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昕 滿意
江蘇省因水聞名,南京、蘇州、揚州、南通等省內城市均存在典型的護城河水系,其余各市亦水系發達、河網縱橫,城市公共濱水空間眾多。研究對南京秦淮河、蘇州護城河、揚州瘦西湖、南通濠河、泰州鳳城河及鹽城串場河等6個城市較為典型的城市公共濱水空間展開調研,根據老年人群體特征及特殊需求,對空間組成、區域條件進行問卷調研,開展滿意度評價,并結合各地濱水空間的建設現狀與使用情況,提出城市公共濱水空間適老化設計建議,以推動適老化改造,改善適老環境,提升城市宜居品質。
調研對象為60周歲以上且經?;顒佑诋數毓矠I水空間的老年人(每個城市20名),共收集有效調查問卷120份。
基本條件設置有助于保證問卷對象的年齡層次,對調研對象有較高的熟悉程度及相對深刻的感知體會[1]。調研問題主要包含問卷對象基本信息、對本地公共濱水空間內的客觀條件評價、要素評價及整體滿意度評價,采用百分制打分。問卷中設置需求問詢,問卷老年人提出改進意見及建議,該環節有利于印證調研現狀問題是否符合老年人的群體反饋。
濱水空間區域內的客觀條件細化為10項,通過打分反映老年人的直觀感受。各類要素評價是將濱水空間內容拆分為五大空間要素,老年人分門別類地進行評價。如表1,2所示,評分為四舍五入的均值。

表1 公共濱水空間客觀條件評分

表2 公共濱水空間各類要素綜合評分
問卷收集老年人對于所在城市濱水空間的總體滿意度評價,采取百分制評價。從問卷結果看,滿意度、客觀條件及各類要素評價結果基本吻合,個別出現三者打分結果差距較大情況。整體來看,各地老年人對濱水空間的滿意度較高,其印象具有較深刻的縱向比對,從時間軸來看,近年來各地濱水空間景觀質量明顯提升,被問卷對象對于“逐步變好”體會較深;被問卷對象缺少橫向比較,對其他城市濱水空間情況了解較少,故最終滿意度評價各地打分均較高,未形成明顯梯度,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江蘇6市濱水空間景觀質量差距較小,整體水平較高。
針對“適老化”,認為“很好”“比較好”和“不太好”“不好”的問卷占比差距較小,前兩者占比40%,后兩者占比35%。結果說明老年人對于“適老化”概念較陌生,“適老化”觀念與評判標準尚未普及。由于條件所限,被問卷對象大多屬于老齡化程度較低、健康狀況較好且能自由開展戶外活動的“自理老年人”,該群體對于“適老化”的感觸處于逐步加深過程(見表3)。

表3 公共濱水空間總體滿意程度評分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從層次整合、功能改進、要素優化3個維度提出建議,形成普適性的城市公共濱水空間適老化設計策略。
3.1.1 增強層次體現,提升老年人親水體驗
濱水空間獨有景觀與開闊視野是吸引老年人流連忘返的重要原因[2],可從以下方面提升老年人親水體驗。
1)增設一定數量的濱水休憩設施,有利于觀水,方便垂釣,在濱水空間人員動態節奏中增添相對靜止的節點,以便老年人聚集社交(見圖1)。

1 濱水活動廣場效果(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2)散點狀布設濱水平臺,平臺尺度不宜過大,應精致多樣,沿河疏密布設,與面積較大的濱水廣場錯落布置,構成連續性整體。
3)注重細節性設計,親水處借助自然或人文景觀加成,通過二者疊加提升空間整體品質及老年群體的親水體驗。
3.1.2 開展二次整合,提升老年人氛圍體驗
調研發現,多數橋下空間與大面積濱水廣場需進行二次整合,應通過圍合提升老年人的氛圍體驗[3]。
1)通過人工造景、綠植布設等在濱水廣場打造圍合空間,既解決濱水廣場景觀效果單調問題,又在滿足老年人活動需求的基礎上增加氛圍層次,提升老年人對空間環境的感官體驗(見圖2,3)。

2 花架座椅效果(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3 休閑連廊效果(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2)將橋下空間視為過渡性空間進行改造。橋下空間頂部有遮蔽且兩側通透無遮蔽,基本可視為過渡性空間;橋下空間一邊臨水,氛圍獨特,通過合理布設燈光、增加人文元素、增設座椅等吸引老年人在此短暫休憩。
3.1.3 利用潛在資源,提升老年人活動意愿
合理利用潛在濱水空間,提升老年人在此活動的意愿。
1)改造部分濱水工業遺存,轉型為濱水綠地或濱水看臺,滿足日常使用及活動需求,將濱水范圍內的工業遺存以景點方式重新激活。
2)對濱水區域內的標志性建筑進行保護性修復,對部分遺存民居進行改造和功能置換,凸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
3.2.1 優化文娛環境,服務老年人休閑生活
適老化濱水空間可為老年群體提供個性化設施,輔以引導手段,滿足老年人的社交需要。
1)增加個性化空間設置,服務于老年人唱戲、舞蹈、垂釣等需求,在公共濱水空間開辟專用場地,為不同興趣愛好的老年群體提供優質的社交環境。
2)在濱水空間設置舞臺區域,與社會群體合作,不定期開展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激發老年人參與的熱情,使濱水空間成為老年人的文化陣地,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數。
3.2.2 提升益康氛圍,服務老年人活動健身
濱水空間是老年人健身活動的重要場所,老年人在此打太極、踢毽子、散步及進行球類運動等。基于此,可對場地進行適老化改造。
1)在獨立活動區域內設置一定數量的低強度健身器材,也可引入適老化趣味康體設施,提高健身趣味性。注重選擇可達性強、交通便利、指引明確且有利于老年人停留聚集的區域,適當增加休憩座椅及遮蔽風雨的空間。
2)建議改造原有步道,打造濱水漫步道、跑步道與自行車道公共綠道系統,沿線設休憩、補給與簡單醫療服務站,采用無障礙坡道設計,將濱水空間由封閉轉為開放,方便老年人全天候使用。
3.2.3 增設親子空間,服務老年人代際和諧
很多老年人在家庭中承擔著照顧第三代的任務,在日常活動時會兼顧照看小孩,一定數量的親子空間構建有利于老年人實現代際和諧[4]。
1)濱水空間中的兒童游樂設施多為流動性商業行為,可考慮在固定場地增設公共兒童游樂設施,適當增設適老化設施,豐富老年人在照看兒童時的社交行為。
2)提高老年人娛樂活動參與積極性,增設適合老年人及兒童共同活動的輕強度游樂設施,既增加老年人與孫輩之間的互動,又促使老年人鍛煉身體[5]。
3.3.1 從細節改良入手,提高安全便捷水平
老年人感官機能衰退,自我防護能力下降,安全性與便捷性成為濱水空間適老化改造重點。
1)步道需平整防滑,避免使用大顆粒鵝卵石,人為制造地面凹凸,高差處盡量使用無障礙坡道(見圖4),臺階處應安裝安全扶手。

4 無障礙坡道效果(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2)步道材質應堅固耐用,破損及時修補,避免造成安全隱患。3)在濱水空間明顯位置設置安全提示標志。4)緩坡地段進行防滑處理,設置防滑提示標志。
5)欄桿設置高度適中,臨水設置安全提示標志,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親水戲水。
3.3.2 從綠化景觀入手,提高感官體驗
綠化景觀是公共濱水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景觀配置可營造舒適、休閑的空間氛圍,相較于年輕人,老年人對感官體驗的舒適度要求更高。
1)把握落葉植物與常綠植物比例,豐富植物種類,增加景觀顏色變化與層次,為老年人視覺感知提供鮮明刺激。
2)把握草本花卉、低矮灌木與高大喬木的配置比例,構建多樣的綠化景觀輪廓,以植物形態變化提升老年人的景觀體驗。
3)臨近城市道路的節點可通過設置層次綠化帶或布置立體綠植墻,降低城市噪聲對濱水空間中老年人活動的影響。
4)根據空間類型,種植不同香味的植物,亦可進行櫻花步道、桂花林等主題化景觀設計,為老年人提供獨特的濱水空間氛圍。
3.3.3 從服務設施入手,提高需求滿足能力
完善的服務設施既是濱水空間安全感與舒適感的主要衡量因素,又是老年人戶外活動的基礎需求[6]。
1)合理布局濱水沿線,增加救生設施種類,配置救生衣、救生圈、救生繩與救生桿等設備,實現救助范圍全覆蓋。
2)加強社會急救能力建設,完善設施區域布局,實現AED(心臟除顫器)等急救設施設備全覆蓋。
3)明確濱水空間各區段與時間段的人群活躍度,在人流較多且缺乏公共衛生間的區段增設臨時移動公共衛生間,設置一定數量的無障礙衛生間滿足老年群體需求。
4)布置安全監控設施,避免出現監控盲區,通過節點覆蓋、環網封閉等措施保證監控區域內監控影像的連續與完整。
通過實地調研,歸納江蘇6個城市老年群體對于本地公共濱水空間的整體評價,從層次整合、功能改進、要素優化3個方面提出適老化設計與改造策略,力爭實現城市公共濱水空間的適老化升級與實際老年群體現狀及預期需求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