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利
(商丘博物館,河南 商丘 476000)
博物館是傳播、展示歷史文化的重要場所,承擔著教育、收藏、研究的功能,對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各大博物館開始借助大數據手段,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利用形式多樣的新媒體方式將博物館館藏文物展示給廣大觀眾,已成為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趨勢,推動了博物館提質升級,加速了博物館數字化、信息化的進程。本文主要從商丘博物館數字化提升內容與方法入手,通過對博物館數字化提升理念的介紹,闡述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內容、意義和社會效果。
商丘博物館成立于1983年10月,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是一座市級綜合性博物館,主要任務為收藏、研究、宣傳、展示商丘市出土的文物(標本)。館藏文物豐富,藏品體系完整,凸顯商丘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現有館藏文物近2萬件,其藏品主要為出土于西漢梁國王陵區的銅器、玉器、陶俑、鎏金、銀車馬飾等。館內設有“商丘古代史展”和“中國商業文明展”兩個基本陳列,集中展示商丘地區厚重的歷史文化。
黨中央多次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一個“活”字,說透了方法。商丘博物館緊跟時代,利用數字賦能,打造沉浸式數字體驗的新場景,來提升用戶體驗,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博物館變得“有趣起來”。
商丘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積極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率先在全省完成“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百大標識項目的數字化展示提升。商丘博物館數字化提升項目是貫徹落實“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目前該提升項目的一期、二期工程已竣工,并免費對外開放,完成了燧人氏鉆木取火、商丘古城沙盤、應天書院場景還原、獸耳帶蓋青銅敦、陶狗等精品文物三維數字化采集與加工,建設了館內文物數字化保護總線系統、數字資源管理系統、線下多媒體觸控展示系統、文物展示與導覽等應用程序。
燧人氏鉆木取火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傳說在一萬多年前,燧人氏在燧明國被“有鳥若鸮,啄樹則燦然火出”這一自然現象所啟發,悟出了鉆木取火的道理,從而發明了鉆木取火,開啟了華夏文明的起源。該場景展示采用全息單面數字技術,做成3D全息的畫面,生動形象地講述了燧人氏通過鉆木教會人類取火,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新紀元的神話故事。
商丘博物館采用全息技術進行館藏文物展示,該技術將掃描后的三維畫面懸浮在實景的半空中成像,呈現立體的虛擬投影效果。館藏文物獸耳帶蓋青銅敦采用LCD全息展柜,運用3D全息系統構建半透明空間,通過文物掃描和圖像制作,將動態圖像懸浮在空間中央,進行全面展示,觀眾無需佩戴任何設備,就可以看到3D全息畫面。館藏文物陶狗采用270度全息展柜,利用幻影成像的原理,陶狗的影像被懸浮在空中,若即若離,忽遠忽近,時而呼呼大睡,時而奔跑跳躍,仿佛近在眼前。
商丘博物館歸德古城(沙盤)運用AR望遠鏡技術進行場景展示,該技術具有放大、縮小的功能,可以全貌、近距離地觀看古城的內部景象。該場景以面積為6.5米×8米的物理沙盤為載體,依托現場臨時搭建的5G網絡平臺,利用AR、數字三維立體還原技術,將歸德古城(沙盤)全域進行三維數字化,重現商丘古城動態的仿古城市全貌及舉世無雙的格局造型,城內的應天書院、八關齋等諸多文物古跡及舊時商肆的繁榮景象。
應天書院作為北宋時期四大書院之首,在中國思想、歷史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應天書院采用2022年冬奧會裸眼3D及三維立體全息手段,打造沉浸式場景融合,以數字科技復原古代場景,創作了一幅動態的數字畫卷,記載并展示應天書院創建發展的歷程,如楊愨聚眾講學,創辦睢陽學舍;戚同文繼承師業,在睢陽辦學;宋真宗賜額“應天府書院”,升格“南京國子監”;范仲淹主持應天書院,培養大批人才。觀眾以第一人稱視角,“一步入畫”,重返應天學府,在動態的畫卷中體驗書院繁華盛景。游客穿越時空,在應天書院人文雅韻中,感受“天下庠序,視此而興”所傳達的文化自信,再現了北宋時期的歷史風貌。
總之,商丘博物館數字化展示提升項目的落地,為商丘市打造了網紅打卡地、精神文化生活高地,為群眾帶來了全新的文化享受。
商丘博物館數字化提升項目以館藏文物為載體,通過數字化演藝和展示,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成功地讓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在感受文物之美的同時,也了解了文物所承載的歷史,喚起廣大觀眾保護文物、守護文明的意識。
第一,提高了藏品的展出率和利用率。傳統的博物館陳列展覽需要占用大量的展柜來展示文物。就商丘博物館而言,在進行藏品展示時,受時間、空間、展示方式等現實因素的影響,傳統博物館難以全方位向大眾展示文物。同時,鑒于文物安全,一些易受損害的藏品如書畫、壁畫、木質文物等對保存環境有嚴格的要求,也無法展示出來。所以,為提高藏品的展出率和利用率,可以利用數字化手段將藏品信息進行存儲,全方位進行展示。數字化博物館建設,可以建立數字化數據庫,整合全館文物藏品,不僅能夠降低全館人力的消耗,還能夠避免文物信息遺失而造成的不便。利用全息影像展示館藏文物,還可以全面地記錄和還原文物的歷史原貌和故事。
第二,數字化博物館展示能夠給觀眾帶來全新的體驗。觀眾身臨其境,可以利用觸覺、感覺、聽覺等多方面來體驗商丘文化。觀眾還可以通過互動式與沉浸式體驗,直觀深入地感知文物背后的歷史與內涵。觀眾還可以采用體驗式游戲的方式,了解商丘文化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更加了解商丘地區深厚的地域文化。
第三,數字化建設有助于提高博物館學術研究能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博物館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加大文物保護,而且要更深入地推動學術研究,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以實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因空間、時間、展示方式等現實因素的限制,傳統博物館難以全方位向大眾展示文物,通常采取靜態的、線下的展示方式,不利于文物背后故事的呈現,不能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功能,制約了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數字化建設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讓人民群眾更便捷、實時的了解文物,能夠獲得更佳的服務體驗,最大限度、最廣范圍地提高博物館的展示效率。商丘地區歷史文化資源厚重,將歷史文化采集并制作成數字場景進行展示,并通過三維立體技術對現有的館藏資源進行提升和改造,能夠更生動、具體地展現商丘地區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商丘博物館順應數字化建設的新形勢,以創新、創效為抓手,在整合現有館藏文物資源的基礎上,利用數字賦能,深度提煉和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生動展現商丘的歷史文化內涵。
第一,彌補了商丘市公共文化場館數字化的空白。商丘博物館數字化提升改造項目,是全市落實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的重點工程,讓文物“活”起來。該項目是商丘市深入探討數字賦能博物館建設路徑的有益嘗試,初步構建了商丘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傳承的模式體系,對推動全市文化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開拓了觀眾體驗數字化的新場景。商丘博物館數字化提升項目運用最新的數字AR、VR、三維立體還原技術,重新搭建數字商丘古城,重現商丘古城的風貌。目前,數字化的商丘古城已建成,再現了明清兩代時期古城的風貌,觀眾通過AR望遠鏡可以閱覽動態的商丘古城,如城內的應天書院、八關齋等諸多文物古跡。此外,商丘博物館諸多文物也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改造提升,如陶狗、獸耳帶蓋青銅敦等多個館藏文物及燧人氏鉆木取火等神話故事經三維可視化改造后,融合聲光電技術為觀眾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數字化后的館藏文物借助VR、AR、三維立體數字技術重新展現在觀眾三維面前,能夠突破傳統展柜的限制,觀眾可以從多個角度沉浸式地觀看活起來立體文物影像。
第三,保障了群眾文化的獲得感、安全感。商丘博物館數字化項目得到省有關部門及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他們實地參觀了燧人氏鉆木取火、閼伯觀星、獸耳帶蓋青銅敦、陶狗、古城沙盤等數字化展示場景,同時還體驗了3D沉浸式投影巨幕、全息投影、多點觸控等新技術。他們一致認為,商丘博物館數字化展示項目,令人眼前一亮,給人帶來全新的體驗,文物全新的展示形式,能夠讓人近距離接觸文物,沉浸式地了解文物。
商丘博物館數字化提升項目,是貫徹落實“讓文物活起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本文以商丘博物館數字化提升為例,介紹了博物館沉浸式數字化演繹,三維掃描、數字化重建等技術,AR望遠鏡等數字化提升理念,闡釋了燧人氏鉆木取火、獸耳帶蓋青銅敦、陶狗、古城沙盤、應天書院等數字化展示場景,為當下博物館進行數字化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