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 張婧
國外工業園起源于18世紀歐洲的工業村或城市。20世紀50年代,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轉移至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西方國家重點發展城郊工業園及工業衛星城。20世紀80年代,發展重點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園。20世紀90年代,高新技術產業園從單純的研發生產發展為集研究、生產、居住于一體的技術城。
我國工業建筑起步于1950年,以國家批準成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主要生產加工單一產品。1978年后進入快速成長階段,向內陸推進,多類型擴展,出現軟件園、高新園、農業園等專業園區。十六屆三中全會后,產業園區從早期粗放逐步走向轉型升級、科學發展階段。進入“十三五”時期,我國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產城融合背景下,產業園建設進入創新引領、多元發展的嶄新階段[1]。
“產城融合”規劃理念源于解決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的城市與產業發展平衡問題。我國學者研究產城融合理論,由最初“產城人”要素不斷完善至“產城人地境意”等多方要素[2]。產城融合廣義上是產業與城市的融合,狹義上是產業區與城市區的融合,本質是從人本主義出發,在推進產業改造升級與集聚發展的同時,提供居住辦公、服務休閑功能,核心是滿足就業人群的物質與精神需求,促進產業與城市協調發展。
唐槐園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產業園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南部,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唐槐產業園區中部,北起化章街,南至四號線,西起大昌路,東至馬練營西路及馬練營路,總面積約80hm2(見圖1)。目前園區共入駐9家企業,產業類型主要為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和食品加工。通過搜集整理資料、現場踏勘、企業走訪等途徑,梳理現狀問題。

1 唐槐園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產業園航拍現狀
目前已入駐的9家企業在規劃設計時未統一考慮,項目分布分散,用地劃分、出入口按各自需求設置,呈無序狀態。各建設主體以地界為限進行封閉式、均質化建設,建筑密度大,綠化面積小,缺乏集中綠地。園區外圍主次干道可滿足基本運輸通行要求,但內部支路較少,缺乏慢行空間。
園區在建設過程中過度重視經濟性與功能性,忽略風貌營造。建筑設計及建設水平較差,修建效果與設計效果不完全一致,立面材質選用相對廉價,色彩搭配主輔色不明確,施工精細度不足。相鄰或相近企業之間風格差異較大,互不協調,不利于園區整體形象塑造。
入駐企業內部配套功能為辦公、住宿及食堂,缺乏特色商業、娛樂休閑、戶外活動等生活服務功能和企業交流、商貿、會展等生產服務功能,外部公共配套資源具有較大提升空間。配套設施與服務水平相對滯后,降低了人才吸引力,制約產業快速提升。
智能制造產業園總用地面積約177hm2,現狀用地效率較低,交通及基礎承載能力較弱,是典型的存量型工業舊區,亟待更新改造。為貫徹“新型城鎮化”,合理引導工業用地存量更新及產業升級,該產業園以“智能制造”為定位,重點對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內外交通銜接組織、城市空間形態、公共及市政設施配置、開發時序等進行升級改造。
1)明確園區功能定位及職能 以蘇州工業園區自身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現狀為立足點,明確“核心技術研發、智能制造工廠建設、智能制造服務”定位[3]。
2)塑造產業園綠景環繞整體形象 依托主干路形成景觀軸,依托河流形成濱水生態廊道,結合外圍防護綠地構建生態外環。
3)滿足不同人群特殊需求 圍繞地鐵站在園區中部設置綜合服務中心,除基本生活性公共服務設施外,為園區提供智能服務、創新支撐、專類服務、商務辦公等生產性服務功能。
緯壹科技城位于新加坡西南部的女王鎮,占地約200hm2。作為新加坡第三代現代新型工業園區,區域層面宏觀區位優勢明顯,對外物理聯系緊密,距新加坡中心商務區與西部工業區約20min車程,距機場、港口較近,交通便利,是新加坡第一個產城一體化項目。該園區將空間功能分為生物醫藥、藝術商業、數字媒體3個核心產業集群聚集區,并規劃商務核心區、生命科技區、信息通信區、生活居住區、緯壹公園、淡馬錫傳媒區媒體城、起步谷等功能區,打造集“工作、學習、生活、休閑”于一體的創新生態系統[4]。
1)便利的交通條件 外圍交通環境決定園區空間總體格局、交通組織方式、運輸承載量,園區道路與城市道路順暢銜接,可助力產業園融入城市交通網,提高企業生產運輸效率。
2)良好的景觀環境 保證園區一定面積的綠化用地,利用原有自然條件,結合道路綠化帶、企業組團公共綠地,實現公共綠地功能化與公共環境精細化。
3)完善的配套服務體系 具有針對企業商貿、會議、會展的產業配套,以及園區職工衣食住行的生活配套。
3.1.1 用地劃分
根據中小企業入駐需求,將用地范圍內的未建地塊劃分為18處20~50畝的工業用地。通過合理規劃對園區土地進行置換,植入商業和綠地功能,規劃1處30畝的鄰里中心用地、2處5畝綠地,其中1處綠地位于鄰里中心地塊,與鄰里中心統一規劃、設計、建設,綠地邊界可進行彈性調整,進而促進園區功能復合。此外,工業用地設置彈性邊界,未來企業入駐可根據用地規模進行調整,增加招商引資競爭力(見圖2)。

2 彈性邊界劃分
3.1.2 交通體系
1)增設支路 用地范圍包括2條快速路化章街、馬練營路,1條主干路大昌路,3條次干路二號線、四號線、馬練營西路及1條支路澤信街。規劃在大路與馬練營西路之間增加1條東西向寬15m的支路,化章街與二號線之間增加1條南北向寬20m的支路。通過在基地內部引入2條支路降低車流量密度,提高交通效率,加強道路聯系,保證部分中小企業用地開口,同時設置人行通道。
2)構建慢行體系 利用北側與東側外圍的市政綠化帶布置共享單車設施,預留自行車及步行專用道。
3)企業主入口設置緩沖空間 要求企業主入口退用地紅線5~10m,滿足貨車臨時停靠卸貨、快遞車輛停放等需求,避免對城市道路造成影響;設置值班室、快遞收發室,實現人車分流、快遞臨時存放功能(見圖3)。

3 入口緩沖空間
3.1.3 景觀結構
采用“點、線、面”相結合的方式構建綠色生態網絡,同時滿足城市海綿設計要求。“點”為企業內部綠化組團;“線”依托市政道路綠化帶和企業用地邊界綠化帶;“面”為2處5畝的街區公園,打造生態化、網絡化、層級化的綠地空間。設計要求企業沿各自用地邊界預留3~5m作為綠化帶,相鄰企業可形成6~10m寬綠化帶,在不過分占用每個企業用地面積的情況下構建一定寬度的綠量,城市鳥瞰角度形成相對秩序的圖底關系。
1911年,貝倫斯設計德國通用電氣公司透平機車間,被稱為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建筑。同年,格羅皮烏斯設計德國法古斯工廠,對包豪斯設計學院的作品風格產生深遠影響,催生現代主義建筑的誕生。工業建筑在建筑發展史上地位重要,但現狀工業建筑立面設計偏重于生產性,呈現面貌單一、缺乏個性特征,立面美學較少受到關注。在控制成本造價的前提下,尊重統一與變化的美學規律,從立面構圖、材質選型、色彩搭配、細部要素4個方面展開論述,實現建筑美學、生產功能、企業文化的有機統一。
3.2.1 立面構圖
產業園作為整體,各類型建筑立面應和諧統一,整體原則為比例協調、尺度合適、虛實結合。單層廠房立面通過實體與玻璃材質的結合進行分段處理,弱化體量。多層廠房立面突出線條劃分,以豎向或橫向為主。配套服務建筑高度高于周邊廠房,作為園區輪廓的制高點,在構圖簡潔大方基礎上通過體塊疊加、錯位、退讓等手法豐富建筑形態,形成豐富的建筑界面,體現現代、時尚、精巧的風貌特色(見圖4)。

4 單層廠房、多層廠房、配套服務用房立面管控示意
3.2.2 材質選型
產業園建筑應選擇耐久性、性價比較高的材料,注重生態性與經濟性。廠房建筑常用材料為金屬和涂料。金屬材料光澤度高,質地均勻,色彩、外觀、形狀等靈活可變,立面效果突出現代科技感。涂料色彩繁多,價格便宜,采用不同施工程序以達到不同紋理效果。職工宿舍、食堂、研發辦公等配套服務建筑在底層等近人尺度采用品質較高的玻璃幕、石材、穿孔鋁板等,標準層使用真石漆材料,立面進行分縫處理,避免大面積勻質涂刷。
3.2.3 色彩搭配
在分析現狀建筑基礎上,產業園整體色調傾向灰白色系。電子信息、高端裝備類建筑立面建議以淺灰色為主,局部深灰色,塑造工業科技感。生物醫藥、食品加工類建筑立面建議以白色為主,局部灰色,增強立面潔凈感。面積較大的主要色可使用低飽和度、高亮度色彩,面積較小的輔助色可適當增加飽和度,降低亮度,同時可設置與企業相關的點綴色。屋面避免使用高飽和度的綠色、藍色,宜使用灰色等低飽和度色彩。
3.2.4 細部要素
建筑細部要素包括設備、標識、燈光3個部分。
1)設備 立面設備包括空調室外機與特殊生產管道。在平面布局時應注意設備集中,立面采用與主體建筑材質色彩一致的材料進行隱蔽處理。管道呈現獨特外形,以豐富建筑體型變化,彰顯工業建筑的特征。屋頂設備包括太陽能光伏設施及生產設備,宜與建筑屋頂機房進行一體化設計,通過有序擺放、適當遮擋進行美化處理。
2)標識 標識指企業招牌或建筑的編號系統,標識樣式應與建筑風格保持一致,與立面進行一體化設計,對建筑立面產生修飾作用。標識應盡量設置于臨街主要建筑界面;尺度大小與建筑立面相協調;選用耐久性材質,不鼓勵使用紙質或布藝的超大型獨立式標識,顏色不超過3種。
3)亮化 夜間照明以整體統一、層次分明、綠色環保為原則,宜結合建筑立面進行一體化設計。鄰里中心與園區內配套服務樓為高亮度區,形成視覺焦點,燈光以暖色為主;廠房建筑為低亮度區,以滿足自身夜間照明為主,同時注意選用節能燈、節能電器配件。
3.3.1 鄰里中心
在園區內引入鄰里中心,營造園區商業、生活氛圍。鄰里中心本質上是集成化的商業中心,服務于整個園區,設置特色商業、餐飲等功能,衛生服務站、體育館、警務、公共休閑、黨群活動、會議、小型展覽、戶外公共活動等功能可通過政府管理部門規劃統一管理,滿足園區多樣化需求(見表1)。

表1 唐槐園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園鄰里中心各功能占比
鄰里中心選址于產業園核心位置,具有步行10min可達的地理位置優勢,有利于打造高效生活圈。同時與鄰里公園緊密結合,使訪客在整個場地中獲得親近自然的體驗。建筑立面設計符合工業園區實用性、經濟性、品質感要求,摒棄繁復的表皮外觀,采用簡約通透的標準化立面,節約施工經濟與時間成本(見圖5)。


5 鄰里中心效果
3.3.2 景觀小品
1)綠化植被 選用適宜當地種植的本土化植被,根據當地氣候特色選擇適合生長的植被,遵循因地、因時、因物的原則,提高植物存活率及生態多樣性。行道樹以列植為主,要求樹干與樹形良好,四季有景,適當選用常綠樹種白皮松、側柏等,滿足冬季有綠要求。同時增加形態色葉富于變化的欒樹、合歡等,以豐富道路景觀。灌木種植以修剪成型的綠籬為主,弱化建筑或構筑物邊角,突出簡約現代風格,如衛矛籬、小葉黃楊籬。地被主要以冷季型草坪為主,避免使用觀賞草,降低后期維護成本[5]。
2)城市家具 座椅、路燈、導視牌等城市家具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遵循功能與形式相結合的原則,尊重太原市唐槐產業園區的城市文脈及特色,結合產業園區特有的功能屬性,實現造型簡約、色調統一,宜選用金屬或石材材質,與街道及建筑物整體協調。在街角等重要節點設置特色鮮明區域門戶標識,主次干道設置車行導向標識,公共空間設置人行導向系(見圖6)。

6 城市家具
通過制定風貌管控條文,對提升園區品質、影響園區風貌的各類要素進行匯總,提出管控要求,采用彈性或剛性的管控方法,保障設計的合理性、科學性與靈活性(見表2)。
在產城融合背景下,城市設計先行,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構建以工業建筑為主、配套建筑為輔的產業園區,打造產業園10min生活圈。在滿足生產需求同時,結合時代特征,落實以人為本理念,創造凸顯時代精神、地域文化、人文關懷和智能科技的產業園形象。以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唐槐園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產業園為研究對象,從空間形態、建筑風貌與配套設施方面提出品質提升與管控策略,以統一的設計語言對建筑、景觀進行引導,為工業園區、城市空間增加人文情懷與美學追求(見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