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覓雪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十分重視,這對我國當代建筑實踐產生重要指導意義。文化建筑作為城市地標,是城市形象展示的重要節點和承載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當前,雖然其數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但建筑質量參差不齊,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如何延續城市地域特征、回應場地環境限制,借助在地性理念實現當代文化建筑的特色表達是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
重慶大學盧峰教授基于建筑的目的導向,認為文化建筑是存儲并傳播文化、以交流與研究為主要目的的公共建筑,是承載、代表城市文化信息的物質載體,隨處可見的博物館、美術館、文化中心、影劇院等都是文化建筑,雖然在城市中其數量不占優勢,但重要性不可小覷。當前文化建筑的設計和發展過分追求話題性和“網紅”性,忽視了地域性,雖然造型獨特的文化建筑可吸引人們前往,推動經濟發展,但是部分文化建筑的形式語言不準確、不清晰,不具有地域性理念和內涵,使受眾難以理解,影響受眾的使用感和體驗感。
1)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城市化的加速,當代文化建筑大多模仿或復制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導致城市失去本土的獨特性和識別性。
2)隨著信息化的發展,為賺取網絡流量,部分文化建筑過度關注建筑形體的話題性,忽略了建筑與環境、文化的協調性,難以可持續地為城市和社會提供價值。
綜上所述,可引入在地性理念指導當代文化建筑的設計。在設計實踐中結合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合理利用場地資源,避免對環境造成干擾,利用當地傳統文化和技術,挖掘特色資源,對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地性注重全球化進程中地域差異帶來的身份和文化差異,強調多元文化的價值,是指對地理位置、空間特點、本土文化、歷史傳統的認同。在建筑學視域下,其附加了設計的內涵,展現了建筑生成的邏輯。“在地”不是建筑位置的狹義標示,包含了建筑的理由——“呈在于地”、指出設計的線索——“因地而在”、標榜了追求的理想——“與地同在”。“在地建筑”是建筑對所在地的應答,對地域、地方、地點“三地合一”的多樣性覺醒、揭示、放大及強化。
將在地性理念引入當代文化建筑設計尤為重要。文化建筑設計的重點是融入地域自然風物、延續地方文化特點,這與在地性的內涵和邏輯相匹配。不同場地的文化建筑在規劃設計時面臨的問題及設定的發展趨向不同,應注重營造由不同風土人情及場地資源催生的特色空間形態,使其各具特點,各有所長,避免一成不變,照搬照抄。
以在地性為切入點,首先要全面了解與親身感受在地的自然人文環境。在地性設計并不是機械地延續傳統,更不是直接嫁接或模仿傳統符號,而是回歸理性的思考,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時,更強調創新,使在地元素與當代建筑的空間、形態、功能、結構相結合,形成對話。為找到在地性建筑語匯,設計師可從總體環境布局、形態創意構思、空間表達形式、功能格局構成、技術材料建構方面展開思考。總體環境布局方面,需將文化建筑與周邊場地資源整合,并與城市規劃、基礎設施等有機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地標;形態創意構思方面,需融于在地地理環境與空間肌理卻又脫穎而出;空間表達形式方面,需倡導獨具本土特色的布局,從而實現良好的空間體驗;功能格局構成方面,需真正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尊重當地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和審美情趣;技術材料建構方面,需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環境特征,選擇適宜的材料和技藝,并進行融合創新。
山東省美術館位于山東省省會——濟南市,“濟南瀟灑似江南”,濟南是北方城市中少有的山水城市,是山川秀美、人才輩出之地,趵突泉、大明湖和千佛山等自然資源豐富,同時又具北方城市剛勁、粗獷的人文特征(見圖1)。

1 濟南市風貌
山東省美術館的建筑空間形態是對在地自然人文要素的具象化塑造。泰山余脈在濟南市南部與城市平緩交接,山常為城市的背景,同時濟南地下泉水豐富,故山東省美術館以“山城相應,泉城相依”為設計理念(見圖2)。“山”的意向主要體現在建筑的空間形態上,建筑整體呈現較強的體塊感與雕塑感,展覽空間的布局也極富創意,采用俯仰錯落的方式,使觀眾置身其中猶如游走于山川峽谷之間;“泉”的意向由設計細節體現,屋頂天窗加強流動感和錯動感,內部空間設計注重自然光線的運用,大量采用落地窗和天窗,使自然光線充分滲透到展覽空間,猶如泉水傾瀉而下。山東省美術館以其獨特的方式展示出山東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和獨特性,將建筑、展示、交流、文化、藝術等多重要素融合,成為藝術與美學的化身,吸引人們前往,實現其作為文化建筑的價值。

2 山東省美術館實景
常州是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的水鄉,也是重要的工業和高科技中心城市,將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強化創新,穩健發展。
常州文化中心設計注重在地性設計策略的應用,充分考慮常州地域自然風物、文化特點及空間肌理,將常州的地域特點抽象化表達于設計中(見圖3):①基于在地自然風物,將江南園林和小橋流水的自然景觀融入建筑中,營造江南水鄉氛圍,使建筑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②基于在地文化特點,常州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此設計強調常州文化特點,采用常州傳統建筑元素,如檐口、柱條、石雕等,同時融入常州著名的繡球花和剪紙藝術等元素,讓建筑內外均彰顯出江南風韻和文化氣息;③基于在地空間肌理,常州的現代建筑元素也被有效融入設計中,常州文化中心在建筑材料、表現形式及空間布局上注重實用性和美學性,體現現代建筑風格,秉承人性化設計理念。

3 常州文化中心實景
績溪博物館位于安徽省績溪縣老城區北部,是中小型地方歷史文化綜合博物館,當地自然風物和文化極具特色,建筑對其在地自然人文要素的現代化轉譯體現在兩個方面(見圖4):①基于在地自然風物,建筑場地西枕黃山,東倚天目山,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建筑利用屋頂形體表達連綿起伏的群山意向,與遠處的山巒呼應,使建筑融入畫卷中,場地內有多棵古樹,設計不僅保留樹木景觀,而且進行巧妙利用,在連綿的建筑之間穿插多個大小不一、主題不同的庭院;②基于在地空間肌理,在老城區小尺度肌理和院落式徽派民居的共同影響下,績溪博物館的設計引入我國傳統園林要素,將場地內傳統徽州街巷空間放大,形成大小不同、開合有序的空間,從而營造良好的空間體驗感,整體融入環境又脫穎而出,走進建筑群猶如走進一座徽州古鎮。

4 績溪博物館實景
當代文化建筑的在地性表達需充分感受當地自然風物、文化特點與空間肌理,在此基礎上立足于具體場地與業主需求,把握大趨勢,借鑒傳統,不斷創新,從總體環境布局、形態創意構思、空間表達形式、功能格局構成、技術材料建構等方面構思,切實將文化建筑與在地性理念緊密結合,使文化建筑彰顯地域特色,成為當地的文化展示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