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善志
城市濱水區的首要特征是水域空間對人的生產、生活等行為方式有足夠的誘導力,其誘致距離為1~2km,相當于步行15~30min的距離范圍。
研究國內外案例得出,城市濱水區的功能多依托城市發展,形成“生產要素供給→交通運輸→工業生產→休閑休憩”的演變,即人類活動實現“生存→生產→生活”的變遷。以上海蘇州河為例,歷史上由江海的水沙相互作用沖擊形成上海陸地,歷經滄桑哺育了崧澤文化,奠定了上海城市的基礎。清朝年間,政府開放海禁,促進了對外貿易發展,各大城市與上海通過水運航線迎來送往,造就了蘇州河無可替代的樞紐地位。19世紀60年代起,由于蘇州河具有“通江達海、鏈接腹地”的航運優勢,外商及我國早期民族工業在蘇州河以北和黃浦江兩岸先后開設工廠,蘇州河畔老工廠成為上海工業發展的策源地。隨著城市擴張,上海蘇州河逐漸由城市外河變為城市內河,居住人口密集,環境污染嚴重。1998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批準《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方案》,由此拉開了整治蘇州河的序幕。現今,通過一系列環境整治工程,蘇州河河水變清,魚蝦重現,生態系統已逐步恢復,蘇州河兩岸的濱水空間成為人們親水活動、休閑健身的重要場所。
隨著物質水平和精神文明生活提高,城市居民對娛樂交往、游憩休閑的需求不斷增加,城市濱水區的土地價值日益凸顯,河道兩側公共空間的開發再利用遵循“優地優用”的原則,力求獲取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綜合最大效益,整治方式對過往重拆建、輕整治的規劃慣性提出新標準和新要求。
河道及濱水空間規劃設計是一項綜合性強、內容繁雜、涉及事權單位眾多的工作,以往以功能置換為主要抓手的城市濱水空間更新策略在實施過程中已捉襟見肘。針對單個切片要素的孤立管控(如河道規劃設計、濱水綠地規劃設計、道路規劃設計等)應向濱水空間整體融合規劃設計的方向轉變。通過生態環境修復、特色空間營建、場所活力塑造等綜合規劃、城市設計思維將濱水空間納入城市更新體系,在生態、文化、活力等方面形成設計抓手。
生態環境質量是濱水空間品質的基本保障。通過多種舉措改善水環境是濱水空間綜合整治工作的特點,具體包括:①利用自然駁岸、凈水植物、截污疏浚等手段潔凈水質,修復水生態系統功能;②構建藍綠互通的生態網絡、城市公園,實現水源涵養,培育生物多樣性,維護區域生態平衡;③打造復合的人水共存空間,排蓄結合,運用新技術加強河道安全及行洪保障。
濱水空間是城市特色空間之一,是城市打造品牌形象,帶動持續發展,激活活力的重要區域。因水而興的城市地區具有交通運輸、工業遺產、歷史古跡等文化資源。濱水空間的更新整治要積極挖掘本土歷史印記,重塑特色空間場所,展示在地文化,提升濱水空間的魅力與活力。
城市濱水區擁有開闊的水面與開放的空間,同時又因水體的連通造成交通的阻礙和空間的隔離,濱水空間兼具開放共享的積極作用與阻隔封堵的消極影響。城市濱水區開發建設在保障多種路徑連通的基礎上,打造多元的活力場所、完善的服務設施、親水的慢行體驗以滿足大眾多元休閑需求并推動城市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營造濱水區域的高品質宜居生活環境。
清河是北京城市中心城區北部重要的水系,流經海淀、朝陽、昌平、順義四區,西起頤和園北,東北匯入溫榆河,全長約24km,其中清河海淀段約11.6km(見圖1)。歷史上清河是北部重要的運河通道,是三山五園地區水運及水安全的重要保障線路。清河海淀段輻射了5個街道及2個鎮,沿河分布中央黨校、清華大學等高校及教職工生活區,集聚多個科技園區,是科技創新人才生活及工作的核心區域。

1 清河海淀段示意
2.2.1 藍綠不優
清河位于北京第一道城市綠化隔離帶,串聯了頤和園、圓明園、奧林森林公園等七大公園,是山林入城、韌性安全的重要藍綠廊道。
1)綠廊斷裂 通過現狀用地與規劃用地疊加比對發現清河綠廊及其周邊存在大量未實施綠地,清河綠廊和相連綠廊之間缺少綠道連接,使得清河綠廊斷裂(見圖2)。研究范圍內規劃綠地約891hm2,現狀綠地約640hm2,綠地實施率僅72%。

2 清河海淀段綠地情況分析
2)堤岸硬質 清河是北京重要的分洪通道,現狀和規劃均為50年一遇防洪標準,受限于時代背景,提升設計以行洪安全保障為核心,采用復式梯形斷面,護坡以硬質堤壩岸線為主,堤岸硬質率高達70%,生態和景觀效益較差(見圖3)。

3 清河沿線堤岸情況分析
3)水質較差 清河水源主要是城市中水和支流,現狀及規劃目標水質均為Ⅳ類,為不宜接觸水質,水質標準較低。
2.2.2 文脈不顯
歷史上的三山五園地區由4條縱軸和1條橫軸串聯(見圖4),通過軸線加強秩序感,格局完整恢弘。但當前軸線難延,清河邊眺望頤和園被五環遮擋。此外,清河沿線分布2處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7處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但多數文物價值未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4 三山五園及清河地區歷史軸線分析
2.2.3 城河不融
清河綠廊是海淀南北區域之間的重要生態廊道,周邊聚集大量教育資源和科創人才,應成為縫合海淀南北城市發展的重要紐帶。當前清河周邊建設尚不完善,存在大量已拆未建和未拆遷騰退空間。通過創新要素點密度分析結果顯示,創新要素與清河之間普遍存在一定距離,清河與創新要素密集區域之間缺少便捷的聯系。同時,清河兩岸用地以封閉大院、大公園、封閉小區、村莊用地、閑置用地為主,缺乏文化、商業、活動等服務配套設施,周邊居民的生活需求難以滿足。
2.3.1 生態優先
通過鏈綠、柔岸、凈水將清河與周邊綠地水系連通,形成以清河為骨架的生態空間結構,打通山水綠脈;通過對清河沿岸環境整治,改善清河水質,提供更多的濱河公共空間,實現望山親水的高品質綠色生態體驗。
1)鏈綠 針對現狀綠廊斷裂問題,規劃提出打通綠廊斷點,以清河河道沿線開放空間為主骨架,通過建立街區內部慢行步道、實施規劃道路及綠地、打開已建成未開放綠地、提升公共開放空間,連接清河沿線6個街鎮內部的慢行及開放空間,形成以清河為“一橫”,南北兩側延伸的藍綠廊道為“六縱”的“魚骨”網狀藍綠格局(見圖5)。

5 清河藍綠網絡格局
2)柔岸 針對現狀大部分堤岸為硬質的問題,規劃結合現狀對駁岸進行不同程度的柔化改造。選取3個節點改造為生態緩坡,其他區域基于現狀進行生態修復,并增加濱河綠地(見圖6)。改造后不同類型的河岸與河道兩側的開放空間構成多樣的景觀風貌。

6 生態緩坡駁岸和硬質駁岸修復改造模式
3)凈水 針對現狀Ⅳ類水質問題,規劃增加3處生態緩坡駁岸,修復沿線現有硬質駁岸,提升水岸的生態效益。借助新增的生態緩坡駁岸,在樹村公園和四街公園規劃生態濕地,利用濕地凈化地表水,再排至河道。對雨水口采用遮蔽和沉淀措施,對排水口采用生態化處理后進行再凈化排放,作為清河主要的補水來源(見圖7)。

7 清河凈水措施
2.3.2 文化復興
剖析三山五園山水關系,通過整體規劃及空間布局強化園外看園的視線景觀引導,完善三山五園展示體驗體系。優化三山五園核心景觀要素(頤和園、圓明園)外圍文化旅游設施布局,結合公共交通設施、慢行交通系統布局,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打造三大文化設施,引導三山五園核心景觀價值外溢,帶動周邊區域與三山五園協同發展。
規劃以“清河故道+”為主題,提出4種清河故道利用方式(見圖8),在展現歷史文化要素同時,基于周邊現狀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改善公共環境。

8 清河故道利用方式
針對現存文化要素散點化及聯系不足的問題,基于清河故道串聯現存文化要素,組織水上交通系統,營造15處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節點,形成“清河15幕”(見圖9),構成歷史景觀和公共空間互融的活力體系,通過多類型的慢行系統勾勒景觀層次,聯通濱河游徑的多層次界面。

9 “清河15幕”游線示意
2.3.3 活力塑造
規劃針對不同路段市政道路與巡河路關系,設計3種道路斷面形式(見圖10),打造慢行貫通的濱河特色景觀路。改造河閘、新建特色跨河橋,增強跨河聯系,建立清河完整、循環的慢行步道體系。

10 道路斷面形式
在設施增補方面,結合社區居民需求、機遇用地開發和老舊小區改造,補足沿岸社區配套設施短板。針對不同的濱河界面,提出建成區、新建區、橋下空間的三大類、七小類濱河界面活化策略(見圖11),因地制宜、分類施治,打造積極、開敞的濱水活力界面。

11 濱河界面活化策略
濱河空間的綜合整治規劃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空間分治的核心難題,各主體具有不同的空間管轄范圍和核心訴求及各自職權內管理的局限性。為應對清河綜合整治多元主體參與的工作組織形式,規劃設計建立“政府主導—技術統籌—專項深化”的工作組織框架。其中,工作專班負責調度決策規劃設計、建設實施工作的重大事宜;項目總師團隊負責協同專班各成員單位,聯動設計實施主體,帶動社會群體,共同高效推進清河綜合整治的有序實施;專業服務團隊針對具體項目,選擇專業對口、評價良好的專業服務團隊,完成專項規劃設計及公眾參與等工作。
從目前我國積極踐行“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及大力推動城市更新行動來看,城市設計方法已告別傳統空間敘事的藍圖設計形式,逐漸成為各類規劃綜合性研判、統籌一體化設計的重要工具,進而推動各類規劃的可實施落地。濱水區的綜合整治規劃不應采用單一型“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設計方法,而應兩者互補共建。在“自上而下”方面,通過全局視角,將河道這一主體作為設計前提,以線帶面,統籌規劃,設計依托河道形成的藍綠交織、功能交融、文化彰顯的藍線、綠網、城脈、文絡;在“自下而上”方面,積極推進公眾參與,針對不同節點面對的切實問題,單點突破,補齊短板,最終融入全局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