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月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明中葉前幾乎沒有描寫女性,《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作品中對女性的描寫較少,即使有部分諸如扈三娘、貂蟬、孫尚香、蔡琰等部分出色女性形象,但都依附于男性,從而將女性形象的光輝都歸因于男性。到了明中葉以后《三言》等作品中對女性的描寫開始變多,潘金蓮、杜十娘、白娘子等勇敢大膽的女性形象出現在了作品中。此時整體的基調是向上的,也為清代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到了清代,《紅樓夢》《鏡花緣》《女獄花》等作品描繪了如林黛玉、沙雪梅等眾多鮮明獨立的女性形象。此外,明清時期的彈詞小說以及商業出版的出現為女性意識覺醒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我將明清小說的女性形象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明中葉前以最為經典的《水滸傳》《三國演義》為例,扈三娘是梁山三女將之一,雖武藝高強,可與梁山泊中的好漢比肩,但她還是聽從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毫無怨言地應下了婚事。潘金蓮、閻婆惜這些形象在作品中就是為映襯武松光輝正義形象的徹頭徹尾的反派。蔡琰身為博覽群書、過目不忘的才女,卻因喪夫被認為“克夫”,之后被匈奴左賢王擄走生子,被曹操贖回后又改嫁。貂蟬美貌動人卻淪為了政治上的奪權工具,下落不明。孫夫人智勇雙全,卻為守貞節投江自盡。作者有意識地通過寫曹孫劉明爭暗斗奪天下此類情節以展現當時男性形象的中心地位,借以對讀者的閱讀關注點進行吸引和轉移。對于其中的女性形象則是男性英雄生活中的小小點綴或者匆匆過客,幾乎沒有什么審美價值。
《三言》中描寫了眾多敢于同時代抗爭的女性形象,有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思想前衛的王嬌鸞、堅貞不渝的劉宜春。她們不甘于被埋沒在時代的浪潮之中,敢于沖破桎梏。她們在生活中看到了源自生命的最真實的快樂,看到了短暫獲得人格平等的方式,也看透了封建禮教的虛偽可笑。這也是她們在男權社會下的探索中建立的創造獨立人格的過程,她們能夠通過散發自己的魅力“征服”男性,在彰顯自我意識的過程中體會自身的價值,在有限的歡愉中體會無限接近真實的自己。越來越多的男性文人作家也意識到了女性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時的女性形象已開始變得更加立體,女性對于生命的感悟也愈發深刻,女性意識也有了覺醒的勢頭。
清代描寫女性形象相關的優秀作品大量涌現,最經典的當屬《紅樓夢》,描寫了大觀園中“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的女性群像。小說主要講述的是賈府的由盛轉衰,但其中有著諸多優秀的女性形象:有雷厲風行、潑辣干練的王熙鳳;自尊自愛、感性細膩的林黛玉;美麗大方、深諳世事的薛寶釵;勤奮好學、嫻靜溫柔的香菱……“她們彼此間以親戚、主仆關系交織成一張錯綜復雜的關系網,對內形象各異,對外都以‘大觀園女兒’的共同身份存在,共興衰、共存亡,既千頭萬緒,又渾然一體。”①其中個性最為鮮明的當屬林黛玉,她對人生持理性態度。她對寶玉的愛不是封建社會中女性對當家作主的男性的依賴和依附,她不會帶有這些心思去刻意討好任何人。她將寶玉視作藍顏知己,想以此結為伴侶,無奈封建俗世終究無法成全二人,一生高潔傲岸的黛玉也在復雜的情感中走向生命的終結。作者筆下的這些女性形象不輸男兒,他將女性放在與男性同等的地位。《鏡花緣》中,有仗義友愛的紅玉和諸多優秀的才女。《鏡花緣》中的“鏡”為“映射、反映”,自古文人就把女性比作嬌美的花,因此“花”指的是女性,而“緣”則指“緣分”,小說中女權社會的故事于現實中的男權社會相對應,猶如現世的映射,這樣的社會看起來很美好,確實鏡中虛影,無緣現實,進而反映對社會現象的諷刺。《女獄花》的作者是一名女性,而在這個時代有女性作家寫女性小說是不常見的,這也恰恰能反映出清代女性意識的覺醒程度。作者筆下的沙雪梅自幼習武,提倡女權、男女平權之論。清代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日漸成熟豐滿,女性的主體意識增強、更具有社會責任感。
明中葉前,文人作家的創作中心依然保持在男性形象的最根本原因是自然主義的根深蒂固。元末明初,戰亂頻仍,在動蕩不安的環境下,文人作家只能通過筆墨言志,他們將對賢君良將的崇尚與渴望凝結在作品中。由此,以贊揚忠義英雄、明君賢士為核心主題的《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等作品便問世了。而這個時期傳統社會的女性并不需要征戰沙場,她們自然不作為作品中主要敘述的對象。自然主義影響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對人們的影響。女性在封建社會中本就十分低微,她們一言不發,默默地為自己的家庭奉獻著,卻又被埋在歷史的車轍下。她們不是沒有獨立思維、不會表達,也不是不向往自由平等,她們只是沒有訴說的平臺和行之有效的斗爭方式。然而這樣的社會風氣既不利于女性追求正常的情感生活,也使明中葉前的女性形象較其他時期的如先秦時期的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審美價值降低。
明中葉后,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擴大,經濟的發展也拓寬了人們的視野,商業出版空前繁榮,文學平民化的興起使文人的創作更能反映平民的訴求,越來越多的女性作家和女性讀者出現,進一步推動文化思想的多元化,人們對社會的認識更加理性和深刻,他們對社會中的封建陋習產生了質疑。明中葉后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敢愛敢恨,勇于反抗,向往并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女性意識和生命意識開始覺醒,但一定程度上仍受禮教的約束和封建社會的桎梏,且一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未免有些矯枉過正。
到了清代,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出版業日益繁榮使女性的創作日益豐富,隨著商業出版的發展,作家之間的作品往來也日益密切。以“去家族化”為特征的商業出版一改對女性文學創作的約束,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既有利于各地的文人進行精神上的交流,又有利于提高社會各階級的接受度。雖然封建社會的極大多數女性受“女子無才便是德”等諸多觀念的影響,導致傳統女性的閱讀能力和文學創作微乎其微,但是商業出版為女性提供了相對公允的平臺。此外,帶有啟蒙色彩的人文思潮讓人們的思想更加開化。明清易代也給文人學者帶來了一定的精神沖擊和創傷,他們對明王朝的覆滅痛定思痛,開始了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反思。飽受壓迫的文人墨客深刻認識到了清王朝的腐朽,對女性也傾注了更多的關懷和同情。文學往往是來源于生活的,《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創作便與他的生平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他經歷家道中落的打擊,又在病痛的折磨中離開這個世界。他對于生命是有著深刻的思考和感悟的。他用真心去體會這個世界,感受著世態炎涼。正是如此,才有了大觀園中鮮明活潑的眾多兒女,才有了孤傲獨立、冰清玉潔的林黛玉,這無疑是女性意識覺醒過程中的最為典型的代表。晚清女性作家筆下的女性角色則更能道出當時廣大女性的心聲,王妙如借助“沙雪梅”這一勇敢果決的女性形象,提倡理想的婦女觀和男女關系,表達了對女性獨立自由解放的美好愿景,寄托了對新型女性社會關系的希望。此時已能通過女性形象的日漸成熟、立體,窺見晚清時期女性意識的覺醒程度,了解當時女性對生命意識、婚姻愛情以及人生理想的態度和看法。
隨著明清小說中女性形象的日益豐滿和典型化,女性形象的審美價值也逐漸提升。帶給作者和讀者的美學價值也更多,既有利于讀者審美水平的提高,也對文人小說家的創作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明清小說中的諸多女性形象具有象征意義,能夠反映當時社會的諸多問題。人們能夠通過明清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了解地方風俗、思想文化、經濟狀況、女性意識覺醒的過程或起義等運動的進程等信息,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
小說中的一些觀點理念對后世影響深遠。明清小說中女性形象的轉變對早期女性意識覺醒起到了一定的開化作用,有利于女性思想啟蒙。明清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問世,能夠使女性受到社會上更多關注,也有利于社會認識到女性的重要作用。
從明中葉前到晚清,明清小說的女性形象由扁平化、反映大眾刻板印象,轉變到立體化、典型化,女性意識也逐漸開始萌芽和覺醒。這些變化與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風氣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如今很多文人學者認為《鏡花緣》《女獄花》等作品是追求女權,她們敢于做前人未敢做之事,敢發前人未發之聲。這些對于女性來說是突破性的挑戰,都不過是數千年來男性的日常瑣事,她們此番努力不過是女性對平權的追求。明清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創作,除了贊揚女性形象,體現當時女性個體意識覺醒程度外,還能夠體現中國古代文學和美學的發展程度,這是時代的使然,也是古代文藝學發展成熟走向巔峰的歷史必然。
注釋:
①時元垚.探究明清小說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嬗變[J].戲劇之家,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