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儷榮
(八路軍膠東軍區機關舊址紀念館,山東 海陽 265100)
根據相關規定,“要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好、傳承好,使之成為我們凝聚民族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抓手。”這是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革命文物作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偉大見證,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革命文物是指經過歷史積淀和傳承而形成,并反映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歷史發展進程的物質和精神遺產,這些文物是中國革命精神與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詮釋和展示。為有效傳承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資源、增強革命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能力,應堅持黨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作出指導意見要求和黨在革命文化保護和建設中具有重大作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發揮重要作用等方向原則與精神面貌來開展革命文物相關工作;同時應注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要發揮革命文物在新形勢下保護利用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價值等方面作用,就要從我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發展歷程出發,著眼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全局來開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從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布局落到實處、取得實效[1]。
黨的十八大以來至今,我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而其中革命文物發展脈絡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國家寶貴文化遺產,革命文物更是承載著中國人民歷經苦難而不斷成長壯大之精神密碼和深厚文化底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正扎實推進,與相關部門加強合作,共同為我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有序開展提供堅強保障[2]。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歷經八十多年風雨征程而不斷成長壯大,革命文物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篳路藍縷、奠基立業過程中留下的歷史遺存和精神印記,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英勇斗爭、艱苦創業、頑強拼搏、砥礪奮進的光輝歷史,見證著中國共產黨人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更應當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提供強大思想政治引領力量和政策保障支撐能力建設,應高度重視當前我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現狀及面臨問題,科學把握其發展脈絡,著力破解困境與挑戰以更好發揮其作用。
目前,我國雖然有一定量革命文物,但分布不集中,散落于各處,同時受管理機制等方面的約束,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存在諸多困難。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大部分革命文物都處于歷史沉重時期,多是在黨的領導下,歷經戰火硝煙而產生。當前,在我國面臨著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廣大人民群眾對新思想、新理念以及新政策充滿了期待。這也使更多文物工作者更多地將目光聚焦在革命博物館文物保護利用上,從目前情況來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些革命遺址產權、使用權分歸各處,存在多頭管理現象,管理責任主體不明確,缺乏有效的保護管理機制。一方面,各級有關部門、文物部門對革命文物保護工作認識不夠,革命文物承載著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和寶貴財富,各級有關部門、文物部門要健全文物保護機制,統籌謀劃革命文物保護重點工作,充分認識革命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革命文物保護存在一定的“重開發輕保護”現象,部分革命文物保護設施、保護條件和保護范圍不夠完善。
革命文物主要包括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兩大類,具體包含烈士遺物、革命紀念物、革命建筑、革命歷史名城、革命城市、革命村鎮等內容[2]。這些革命文物的保護對象和內容豐富且多樣,對不同革命文物保護需采取不同保護維修規范,由于我國革命文物形成的時間較短,對分類有序開展保護工作缺乏專業化保護維修規范。在推進革命文物保護修復上力度還不夠,因歷史原因未完成修繕或損毀嚴重的也不是少數;部分革命歷史類主題文物雖完成了修繕或損毀處理但修復效果不理想或效果不明顯;部分重點革命文物因年代久遠可能面臨風化、開裂等自然老化問題,造成文物本體遭受破壞。
全國各類博物館、紀念館承載著各類革命文物資源,但在價值挖掘、推廣創新、利用率上缺乏動力[3]。一是利用革命文物資源展示較傳統單一,難以形成差異化的展示展陳內容,缺少整體性規劃,革命文物開發利用水平還不高、形式單一,多數文化旅游景點還未實現向文化產業轉型發展,革命文物保護與發展特色旅游是相輔相成的,僅局限于參觀革命遺址,沒有將革命文物、紅色文化與優美自然風光、鄉村振興、民俗文化等本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沒有形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特色旅游線路文化發展機制。二是仍有一部分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尚未對外開放,利用率低。
革命文物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其本身具有文化價值,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必須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相適應。革命文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珍貴歷史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在此背景下,結合具體實踐以及時代背景等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內涵和關鍵環節加以推進[3]。
首先,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構建“有關部門主導、社會參與”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體制機制,像贛南、延安等革命舊址深入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讓舊址煥發新彩;其次,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多樣化、多形式融合發展方式,讓革命文物活起來、傳下去、火起來,如廣東省正在探索建立的“革命文物保護修繕—陳列展示—周邊環境整治—紅色旅游景區”的全流程建設模式;最后,要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經費投入力度,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需要大量科研、教學、社會服務資源保障,應不斷完善投入機制、創新投資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等方式推動革命文物創新發展,同時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質量,提高革命文物利用效益和質量,增強革命文物對文化傳播、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綜合價值。
新形勢下我國必須加強黨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黨領導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落到實處;同時以強化革命文保利用主體責任為抓手,推動革命文物保護修復利用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在實施路徑上,應堅持以傳承弘揚革命文物歷史文化為核心價值,彰顯時代特色讓革命文物成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引領社會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文化支撐、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發揮積極作用。
新形勢下革命文物肩負著重要職責使命,要將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與黨史國史教育相結合,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堅持用革命文化資源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平臺,引導青年學生繼承革命優良傳統,弘揚光榮革命傳統和優良的革命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培養高尚道德情操;推動“革命文物保護+”通過與高效、科研機構聯合合作、人才聯合培養,進行人才資源互通互補,為保護革命文物注入新鮮血液。
革命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復制、不可替代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實施主體——革命題材類博物館在新形勢下要進一步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充分挖掘出革命文物中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因和革命精神內涵。樹立融合理念,增強革命文物的思想引領功能和文化宣傳功能;將革命文物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4]。活化利用革命文物,將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相結合,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事業中。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涉及地方黨委、有關部門的職責,需要地方黨委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也需要地方有關部門充分發揮領導責任,強化責任擔當,推動革命文物有效保護利用。一是明確責任主體,健全黨委領導、有關部門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機制;二是健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督導檢查機制,適時開展督導檢查工作;三是健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地方干部教育培訓機制和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領域專業人才培養培訓機制。
保護好革命文物是新時代革命文物事業發展中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文化使命。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進革命文博事業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程,同時加強紅色遺址調查和展示工作,努力使其成為展示中國歷史、中國力量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