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東
(重慶彭水自治縣紹慶街道辦事處,重慶 409600)
我國是農業大國,國家把農業發展放在國民經濟的首位,農業的良好發展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而農業機械化的健康發展又是轉變農業生產模式、提高生產力的重要物質保障。“十三五”時期,我國的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為實現鄉村振興開了一個好局。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全國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1]。2020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7%,預計2025年可達到75%,主要農作物實現全程機械化。但目前,我國丘陵山區的機械化率遠低于平原地區,而丘陵山區又是我國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幫扶區域,因此,在丘陵山區實現農業機械化能夠為我國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提供重要保障。
近年來,部分學者對如何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進行了大量研究。2013年,王圖展[2]對制約重慶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分析,發現地理條件限制、農村勞動力結構不均衡、農民收入低導致農機購買力不足等因素限制了重慶農業機械化的發展。2019年,湛小梅等[3]通過與國外農業機械化發展較好的國家進行對比,指出重慶丘陵山區發展農業機械化存在的問題,從而探索重慶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之路。2019年,陳旭等[4]借鑒日本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經驗,從農業機械的相關政策、農業機械的補貼力度、農業機械的社會化服務及技術推廣方面進行梳理,結合我國現階段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問題,為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可行的對策和建議。2020年,張宗毅[5]指出我國丘陵山區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區域,但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使其農業機械化程度遠遠低于平原地區,可以通過對丘陵山區農田進行一系列改造來解決其農業機械化發展落后的問題,為早日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保障。2021年,黃梓晉[6]強調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與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密切相關,加快農業機械化的建設速度可以有效推動我國農業發展,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2023年,張朝陽等[7]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影響重慶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因素進行系統分析,探究各因素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影響程度,根據影響因子的大小對影響因素進行分類,并提出針對性建議,為重慶地區推動農業機械化提供有效對策。
國內現有的關于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平原地區,或是從全國層面進行分析研究,對丘陵山區如何提升農業機械化程度的研究較少,全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并不能代表丘陵山區。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如何精準推動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以重慶市彭水縣為研究對象,分析彭水縣農業機械化發展所存在的問題,探究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結合彭水縣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提出可行的對策和建議,為彭水縣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彭水自治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部,地處渝東南武陵山區腹地,與湖北、貴州接壤,境內西北高、東南低,呈現“兩山夾一槽”的特殊地貌,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彭水縣境內大部分區域屬于丘陵山區地形,可耕種的土地面積少、分布零散,不能像平原地區一樣大規模使用農用機械進行耕作。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彭水縣又是典型的以農業為主的脫貧縣。
近年來,彭水縣依托重慶市“一區兩群”發展戰略,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打造以糧油、烤煙、中藥材等產業為主的特色農業。根據《彭水縣統計年鑒》等最新統計資料,2021年彭水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93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9.48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8.70萬畝,增長0.6%;全年糧食總產量31.67萬t,增長1.4%。近幾年,彭水縣農業產業發展較快,但并沒有從本質上改變以傳統農業發展為主的發展方式,農業增效差,農民增收效果不明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要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必須依托農業機械化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釋放農業紅利,提升農民的獲得感。
2018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00 371.74萬kW,2021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07 764.32萬kW,增長率為7.37%。這一期間重慶市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 428.12萬kW增長到1 532.45萬kW,增長率為7.31%;彭水縣農業機械總動力由40.10萬kW增長到43.21萬kW,增長率為7.76%。彭水縣近幾年的農業機械總動力增長率與重慶市及全國相比相差無幾。可見,彭水縣農業機械化發展正在穩步推進。
但是,彭水縣農業機械結構不合理、數量短缺以及效益低等問題愈發影響當地農業產業的發展,要實現農業機械化依舊面臨諸多挑戰。彭水縣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地理條件較差,雖然部分可耕種土地進行了連片改造,但是適宜農機裝備作業的條件仍然不足以滿足現實的需求,大中型農機裝備無法有效發揮自身優勢,“最后一公里”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目前,彭水縣農業機械的經營模式主要以門店經營為主,所銷售的設備種類多樣,但主要是以小型農業機械及相關配件為重點,提供部分農業機械的售后服務。田間作業裝備少、結構簡單,低檔次、高功耗的裝備較多,耕作機械主要以單缸小型微耕機為主,收獲機械及大中型農業機械只占很少一部分。大多數農機裝備適應性差,不能很好地與當地農藝相結合,一些先進適用的技術不能得到有效推廣,現有的農業機械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8]。
彭水縣地形地貌復雜,分為低山區、中山區、丘陵河谷區,海拔相對高度差達到1 600 m以上。全縣耕地面積為11.045萬hm2,人均占有耕地2.36畝。耕地主要分布在低山區和丘陵河谷區,田塊零碎狹小,部分田塊坡度較大,無法進行耕種;小田塊只適合進行人工耕種,農業機械無法展開作業。同時,現有耕地的配套基礎設施較差,沒有專門的機耕道適合農業機械的運輸與使用,難以達到農業機械的作業要求。雖然彭水縣近年來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總體目標,利用專項資金大力開展宜機化高標準農田建設,但是由于自然條件較差,需要進行高標準農田改造的土地數量龐大,所需資金不足以滿足現實需求。同時由于管護不到位,導致能夠正常使用的高標準農田更少。
目前,彭水縣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只有縣級農業農村委有農機管理及技術推廣機構,鄉鎮、街道只有下轄的農服中心兼顧部分農機管理職責,沒有專門的農機管理部門,專業人才隊伍不足,人員老齡化嚴重,公共服務能力弱,缺乏穩定的農機推廣人員。縣級主管部門農業機械專業人才嚴重匱乏,農機推廣機構崗位不足,現有工作人員存在身兼數職的現象。農村青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導致有效勞動力得不到補充,農業勞動力人口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無法有效使用農業機械,無法對已損壞的設備進行維修,導致很多農業機械被棄用。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缺乏有效的政策手段對農業機械化進行引導和扶持,不能有效吸引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只靠政府參與無法滿足農民的個性化服務需求[9]。
彭水縣屬于丘陵山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丘陵山區可供種植的農作物品種繁多,不同農作物對農藝的要求不同,對農業機械的需求也就不同,從種植到收獲都存在較大的差異。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多數農民只是購買小型農用機械,對大中型設備的購買意愿較低[10]。由于沒有及時進行推廣宣傳,農民對農業機械帶來的幫助認識不足,堅持采用人工或畜力等落后的生產方式,導致生產效率大大降低。同時,政府扶持力度不足,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力度有待提高,農機具補貼機型較為局限,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對新產品、新工藝缺少針對性的補貼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導致農業機械的新產品、新技術不能得到有效推廣和使用,市場上存在大量高能耗、高污染的農機裝備,不能及時淘汰[11]。
彭水縣應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總體目標,堅持全縣高標準農田改造,實現一體謀劃、重點推進。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基礎上,以“改大、改水、改路、改土”為主要內容,按照“政府獎補、企業融資、區(縣)建設、項目運營、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建設方式,加快建設“宜機宜耕、能排能灌、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積極引導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重點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其中,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實現土地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利用,以此筑牢彭水縣糧食生產基礎,為彭水縣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打下基礎。在建設內容上,通過“小改大、陡改緩、坡改梯”,對現有田塊進行歸并,建成集中連片、滿足中大型農業機械進出要求的田塊。在資金方面,應逐年加大對宜機化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入力度,擴大資金的來源渠道,主要包括市級資金、中央資金等,逐步提高平均土地改造的投入成本。但是,農田宜機化改造不是不計成本和效率的投入,還需要根據經濟效益進行評估,將改造后帶來的土地價值與投入成本進行比較,來判斷是否適合進行農田宜機化改造[12]。
彭水縣應以經濟為手段、以政策為引導、以法律為保障,圍繞市場化、科學化、規范化要求,加快推進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對全縣的農業機械服務組織進行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吸引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及社會服務組織參與其中,積極培育多元化的服務主體,拓展全新的服務渠道,創新服務模式,實現彭水縣全域農機社會化服務有效平衡。構建“政府+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整合現有資源,發揮群體效應,確保農業機械化服務的持續輸出,將彭水縣農機服務產業做大做強。彭水縣應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建設,吸納社會資源,引導有條件的農業機械服務組織開展技能培訓、跨區作業、耕地管護等覆蓋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業機械新產品的普及和新技術的應用[13]。加快農業機械維修及售后服務建設,在全縣糧食生產的重點鄉鎮設立農業機械維修及售后服務網點,規范維修服務制度,加強與農機銷售企業的聯系,定期對售后服務人員進行技能培訓,鼓勵專業的農機維修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解決產前、產中、產后使用農業機械所引起的社會化服務不足的問題。
彭水縣應加強農業機械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落實市級部門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和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工作的要求,完善現有的培訓體系,豐富培訓內容,拓寬農業機械培訓經費來源渠道,加大相關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將農業機械操作培訓納入考核機制。對現有培訓基地的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對參與培訓的社會機構給予農機購置補助并進行針對性培訓,鼓勵其購置適合本地使用的先進農機裝備[14]。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和科技人員到基層從事相關工作,充實農機人才隊伍;鼓勵農民和相關從業人員自愿參加職業教育培訓,學習掌握操作、維修技能以及與農業機械化相關的前沿知識,全面提升從業水平。充分發揮中職院校的作用,與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技能教學活動,創新教學內容,開設特色課程,將農機裝備的使用與維修作為必修內容,培育壯大農業機械化人才隊伍。彭水縣應健全縣、鄉、村三級農機推廣服務體系,根據科學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則及縣域農業特色,因地制宜地設置農機技術推廣機構。進一步充實和完善現有農機推廣機構的架構,使農機技術普遍應用于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活動當中,提高農機使用效能。
彭水縣應加大對農業機械購置的補貼力度,采取差異化的扶持政策,對市場需求量較大的農業機械給予政策傾斜,激發市場活力。堅持以綠色環保為導向,對高能耗、高污染的農機裝備降低補貼力度;對使用新技術的農業機械應提高補貼標準,加快新技術的普及應用,堅持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15]。彭水縣應以市場為導向,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應支持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與裝備水平的提升,用于農機裝備研發改進與推廣應用、先進適配農機裝備示范引進、全程機械化適用技術示范推廣,如紅薯收獲機、油菜收割機、水稻育秧設備和移栽機械設備等。同時,加強農機購置補貼監管,在農業機械化發展有較好基礎的糧油主產區域,以創新突破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薄弱環節為重點,探索集成全程機械化的生產技術模式,建設一批糧油等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促進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要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必須依托農業機械化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釋放農業紅利,提升農民的獲得感。目前,彭水縣農業機械化發展仍存在地形復雜、農機裝備作業條件差、專業人才不足、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等問題。本文結合彭水縣的實際情況,從持續推進宜機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健全彭水縣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業機械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力度這幾個方面提出了對策和建議,以期為彭水縣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