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英華 顧萬帆 金鑫 鄭洪福
茶葉是余杭區農業支柱產業之一,徑山茶自1978年恢復創新以來,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自然品質、完善的行業管理成為余杭農業產業的一張“金名片”。目前,余杭茶業總面積7.15萬畝,年產量9000噸,產值9億余元。徑山茶生產加工企業87家,徑山茶專賣店31家,涉茶主題的民宿農家樂50余家,小規模茶葉種植戶近萬戶,涉茶從業人員近2萬人。為做深做透茶產業文章,提升徑山茶的綜合實力,深化產業鏈經濟的延伸,余杭區農業農村局自2015年開展全省首個“茶二代”系列化主題培訓以來,已連續開展多種形式涉茶類培訓班135期,培訓茶農6000余人次,授證1500人,其中50歲以下青年茶農4000余人次,開啟徑山茶“茶二代”培育之路。
一、主要舉措
(一) 政策扶持,全面開展人才引培工作
人才是第一資源。近年來,余杭每年花1000萬元左右,做好人才引培工作,全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充分發揮人才支撐作用。一是招引優秀人才。招引35周歲及以下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青年人才、50周歲以下農民高級技師、高級技工(一級)、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年齡的技能人才,分別給予3萬-12萬元的從業津貼,目前已招引涉農青年人才236名,引進高技能人才25名。二是開展“項目化”培訓。實施“定人、定課、定補”的項目設計,開展人均50元至2萬元不等的培訓項目,按需培訓。三是發揮人才引領共富。實施“土專家”師傅帶徒項目、田間學校技能教學項目,以獎代補,鼓勵“土專家”發揮技藝引領、培訓帶動作用,每年培訓農民3000人次以上。
(二)因材施教,樹立“品牌化”培訓
量身作計劃,重點抓特色。根椐不同的培訓需求及培訓對象,形成“金字塔”式培訓分層管理模式。一是普及性培訓。針對受眾面廣、年齡限制低、無學歷要求的農業專項技能類培訓課程,通過送教下鄉、視頻教學、巡回授課等方式,擴大教學普及面;針對小散農戶、外來采茶工、茶葉愛好者等,開展病蟲害防治、農機耕作、茶葉采摘及茶葉基礎知識等項目培訓。二是職業化培訓。針對專業課程,以鎮街為主體,設立1-2個實用人才重點班,開展專業技能課程教學,提升就業技能。如評茶員、茶藝師、炒茶工等。三是高端型培訓。針對茶葉經營主體、涉茶鄉村、園區領軍人物、重點培育的茶企接班人,開設與高校合作的高端培訓班、涉外考察班、師傅帶徒班、定向委培等,夯實茶葉主力軍隊伍基礎。
(三)以創促學,形式“多樣化”培訓
一是“微視頻”教學。創建了農民培訓微課堂、釘釘直播課群、各類微信群,開展直播授課、視頻微課堂等。目前,釘釘直播課堂人數700 余人,開展涉茶課程20余期,線上交流、點贊等十分活躍。二是田間學校教學。四嶺名茶廠的徑山茶加工工藝、五峰茶業的茶藝(評茶、茶文旅)教學、云頂農莊的茶葉栽培等,特色明顯,吸引力強。三是以賽促訓育人才。自開班以來,開展茶相關的各類競賽10余期。如閑林、中泰街道每年舉辦龍井茶炒制大賽,這一活動已成為當地茶農的盛會。余杭區已連續舉辦涉茶精英賽3期,從茶藝師、評茶員到綜合技能營銷競技。精英賽第一名直接評定為E類人才,優先評選為余杭工匠、市五一勞動獎章,享受購房補貼20萬元。目前,涉茶行業農民中C類人才1名,E類人才有9名,F類人才10名。
二、取得成效
開辦培訓班以來,通過對涉茶產業“茶二代”及相關群體的培訓,徑山茶產業的綜合實力不斷強化。
(一)引領產業提升,促進品牌影響力
一是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提升了青年人的愛茶興趣。據徑山茶行業協會87家涉茶企業運營調查,30—40歲青年人主持工作的占70%以上,青年人多為企業管理主力,“茶二代”站到“C位”。二是茶葉企業的專業化水平提升。目前有87家企業從業人員有過專業培訓并取得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213人,取得茶藝師、評茶員雙證人員70余人,通過系統學習,增加了他們的從業自信和專業化水平。三是徑山茶品牌價值得到提升。徑山茶已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國家現代綜合農業園區等國字號品牌。各茶生產企業品牌意識得到進一步加強,在統一使用“徑山茶”地理標志外,各企業均注冊了自己的小商標,真正有自信做好自己的產品品質,樹立自己的個性品牌。
(二)引領多元化發展,促進茶產業鏈延伸
隨著徑山茶專業化程度的加強,茶文化、茶禮儀的不斷深入,帶動余杭區民宿、旅游等新業態對茶產業的宣傳與提升,茶經濟輻射面得到進一步提升。一是民宿產業融合發展。針對民宿業主,余杭區還開展了茶營銷人員、民宿(農家樂)業主相關茶產業的培訓,提升了茶葉營銷渠道,部分民宿、農家樂除做好基礎營銷外,還開展了涉茶等農產品的代購等,吸引了諸多優質客戶。二是茶旅活動精彩紛呈。以茶為主題的農旅活動相繼展開,如徑山書院、大徑山旅游集散中心每年接待數萬人開展宋韻點茶等內容,提升了茶產業鏈的發展。三是特色展示應運而生?!皬缴絾柌琛薄皬缴讲铚珪薄皬缴讲柩纭钡认盗械奶厣故净顒樱蔀榱舜碛嗪颊故镜谋攸c之作,同樣成為了徑山村部分年輕人新的就業渠道。
(三)引領就業創業,促進共同致富
余杭區目前有青年農創客625人,其中涉茶人員有100余人,借力于好山好水好茶好文化,青年人在綠水青山之間,開啟茶葉銷售、茶主題民宿開拓、茶產品直播室、茶家樂等的創業模式,將成為未來鄉村的主創客。一是“茶二代”回歸農村創業就業。徑山學員章紅艷,帶動了周邊的青年學員一起創業,開辦茶主題茶館3家,帶動青年創業十余人;馬寬、周穎也放棄了都市白領的工作,開啟了“父業+”的從業生涯。二是豐富了家門口就業的崗位。如中泰街道有一群茶媳婦,外鄉遠嫁而來,從學茶藝到學評茶再到做銷售,成為了家庭“核心”,成為了中泰“茶家樂”的主力軍;徑山鎮還培育了一批茶文化指導師、茶葉解說員,開啟了家門口“新工種”生涯,既顧家帶娃,又營業謀生,有了一技之長,徑山與她們雙向滋養。
三、思考建議
第一,農民培訓雖然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成績,但持之以恒發力,必定會產生積極的影響。自2015年余杭區著手開展第一批初級評茶員培訓以來,具備一家茶企3人以上持證度顯著提高,形成報考更高一級技師的積極氛圍。第二,農民教育培訓促進茶產業鏈進一步延伸,相關產業,如民宿、農家樂、涉茶的三產經營主體增多,促進鄉村產業多元化,助推農民就業與增收。第三,茶文化解說員、宋代點茶、茶藝師資等不斷強化,新一代茶藝師呈多才多藝發展態勢。新時代,新征程,余杭農培將持續創新實踐,培育“茶二代”,念好“共富經”,為余杭茶產業的提升發展提供最專業化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