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蕊
(通遼市委講師團(中共通遼市委宣傳部),內蒙古 通遼 028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發展不均衡、創新能力不夠強、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日益突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人類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下的新發展理念將人作為發展的主題與目的,解釋了人類社會為誰發展,靠誰發展以及誰來享受發展成果等原則性問題,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題地位、關注人民群眾的生活是否幸福等是檢驗社會發展的標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最高價值導向,因此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下的新發展理念研究,可以深化新發展理念內容的理解,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1]。
創新就是摒棄舊事物和創造新事物。從思想領域入手,創新發展可以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使民族文化得到廣泛弘揚,獲得創新性發展;從政治領域入手,創新發展可以通過改造舊世界,建立起社會主義新世界;從經濟領域入手,創新發展可以推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全面改革。圍繞這些領域大力推進創新活動,可以推動人類社會得到進步與發展,助力人民群眾得到幸福生活。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有機整體,從系統角度看問題才能把握要素對全局的重要作用。將協調這一新發展理念引入到社會發展中,要從全面角度入手,推進社會各項改革協同發展,避免出現不均衡協調情況,通過統籌兼顧和補齊短板,將分散的要素系統化,將局部功能整體化,最終推動社會全領域全面協調發展[2]。
人類社會主要是由自然界衍生而來,是自然界的重要構成部分,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需要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采取有效手段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同時,人類社會在不斷發展過程中,若過度強調通過人類干預促進經濟獲得快速發展,忽略人與自然的和平相處,則容易引發人、自然和經濟的失衡發展,所出現的生態危機會對人類發展、經濟進步產生連帶影響。此外,自然可以為人類提供最為基本的物質資料,卻不能無條件地為人類提供服務,在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發展理念后,通過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供需平衡關系,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共同和諧發展目標。
從社會開放理論來看社會演進過程,可以發現人類社會演進的歷史進程是從封閉到開放再走向全方位的大開放歷史過程。《德意志意識形態》書中也將這一過程劃分為兩次過渡:第一次過渡是野蠻向文明過渡、部落制度向國家過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過渡,對其進行總結就是原始社會解體和民族國家形成;第二次過渡是從民族和國家的局限性向真正世界歷史進行過渡,涉及的內容有工場手工業向大工業轉變、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變等。對其進行仔細研讀,可以發現開放發展本質上就是一種交往觀、歷史觀和改革觀,只有不斷推進改革開放才能贏得可持續發展。
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還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有效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建設發展中,要高度重視人民群眾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從這一角度入手,可以發現個人是社會發展的起點,要推進社會發展需要通過促進個人發展來實現。實踐中遵循歷史發展規律,實行共享發展理念,可以使人們有更多獲得感,通過強調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并始終堅持人人共享原則,切實保證人民長遠利益和國家長治久安。
馬克思認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就是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縱觀人類歷史社會發展,可以發現無論是制度更替,還是時代發展變化,都是由社會生產力的轉變所引發的。當社會生產力變化達到某一程度后,上層建筑就會對其發展造成束縛,生產力勢必會打破母體,即舊的社會制度,建立起新的適合生產力發展的上層建筑。同時,馬克思認為整個社會運動中,上層建筑并不處于被動地位,它也會對經濟基礎起到反作用,一方面是在適合生產力發展時,上層建筑會為生產力發展提供動力,加快生產力進步步伐;另一方面,先進生產力被丟棄時,落后的上層建筑不會主動重建,還要經歷一段時間的修補。另外,雖然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但是馬克思認為這種動力并不是唯一的。由于社會是一個整體,發展過程中除了要受到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因素影響外,還會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技術發展、階級斗爭等,無論哪一種社會要素發生變化,都會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
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前提是個人的存在,自然演化出人類,然后才有了人類社會,在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三者關系中,自然是基礎,為人類和人類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條件。”在原始生產力階段,人類與社會是被支配關系,其生存依賴于自然給予。由于這時候人們對自然缺乏全面系統地認識,因此實際生活會更依賴自然所能提供的物質資料。在動力生產階段,人類社會已經發生巨大改變,尤其是在資產階段實現動力變革后,其產生的成果對生產力產生了前所未有的促進作用,資本家將目標轉向生產工具的進步,對自然的敬畏心也不斷減弱。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研究,馬克思認為人始終是自然的一分子,從原始社會角度入手,自然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資源。人的發展,無法拜托自然單獨存在,需要與自然不斷交換才能獲得生存發展的物質資料,當這種平衡關系被打破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就會出現失衡情況。
關于發展的目的,馬克思認為雖然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但是在這過程中廣大無產者的勞動成果卻被資產階級剝奪了去。《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又提到:“資本主義私有制下,被資產階級剝削的無產者生活極度貧困,加之受分工不斷細化的影響,導致個人發展日益狹隘。”同時,指出勞動不是人的本質體現,要維持無產者的基本生活,就要徹底擺脫無產階級被剝削的赤貧狀態,這一過程馬克思提出社會發展不僅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還是為了追求聯合體的共產主義社會觀點,要從根本上破除資本主義下的狹隘發展觀,就要回歸到人的本質,促進人自由全面發展。
1.新發展理念的聯系與發展觀
透過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發現世界處于普遍聯系與發展關系中,基于此解釋新發展理念,可以概括為以下內容。第一,全方位創新發展。透過聯系的普遍性,可以發現一切事物都處于一定聯系中。從整個社會角度來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是社會內部各領域相互聯系與作用的結果,而社會問題的產生也并不具有單獨性,是多個領域影響與作用的結果。因此,要從社會各領域的局部入手,利用彼此之間的聯系及影響關系,通過創造合力,才能促進社會的創新與發展。第二,系統思維和諧發展。只有著眼于整個社會大局,才能有效把握社會發展整體局勢,在關注局部中實現社會最優組合,為社會建設貢獻力量。社會是一個復雜機體,堅持系統思維要從大局出發,對社會發展進行整體布局,在統籌各領域發展和解決相關不平衡問題中,有效實現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第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馬克思認為物質世界是由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兩部分組成,從唯物辯證法角度來看,世界萬物是矛盾的統一體,馬克思通過從人與自然相統一的視角審視了人類實踐活動,探求保護生態和和諧發展的途徑。綠色發展理念提出的有序有度利用自然,就將自然放到更高位置,在堅持綠色發展和尊重自然基礎地位中,實現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統一[3]。
2.新發展理念的矛盾觀
新發展理念使唯物辯證法矛盾觀得到豐富與發展。社會的不斷發展所引發的社會主要矛盾也在變化,在新歷史站位下,社會主要矛盾也會引起其他矛盾變化,因此需要遵循矛盾規律來分析、解決。在一定條件下,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互為存在前提,失去一方另一方也會消失,雙方共同存在于統一體中。比如在地球和人類存在和人類渴望生存這一情況下,人類對資源需求的無限性與資源本身的短缺性構成了矛盾,這里要注意人類的需求是對資源的需求,資源是人類需求產生和增加的前提條件,假設條件改變矛盾雙方相互依賴性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1.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延伸與拓展
馬克思認為:“在整個社會生產中,處于核心地位的始終是物質生產這一要素,并且生產力作為活躍的影響因子,可以孕育出巨大的能量,使社會生產得到持續發展。”第一,科學創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發揮助推作用,早在蒸汽時代,馬克思就已經提出了科技對社會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科技并不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主導要素,生產規模效能、勞動者熟練程度等也會對其產生極大影響。第二,制度改革。馬克思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看到了上層建筑對生產力發展帶來的束縛,并指出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雖然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世界歷史才剛開始,但是馬克思始終認為社會的發展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圍繞這一內容進行社會制度改革,才能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第三,發展綠色生產力。透過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馬克思提出了勞動的自然生產力與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概念,他認為自然生產力應隸屬于社會生產力,認為自然生產力應為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協調處理好兩者之間關系,實現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的和諧統一。
2.馬克思生產關系理論的優化創新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與共享發展的實現,是對馬克思生產關系理論的豐富與創新。第一,調整生產關系。在生產力及生產關系矛盾中,生產關系穩定性比生產力更強,不過要跟隨生產力的發展做出調整。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又能起到反作用。其中生產力是最為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發生變化,對應的生產關系也要發生改變,這時候注重創造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社會環境,就可以減輕生產關系對生產力造成的阻礙。第二,完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還包含勞動產品的分配形式,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視生產資料所有制,在實行共享發展理念后,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分配保障機制,促使全體人民對發展取得成果的共享,最終形成人人共享局面[4]。
3.不斷發展的馬克思群眾史觀
馬克思提出:“思想本身不能實現什么東西,要促使思想得到實現,就要由使用實踐力量的人。”資本主義社會,分工所產生的異化導致無產者逐漸淪為資本家的附屬品,無產者需要通過出賣勞動力來獲得自己及家庭生活需要。《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通過分析異化勞動,闡述了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需要對特殊群眾進行扶貧和使用再分配手段,使群眾物質需要得到有效滿足,在擺脫物質資料束縛以后,才能追求思想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新發展理念,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最新理論成果。要促進人們對新發展理念內容進行深入理解,有必要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入手對其進行全面細致地論述,促使新發展理念在社會未來建設發展中更好發揮作用。實踐中,可以從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問題的論述和發展理念不斷演進兩方面著手,對新發展理念的理論來源進行有效把握,然后通過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驗證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發展理念的科學性,為新發展理念研究和實踐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