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婧
在城市空間再開發過程中,為爭取更多的生產生活用地,一般會犧牲綠地,導致城市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比例失衡,生態環境承載力下降,給生態圈帶來不可逆的破壞。此外,景觀破碎化會帶來嚴重后果,生態廊道斷裂會影響物種之間的交流。在再生設計中,為避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應充分保護自然、尊重自然。
宜人的城市空間是人類為了追求可持續的生活家園及人性化的生活環境而創造的杰作。目前,城市建設特色來源于建筑單體的造型、風格,多依托標志性建筑以帶動城市空間品質的提升。我國建筑設計先行,環境設計后置,對城市空間設計的重視程度不高,導致城市特色無法被激發,城市空間風格趨同。歷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源”,歷史文化是城市發展的根源,只有傳承好歷史文化,城市才能得以良性發展。
歷史文化傳承既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階段,又是不斷推陳出新、發展自我的過程。歷史文化傳承既是對城市文化的體現,又是對城市環境的表達。在城市空間再生設計時,應將歷史文化因素融入其中,既是對歷史文脈的傳承,又是對文化內涵的植入。城市與歷史文化是互相生成、彼此成就的關系,城市因歷史文化而富有內涵,歷史文化因城市而得以傳承。只有對空間所處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賦予設計更深刻的意義,才能做到空間功能與文化內涵相結合,讓使用者產生情感共鳴。
從古至今,社會文化繁盛時期大多經濟繁榮。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當前其對于城市發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堅持傳承歷史文化,既可帶動城市經濟發展,又可提升全民素質,使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綜上所述,基于歷史文化傳承的城市空間再生設計確有必要。
每座城市均有獨特風貌,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同時也會有相應的城市色彩,如神秘的藍色、熱情的紅色、沉穩的灰色等,空間設計既可參照執行,又可另辟蹊徑。城市空間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應做好新舊空間的色彩銜接,讓城市空間真正“活”起來。
城市空間再生設計應先從整體入手,對所在城市的形象準確定位,再進一步明確整體的建筑景觀風貌。建筑景觀風貌反映了城市歷史文化和城市形象。如青島五四廣場的紅色火炬形雕塑——五月的風,是承載了歷史文化內涵的標志性景觀。西安老鋼廠設計創意產業園也是城市空間再生設計的典范之一,其在陜鋼廠老廠房的基礎上進行重新設計和改造,既留下特有的時空印記,又重新激活了場地,集功能性、文化性、藝術性于一體。老鋼廠設計創意產業園建成后可容納100家企業入駐,共有3000名員工在此辦公,預計年社會經濟效益可達10億元,力爭打造未來的城市名片(見圖1)。

1 西安老鋼廠設計創意產業園(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城市多依水而建,每座城市都有母親河,如山西太原汾河、山東臨沂沂河、湖北武漢漢江等。依山傍水,山水相融,山水見證著城市興衰過往。城市空間再生設計要注重生態功能建設,關注親水岸線、建筑天際線等。通過規劃多樣性公園綠地,因地制宜地選擇植物種類,合理規劃建設公共停車場、公共集散廣場等,營造濱水旅游休閑環境和歷史文化氛圍,以特色景觀提高城市空間的宜人度。
城市空間再生設計應擴大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博物館、紀念館等的輻射范圍,大力開發古城文化元素,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如山西平遙古城作為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是漢族文化在明清時期的歷史縮影,展示了漢族在社會、經濟、文化及宗教等方面的發展狀況。又見平遙項目入選全國沉浸式文旅新業態示范案例,借助文化產業使城市空間品質有了質的提升,體現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價值,彰顯了城市特色(見圖2)。

2 又見平遙項目(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1)空間可持續性設計應以整體協調為目標,結合場地位置、用地布局、功能劃分、周邊情況、人文歷史、業態布局及規劃前景等,從宏觀角度出發,在設計前期多維度對場地進行評價。設計應對城市空間進行整體把控,突出城市空間特色,避免對其他城市空間照搬照抄。
2)城市雙修是可持續發展的體現,只有改善人居環境,轉變城市發展模式,有計劃地進行山體、河流的修復,充分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3)空間可持續性設計應尊重歷史文化、關注人文環境、挖掘地方特有文化底蘊,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空間風格。
既有設計理念對人性化考慮不足,更多考慮實用性,故城市空間再生設計應以人為本,只有提升城市空間整體品質,才能使在此生活的居民感覺舒適。空間人性化設計的具體策略如下:①增設個性化互動元素,使城市空間具備觀賞性、健身性和知識性;②增強空間本身的舒適度、吸引力、安全性及可達性;③注重兒童友好型設施建設,提高空間的社會關愛度。綜上所述,再生設計應著力為人們打造有利于交流、觀賞且具有認同感、歸屬感的城市空間。
綜上所述,對于城市空間再生設計而言,堅持傳承歷史文化、挖掘城市特色尤為重要,既可避免設計趨同又能優化城市風貌。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指出:“我們對環境的需要并不僅僅是其結構良好,而且它還應該充滿詩意和象征性。”通過打造城市空間色彩、塑造建筑景觀風貌、強化城市空間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借助文化產業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堅持空間可持續性設計、關注空間人性化設計等途徑在城市空間再生設計中傳承歷史文化,助力城市空間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