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黎 李貴存
隨著城市發展,大量老舊建筑受當時規劃及建設水平影響,已無法滿足現代城市快速發展的需求,城市建設已從增量發展轉變為存量更新,“城市有機更新”“既有建筑綜合改造”成為當下我國城市建設領域的關鍵詞。在存量更新背景下,設計師們針對既有建筑改造進行了諸多嘗試。如何運用適當的方法來改造既有建筑,使其既可延續歷史文脈,又能提升功能適應性,跟上以綠色建筑設計為導向的時代步伐成為研究重點。
近年來,我國既有建筑改造實踐越來越多且趨于成熟,被改造的建筑類型多樣,包括工業建筑、住宅建筑、歷史街區等。每個城市區域均有屬于自身的建筑記憶,隨著時代變遷,形成獨特的文化特征。既有建筑改造應將老建筑的記憶置于發展的大背景下,尋求文脈傳承與更新改造的結合,有效化解新與舊的矛盾,在拆與留之間取得平衡。
室內外空間應在裝飾、風格、體態、結構、平面等方面統一。室內外一體化設計使設計邏輯更清晰、設計語言更統一、體驗感受更易得到延續。室內外一體化設計效果既反映出建筑的個性,又是時代精神的映射。
經濟性是綠色設計的重要原則,應在全生命周期進行綜合考量;經濟性是影響綠色設計策略的重要依據,無論是低成本利用還是高技術建造,綠色建筑設計均是在資金調控下尋求最優解的重要方式。在滿足使用功能的情況下,進行成本控制,營造樸素、真實又優雅的空間氛圍是改造設計的目標。
室內空間是建筑的主體,其由三維尺度構成,受聲、光、熱等物理環境影響,各種空間要素優化組合才能夠營造出綠色健康的空間。當原有建筑布局對新功能及綠色改造不利時,就需對其進行有序優化。
貴陽貴安美育教育高質量發展研修基地(以下簡稱美育基地)是以改變建筑使用功能為前提的既有建筑改造項目。建筑原為貴陽一中后勤服務中心,位于校園東北角,于2007年建成,建筑面積約7000m2,地上5層,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形式普通且造型封閉(見圖1)。

1 美育基地現狀
改造后的美育基地首先應滿足美育課程的需求,主要內容包括普通教師的美育通史課程、學科與美育教育融合課程,同時應為藝術史、美術理論、美術設計、書法、繪畫、現代影視制作等分學科的教師科研、教研、課程制作、課程直播、課程后評價等活動提供場所,為高端智庫、大學、教育機構等對中心教師所進行的遠程培訓及遠程教研協作活動提供可能。
美育基地作為美學教育的場所,可讓使用者在此度過奇妙的“美學體驗之旅”。設計目標是將建筑空間作為“美”及“美育”的載體,為美學教育提供匯集與分享的平臺。設計結合PBL教學理念,在空間體驗性、動線趣味性、造型藝術性方面進行重點處理。同時在綠色建筑理念指導下,建筑造型更加開放,室內外空間有更多的互動。貴陽貴安美育教育高質量發展研修基地項目是以改變建筑使用功能為前提的既有建筑改造類項目,在完成對既有建筑的技術評估及可行性研究后,應遵循如下改造步驟。
2.1.1 空間形式
空間是功能的載體,滿足使用功能是空間設計的基礎。在剖面上,項目原建筑功能1層為汽車庫,2~3層為學生食堂,均為大空間布局,層高為4.5m,滿足改造后的教室層高需求;在平面上,項目原建筑平面為44m×35m的矩形,大空間的進深與改造后的教室平面需求相悖,改造設計應在滿足新功能需求的基礎上最大化利用空間。
2.1.2 空間布局
結構安全是既有建筑改造的硬核心,其中對既有建筑結構體系的評估及監測是必要環節。隨著改造過程中功能轉化而帶來的荷載需求變化以及因布局變化帶來的局部結構體系調整是既有建筑改造項目中存在的普遍現象。項目原有的大空間平面與教室功能的匹配度較低,故改造設計應結合新的使用功能,使室內空間品質更高、更有趣味性。在既有建筑內部增加中庭,既使大空間平面與教室功能匹配,又顯著提升室內空間品質及趣味性。中庭引入必然帶來局部結構承重體系的變化,為了盡量控制這一變量,改造設計采用拆除樓板的方式,既滿足中庭的空間需求又不影響現有的結構體系。
2.1.3 消防疏散
消防疏散是既有建筑改造的軟核心。消防安全與結構安全在改造設計中同等重要,是項目的安全保障。項目每層原為1個防火分區,在引入中庭后,由于有了上下連通空間且上下層洞口不對位,導致防火分區復雜,改變了原有的防火分區設計。改造設計將1~3層作為1個防火分區,既提升了空間品質又有效減少了在每層洞口增加防火卷簾帶來的空間割裂感,在美觀、便捷和消防要求之間取得了平衡。
2.1.4 物理環境
空間品質提升是既有建筑改造的目標,而滿足使用功能是既有建筑改造的根本。原有建筑是平層大空間,改造設計在增加中庭后,引入自然光線,賦予空間靈魂,空間品質大幅提升(見圖2,3)。

2 引入中庭并增加自然光

3 改造后的中庭空間效果
2.1.5 圍護結構
外立面改造不僅是造型藝術,更是對室內外空間的界定及延伸。建筑原有功能為食堂,側面空間對采光要求不高,改造后,由于側面為教室,采光要求隨之提高,由此帶來的西曬問題對室內環境產生較大影響。結合建筑造型,在西側采用懸浮的金屬網盒,在盡可能減少西曬的情況下保證自然采光,同時在南側采用較深窗洞,減少直射光對室內環境的影響。在走廊及公共活動空間應盡可能打開外墻,結合疏散樓梯增減平臺空間,讓使用者可更多地接觸自然。
改造設計堅持開放原則,弱化空間界限,強調空間的藝術性。室內空間強調留白與再創造性,以必要的建造為前提,實現對空間的極致利用。在空間塑造上,延續室外空間到室內空間的邏輯性,從可望、可行、可游、可居4個層面層層遞進,打造項目多場景的空間序列,并與PBL教學理念融合(見圖4)。

4 多功能廳交流模式
在梳理空間結構基礎上,確定了空間布局的可能性,根據已確定的空間網格進行新功能的歸納、布置與插入。在空間組織上,在原有建筑內部增加中庭,同時將4層露臺打開以引入自然光,以中庭為視覺核心串聯教學空間與展示空間。項目的核心空間——光之中庭,將代表秩序與規則的傳統對稱性結構轉化為代表平等與和諧的環繞中庭結構,闡述美育教育思想,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結合中庭空間創造出內部的美學探索之路,即首層到2層的大臺階、2層到4層的室內樓梯,室內樓梯與中庭呼應,使空間充滿活力且富有靈性(見圖5)。

5 空間組織
作為美育的載體,建筑造型含蓄克制,形式追隨功能,改造設計尊重環境,破舊立新,摒棄裝飾性構建,以自對稱的立方體“盒子”為基本元素,同時作為單個功能的載體,通過不同“盒子”外觀材質的變化,呈現不同的使用功能,完成識別、展示、儲藏等作用。功能“盒子”的單體尺寸趨于一致,便于循環使用,其可復制性增加了裝配式建造及遠期功能轉換的可能性。
項目位于貴陽市第一中學校園內,東側、北側毗鄰觀山湖公園,南側為校內人工湖,靠山面湖,擁有良好的自然資源。項目整體風格突出“美”的核心精神,含蓄收斂與活力靈動無界融合,使其可望、可行、可游、可居(見圖6~9)。以現代教學方法為畫筆,以建筑空間為畫布,創造融合共生的現代教學場所。

6 可望

7 可行

8 可游

9 可居
貴陽貴安美育教育高質量發展研修基地項目遵循當下審美趨勢及新功能要求,以既有建筑文脈與結構為精神骨架,重新審視并組織空間,運用現代材料及工藝,打造自內而外的空間美學體驗(見圖10)。在建筑內部結合功能重新構建垂直交通,建筑表達更加注重個性化及多樣化的協調與共存。室內外空間設計以綠色建筑理念為導向,在一體化基礎上實現延續與滲透。室內空間強調簡約化及可塑性,弱化建筑本體,為“美”提供了舞臺。

10 改造后的美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