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富
王干青(1890-1949),四川綿竹人,早年追隨孫中山,信仰三民主義。192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參與領導綿竹縣“七四”農民武裝暴動和廣漢兵變。抗戰期間,王干青作為劉湘的私人代表派駐延安,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積極貢獻。王干青長期在黨外從事四川軍閥實力派的上層統戰工作,為中共黨組織做了大量工作。四川解放前夕,王干青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于成都十二橋。
劉湘聯共抗日意愿強烈
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國共雙方緊張關系有所緩和,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翼人士可以進行公開活動。
國民黨中央勢力入川后,蔣介石逼迫劉湘將省府遷往成都,劉湘留戀自己在重慶已形成的根基,心存抵制,但敢怒不敢言。劉湘頗有政治頭腦,他不聚斂錢財以肥自己,而是開辦學校培養人才,修建煉鋼廠和軍械廠制造槍炮;與各路軍閥訂立攻守同盟,明確統治區界限。
早在1935年初,中共地下黨員張曙時(江蘇睢寧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就受黨組織派遣來到重慶,做四川國民黨上層人物的統戰工作。他了解到劉湘和蔣介石的矛盾加深,于是授意傅春吾(綿竹人,同盟會員,曾任孫中山秘書)給劉湘寫信,希望劉湘做民族英雄,團結抗日勢力,反對妥協投降,建議劉湘把省府遷到成都,脫離國民黨中央勢力的壓迫,與四川各軍聯絡起來,共同保衛四川。
劉湘對這封信極為重視,接受信中提議,認同省府遷往成都利大于弊,于是派其親信甘績鏞找到傅春吾表示謝意,并希望傅春吾能常常賜教。恰在此時,開明人士張瀾也來到重慶。張瀾是劉湘的老師,早在1918年張瀾任職四川省長期間,劉湘就是張瀾警衛營副營長。張曙時早與張瀾相識,二人相見,對當前局勢、劉湘的處境和前途看法基本相同。經過張瀾做工作,劉湘下定決心,很快將省府遷到成都,脫離蔣介石的壓迫。
張曙時為了抓緊做劉湘的統戰工作,即前往成都當教員,以公開合法身份繼續做國民黨上層的統戰工作。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劉湘逐漸改變“怕共產黨比怕蔣介石還厲害”的思想觀念。特別是共產黨處理西安事變的主張,讓劉湘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進一步的認識,聯共抗日的意愿更加強烈。
受命為劉湘駐延安代表
1937年6月,劉湘派代表張斯可、劉亞休去桂林,會見中共駐桂林代表張云逸以及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經三方會談,達成“紅桂川軍事協定”,協定的主要內容是停止內戰,團結一致,共同抗日。這個協定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西南的發展。共產黨在開展對劉湘的統戰工作的同時,也展開對劉文輝、鄧錫侯和潘文華等實力派的統戰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1937年7月6日,國民黨政府在重慶召開川康整軍會議。蔣介石企圖通過整軍削弱或侵吞川軍,四川實力派為之膽寒。會議進行到第二天,盧溝橋事變爆發,與會川軍將領個個情緒激昂,紛紛請纓,要求出川抗日。整軍會議的召開、全國抗戰的爆發,最終促使劉湘下定決心聯共抗日。
7月10日,劉湘致電蔣介石,代表川軍將領請纓抗敵,同時通電全國,請一致抗日。四川的一些老國民黨員朱叔癡等46人也致電國民黨中央,要求聲援華北,請求川軍出川抗日。川軍將領鄧錫侯、劉文輝、潘文華、李家鈺等也繼劉湘之后請纓抗日。這時,全川上下要求出川抗戰的氣氛高漲。
在此期間,中共中央抓住這一難得的時機,加強對四川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特別加強了與川軍劉湘的聯系,經過中共四川、成都市黨組織多方活動,由成都地下黨從劉湘的內部打通關節。1937年5月,王干青經朋友推薦,被委任為成都市保甲指導室指導員,后又被推薦為四川綏靖公署顧問。為了加強與中共中央的聯系,劉湘委任王干青為駐延安的代表。
辦理延安與成都間電報事宜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召開的洛川會議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正式把聯合四川實力派擁蔣抗日、推動川軍出川抗戰提上議事日程。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后,陳伯鈞擔任三五九旅旅長。這時,陳伯鈞的二哥陳國志和好友王干青一起,長途跋涉趕到延安,看望離家10多年的陳伯鈞,正趕上他從紅二方面軍總部回到旅部。
兄弟相見感慨萬分,《陳伯鈞日記(1933-1937年)》寫道:“到家時即得報告,二兄等已到。聞訊之下不勝驚喜,當即叫人去請來相見,猝然一瞥,不禁心悸,相隔十載,二哥竟瘦了好多!煜弟等在我離家時不過十歲幼兒,而今亦翻然變相了!又見母親玉照,四哥五哥肖像及清弟照片,使我對家鄉更加懷念了。”
9月,陳伯鈞去延安向毛澤東匯報工作,毛澤東專門宴請王干青等人,陳伯鈞作陪。
9月9日,王干青在延安通過電臺給廣西發電報,要求廣西方面轉給成都劉湘主席,“從九月十五日起,成都延安二臺同時呼叫”。
經過艱苦努力,中共中央和四川劉湘軍部的電臺架設起來,延安代號KR與成都代號KF的電臺于1937年9月15日開始互通電報,中共中央與川軍聯系日趨緊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彼時,羅世文作為陜北的代表住在劉湘二十一軍的招待所里,工作、生活都可以安全地進行。中共中央派人在劉湘的機要部門搜集蔣軍情報,以密電互相交換情報(以王干青的名義接延安方面的密碼翻譯),用劉湘的電臺發回延安。
劉湘率領川軍出川抗戰,為地方實力派參加抗戰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延安的4個多月中,王干青多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王干青向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轉達了劉湘及所部川軍參加抗戰的決心。毛澤東對川軍決心抗戰給予高度贊賞,提出了不少重要意見、建議,并讓王干青將中共中央的意見和決定轉達劉湘。毛澤東曾致函劉湘,問是否能資助在延安建立圖書館,劉湘欣然答應。經辦人準備送1萬元(舊幣,下同),劉湘說1萬元太小氣了,我們要同人家合作嘛,既然合作就得出點力,大筆一揮,批了5萬元。后來,劉湘還資助紅軍一筆現金,購買大量試驗器材、布匹、藥品等急需物資運往陜北。
在延安期間,毛澤東、林伯渠、劉伯承、賀龍、羅瑞卿等人都曾接見過王干青,近距離商談國家大事。回四川前夕,毛澤東贈予親筆題字的全身照一張,更令王干青欽佩不已,后賦詩一首呈毛澤東,表達他對毛澤東崇敬和仰慕之情:
三秦北戶古延安,上將威名學范韓。
自古賢豪不出世,如公英武信才難。
十年叱咤雷霆斗,一鼓和平億兆歡。
滄海橫流經此日,更看支手挽狂瀾。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在統治區內大肆逮捕、屠殺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王干青恐遭不測,便將此照片交給學生周繼豐代為收藏。可惜后來不幸散失,周繼豐引為終身憾事。
為延安輸送人員和物資
1938年1月20日,因為胃病發作吐血,劉湘經搶救無效在漢口去世。死前他留有遺囑,語不及私,全是激勉川軍將士的話:“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劉湘這一遺囑,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前線川軍每天升旗時,官兵必同聲誦讀一遍,以示抗戰到底的決心。
2月15日,獲悉劉湘去世消息,毛澤東在給王干青的一份電文中高度評價劉湘,稱“國家失一棟梁,川軍失一主帥”,切望劉湘系及四川軍政要員顧全大局,堅持抗日。王干青把毛澤東的意見及時傳達至四川各位實權人物,這對于劉湘新喪、謠言四起的局面,起到了相當的穩定作用。
1938年下半年,王干青回到成都,毛澤東親自交待他兩個任務,其一,動員一些青年學生以及小知識分子和各界愛國反日的人到延安學習,然后到各級政府和部隊工作。這些青年有的去抗大,有的去陜北公學或魯藝,其中大部分都留校或分赴前線參加抗日戰爭或參與地方建設工作。他們去時都帶上王干青的親筆介紹信,到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找負責人,再往延安。王干青是按照延安黨中央的要求辦理這些的,他的介紹信很管用。1938年以后,國民黨軍隊在咸陽設立關卡,一律不準年輕學生到延安,發現學生或者各階層的青年人是去延安的,一律逮捕送回原籍,交給當地嚴加管理。從那時起,王干青就再也沒有寫過這些介紹信。
其二,毛主席指示延安要建立修械廠,為部隊修理武器和制造槍彈,但缺乏技術工人。四川成都有一批原兵工廠下崗的技術工人,毛主席指示王干青在其中選擇一批技術精良、同情支持共產黨、愿意離家到陜北工作的,將其集中介紹到八路軍重慶辦事處,統一送到解放區。王干青先后動員30多位工人去延安,為他們辦理安家手續,準備部分生活費。王干青的長子王澤豐就是這一批去的。不久,修械所就開始生產,為抗日部隊修理槍械,試驗制造子彈和手榴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