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1945年9月至12月,山東八路軍部隊遵照中共中央的命令,克服運輸工具落后等重重困難,搶在美國軍艦護送下的國民黨軍隊到達東北之前,完成渡海北上的任務,為開辟東北根據地贏得寶貴時間,同時也完成了人民軍隊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戰略轉移。
挺進東北先遣支隊
1945年8月29日,中共中央給晉察冀分局、山東分局等發出指示:由于中蘇條約已明白規定所有中國籍人員,不論軍民,均歸中國管轄,蘇聯不干涉中國內政,“如此,我黨我軍在東三省之各種活動,只要它不直接影響蘇聯在外交條約上的義務,蘇聯將會采取放任的態度并給予偉大之同情。同時國民黨在東三省與熱、察又無基礎,國民黨派軍隊去尚有困難,現在道路還不通,紅軍將于三個月內全部撤退,這樣我黨還有很好的機會爭取東三省和熱、察”。“關于東北和熱、察紅軍占領地區的情況,我們還不清楚,一切應根據當地具體情況處理并隨時報告我們。晉察冀與山東應派得力干部帶電臺進到紅軍后方隨時報告情況。”(丁曉春等:《東北解放戰爭大事記》,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
山東分局據此指示精神,致電膠東區黨委書記林浩,令其派出干部帶一部分部隊,以東北義勇軍名義,去東北了解情況和開展工作。
8月26日.膠東區黨委從膠東軍區東海軍分區獨立團抽調一個連的兵力和數名地方干部,攜帶電臺一部,組建了八路軍挺進東北先遣隊(以下簡稱“先遣隊”),司令員呂其恩、政治委員鄒大鵬、副司令員于克、政治部主任柳運光。
9月5日傍晚,呂其恩、鄒大鵬率先遣隊乘坐兩艘汽船從煙臺港悄悄啟航,為防止意外情況發生,全體人員都身著便裝,扮作闖關東的農民模樣。
第二天黃昏,汽船到達呂其恩的老家——距大連市區170多公里的莊河縣王家島。登島后,先遣隊立即突襲偽警察分局住所,逮捕警長畢庶敬和楊叔堂,收繳全部武器;后架設電臺向上級領導報告安全抵達的情況,中央回電指令抓緊時間在莊河登陸。
先遣隊經偵察獲悉,莊河縣偽政權原班人馬并未解散,有偽武裝警察約300名,正日夜盼望國民黨中央軍接收。呂其思考慮敵我力量懸殊,決定智取莊河縣城。他讓人當天晚上刻好假印章,并以東北軍五十一軍先遣隊的名義給偽莊河縣長關德全進去一封信,命令其恪守現職,維持社會秩序;告之先頭部隊即日從海上到達;同時利用王家島屯長呂天昌和回歸家鄉的汪偽煙臺市警察局特務科主任姜新澤與關德全的親密關系,再加上偽莊河水上警察趙祥斌駕駛的警備船,一起展開行動。
9月8日晚飯后,3艘汽船同時駛離王家島,趙祥斌駕駛的汽船為先導,其余兩船在后面,在距離縣城12公里的打拉腰港登陸。
9月9日凌晨,呂天昌等人與關德全和偽莊河縣警務科長于宗德接頭,關德全把呂其恩的隊伍當成是國民黨東北軍五十一軍先遣隊,派出汽車接進莊河縣城。先遣隊采取擒賊先擒王的辦法,隨即將偽警察繳械,占領整個莊河縣城,宣布莊河縣民主政府成立;同時在偽縣公署里架設電臺,使中共中央及時清楚地了解到日本投降后東北地區的現狀以及蘇聯紅軍對八路軍在鄉村活動不干涉,可以在城市以非武裝組織進行活動的重要信息。
9月15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東北局,依據“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迅速從各戰略區抽調干部、部隊進軍東北。
9月17日,呂其恩、鄒大鵬為給后續部隊登陸創造條件,將先遣支隊兵分三路:一路西去貔子窩(皮口)、瓦房店;一路向東去大孤山、安東;一路北去岫巖開辟新區。在各路隊伍得手后,呂其恩對遼南的行政區劃進行重新劃分,在普蘭店、貔子窩、城子疃(城子坦)一帶成立新金縣,委派陳云濤為縣長。接著,呂其恩率部進人大連市,因受蘇聯紅軍制約未能實現,后經交涉,派遣柳運光和陳云濤二人隨我地下黨同志進入大連開展工作(崔克儉、于慧芝:《呂其恩傳奇人生》,大連出版社,2011)。
大部隊渡海登陸
1945年9月11日,根據呂其恩等人在大連地區的偵查報告,中共中央給山東分局發出緊急指示:“我黨我軍目前在東北極好發展。為利用目前國民黨及其軍隊尚未到達東北以前的時機,迅速發展我之力量,爭取我在東北之鞏固地位,中央決定從山東抽調四個師十二個團共二萬五千至三萬人.分散經海道進入東北活動”,并派蕭華前去統一指揮,強調部隊進入東北后,要“首先進駐鄉村、小城市及紅軍尚未占領之中等城市和交通線,發動群眾壯大力量,建立地方政權,改編偽軍,組織地方武裝,協助紅軍建立民主秩序”(丁曉春、戈福錄、王世英編著:《東北解放戰爭大事記》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
9月29日下午,山東分局委員、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蕭華率領山東軍區司令部、政治部、后勤機關干部1000余人,從蓬萊縣灤家口出發,渡海直奔大連莊河縣,不料,啟航不久就遇到臺風,被迫折回長山島暫避。臺風稍過,趕路心切的蕭華決定立即分乘兩條船出發。途中,船上顛下簸,左晃右擺,許多人大口大口地嘔吐起來,先是飯菜后是水,最后連胃液都吐了出來,嘴里又苦又澀。登陸后,蕭華立即前往位于沈陽的東北局報到,部隊則開進安東(今丹東)地區建立根據地。
與此同時,莫文驊、彭嘉慶率領山東軍區第六師和第五師兩個團8000余人、萬毅率領山東軍區濱海支隊約3500人,分別從蓬萊縣灤家口和黃縣龍口渡海,先后在遼東半島的貔子窩、莊河、小孤山一帶登陸。10月中旬,萬毅部到達磐石、海龍、東豐、西豐一帶。10月下旬,莫、彭部到達營口地區。
9月31日,中央軍委給彭真、陳云、程子華等發出命令:山東準備開赴東北的部隊,要迅速渡海,向東北進軍;已經到達東北的鄒大鵬等部立即帶電臺及工作人員到遼東沿海接運部隊,并籌集糧食;膠東指揮機關立即遷至海岸附近,全力組織渡海,必須迅速過三萬至四萬人。此后,各調運東北的部隊和干部,加速向東北挺進。
當時,為避免美軍和國民黨艦艇阻截和襲擊,我軍渡海多是夜間進行。開始時,戰士們脫下軍裝,換上當地給準備的便衣等,裝扮成一群闖關東的農民,后期因為部隊戰士數量多,沒有繼續要求換便衣。部隊的武器多數留在山東,每艘船只攜帶少量步槍、手榴彈等武器。艱難的航行是在缺乏通信聯絡的條件下進行的,戰士們人挨人、人擠人地躺在船底,翻身都很困難。海上不僅風高浪急,更險惡的是風向不定,大多數戰士是第一次在海上航行,不少人眩暈嘔吐,吃不下,睡不著。運兵船在海里漂泊,少的經過一天一夜,或者兩三天,最長的十幾天才到達對岸。
許世友出任海運總指揮
山東軍區經過籌劃,選定了膠東地區基礎條件較好的龍口、灤家口和黃河營這3個港口作為渡海口,為保障海上運兵的順利進行,在龍口設立海運指揮部。中共山東分局書記、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指定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專門負責海運工作。
1945年10月4日,侵人煙臺海面的美國艦隊派軍官上岸,公然脅迫八路軍煙臺駐軍將煙臺交美軍接收,企圖為國民黨政府直接大批海運部隊進攻東北打開通道。經過八路軍的斗爭和延安總部的抗議,至16日,美艦被迫離開。
10月29日,許世友指揮部隊解放了煙臺東北的崆峒島,不僅拔除了影響我軍海運的一顆釘子,還繳獲20艘汽船。隨后,部隊又解放了長山列島與外長山列島等島嶼,完全控制渤海海峽,并把有些島變成海上軍事運輸的中轉站。
膠東北部沿海地區承擔船只籌措、船工的教育與管理等工作,很多漁民主動支援漁船,爭著為部隊當船工和向導,短時間內就籌集30多艘汽船、140多艘帆船,其中汽船每艘可載70至80人,帆船每艘可載20至30人。廣大船工不畏艱險,吃苦耐勞,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積極承擔運兵任務,甚至在船少人多和氣候十分惡劣的情況下,連續往返。
為了保證部隊行軍路上必須的糧食供應,膠東地方政府緊急從各地調集糧食,組織群眾磨面粉,分至家家戶戶烙大餅,然后收集上來發給部隊作為在船上的口糧;還發動群眾突擊做便衣,動員捐獻衣帽,其中僅龍口碼頭工人就獻出500余件衣服。入冬后他們又開始趕制棉服。
為了防止戰士們暈船,許世友動員當地群眾特別準備一些急救水(十滴水)、仁丹、咸菜、蘋果和黃縣的特產長把梨等。
部隊這一密集的海運活動,一直持續到當年12月中旬才大致結束,隨后轉入與東北之間相對正常的海上物資與人員轉運。
羅榮桓渡海赴東北
1945年10月24日,羅榮桓接到中共中央命他“率輕便指揮機關,日內去東北”的電報后,立即從臨沂動身去膠東準備渡海,在途中,又收到中央10月28日發出的電報,要求山東第二期向東北出動部隊,除第四、八師留魯,應盡量抽足5萬人,并限于11月到達目的地。根據中央指示,山東軍區決定軍區指揮機關、特務營、教導團、山東一、二、三師以及魯中軍區第三旅開赴東北。
11月5日,羅榮桓一行從煙臺乘車到龍口。一進碼頭,只見岸邊是一隊隊等著上船的部隊,港灣內外,滿眼是船,其中小汽船很少,大部分是帆船,一派繁忙景象。
許世友特意從前方趕來為羅榮桓送行。二人久別重逢,心情都很激動。許世友匯報了膠東殘存的日偽軍的動態,羅榮桓介紹了國內外形勢。
分手時,羅榮桓把他的棗紅馬送給許世友。這匹馬陪伴羅榮桓已經四五年,自從他生病以后,由于身體虛弱,很少騎。這次要進軍東北,護送的騎兵部隊又將這匹馬帶到龍口,現在他要渡海,將這匹戰馬送給許世友。許世友解下腰里的手槍,送給羅榮桓作紀念。
許世友送羅榮桓上了汽船,并囑咐船長注意海上安全。
羅榮桓一行分乘6艘汽船,和羅榮桓同船的有蘇靜、李作鵬、王雨田、何敬之以及羅生特大夫、方政和俄文翻譯等。上船的軍人都換了便衣,警衛員將武器捆在一起,放在船尾水中拖著。出發前,羅榮桓指示各船指揮和船長說,船多目標大,為了避免遇上美艦發生麻煩,駛出港外各走各的,到了遼東在大孤山一帶登陸點上岸。
開始的時候風平浪靜,干部戰士都在甲板上觀看渤海風光。海上起風,羅榮桓一行的汽船搖搖晃晃,許多人開始暈船嘔吐。羅榮桓沒有暈船,他一會兒打掃艙房,一會兒端著痰盂到船邊去倒,船長勸他不昕,只好叫兩個船員下艙打掃,他才上甲板休息。
下午風浪更大,汽船開到砣磯島避風,上漁村兵站住了一宿。第二天風小了一些,有人提議再休息一天,風停了再開船,羅榮桓不同意,說馬上開船,任務要緊。
汽船繼續在大海上搖晃著前進。船長告訴羅榮桓東北面就是旅順口,離船幾十海里。羅榮桓舉起望遠鏡瞭望,發現水天連接的海面有個黑點,船長說是一條軍艦,正向汽船開來。
羅榮桓對大家說,如果是蘇軍的巡邏艦,那好辦;萬一遇上美國軍艦,可能發生麻煩,要大家沉著氣聽指揮,分頭作準備。眾人于是忙碌起來,警衛員守住船尾,準備隨時將沉在水里的武器提上來。
汽船和大軍艦對開,越來越近。艦上燈光明亮,船長根據經驗判斷是蘇軍的巡邏艦,羅榮桓松了口氣,船上的人從緊張變為興奮。當時大家把蘇聯紅軍當成“老大哥”。
巡邏艦慢慢停下,傳來俄語喊話。翻譯告訴羅榮桓,對方要我們停船,問我們是什么船。羅榮桓叫船長停船,讓翻譯告訴他們是條運輸船,船上載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紅軍。
對方回話說讓過來一個人。
羅榮恒派蘇靜去聯系。汽船靠著軍艦,蘇靜和翻譯上去。半小時后回來說,艦長請司令員過去談談。
羅榮桓帶著警衛員和蘇靜上了軍艦,艦長在甲板上迎接,禮貌地請他到客廳喝咖啡,通過翻譯問答,雙方交談甚歡。
原來這位艦長從一個月來八路軍不斷渡海中,知道不少山東八路軍的情況,知道八路軍就是中國紅軍,對中國紅軍的將領格外尊重。
羅榮桓問艦長是否可以在大連上岸。艦長聳了聳肩膀,搖搖頭說為了避免外交上的麻煩,在別的港口上岸吧。
羅榮桓起身告辭,回到汽船上,7日拂曉到達遼東半島東南角的貔子窩。
貔子窩鐵路是條支線,日本投降后,正常班車全停運,只有不定期的貨車還走著。羅榮桓一行等了兩天,才乘上一列“悶罐”車。來到遼陽后,由于前面的橋梁已壞,他們下火車又換乘汽車,終于在13日來到位于沈陽的東北局機關所在地報到(白刃:《人類莊嚴一典型:羅榮桓元帥紀事》,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
11月上旬,山東軍區機關和警衛部隊、幾個獨立營約4000人到達安東、沈陽地區。同時渡海的還有羅華生率領的山東軍區第二師約7500人,到達沈陽以西地區。11月中旬,梁興初率山東軍區第一師約7500人,先渡海到冀東,再通過陸路到達錦州以西地區。同時,山東軍區田松支隊約1000人到達牡丹江地區。11月下旬至12月初,羅舜初率山東軍區第三師及魯中警備第三旅9000余人,渡海到達遼陽、鞍山等地區。
11月31日,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