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蕾
(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福建 龍巖 364000)
只有高度被群眾認可和接受的博物館陳列和展覽方式,才能真正贏得國家和社會的多方信任。這也就要求博物館能夠在建設過程中高度結合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趨勢,積極進行轉變與創新,深層次地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并肩負起保護文物的重要職責。在新形勢背景中,博物館要明確自身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能夠立足于地域特色,對現有的陳列展覽工作進行升級優化,真正建立起陳列展覽和文化內涵之間的聯系,以此來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最終不斷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進而為打造文化強國奠定扎實基礎。
在新形勢背景中,博物館不僅肩負著保護珍貴文物的重要職責,同時也承擔著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只有做好珍貴文物的陳列和展覽工作,社會大眾才能更加準確、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把握館藏文物所涉及的歷史演變進程以及文物背后的歷史價值。為了進一步擴大文化傳播覆蓋領域,博物館就必須要對現有的陳列展覽模式進行推陳出新,進一步激發起社會大眾對博物館的參觀欲望,全方位、多維度地滿足社會大眾的文化需求。
1.群眾的需求和品位發生變化
在旅游業日漸繁榮的背景中,博物館因其強大的文化底蘊,現如今已經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珍貴的文物和濃厚的文化氣息是吸引游客紛至沓來的重要源泉。但是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中,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便捷,足不出戶就可以瀏覽天下事,生活環境的變化,也直接帶動了人民群眾對博物館需求和品位的變化,如果博物館的文物或者文物的陳列展覽方式不具有足夠的吸引力,那么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選擇使用電子設備來進行文化營養汲取,而非去博物館實地參觀。形勢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敲響了博物館陳列和展覽工作的警鐘,如果不能對文物的陳列和展覽效果進行優化創新,博物館的前進之路必將道阻且長。
2.社會環境發生變化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中,傳統的文物陳列和展覽方法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也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文物背后文化價值的深層次需求,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人們在參觀博物館時,枯燥大于驚喜,失落大于滿足,這主要是因為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在與時俱進,如果博物館仍然采用傳統的陳列展覽方式,不僅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更無法挖掘出文物背后的人文價值。所以在社會大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中,博物館必須要建立現代化的工作體系,緊跟時代的發展潮流,并能夠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進行深層次調研,真正發揮出博物館傳承文化和弘揚文化的重任。
通過大量的走訪調查不難發現,現如今絕大多數社會公眾對博物館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嚴肅、莊重、刻板的初級階段,根本沒有真正認識到博物館作為一項非營利性公益性質機構的重要性。這是因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博物館都采用固定陳列展覽的方式,即使有所調整也都是一些細節的變動,與社會公眾之間存在著很大距離。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成熟的背景中,人們的審美水平不斷上升,對美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文物的陳列展覽只單純地注重視覺效果,不能對人們產生深層次的文化引領,也不能激發起他們的探索欲望,那么文物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教育功能價值。現如今仍舊有很多文物的陳列邏輯不夠科學,對文物價值的解讀也不夠科學和清晰,導致文物陳列展覽與社會文化發展相脫離,根本無法充分發揮出文物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價值。
雖然多媒體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已經在社會各個行業中廣泛應用,但是很多博物館對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停留在初級階段,文物的陳列展覽方式仍舊相對固化和單一。例如在展覽靜態文物時,博物館多采用實物靜態陳列的方式,并配以圖片、展板和燈箱對文物進行解說,這種陳列展覽方式雖然容易更新并且成本低廉,但是卻無法與觀眾進行良好互動,也無法對文物的真實狀態進行全面展示,人性化稍顯不足。
現如今,現代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各大博物館中,博物館也開始紛紛在官方網站上建設虛擬展廳,社會大眾可以結合自身興趣在虛擬展廳中對文物進行了解,利用信息技術對展品進行信息化處理,這不僅可以對文物進行多維度、全方位覆蓋,同時也能深層次地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審美需求。但是在實踐應用過程中,沒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先進優勢,導致展覽形式不夠新穎、展覽流程不夠科學,這不僅浪費了技術資源,也影響了博物館宣傳教育功能的發揮。
利用博物館文物陳列展覽的公益平臺體系,人們可以對歷史和文化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和互動,并在探究中深刻感受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自信。但是現如今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普遍存在著主題模糊的情況,所陳列展覽的文物與現實文化涵需求無法有機結合,明顯限制了文化背景內涵的凸顯。眾所周知,博物館所陳列的物品只有高度符合當地的社會現實,并能夠與當地所處環境建立一定聯系,才能在情感上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才能真正發揮出博物館的教育宣傳功能。但是在實踐中,文化內涵與陳列物品斷裂是一個普遍存在的事實,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博物館的建設速度和建設水平。
眾所周知,文物陳列展覽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不僅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視覺感受,更關乎文物展覽是否能達到應有的人文教育目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部分工作人員在進行文物陳列展覽時,并沒有對陳列展覽的空間布局進行優化設計,使得重點文物的陳列展覽位置不夠突出、不夠明顯,無法成為社會大眾的重點欣賞目標,這也嚴重浪費了館藏珍貴文物的資源價值。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設計展覽方案時,一定要確保展示內容清晰、主題明確,并能夠結合展覽主題做好具體的規劃和建設,全面提高陳列展覽的整體性。對于重點發展產品也要進行個性化展出,讓其能夠主動吸引群眾的目光,帶給參觀人員更加豐富的視覺、聽覺和觸覺感受。具有明確主題的文物陳列展覽,再配以新穎的展覽形式和清晰的陳列講解,不僅可以為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能優化他們的參觀體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博物館的良性發展。
科學合理的展覽空間布局能夠給觀眾帶來更為震撼的視覺感受,同時也能夠凸顯出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和公共,因此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一定要對展覽區域空間進行科學規劃,可以利用智能化技術和虛擬化技術展示空間進行擴展,將虛擬和現實相結合,轉變博物館的靜態布展陳列思路方法,營造充滿動態感并且富于人文情感內涵的藏品布展空間情境與氛圍,為觀眾提供更加逼真和生動的陳列展覽場景。
在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背景中,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社會大眾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接觸新鮮事物,信息傳遞的時效性也更高,對美的追求也更加深刻。所以博物館在進行展品的陳列展覽工作時,一定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能夠真正結合社會大眾的文化需求,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文化輸出,當然這對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一定要對館藏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并真正了解每個館藏資源的潛藏價值,然后采用適合的陳列和展覽方式將其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真正發揮出展品的文化和歷史價值。值得一提的是,工作人員在進行展品的陳列和展覽時,也要建立起展品和生活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系,也就是文化內涵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避免二者之間存在較大偏離,讓觀眾迷茫困惑。
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方式不僅是博物館綜合實力的直接體現,也是吸引觀眾的重要手段,但是結合大量博物館的參觀經驗可知,很多博物館雖然有入圍精品展覽的展陳,但是很多展陳在設計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展品介紹卡內容局限、釋義模糊、立意過高、脫離群眾、過于依賴人造景觀等,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了展品的陳列展覽效果。所以若想由一般展陳轉變為精品展陳,博物館就需要樹立精品意識,對現有的陳列展覽方式進行優化和完善。具體來說:首先,博物館在策展時,一定要明確展覽的主題和方向,并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合的展品,可以適當利用數字技術、圖片文字、聲光電等輔助設備以及人造景觀,對陳列展覽形式進行創新,讓產品能夠在各種外界條件的烘托之下,溫柔無聲地訴說著自身故事,而不是冷清地端立在展柜之中。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要明確展覽主題,堅決不可為了展示館藏而將展品不分主次地擺放在展柜之內,讓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效果博而不專;其次,博物館也要對參觀環境進行豐富,讓觀眾不僅能看得見展柜里的文物,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摸得著,因為一件看得見的實物放在人們眼前遠比大段的文字描述更能讓人影響深刻。博物館在承擔著保護展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同時,也要拉近展品和觀眾之間的距離,不斷激發觀眾的參觀欲望,通過規模化和系統化的展品陳列,讓展品成為博物館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最后,博物館的陳列展覽也要高度吻合當地的文化背景,切忌因追求過高立意而脫離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讓觀眾在參觀之中感受到文化之美。
博物館也要積極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直播等新媒體對博物館進行宣傳,進一步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博物館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在博物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能借助新媒體的宣傳方式進一步拓寬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知名度。具體來說:首先,博物館要加大公眾號、短視頻號的推廣力度,為博物館的宣傳工作奠定良好基礎;其次,官方賬號的運營也要派遣專人負責,工作人員要定期發布與本館相關的短視頻和文章,積極吸引線上觀眾的注意;最后,博物館也要定期開展線下活動,并做到線上線下的聯動,利用新媒體減少博物館的宣傳經費,以此來投入更多資金用于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建設。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背景中,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都在發生變化,傳統的博物館陳列和展覽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深層次的價值追求,亟須進行轉型與創新。這也就要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能夠對展品的陳列和展覽現狀進行深入分析,能夠真正明確當前工作存在不足,并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改進和完善,同時能夠充分借助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和手段,進一步挖掘出展品的文化特色和歷史內涵,積極吸引群眾關注,以此來提高整個區域群眾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