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克強 盧義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之一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南京市江寧區在踐行城鄉融合、推動縣域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以“城”與“鄉”的良性互動實現互融互促,在鄉村振興上“興產業”,在公共服務上“惠民生”,在城市空間上“提品質”,形成了可推廣、可復制、可評價的城鄉相融共富實踐經驗。
產業興旺既是鄉村振興的內在基礎,也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更是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實現全體共同富裕的緊迫任務。江寧區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發展,從農旅融合、農業“四化”、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產“治”融合等四方面入手,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富民強村與產業發展相協調的發展之路。
農旅融合: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如何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上,江寧區采用“旅游+”融合模式,打造集“住茶園、品茶飲、購茶產、賞茶景、體驗茶俗”于一體的黃龍峴茶文化旅游村,有效促進了生態優先與農民富裕的和諧發展。牢牢把握“兩山”理念,立足土地空間和綠色蔬菜農業特色,通過生態治水、生態景觀建設和生態菜園建設,顯著提升了美麗鄉村的“顏值擔當”。依托鄉村本色和古風底蘊,輔之以新建“龍出沒”樂園,培育佘村“廚娘”和打造古風民宿群,實現“旅游勢能”對“經濟引擎”的帶動效應,既解決了村民就業增收難題,也保證了經濟發展成果全員共享。
農業“四化”:筑牢產業發展“聚寶盆”。農業“四化”即產業化、品牌化、智慧化和現代化。在農業產業化方面,按照菜園、果園、庭園“三園共建、三產聯動”思路,以農地股份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為主體,以“互聯網+”有機瓜果蔬菜為業態,打通現代農業“接二連三”產業鏈條。同時,采用“企業+基地+農戶”的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以龍頭企業帶動,實行種植訂單生產,實現了產業化發展。在農業品牌化方面,通過提升產品包裝,實現統一包裝和掛牌精裝,并利用“善田江寧”“金陵味稻”等品牌農產品營銷共享平臺,打造“土橋大米”農產品品牌。通過豐富科技文化內涵和提升西瓜產業水平,配合“橫溪西瓜節”的連續舉辦,樹立了“橫溪西瓜”品牌形象。在農業智慧化方面,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通過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實現水稻育種和培植的智慧化轉型。在農業現代化方面,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搭建科技先進、特色明顯、產業高效和綠色生態的水稻種植體系,并通過將水稻產業和鴨業相結合形成“稻鴨共作”模式,實現了“一田兩用、一地雙收、稻鴨兼作”。
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夯實農村共同富裕根基。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事關構建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度基礎,通過改革將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對集體收益進行分紅,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是讓群眾分享經濟發展紅利和夯實共同富裕根基的重要路徑。換言之,以產權制度改革為切口,可以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自1984 年開始,從“自己搭臺唱戲”,到“搭臺請外地能人唱戲”,再從“搭臺請外商唱戲”,到“依托城市抓三產”,章村社區用近40年的時間,取得村集體固定資產8 億元、經營性收入6100 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萬元的重大成就。進入新世紀后,章村社區又及時提出社區經濟發展思路,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發展樓宇經濟。同時,通過調整工業園業態,加快“退二進三”工作力度,推進工業園區“騰籠換鳳”,促進了經濟發展提速增質。
產“治”融合:建設有溫度、有力量的鄉村聯合體。推動產業和社區治理融合發展,對夯實鄉村振興基礎、實現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通過讓產業“涌入”社區,以社區“善治”反哺產業,在二者相得益彰的過程中促進鄉村產業興旺與社會治理高效。近年來,江寧區充分發揮“茶鄉濃情”黨建引領作用,探索出以黨建領航的精細化治理體系、以產業續航的特色化發展體系、以資源護航的多元化支撐體系、以心靈遠航的長效化價值體系等基層治理“四航”體系,努力建成一個有溫度、有力量的鄉村聯合體。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江寧區始終牢記“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把為人民謀幸福貫穿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瞄準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統籌推進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真正實現“醫”有所便,“老”有所護,“食”有所安,“教”有所進,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醫”有所便:打造便民“15分鐘醫療服務圈”。打造“15 分鐘醫療服務圈”是實現醫療資源下沉和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的重要舉措,江寧區通過打造更加便捷、安全、優質的醫療服務圈,真正打通群眾健康服務“最后一公里”。江寧區以為民服務中心為基礎,基本實現醫保服務“15 分鐘到達、15 分鐘流轉、15 分鐘辦理”。服務大廳內設有填單區和母嬰室等,配備血壓儀、輪椅、AED 機、醫保相關的自助服務機等設備。江寧區還通過一系列軟硬件改革,實現全區醫療服務量質齊升,構建更加合理的“一五十百”醫療布局。
“老”有所護:構建“小江家護”居家上門養老服務體系。居家養老“不打烊”,上門服務暖人心。江寧區積極打造區域居家養老平臺,調動全區域社會資源,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依托區“互聯網+養老院”,將老年人、重度殘疾人等群體的服務需求打包招標。采用基礎服務和個人定制服務套餐相結合的方式,推出“小江家護”上門照護品牌。政府每年投入3000 萬元購買服務,201 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分別為全區老人提供中心活動和上門服務,并通過人群分類,為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和喪失不同機能的對象,提供家庭保潔及理發修甲等42 個基礎服務包。
“食”有所安:穩定農副產品市場供應與管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江寧區通過“菜籃子”工程,穩定農副產品市場供應與管理,為實現百姓“食”有所安提供了樣板。一是市場保供到位。構建實物儲備、在田儲備、委托應急調運的蔬菜保供機制。二是市場管理“智能”。以數智化賦能管理精細化,加快構建集人員管控、數字監控、應急指揮于一體的“數智化眾彩駕駛艙”。三是安全監管到位。建成信息發布、IC 卡結算、客服中心、電子監控與指揮調度五大平臺和農產品實驗室,實現貨品“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四是價格調控有效。引進全國蔬果主要產區農產品,推進規模經營,既穩定供應,又讓市民得實惠。
“教”有所進:打造教育現代化的“江寧樣本”。提供更有質量保證、更加普及普惠的教育公共服務,是兜牢人民教育需求底線的重要舉措。江寧區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錨定現代化教育建設目標,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進教育資源更加優質均衡,積極打造現代化教育的“江寧樣本”。首先,踐行立德樹人,以人為本。通過在重要節點對學生進行儀式激勵,創新德育體系,做到全員參與,全程體驗,全面進步。其次,推動教師隊伍專業化和規模化。通過選調區內優秀教師、引進區外名師以及招聘優秀研究生等渠道,壯大教師隊伍,利用名特優教師資源構筑校本研修平臺和“四維一體”教師發展機制。最后,實踐課程活動化和活動課程化。通過將“減負”和“提質”相結合,構筑學習和發展“共贏圈”。同時,構建“情境、問題、活動、體驗”四維素養課堂,促進課程與活動轉化,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提升城市品質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之一,既要外增“顏值”,又要內練“氣質”,做到“內外兼修”,讓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加幸福美好。江寧區以塑新特色街區提升城市空間品質,以擦亮文化品牌厚植城市文化底蘊,以產城人文融合發展譜寫城市活力新篇,這些無不傳遞著民生至上的溫度,體現著品質優先的態度。
塑新特色街區:提升江寧空間品質。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形體環境中最易識別、最能為城市帶來活力的空間。江寧區扣住民生“根”,塑造文化“魂”,提升品位“神”,實現“建筑可閱讀、街區可漫步、魅力可品味”,建成一批品質型“城市客廳”、活力型“美麗街巷”。在打造現代時尚的品質型“城市客廳”方面,江寧區建成百家湖、楊家圩、東山、九龍湖四大“城市客廳”,結合公園布局建設“梧桐語”小型城市客廳,提升城市公共空間服務功能和環境品質。如百家湖1912 街區充分利用周邊自然景觀整體打造,提出“湖+灣+街”的休閑文化內涵,通過特色化改造,提升建筑品質和商業氛圍,激活了街區熱度,成為集多業態為一體,全客層廣業態、多功能的國際化智慧型特色街區。在建成觀景慢行的活力型“美麗街巷”方面,江寧區重點實施重要道路環境綜合整治,通過特色活力街巷升級改造,打造南京美麗街道示范項目,體現江寧特色與魅力,建成了以湖濱路街區為典型代表的活力型“美麗街巷”,將其從靜謐低調的居民區小路逐漸發展成為重點打造的商業街區,充分釋放區域優勢,成就特色品牌街區。
擦亮文化品牌:厚植江寧文化底蘊。提升城市品質,需要不斷增強城市的文化底蘊,把文化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用文化涵養城市氣質,彰顯城市品格。江寧區以培育“開放包容、創新創意、現代時尚、文明向上”的文化特質為依托,擦亮文化服務品牌,構筑高品質“文化家園”。一方面,以“江寧·共讀”計劃建設“學習型社會”。面向全區黨員干部,共讀時政理論、科技創新、社會建設、數字城市、國企改革等書目,通過“線上直播領讀、線下分享交流”,營造“在全區來一個大學習”的濃厚氛圍,推動中央和省市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江寧·共讀”計劃已然成為大力推進全民閱讀的“新撬桿”、有效提升干部素質的“助力器”、高效落實重點工作的“壓艙石”。另一方面,以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涵養“江寧氣質”。精心組織策劃第22 屆“江寧之春”群眾文化活動,全年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千場以上,以“悅讀江寧”為品牌,引領開展系列子品牌活動331 場。通過深入挖掘江寧文化資源,打造江寧特色文化品牌,有力推動江寧區優秀傳統文化提振,公共文化服務提質,文化空間載體提檔。
融合產城人文:譜寫江寧活力新篇。特色小鎮作為質量經濟與品質生活的重要起點以及城鄉聯動的重要紐帶,已成為提升城市品質和魅力的重要增長極。江寧區緊抓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的契機,按照“產業特色鮮明、服務便捷高效、文化濃郁深厚、環境美麗宜人、體制機制靈活”的總體目標,將南京未來科技城精心打造成南京未來網絡小鎮,提升城市品質,激發城市活力。作為產城人文融合的典型,南京未來網絡小鎮通過特色產業打造、“三生”融合優化、以人為本制定政策機制等方式,差異化推進特色小鎮高質量建設。一是借助區域內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和南京“無線谷”核心通信技術國家實驗室的優勢,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聚焦點,瞄準網絡通信、智能制造兩大主導產業,通過堅持科創優先、拓展國際國內科創合作空間、高水平培育科技創新主體等方式,高水平打造“科技、創新、智慧”的特色產業基地。二是通過“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理念,通過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旅游規劃、城市規劃以及生態規劃等體系,建成產業空間承載力強、生態環境品質優、功能配套設施全、交通智慧化程度高的特色小鎮核心區。三是積極探索特色小鎮體制機制與管理運營模式創新,通過制定深化人才政策、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完善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創新小鎮決策咨詢機制,高效能激發小鎮發展活力。通過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南京未來網絡小鎮形成以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及發展模式,建成省市領先的科創人才園區,打造網絡通信、智能制造等未來產業新高地,走出科創引領產業新路徑。目前,小鎮已入選全國特色小鎮50 強及江蘇省、南京市兩級特色優秀小鎮,成為“第二輪全國特色小鎮典型經驗”,被定為“全球未來網絡發展峰會”永久會址,走在全國特色小鎮建設前列,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