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特魯茲代爾 著 王嘉璐 譯 祁曉慶 校
(1.史密森尼研究所 美國 華盛頓 20237;2.內蒙古藝術學院 美術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3.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 甘肅 蘭州 730030)
1960 年春夏在阿富汗旅居期間,我的注意力被當時正在昆都士(Kunduz)地區進行考古調查的克勞斯·菲舍爾(Klaus Fischer)博士所研究的卡塔甘(Kataghan)省昆都士地區的穆罕默德·阿里(Mohammad Ali)先生收藏的一面銅鏡所吸引。幸運的是,菲舍爾博士獲得了這面銅鏡的照片,但后來這面銅鏡就無法獲得了。[1]根據現有的信息,這面鏡子是在阿富汗北部的昆都士附近被發現的。
鏡子本身(見圖 1,原為阿富汗昆都士地區的穆罕默德·阿里先生收藏的銅鏡,現藏于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博物館。該銅鏡直徑9厘米,長度為17厘米。攝影:克勞斯·費舍爾)并不是一件特別漂亮的作品;它的保存狀態較差,無法對其工藝質量進行評估。但據我所知,這是在阿富汗發現的第一面手持鏡,[2]它具有一定的歷史重要性,應該證明以下言論的合理性。
阿富汗昆都士發現的鏡子是青銅制成的,似乎是與手柄鑄造成一體的(通過與哈薩克斯坦南部城市江布爾出土的銅鏡比較,可以看得更清楚,見下列組圖中間的圖片,圖3,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江布爾地區的出土的銅鏡,現藏俄羅斯列寧格勒冬宮國家博物館。該銅鏡直徑為8.7 厘米;長度為16.1 厘米。圖片資料由列寧格勒國家冬宮博物館提供)。鏡盤9 厘米,直徑和總長度(包括手柄)為17 厘米。手柄上的邊界脊之間的凹進面板的表面,顯然被一些浮雕設計所占據,與此處所示的其他出土銅鏡相同。與銅鏡的手柄一樣,銅鏡的鏡盤,也被嚴重地腐蝕了,以至于幾乎看不到其銅鏡表面裝飾的主題。幸運的是,在俄羅斯列寧格勒的國家修道院里,也有一面幾乎一模一樣、保存得非常好的銅鏡,據說是來自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的科奇科爾(Kochkor)山谷(見圖 2,來自中亞吉爾吉斯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奇科爾山谷的銅鏡,現藏于俄羅斯列寧格勒國家冬宮博物館。該銅鏡直徑9.5 厘米,長度為17 厘米。圖片資料由列寧格勒國家冬宮提供),[3]使我們能夠破譯解讀阿富汗昆都士銅鏡的一些基本問題。
傳統的林索(Rinceau)邊界內,可能發現的銅鏡與吉爾吉斯斯坦的科奇科爾和哈薩克斯坦江布爾(Dzhambul)地區發現的銅鏡相同,與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路易·菲諾博物館里的銅鏡相似(見圖 4,來自中南半島的銅鏡,現藏于越南河內路易·菲諾博物館,即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這枚銅鏡的直徑為11 厘米,長度為20 厘米),[4]可以看到人物和動物的淺浮雕風景。從右向左移動,我們可以看到樹干,一個小人物撐著傘,侍候著一個身著寬松飄逸長袍的大人物;一只張開翅膀的鳥面向右側飛行,鳥下方有一只烏龜,面朝并凝視著兩個人物中較大的一個。這些人物上方鋪滿了樹葉,這可能是一種開花的品種。推測底部當有一個水池,位于手柄與圓盤接合處的正上方。
科奇科爾銅鏡手柄的最下方,是一個傳統的云卷軸,中央有一朵盛開的蓮花,側向排列。手柄最上面的裝飾元素已因腐蝕而消失。
昆都士銅鏡整體構圖的風格和對個別元素的處理,是徹底的中式風格,即使我在其他現存的中國銅鏡(或其他材料)中都未能找到與之相似的類型,毫無疑問,這面銅鏡來自中國。昆都士銅鏡的山水場景,可能與道教徜徉于荒野中的賢人或隱士的主題有關,或者,與神話中的場景有關。這些場景,在中國晚唐和唐之后的朝代成為一種越來越受歡迎的主題,不僅出現在銅鏡的背面,而且還出現在雕漆、紡織品和陶瓷器物上。飛翔的鳥(鶴?)、烏龜和水池,以及科奇科爾銅鏡手柄上綻放的蓮花,所有道教具象象征意味的傳統元素,都加強了昆都士銅鏡與此類場景的聯系。這一設計,也可以被認為是典型的佛教羅漢在自然環境中的形象,其中,有人和動物的侍從圖案,自五代時期就已經廣為流行了。
但昆都士銅鏡和科奇科爾銅鏡,與它們最為近似的中國銅鏡相比,有一個特別的區別——手柄。毋庸置疑的是,中國并不是手柄鏡這一類型的銅鏡的發源地。已知的最早的中國手持銅鏡出現在后漢時期,發現于中國的四川省,[5]比從南俄羅斯斯基泰人陵墓中發現的希臘手持型銅鏡晚了幾個世紀。[6]從第二批阿爾泰山帕茲里克高地庫爾干人生活的地方出土的角柄切角銀鏡相比,中國漢代的銅鏡早了至少四個世紀,[7]在伊朗德黑蘭西北部的庫爾文公墓中發現的帶有普通或擬人把手的銅鏡,似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 世紀末,比最早的中國手持類型的銅鏡早了近一千年。[8]
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手持銅鏡成為了唐末宋初之前中國的一個時尚元素。[9]很少有人(如果有的話)渴望擁有一面優雅的帶后環的中國傳統銅鏡,[10]而那些由中國人生產出來供自己使用的器物,即使有用,也只能被視為令人著迷的珍品。
另一方面,手持銅鏡似乎更受中國鄰國——日本、朝鮮半島、中南半島民眾的青睞,這些國家構成了現存手柄銅鏡中更重要的一部分。[11]在越南河內博物館里,萊昂·范德默施(Leon Vandermersch)將39 面銅鏡歸為中國唐末或宋初時期的銅鏡序列,有25 面銅鏡或者27 面銅鏡是手柄與鏡盤一體鑄造的。此外,范德默施認為,所有這些鏡子都是在中國制造的。[12]雖然,事實可能并不像范德默施所說的那樣,所有這些銅鏡都是由中國民事和軍事當局進口或作為個人財產帶來的——令人驚奇的是,中國人使用的手持銅鏡的比例如此之高——這些鏡子的裝飾,幾乎在每一個例子中,都與著名的中國風格一致,這確實支持了范德默施對這批銅鏡是中國制造的假設。因此,越南河內博物館里的某些銅鏡與韓國現存的手持銅鏡的形狀、設計和裝飾完全相同,這也許不是巧合。[13]
為此,我們初步得出結論,手持銅鏡是在中國制造的,可能是為了出口到其他國家。雖然一些此類鏡子似乎可能是在中國境外制造的,但是能看出來都是中國原件的復制品,大多數手持銅鏡是在中國生產的。
水平構想的空間或平面相關的元素,放置在統一景觀場景中,不太適合鏡背的圓形表面。這樣的統一景觀場景,尤其不適合中國傳統的手持鏡,因為鑄造的金屬環是銅鏡的一個組成部分,位于銅鏡背面的中心部位。盡管中國人采用了巧妙的方法,將帶有某種組合元素的形式融入景觀,但它在外觀上仍然是突兀的,在位置上也是不靈活的。[14]然而,自晚唐以降,單一的、完整的銅鏡標明的裝飾景觀,在中國銅鏡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15]
中國銅鏡鏡背上的山水景觀,尤其是道教或神話題材的景觀裝飾,在唐末至宋末時期發展起來,無論是在朝鮮半島,[16]還是在中南半島,[17]這種銅鏡都受到帶柄銅鏡使用者的青睞。這些銅鏡通常被認為是唐末或宋初所制,根據朝鮮半島和中南半島出現類似銅鏡的歷史時段來判斷,它們中的大多數,可能是出自宋代。[18]
如果說手持銅鏡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其主要出口到鄰近地區的審美品味和實際用途而在中國生產的,那么,同樣真實的情況是,吉爾吉斯斯坦科奇科爾地方發現的銅鏡、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地方發現的銅鏡和阿富汗昆都士地方發現的銅鏡,其最初生產的目的,并不是要將其出口到如此偏遠的地方,就當時的中國而言,也是不可忽略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一些特定的原因,中國北部地區似乎是最有可能的中間地帶。關于中國北部地區唐宋時期使用銅鏡的信息很少,但在朝鮮半島,銅鏡的知名度稍高一些,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一片較大地區常見生活的常態。下面,我大致總結了科奇科爾地區發現的銅鏡和昆都士地區發現的銅鏡及國家修道院的其他類似例證被發現地點的事件的整個過程。
在唐朝的大部分時期里,契丹人、突厥人與回鶻人,共享中國北部邊境的大部分領土。隨著唐朝的滅亡,契丹人日益強大,對中土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公元10 世紀的下半葉,契丹人占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并在黃河以北建立了契丹人的王朝遼朝,契丹人可以從陷入困境的中原宋王朝處,獲得大量的貢品。圖5 所展示的,就是在中國的內蒙古綏遠地區出土的手持銅鏡(見圖5,來自中國內蒙古綏遠地區的銅鏡)。雖然,其年代可能晚于遼朝,但其手柄的形制和裝飾題材、紋樣等,與吉爾吉斯斯坦科奇科爾地區發現的銅鏡和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地區發現的銅鏡(見上文圖2 和圖3),以及來自中南半島的銅鏡(見上文圖 4)有明顯的相似之處。[19]

圖2

圖3

圖4

圖5
公元12 世紀初,女真人侵占了中國華北地區原屬契丹人的領土,并于公元1125 年終結了遼朝的統治。一個由執政者統領的契丹貴族團體,向西逃亡,10 年之內,他們在七河地區(Semirechye)重建了家園,定都八剌沙袞(Balasaghun),[20]此后,他們被西亞的史學家稱之為“喀喇契丹”(Kara-Khitay)。七河地區對于喀喇契丹人來說,并非完全陌生。他們早在公元1017 年至公元1018 年間,就開始入侵該地區了,當時,這一地區是突厥民族喀喇汗(Kara-Khanid)所屬部眾的主要駐牧之地。[21]
八剌沙袞的確切位置至今尚未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位于楚庫河谷(Chu Valley)。[22]這個山谷靠近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伏龍芝,西端西南方向約30 英里的科奇科爾山谷,距離伊塞克湖(Issyk Kul)不超過75 英里,通過楚庫河谷的聯系,它們之間的交通沒有任何困難。[23]
自19 世紀以來最后的幾十年間,青銅手持鏡一直是在七河地區偶然發現和挖掘中發現的。[24]1952 年末,A.N.伯恩施坦(Bernshtam)公布了兩把手柄銅鏡(其中之一是本文中的圖 2)以及其他三件無可爭議的中國晚唐時期和宋代的無柄銅鏡,它們都是在楚庫河谷附近發現的。[25]伯恩施坦將他的討論,限定在這些銅鏡所勾勒出的卡魯克突厥人(公元8 世紀至公元10 世紀)統治下的塞米列奇藝術風格中,其主要權力中心,就是楚庫河谷。但是,他對其他的中國銅鏡不予置評,只討論明顯的帶有伊斯蘭風格類型的帶柄銅鏡,這種銅鏡很可能直接鑄造在卡魯克時代。[26]卡魯克突厥人雖然不愿意皈依伊斯蘭教,但他們深受穆斯林文明的影響。[27]無論如何,在公元940 年,也就是中國宋朝建立前的大約20 年,卡魯克王朝落敗于穆斯林化的喀喇汗王朝之手,他們幾乎是不可能再擁有一個源自中國宋朝時期生產的手持銅鏡了。
喀喇汗國與中國的關系究竟有多密切,外界知之甚少。中國和西突厥斯坦之間的一條貿易路線,經過七河地區,毫無疑問,是沿著楚庫河谷(楚庫河谷的中國源頭)的上游行進的,那里是該地區的主要中心所在地。幾個世紀以來,只要政治條件符合商業運作規律的要求,往來的溝通聯系就會鏈接。但是,頻繁的軍事和政治災難,會經常破壞或中斷彼此間的聯系,致使公元10 世紀和公元11 世紀成為七河地區逐漸衰落的歷史時期。
喀喇汗人,似乎是從南方進入七河地區的,并且,他們很早就皈依了伊斯蘭教。如果他們經常能獲得源自中國的帶柄銅鏡,我們可以認為他們在喀什地區也留下了一他們的部眾。在那里,喀喇汗人仍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但情況似乎是并非完全如此。奧雷爾·斯坦因爵士僅在中國的突厥斯坦地區(新疆),就曾發現了兩面帶柄的銅鏡,這些銅鏡是在喀喇霍賈(Kara Khoja)地區發現的。[28]這兩個銅鏡都裝飾有風景,并且,都與一堆金屬物品有關,其中,有大量的中國銅錢,這些銅錢可以完全有把握追溯到公元12 世紀的上半葉。[29]但即使沒有錢幣提供的相對應的歷史時段,其保存較好的銅鏡上所顯現出的宋代工藝風格和制作裝飾特征,也是無可爭議的。
因此,這些銅鏡的時間斷代,幾乎與契丹人失敗的歷史時段完全一致,而且,它們發現的地點位于至少是一部分契丹人遷徙走過的路線上,這進一步表明,它們可能是契丹人向西遷徙,帶到七河地區的中國服飾器物的一部分。[30]在科奇科爾發現的銅鏡,目前被認為是公元11 世紀或公元12 世紀的。[31]如果它是由契丹人帶到該地的,那公元12 世紀下半葉早期的時間斷代日期,可能會大大提前。[32]
西邊穆斯林化的喀喇汗帝國的政局變遷,在此不必展開了。在楚庫河谷建立政權后,他們很快就與西部的當地民眾發生了沖突,并在公元1141 年一系列成功的軍事交戰中,將他們的勢力擴展至最西邊花剌子模。在阿富汗昆都士地區所發現的銅鏡,很可能是在這個時期后不久就抵達阿富汗北部地區的。[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