brave as a bear,as free as a bird,as neat as a word,as quiet as a mouse,as big as a house...”通過“狐貍般狡猾,公牛般強壯,敏捷如野兔,勇猛比棕熊,小鳥般自由,跟指令一樣簡潔,像無聲的老鼠,像偌大的房子”這些學生熟知的意象,引導學生去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同時找到兩個as之間的用詞規律。
(二)語法規則歸納
語法感知后,引導學生發現語法規則:兩個as之間使用形容詞或副詞原形。這是一個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過程。學生通過導入部分鮮活的視聽資料去發現、歸納,比教師直接呈現語法規則多了成就感和趣味性。歸納出語法規則后,這一部分的例句呈現結合學生競技訓練實際來輸出句式。以2021年西安全運會100米決賽成績列為例,教師可鼓勵學生進行對比和句子輸出:Yan Haibin ran as fast as Chen Guanfeng. 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教師可再加以補充和拓展。
(三)知識結構化及個性化操練
體校學生的語法學習需要教師備課時將知識結構化整合,在呈現新知后結合課本語法的邏輯結構進行個性化操練。
根據知識結構化脈絡,為學生設計個性化操練。首先,結合學生的學力,緊扣課本,夯實基礎,為語言輸出打好基礎。從課本課文、練習中尋找語料,讓學生在了解整體語法體系后,從熟悉的語言材料出發進行練習,夯實基礎,樹立信心。其次,趁熱打鐵,結合學生學習、生活、訓練實際和熱點賽事進行拓展。活動一“Lets compare”通過“同學之間比一比”的活動,促進學生語言輸出。活動二“Lets compete”通過“運動員們賽一賽”的活動將日常生活的比較拓展到競技場上的比賽,結合日本東京夏季奧運會200米蝶泳和獎牌榜引導學生圍繞“比較”進行語言輸出。通過描述熱門賽事,既激發了學生的語言輸出興趣,又鞏固了本課所學。
四、體教融合下的課堂思政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要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
體校的英語課堂也更適合成為社會主義新時代學校思政建設和體教融合的先鋒陣地。體校的教學對象既是青少年學生,又是可能登上國內、國際競技賽場為國爭光的運動員。因此,體校英語課堂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學習和訓練中,以優異的成績追夢新時代。
經過教師對前三單元的知識結構化整合,得出這部分語法的語用功能是比較人和事物。經過個性化練習輸入,學生在輸出階段完成了同學間比較(compare)和描述競技比賽(compete)兩項任務。但本課的教學任務不應只停留在此。同學間的比較和競技場上的競爭并不是敵對關系,同學之間和對手之間是朋友關系。奧林匹克運動的精神在于和平、友誼和團結。教師要將本課的主題由比較引申出競賽,再升華到奧林匹克精神符合社會主義新時代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引導學生學習奧林匹克運動精神: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公平競爭。
課堂的落腳點回到涉及比較級的奧林匹克格言。將本課知識點與體育事件,體育精神融合在一起。教師用一條奧林匹克格言,結合最新時事新聞視頻播報展示出更高(faster)、更快(higher)、更強(stronger)、更團結(together)。以冬奧會“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的口號激勵學生運動員在競技中超越自我,為國爭光。
體教融合發展模式提出后,東京夏季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上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青年運動員,如全紅嬋、楊倩、谷愛凌、蘇翊鳴等。在課堂結語中,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比較自己與優秀運動員進行語言輸出,激勵學生見賢思齊,樹立好榜樣,追夢新時代。
體教融合為業余體校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挑戰。為避免體教融合淪為口號、流于形式,體校一線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的微觀路徑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當下體教融合的上層設計和一系列專家解讀研討從宏觀方面為體與教的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導向和理論支持,但體校基層教育工作者不應被動融合,而應從體校多年體教結合的經驗和不足出發,立足一線課堂,把握體校文化課課堂主陣地,成為體校踐行體教融合的先鋒軍和運動員思政建設的主力軍。本研究從體校英語課堂出發,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Unit 3語法A部分為例,從備課思路、知識結構化、語言輸入輸出、與課堂思政建設幾方面,探索體校英語語法課堂的體教融合路徑,以課堂主陣地為載體,去激發運動員的學習興趣和信心,鼓勵運動員踐行體教融合,學訓并重,成為有文化、有素質、愛國奮進的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梓含,魏齊超. 體教融合研究階段性熱點和前沿的動態追蹤與分析——基于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J]. 當代體育科技,2022, 12(05):156-159.
[2]劉波,王松,陳頗,等. 當前體教融合的研究動態與未來展望[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01):10-17.
[3]毛振明,丁天翠. 體教分離→體教結合→體教融合→體回歸教——從中國青少年競技體育的歷史發展看“體教融合”的方向[J]. 體育教學,2021,41(04):5-7.
[4]申玉敏,張金橋. 體教融合:青少年業余體校困境審視及發展新契機[J]. 青少年體育,2021(06):68-69.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