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清
(福建省泉州藝術學校,福建 泉州 362000)
閩南地區是指福建省南部,其中包括泉州、廈門、漳州三個地級市,北接榕城、南鄰與粵省,西交汀州。閩南地區作為少數民族較多的區域,民族文化、非遺文化資源豐富,成為全省甚至全國范圍內非遺文化遺產最為富集的地區之一。如何有效開展閩南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近年來,福建等地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與重視程度逐步提升,同時也在不斷挖掘和開發推進力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教育、旅游、科技、文創相結合均是有力的方案與手段。在傳承與發展中,同樣也存在諸多挑戰,例如一些項目的傳承存在困難,依然存在后繼乏人的問題,保護工作基礎相對薄弱且不合理的現狀。加上非遺文化本身的脆弱性、特定性、地域性,因此在傳承過程中受到猛烈的沖擊。閩南地區的獨特非遺文化遺產需要當地熱門、有關部門、教育部門聯合起來,才能得以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全新發展態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民族或地區文化傳統的“記憶”,它以口傳心授為主要形式,是尋找文化根源的重要途徑。閩南地區非遺遺產一般流傳存在于閩南地區等,是全世界閩南人共有的精神財富。以泉州、漳州、廈門等地為例,市委等有關部門均高度重視非遺。發展至今,閩南地區共有世界級非遺4項目、國家級31項。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閩南文化就占了很大一塊比重。根據整理與分類,閩南非遺文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排名不分先后)。
(1)口傳心授的語言類。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之一,閩南范圍內十里不同音,各地方言、諺語、故事、傳說、歌謠獨具特色,且具有豐富的研究價值。入選非遺的語言類文化如閩南童謠、霞浦畬族小說歌、陳三五娘傳說等。
(2)民俗藝術表演類。民俗藝術類表演包含音樂、舞蹈、戲曲、雜技、曲藝等等,這一類可以稱得上是閩南非遺的重頭戲,閩南地區的先祖善于用音樂、美術表達內心情感,因而形成了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如包括音樂類包括泉州南音、浦城聞派古琴、茶亭十番等。舞蹈類包括泉州拍胸舞、龍巖采茶燈舞等。戲曲類包括高甲戲、梨園戲、木偶戲等。雜藝包括自然門武術、寧德霍童線獅等。曲藝包括答嘴鼓、福州評話、漳州錦歌等。美術類包括楊榮剪紙、漳州木版年畫、惠安木雕技藝等等。
(3)民俗儀式類。通過民俗儀式表達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敬畏、對愛情的向往等。在閩南地區,婚喪嫁娶、添丁慶壽、春耕秋收等均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日程。以此形成的非遺民俗如元宵游燈習俗、苗族婚俗、客家元宵節慶等等。
(4)民間技藝和手工藝類。民間技藝是閩南地區人們生活智慧的結晶,是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知識總結,其中包括了各具特色的生產技藝與生產工具等。如享譽全國的沙縣小吃制作工藝、泉州傳統竹編工藝、武夷巖茶(俗稱大紅袍)傳統工藝等等。
根據現有閩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記錄,傳承人斷層、缺乏下一代傳承人是閩南地區非遺的普遍傳承困境。特別是針對口傳心授的項目來說,由于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非遺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傳承人。然而發展至今,傳承人均已進入老年階段,且地域不均衡,無法吸引下一代人的參與。現代社會是發展迅速的社會,生活節奏快、物質需求高,加上多元文化和網絡信息時代的影響,很難吸引到年輕群體作為傳承對象。缺乏傳承人會影響語言類、表演類的文化傳承。
閩南非遺種類眾多,內涵豐富,同時也是閩南地區歷史變遷與人文發展的見證。然而現在新媒體、自媒體、網絡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需求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加上電視、電影、小說等娛樂活動的普及,大多數人們將興趣點放在了更具娛樂形式的活動上,使得閩南地區的非遺傳承陷入受眾面窄的困境。加上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現代工具的快速發展,直接沖擊了傳統的民間技藝。傳統的民俗表演、民俗音樂、民俗技藝更多的體現得源自于受眾群體的情懷。在科技不斷發展,觀念不斷更新的今天,閩南非遺的受眾群體越來越少。
閩南地區非遺大部分是形成于民間,形成于鄉村地區。盡管不少非遺項目對于當地的民眾來說是熟悉的,但實際上由于知識層面、價值觀的影響等原因,村民的保護意識是相對薄弱的。而非物質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是建立在某類特殊的文化情境、特殊場景之上,民眾很難去理解去保護,因此在傳承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傳承載體的消亡與社會脫節的現象存在,這均是由于對閩南非遺的保護意識薄弱而影響的。
形成規范科學、系統標準化的閩南非遺文化研究是推進傳承與發展的有效路徑。發展至今,在文化自信理念、多元文化并存的趨勢下,世界范圍內不同民族均對本民族的文化發展擁有同樣的傳承理念,便是“根”文化意識。只有對年輕一代人形成熏陶與教育,在年輕一代人中獲得文化的認可,才能有源遠流長的發展。
在理念不斷更新的基礎上,有效提升研究時效、豐富教育形式,需要不斷嘗試與探索。閩南非遺作為文化的一種,其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將其與教育進行結合,在教育中形成與學生的認知影響、在教育中形成對文化的深度研究。閩南非遺文化的傳承可以結合PBL項目式研究展開,充分拓展傳承思路,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注入全新的活力。所謂PBL項目式研究是指通過圍繞某一情境展開探究,以某一主題中的若干問題形成連貫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小組自主探索、自主研究,在對項目的研究、分析、匯報等一系列的過程中來形成相關研究,從而獲得研究成果。
以“福建南音”的PBL項目研究為例,可確定“我是非遺小傳人”的研究主題,研究內容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關鍵設問——確定研究目標。如問題(1)閩南非遺有些什么?具備何種條件才能入選名錄?(2)泉州南音入選國家級非遺的優勢和價值是什么?(3)泉州南音的特點是什么?有哪些經典曲目?(4)泉州南音目前傳承人是誰?他的生平經歷是什么?通過設定一些具有明確指向性、又易于操作完成的問題作為主導,為PBL項目研究圈畫出大致的范圍。
第二步,小組合作——篩選研究方法。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不同的智慧碰撞,在頭腦風暴中形成具體的研究方法。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一般可以采用資料研究法、田野調查法、對比分析法等等。同時在PBL項目研究中,還可結合小組探究法、分享交流法等等來形成對泉州南音的研究。
第三步,創設情境——著力解決問題。為了避免在研究中出現研究泛化和虛化,在PBL項目研究中應當時刻關注非遺文化的重點問題。如可以邀請泉州南音傳承或表演者來舉辦講座,創設泉州南音發展與起源的環境,通過學唱、表演、創編泉州南音旋律為內容創設出集趣味性與專業性為一體的情境,在沉浸式的感受中了解泉州南音,能夠對泉州南音的藝術內涵、特征有著科學、系統的認識。
第四步,成果展示——總結經驗。通過設計問題、制定計劃、重點研究等一系列的項目完成之后,可以鼓勵研究者進行主題式的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的過程不僅僅是對自我研究的總結和分享,更是為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路徑和思路。傳統的非遺研究均是將重點關注在“研究”本身上,即便產生了成果其影響范圍和價值都較弱,通過成果展示能夠形成給非遺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在成果展示的過程中,如何將泉州南音更好地展示在大眾面前同樣值得研究者的思考。
傳承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還可采用“研學旅行”的方式開展,同樣對于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功效,在實踐中引導研究者認識民族文化,同時將民俗調查的基本方法教給學生,形成研學育人與非遺傳承同步發展的雙重功效。以研學旅行為主要途徑,通過田野調查,力求保護、傳承閩南非遺優秀傳統文化,并結合機制形成田野調查、非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夠引導研究者以及社會接納類似的非遺民族文化活動,用正確的認知去看待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和民俗文化,從而為傳承與發展提供有力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誕生于民間,因此只有真正進入民間,走進鄉村,走進田野,才能形成科學系統的非遺研究和調查。通過田野采風,走訪非遺形成地、采訪非遺傳承人、真正體驗非遺活動才能真正了解文化的藝術內涵,從而為傳承和發展非遺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化周邊產品的開發是推進閩南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創新型路徑。如今的時代是文化交流與發展的時代,不僅如此,文創旅游也深入人心。文創產品的開發可以與非遺旅游緊密結合起來。同時還可以在地域區域內設計各類非遺造型、圖片,同時還可以制定音像制品、筆記本、書簽等各類伴手禮,拓展非遺文化的受眾群體,從而促進閩南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
社會不斷發展,已全面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網絡信息的發展速度之快讓全世界人們都感到震驚。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發展的過程中如利用網絡碎片化時間以及互聯網傳媒手段,將能以鮮活生動的形式來獲得關注與認同。如可以充分與自媒體、微視頻、QQ空間、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方式,形成全新的閩南非遺發展,通過借助互聯網技術,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時間與空間,能夠更大地擴大非遺傳承的影響力。
我國地域寬廣,民族眾多。不同地域與不同民族的生活特色、民俗習慣各不相同,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歷史和時空的見證,是內在精神和外在審美的具體表達。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之一,閩南地區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作為一名閩南地區非遺文化的熱愛者,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熱愛閩南非遺,并且能夠為閩南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奉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