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煜涵
奇臺滿城地處天山北麓,是烏魯木齊以東最大的軍事城堡,周長七百二十丈,高一丈六尺(見圖1)。隨著清朝覆滅,滿城的政治地位隨之沒落。1949年后,滿城逐漸成為各民族聚居區,至今僅保留了數段老城墻,現為縣級歷史文化保護單位。

1 滿城城墻初始形制
隨著城市擴張和人口增加,滿城被遺忘在城市西側——金域新城河河邊。滿城遺址南側為新建文化主題公園,北側是老城區商業中心。現狀部分城墻被私營企業開發為度假村,滿城西墻保存較好,存在甕城遺址,東、南墻有殘斷,北墻保存較差,已無墻體。城墻遺址內部已被各類現代建筑占據。殘存墻體因城市建設遭到破壞,甚至多處被拆毀,更有居民小區直接將城墻墻體作為圍墻。南墻、東段墻體被仿制古城墻的混凝土建筑包裹,造成破壞性保護。城市主干道團結路穿城而過,城墻東、南、北三面被淹沒于生活區中,東南側墻內建筑工程仍在施工中。
滿城城墻遺址價值高,具有歷史研究、展示參觀、科教普及等重要意義,但因保護不善,城墻遺址現狀評估等級為D。
根據研究區域內建筑形式、風貌、尺度、建設年代等進行綜合評價,將滿城片區內建筑肌理分為傳統肌理和現代肌理(見圖2)。傳統肌理以小尺度的建筑和致密的街巷肌理為主,體現出奇臺清代屯軍時期的城市形態。現代肌理則是以多層行列式住宅、單棟體量較大的公共建筑和單位大院式的空間用地為主,展現了現代城市風貌。如何在改善居住生活環境的同時保護歷史城區的傳統肌理,是本次更新設計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片區現有多株樹木,冠幅為5~10m,新疆地區樹木成材時間久、種植難、培育難,為確保本土植物的多樣性,更新設計對其全部保留。

2 滿城片區內建筑肌理
通過整理區域背景、場地內現狀、保護本體情況,總結更新目標:充分利用現存歷史空間,通過老城更新改造挖掘潛在的公共空間,從城墻保護出發,形成促進城市發展與可供市民活動的場所,建設適宜的公共空間與城市綠帶,整治奇臺城市“遺留的角落”,解決空間亂、設施雜、品質低、形象差等問題。
在肌理上,采用織補和微介入手段,通過織補城市肌理再現歷史空間;在空間布局與空間關系上,沿用街坊概念;在尺度上,區別于周邊高層建筑,強調其歷史特征。更新設計再現滿城的舊城結構和肌理,營造舒適的環境,打造開放的城市空間,喚醒城市古老的記憶,遵循最小干預與可識別性原則、微改造原則、維護墻體本體保護與遺址的兼容性及和環境的協調性原則。
滿城的歷史文化、街坊肌理、開敞空間構成了片區最鮮明的特征。更新設計打造奇臺城市的“翡翠項鏈”、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聚集帶;形成滿城文化街區,重點發展文化和創意產業,融合奇臺地域民俗文化;建設環城綠帶公園,使之成為市民活動中心,同時發揮文化傳播、商業創意產業孵化等功能;建設具有城市歷史遺存、文化展示,旅游集散等功能的多主題游園(見圖3)。

3 規劃總平面
3.2.1 區域整合、用地調整
歷史街區的更新與復興并非城市空間與遺址空間的簡單疊加,各自獨立的空間不利于構成完整的城市空間形態。在周邊區域的功能定位中形成鏈接區域,將街區復興融入整體景觀環境體系,實現地塊價值的提升。對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優化,增加城市綠地、合理調整混合用地比例、細化支路,進一步增強規劃的可實施性,從而實現恢復街區活力的總體目標。
3.2.2 肌理織補、脈絡恢復
復原城市肌理,構建新空間,注重對古城原有格局和城市肌理的保護,逐步恢復已被破壞的城市肌理,實現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對建筑質量進行評估,保留質量、功能較好的建筑,對危房進行統一拆除,引入新型產業,織補城市肌理,使新功能、新場所與原有的建筑、城市肌理融為一體。
3.2.3 空間融合、功能耦合
充分融合城市空間與城墻遺址空間,形成全新的開放空間。在結構性空間要素的耦合方面,環狀綠地空間結構有較高的連通度,相較于分散綠地,其生態功能更強。在骨架空間要素的耦合方面,重點考慮綠地與城墻的關系以及綠色空間與道路骨架的關系。在功能性空間要素的耦合方面,更新設計保留原有的居住、商業和文化娛樂用地以提高綠地和城市空間耦合的經濟性及社會服務效益。
3.2.4 生態為基、智慧綠色
考慮到新疆地區生態環境的特殊性與脆弱性,以生態環境為基底,構建具備游憩性、景觀性、展示性和生態性的綠色網絡體系。采用智慧綠化手段,打造歷史遺跡、休閑綠地等與城市功能耦合的綜合休閑文化場所。
通過打造環城綠帶引入宜人的步行系統,創造多維度公共空間,營造活力創意場所,復合多元歷史文化。顯性的環城綠帶和隱性的景觀滲透帶相互映襯,多個生態景觀節點穿插其中,對城墻歷史景觀遺跡進行多維度展示。
在保護滿城城墻遺址原真性的基礎上,打造集康體、健身、游憩、休閑于一體的綠帶郊野公園。為滿足使用者多樣化休閑娛樂需求,采用文化復制、文化移植等手法打造創意休閑娛樂空間。對現狀棚戶區進行環境整治、功能置換,展示奇臺美食、民俗文化,形成風情街區。通過改造設計提升街區歷史文化風貌,豐富其文化體驗和交往休閑功能,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休閑區。以改善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和目標,注重綠化布局的層次、風格,同時考慮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的需要,注重使用者對自然空間和人際交往的需求。
以奇臺滿城文化為基底,通過智慧、綠色技術等手段對現狀城墻進行分段保護,重現滿城“絲路輝煌”。在保護城墻的基礎上,對城內建筑肌理進行織補,拆除部分危房,因地制宜,引入新型文化產業,同時不破壞原有建筑肌理;著力整治環境,梳理道路并明確等級;規劃10min生活圈,營造舒適、多維度的步行空間;處理好城墻遺址、建筑、綠化與交通之間的關系,使街景統一且富有變化。
為保證規劃的可實施性,針對不同區段城墻遺址進行分類分段改造及景觀設計(見表1)。該項目于2017年8月基本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見圖4)。

4 改造后的城墻遺址
“保護、更新、提升”是本次規劃的主要目的。根據地區歷史文化特征和政府訴求,奇臺滿城片區應成為兼具歷史傳承、生態綠帶、創意商業等功能的城墻遺址公園。規劃不僅是對城墻本體的保護,更是對滿城片區整體環境的提升。
在新疆地區有效實踐“微更新”“針灸式”規劃理念,以小尺度改造的城市更新模式,最終達到激發城市活力、改善城市面貌的目的。構建多級生態網絡,修復被破壞的自然環境,改善環境質量;基于更新織補的理念,拆除違章建筑,補足城市設施短板,提升空間環境、景觀風貌,彰顯新疆小城鎮特色。
通過在滿城遺址公園內規劃多類型公共設施,實現街區層級的設施共享。同時由政府主導,引入相關創意產業,增強街區經濟活力,復興歷史街區。滿城博物館、印象博覽園以博覽形式展現清代新疆滿城變遷的相關歷史文化,結合地域民俗文化,重現奇臺特有的八大商幫會館等商業業態。
整體保護、文化浸潤、街區參與有效避免了奇臺滿城遺址傳統保護方式中人、文物、環境在時空上的割裂與缺陷,使街區整體趨于和諧。城市更新保護是動態發展的過程,必將隨著社會發展而進步,使各民族文化遺產既能還原歷史的真實性,又能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