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武全 王曉英
摘? 要:詩歌教學是從景到境又入情的一個過程,層層深入,由易到難,《琵琶行·并序》也是如此。關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解讀最終落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中心句上,若是教師講得淺學生難以感悟,講得深又容易失去詩歌的美感。文章將就此話題,通過詩歌教學實踐探析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情感教學的策略,以期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情感教學;教學實踐
《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在文字的疏通、詩意的理解各方面都具有很大的難度,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將其編排在必修上冊第三單元,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既要考慮到課文的難度,又要兼顧學生初入高中這一學情。只有教師調整授課方式,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到白居易高超的詩歌創作技能和其想要通過詩歌傳達的思想感情。
一、詩言情,“六看法”解讀詩人思想感情
抒情言志是中國古代詩歌一個十分重要的特質,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感情的民族,中華文學寶庫中,一首首優秀的詩歌就像一顆顆閃耀的明星。其中,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是群星中光彩熠熠的一顆。這首敘事長詩除了在遣詞造句方面表現出來的精湛技藝之外,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名士大夫與年老色衰的琵琶女之間的情感交流。那種因琵琶樂曲而吸引,又因相似遭際而交融的千古共情,讓人讀來共鳴不斷,余味無窮。
雖然現在高考中不再直接考查詩歌情感,但是對詩歌情感的分析始終貫穿在絕大多數詩歌鑒賞題目中。作為一個鑒賞難點,教師需要總結行之有效的解題方法,提高學生此類題目的作答能力。
(一)看詩歌標題
詩歌的標題往往是對詩歌內容的高度概括。比如南宋詩人周密的《夜歸》一詩,標題“夜歸”二字點明了時間和事件,不讀詩歌的內容也可以先在腦海中想象出詩人深夜歸家的形象。夜已深沉,而詩人還在拄著竹杖借著螢燐之光趕路,足見其歸家心切。
(二)看作者生平
《孟子·萬章下》中寫道:“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這已經充分說明了解詩人生平的重要性。比如,人們看到王維便能聯想到他清新自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創作風格,感受到詩歌中流連山水、歸田隱逸的情懷;看到李煜便能夠想到其亡國之君的遭遇,作品風格、思想感情也能揣測一二;看到李清照便能知曉她“婉約之宗”的美譽,對其鮮明的詩歌風格,抒寫家國之悲的思想感情有所把握。
(三)看詩歌序注
序注是詩歌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交代創作的年代、緣由、背景,多為整個作品奠定情感基調,有助于把握詩歌思想情感。教師在講解白居易的這首《琵琶行·并序》時,一定要認真解讀詩歌正文之前的小序,不到兩百字卻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述江中琵琶女的身世,點明作者的寫作動機并且定下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
(四)看寫作背景
白居易在大力倡導新樂府運動時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結合本詩而言,因藩鎮割據加劇,一國宰相武元衡被當街刺殺,面對如此大事,詩人白居易大膽上書諫言主張討賊。一心為國的他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的諫言非但沒有被采納,反而使自己從名動京師的朝廷重臣被貶為偏遠的江州司馬。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職,是“罪臣”的最佳歸宿,他在這里過著清苦的日子,受人管制,心中苦悶。基于此,才能因琵琶聲所感,與琵琶女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共情。
(五)看詩歌意象與意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道:“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思想感情的分析是一個從意象到意境再到情感的層層深入的過程。本詩中,詩人多次描寫“江”“月”“杜鵑”“猿”等意象,作用各不相同。開篇“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敘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令人頓感秋涼襲身,曲曲傳達出詩人凄涼愁慘的心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別時茫茫江浸月”,敘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無不彌散著詩人的離愁別緒,仿佛詩人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風物有了感應。“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涼的心情。“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境,渲染詩人被貶后的孤寂悲涼。詩歌中的自然景物成了帶有作者主觀情感的意象,重重疊加,使《琵琶行·并序》的整個詩境恍若沉浸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郁的月光里,凄婉動人。
(六)看詩歌的詩眼
南宋著名女詞人朱淑真在《秋夜》一詩中寫道:“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其中,一個“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悲涼,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營造出孤寂的意境,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離愁別緒。遣詞造句是詩人的基本功,為了更好地傳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他們往往對個別關鍵詞加以推敲。一旦找準了詩眼,人們解讀詩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更加準確。
二、巧對比,理解白居易與琵琶女的共情
詩人沒有在詩歌中將自己與琵琶女進行對比,卻在諸多詩句中顯示出了對比的意思。詩人寫琵琶女自述生平,她本是一個演奏技藝高超、容貌過人的女子,京城中的富家子弟爭相來聽她的琵琶曲,為她一擲千金,奢靡的生活也讓她忘記了容顏終究會老去。她沉浸于京城繁華的生活中,紙醉金迷。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老去,更經歷了“弟走從軍阿姨死”的變故,這才感受到門可羅雀的冷落,不得不嫁給了社會最底層且“重利輕別離”的商人為妻。
(一)琵琶女今昔對比,比出底層女子的怨
白居易的詩歌語言質樸,通俗易懂。聽琵琶女自述,也就像與熟識的人對話一般娓娓道來。詩歌中通過琵琶女的自述一共展現出四組對比:
首先是少年得意與老年失意的對比。“曲罷曾教善才服”這是一個多么聰慧的女子,十三歲就學藝出師,一曲彈罷連京城中善于琵琶演奏的樂師都佩服不已。琵琶女少年得意的模樣剛好與如今的失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的琵琶演奏出神入化,卻只淪落到獨守空船,對著寒江冷月演奏,若沒有遇到白居易一行人,只怕是知音難覓。
其次是年輕貌美與年老色衰的對比。“妝成每被秋娘妒”年輕的倡女稍加打扮,便姿容出眾,引來同行的嫉妒,也吸引了無數京城富家子弟的追捧。鈿頭銀篦用來擊打拍子,碎了也不足惜;名貴的血色羅裙被酒染臟,也不知道什么是心疼。可以想見,那時的琵琶女生活是何等的優渥。但是,年輕的她并不能清楚認識到富家子弟們之所以被她吸引,更多的是因為出眾的容貌。可能直到潯陽江頭與白居易相遇,她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知音。眼前的女子已經容顏老去,白居易卻沉醉于琵琶聲中,這才是令人動容之處。
然后是門庭若市與獨守空船的對比。無論是高超的技藝還是美好的容顏都曾經使琵琶女受盡追捧,或者說讓她迷失在了生活的幻影里,再清醒過來時已經韶華不再。于千萬種選擇中,她嫁給了一位商人為妻,雖然她也知道商人從來看重的都是利益,但是她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歷史上的唐朝,雖然民風相對開放,但是士農工商的等級劃分早已深入人心。琵琶女年老色衰只能嫁作商人的妻子,落得獨守空船的結局。
最后是昔日歡笑與今日辛酸的對比。這組對比是前三組對比的升華,詩人開篇寫琵琶女出場“猶抱琵琶半遮面”,這是女子的羞澀表現,她知道一個女子深夜與外男見面是不好的,但還是出于對士人的仰慕走了出來。昔日的她也許不會這般羞澀,可是時過境遷,她已經嫁人從良,更加受到世俗的桎梏。談論起過去的種種,她也許是自豪得意的,可是如今被商人拋棄江中,實在也是辛酸。
四組對比,將封建社會下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形象塑造得十分生動,人們對她的遭遇也多了幾分同情,更加能夠感受到,那樣一位不幸女子的怨從何而來,而詩人身處其中所受的觸動只會更深。
(二)琵琶女與白居易對比,比出士大夫的恨
如果說詩人在塑造琵琶女形象時運用了四組對比,這樣的四組對比,何嘗不與詩人的經歷相似呢?
表面上,這是琵琶女的自述,仿佛與作者毫無關聯。可是,這一席話引發作者一聲接一聲的嘆息。他所感嘆的不僅僅是琵琶女悲苦的遭遇,更是在這個陌生女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為,曾經的白居易在京城為官,享受著高官厚祿,過著詩酒流連的無憂生活,他位至諫言,可以第一時間把自己的想法與皇帝進行溝通。詩歌創作的才華,更是讓他名動京師,受盡追捧。如今,年近半百的白居易卻被貶謫到了偏遠的江州,身處惡劣的環境中,終歲不聞美妙的音樂聲,只能聽到凄婉的杜鵑與猿猴啼鳴。疾病纏身,就連與朋友分別都是有酒無樂,無聊至極。
公元815年,當朝宰相武元衡被藩鎮勢力刺殺于市,引起一片嘩然,作為言官,白居易第一個上表主張嚴懲兇手,那些平日里被他得罪的人紛紛反對,并認為他這是越職言事。就這樣,他離開了繁華的京城,一腔熱血報國無門。江州司馬,本就是一個被監視的官職。被貶江州的第二年,作者寫下了這首《琵琶行·并序》,可以說既是寫出了琵琶女的悲哀,也寫出了自己長期以來的憤恨。只不過,自己的遭遇是借著琵琶女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罷了。
(三)千古共情,乃是詩人“兼濟”思想的萌動
兩相對比,不難看出琵琶女聲聲自述傳達出的怨與白居易嘆息聲中的恨躍然紙上。由琵琶女的話想到了自己的不平遭遇,也正是這一想,讓白居易暗暗在心里產生了對比,不覺產生了共情心理。
深究白居易的思想,綜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卻以儒家為主。“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為人處世的信條,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傳達出“兼濟”的思想來。這是一種跨越等級、追求平等的思想。在白居易眼中,琵琶女不是可以被玩弄、侮辱的對象,她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她的才華是值得敬佩的。從人道主義出發,眼前的女子與自己這個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并沒有任何區別,都是被京城所拋棄的對象,都是暗自憂傷的一面。最關鍵的是,他們是平等的人,這才使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詩顯示出獨特的思想價值。
年輕時的琵琶女也曾受到京城富家子弟的追捧,可那時候人們愛慕的是她姣好的容顏,至于她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藝,可能只是錦上添花。時過境遷,在潯陽江頭與白居易相遇,這才是真正的知音。不在乎她年貌如何,而是被她的琵琶曲所吸引,更被她的身世所感動。實際上,白居易筆下不僅僅寫過琵琶女,他還寫過《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于鄂州》,那是一位十七八歲的少婦,在夜色中邊歌邊泣,詩人與她說話,她卻不答只是哭泣。詩人同情她,甚至不顧身份的懸殊、性別的禁錮,深夜中關切地詢問歌女為何傷悲。可是,女子卻不答,只是垂首哭泣。雖然,沒有開口回答詩人的問話,可已經用自己“一問一沾襟”的舉動回答了一切。
在白居易的筆下其實還有一個著名的女性形象,她就是楊貴妃。同樣是一首敘事長詩,《長恨歌》幾乎是抒寫了楊貴妃悲慘的一生。受盡寵愛時,她“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是像極了琵琶女“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的風光歲月。可是,楊貴妃最終以一己之力承擔下了所有,含恨死在了馬嵬坡下,琵琶女則委身商人孤獨凄楚。同樣都是女人,雖然一個貴為皇妃,一個卑賤為倡女,卻沒有誰比誰更幸運。因此,這樣的一個時代,白居易看到了她們命運的可悲,他渴望有一天自己能夠“達則兼濟天下”。可是,現實總是不盡如人意,他除了為這些女子作詩表達同情,再也不能改變什么。
三、結語
綜上所述,為實現學生對高中古典詩歌的深度學習,提升古典詩歌教學效果,教師應將情感教學放在首位,通過“六看法”和意象對比等策略,引導學生深度解讀詩歌情感,從而提升其情感分析能力及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州晗. 說不盡的“淚濕青衫”——《琵琶行》內涵意蘊探究[J]. 中學語文教學,2020(07):58-60.
[2]王一新. 以聲傳情,情景交融——淺析白居易《琵琶行》的抒情藝術[J]. 高考,2018(28):196.
[3]陳海峰. 探尋《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的情感[J]. 中學語文,2019(01):48-51.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