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越 李琨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大部分鄉村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設計師對其進行更新改造時,多采用營造技藝與材料更新的處理手法,出現大量風格相近的現代派鄉村,對地域文化符號的延續與繼承產生了阻礙。
地域文化符號指能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因素、意象、觀念等,可從自然環境、文化遺產、風俗習慣等因素中優化汲取[1]。狹義的地域文化符號可表現為視覺圖形、圖案等特定元素。此類視覺元素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識別性及地域文化內涵[2]。
城中村是指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形成的特有空間,整體呈包圍式布局,其道路空間交錯密集,建筑布局雜亂無序,公共空間零散分布。城中村聚落形態極具地域性,如鄰里關系、傳統建筑等。無形的地域文化憑借城中村有形物質載體得以生存和發展,從而使有形的建筑獲得文化意義[3]。
北亭村公共空間包括:特殊節日或重要活動開放的宗祠空間;用于村民活動的建筑圍合后延展空間、建筑樓宇之間的縫隙空間;傳承保留的歷史空間。如表1所示,北亭村公共空間按“點、線、面”的分類方法進行劃分。
當前,北亭村原有聚落空間逐漸消逝,傳承的歷史文脈已被破壞[4]。通過北亭村“點、線、面”空間分布示意,可見村內公共空間呈現聚集性特征(見圖1)。調研發現,北亭村公共空間普遍存在生活設施匱乏、建筑老化嚴重等現象,亟需更新整治。

1 北亭村公共空間分布(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隨著北亭村的發展,村落建筑密度逐漸增大,許多村民自行加建構筑物,村落公共空間呈復合型結構。
1)點狀空間 根據調研,北亭村點狀空間與大多數城中村類似,呈斑塊分布,以點的形式夾雜在建筑之間。北亭村點狀空間使用現狀如表2所示。

表2 北亭村點狀空間類型
2)線狀空間 北亭村線狀空間分為“北亭涌”與街巷空間兩大類。根據不同空間尺度呈現差異性。結合間距D與高度H的關系理論對北亭村線狀公共空間進行調研得知,北亭村內部路網密集,道路可達性較高,以1條主街為中心向住宅區蔓延,村內建筑主要為下商上住式混合結構。A處為主街入口,起到貫穿商業空間,連接不同空間的作用;B處為主街中街,用餐高峰期行人及車輛通行不暢[5];C處為次要街道,人群活動密度較低,車流量較小,店鋪活躍程度低,通暢程度高,但仍存在人車混行情況;D處為主街宅前街道,空間局促,住戶間砌墻導致空間被生硬切割[6];E處為次街宅前街道,車流量較小,店鋪活躍程度較低(見表3)。

表3 北亭村線狀空間特征
3)面狀空間 基于北亭村發展規劃與相關資料,將北亭村面狀空間劃分為4個發展階段:①建村后至1949年,以小農經濟為主,祠堂外的祭祀廣場既是村內核心,又是村民公共活動的主要場所;②1950—1978年,傳統公共空間使用頻率降低,出現生產合作社等新興公共空間,村民活動空間由祭祀廣場轉移至集會廣場;③1979年至今,宅前街道與小尺度休閑廣場成為村民喜愛的休憩空間,公共空間使用群體更加多元化,復合使用成為大勢所趨。
通過對北亭村內3類公共空間的特征調研,發現除存在共性功能,還存在功能“過度復合”的現象。
1)點狀空間 居民使用率較低,如古樹下鮮見居民下棋、聊天等活動,亂停車、亂堆雜物等現象嚴重。
2)線狀空間 人群密度高,未進行人車分流設計,用餐高峰時段道路無法滿足行人通行需求。街道配套設施匱乏,居民無法在此停留或進行日?;顒?。
3)面狀空間 空間使用率低,如村中心廣場幾乎無人使用,呈荒廢狀態,健身器材成為居民晾曬被褥之處,多種功能存在于同一空間內,空間模糊感與雜亂感突出(見圖2)。

2 北亭村公共空間功能混雜(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地域文化符號在北亭村公共空間的應用即為對歷史文化特色要素的保護與傳承。城中村地域文化組成要素分為物質元素與非物質元素(見表4)。

表4 北亭村地域文化元素
北亭村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新造鎮小谷圍街,占地面積約39.8萬m2,緊鄰廣州大學城。經調查,北亭村的歷史古跡主要包括祠堂、廟宇、門樓、渭水橋等。
祠堂是北亭村重要的歷史古跡,現存祠堂10座,主要分為公祠和私祠兩類,其中陳氏宗祠即為私祠,空間格局為兩進三開間,人字山墻,龍船脊。渭水橋也是北亭村的重要歷史古跡,渭水橋位于華光廟前,是北亭3處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村內保留了青云大街古民居群,青云大街的盡頭是北亭村內保存較好的門樓之一。
北亭村是廣繡的發祥地之一,清末廣繡盛極一時,有“廣州派花卉”“北亭繡”之說。此外,北亭村公共空間也是民俗活動的重要場所,每至農歷九月甘八華光誕,北亭粵劇社便在華光廟前擺臺唱戲。
隨著大學城建設,外來人口大量涌入北亭村,村落建設日趨商業化,地域文化特色逐漸消逝。村內大多祠堂或商用,或呈現破舊、關門狀態,村落的文化認同感日漸淡漠(見圖3)。

3 北亭村地域文化符號應用現狀(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通過線上問卷對北亭村居民進行調研,內容主要包括公共空間需求、存在問題、對地域文化的認知程度3部分。調研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150份,有效問卷147份。按照調查結果分析居民對北亭村3類公共空間的使用需求,得出以下結論。
1)點狀空間 約33.33%的村民認為如古樹類點狀空間并未較好利用,應進行維護或修復。
2)線狀空間 約50.00%的村民認為主街、宅前街道存在自行車、電動車亂停放現象,導致交通堵塞,降低街道使用效率。其中,26.67%村民認為建筑自行加建窗臺等建(構)筑物影響街道采光,店鋪前常見貨物堆積情況,影響出入通暢度。此類空間主要矛盾點在于空間尺度狹長,缺乏功能規劃,難以滿足基本活動需求。
3)面狀空間 約46.67%的村民認為廣場等休閑娛樂場所空間單調、乏味,約30.00%的村民認為,村落地域文化缺乏保護措施,無法使人產生文化認同感。在村落中隨機挑選正在休憩的20余人進行訪談,發現超83.21%的人希望可以在公共空間中多保留北亭村的歷史和文化,同時也希望能多留一些歷史場景給兒童,讓其了解北亭村厚重的歷史文化。
通過對北亭村公共空間現狀及地域文化調研,結合“以人為本”理念,采用“針灸式”改造方法,建立“點、線、面”三者之間的聯系,綜合提升北亭村公共空間品質,保留歷史場景,傳承地域文脈,進而有效緩解北亭村公共空間地域文化缺失現狀,使村民找回歸屬感。
選取“點、線、面”空間中的代表性區域進行研究,巧妙利用北亭村的山墻、斗栱、青石板、青磚、蠔殼墻、農具及其他民俗文化元素,經過設計重構后,將其融入設計。
1)以點入手 選取北亭村位于主街中街的1處古樹點狀空間,圍繞古樹擺放石凳,但因常年無人維護,失去了自身功能。附近村民僅在大門口駐足交談或舍近求遠行至祠堂前的公共空間休閑鍛煉。在設計中將場地中原有石板、柱礎進行拆除,收集并提取東林梁公祠鑊耳山墻的形狀,將公共座椅與古樹連接起來,讓人們在交往時感受北亭村地域文化。同時,在公共座椅設計中加入智慧化設計,座椅表面采用黑色小太陽能板,座椅兩側增加插座及“UBS”接口,使公共座椅在功能上吸引使用者的同時提高居民對于地域文化符號的認知度(見圖4)。

4 北亭村古樹空間改造(圖片來源:作者自繪)4a改造前實景4b改造后效果
2)更新線狀空間 線狀公共空間主要指街巷道路,針對北亭村線狀空間中公私領域界限模糊問題,在街巷間增加多個景觀節點,梳理街巷交通流線,通過承載地域文化符號的墻面設計營造豐富的步行體驗,串聯不同民居與歷史建筑,營建富有文化氣息的生活空間。
3)打造面狀空間 面狀公共空間開放性強,面積較大,可容納較多村民。東梁林公祠前的空地較大,但空間中僅有圍繞古樹的“回”形座椅,健身設施破舊且無人維修,空間單調乏味,未能充分激發廣場使用主體的交流表達欲,使其逐漸失去活力?;诖?,需基于地域文化特色打造能調動村民積極性的面狀空間,使其煥發新活力。
從地域元素出發,以傳統文化及建筑為切入點,將鄉村聚落、廣繡文化等元素注入廣場設計細節,形成民俗文化展示區,如將刻有農耕符號文化的座椅布置于北亭村民俗文化廣場,使文化記憶融入現代生活,讓游客與居民在休憩時體驗農耕文化。
從地域文化視角出發,分析北亭村公共空間現狀,選取北亭村具有代表性的點狀空間“古樹”、線狀空間“街巷”進行設計,并融入面狀空間中,建立3種空間聯系,重現北亭村傳統意象,突出地域文化特點,延續傳統村落的歷史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