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平 張大鵬 任長青 于艷潔
近年來,天津市按照“全面系統、科學合理、質量引領、規范育人”的工作思路,緊緊抓好培育前加強周密部署、培育中強化過程管理、培育后注重典型示范,加大高素質農民培育力度,不斷提升培育工作質效,累計培訓高素質農民3.5萬人次。
一、加強周密部署
做好高素質農民培育,不僅要考慮到農民自身個人基本素質、專業能力和培訓需求,還要結合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培訓體系等進行綜合研判,因此,培育前天津市加強周密部署,重點做好“三步走”,即第一步搞調研,第二步作部署,第三步優體系。
(一)搞調研。每年的9月份組織開展第二年的高素質農民培育摸底調研工作,充分發揮體系上下聯通優勢,自下而上廣泛開展培育需求調研,摸清區域發展特點和產業需求,系統摸排各區培訓人數以及課程需求,最后匯總調研情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二)作部署。組織召開全市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專題推動會,傳達農業農村部最新工作要求,全面安排部署年度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溝通解答培訓工作中的有關問題,提出工作要求,確保高質量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育任務。
(三)優體系。不斷優化完善“一主多元”的培訓體系,形成以天津市農廣校體系為主力,農科院、高等院校和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等單位為依托,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為補充的高素質農民培訓體系。建設健全了專兼職師資隊伍,組建了“鄉土導師”隊伍,實現了教師資源京津冀三地共建共享;搭建了高素質農民培訓實訓基地和農民就業創業孵化實訓基地;加強課程和教材建設,開發了精品在線課程和多媒體教材。
二、強化過程管理
高素質農民培育不僅要注重農民群眾綜合素質的提升,還要重視“育”這一過程,因此,在培育過程中圍繞監管考核、課程設置、方式創新、政策保障等四個方面,強化過程管理。
(一)強化監管考核
1.全程實時監管。一是嚴把“入口關”。加強培訓機構開班申請信息審核力度,嚴格落實雙人審核和領導審批制度,認真審核培訓機構上報的開班申請,包括學員信息、課程安排、培訓師資等,符合實際的報請領導審批準予開班。二是抓好“過程關”。組織力量加強對培訓過程督導檢查,實現培訓機構網上督查全覆蓋,隨機深入培訓班現場開展理論課和實訓課的督查工作。三是守好“出口關”。培訓班結束后,認真核查培訓班的過程檔案,經查無誤后,根據《天津市農民教育培訓證書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編制證書編號,統一發放培訓證書。
2.績效評價引領。按照每年農業農村部印發的高素質農民績效評價工作實施方案,成立督導評價組,指導培訓機構根據評價指標體系開展自評, 區級管理部門根據績效管理指標認真組織好復評,市級結合日常督導檢查、培訓檔案、自評復評等。按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開展綜合評價,確定量化測定分值,評價過程公開透明,評價結果公正合理。同時,還將評價結果作為今后承擔工作任務的重要參考依據。
3.資金使用規范。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及時將全部資金撥付到區財政,督促涉農區對項目資金實行專賬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堅決杜絕擠占、挪用資金,確保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同時,積極爭取市級財政資金,專項用于天津市開展農民成人中專學歷教育工作及其他培訓活動,通過學歷教育、專業能力提升兩大路徑,不斷提升農民素質。
4.數據及時上傳。發揮好農民教育培訓信息管理系統作用,指導培訓機構登錄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通過系統及時上傳培訓相關信息,逐級認真審核培訓機構的培訓情況,確保培訓數據和系統數據相統一。
(二)強化課程設置
一是嚴格落實“行政主管部門第一課”。每個培訓班第一課,都由市、區農業農村委有關同志講第一課,解讀天津市高素質農民培育政策以及發展現狀。
二是不斷豐富高素質農民培訓課程。在綜合素養模塊中加入中央一號文件、農業農村部一號文件、鄉村振興促進法等必修課,讓高素質農民真正成為懂政策、用政策的明白人;在能力拓展模塊中加入了“互聯網+”、農村電商和直播帶貨等課程,培養高素質農民掌握相關知識,促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解決農產品出村入城問題,引導他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致富渠道,讓更多百姓“錢袋子”鼓起來。開設防災減災必修課,增強農民防災減災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始終繃緊安全意識這根弦兒。設置黨史學習課程,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進課堂,學習黨的百年奮斗歷史,傳播黨的好聲音,讓紅色文化在群眾心中扎根開花,教育引導農民群眾堅定信心跟黨走、努力奮進新征程。
三是重點提高專業能力。在設置好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重點提高專業能力培養,課程比例達到總學時的60%,結合高素質農民需求與區域經濟發展,精準遴選培訓基地、示范教材和專業導師,以“用眼看、用手做、用心悟”為宗旨,采用實訓實習的培訓形式,使培訓達到“吃飽、解渴、還要”的目標。
(三)強化方式創新
一是開辦“津科助農”直播公開課。為及時解決高素質農民日常生產生活的難題,創新開辦“津科助農”直播公開課,充分發揮其受眾廣、傳播快等優勢,以農民現實技術需求和困擾農業生產的問題為導向,貼近實際、貼近生產、貼近農民,圍繞著綠色生產、減災防災、節本降耗等開展技術培訓和農業農村政策宣講,為大家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服務。2022年共舉辦5期,3萬余人次參加。
二是舉辦“津建裕農”鄉村振興公開課。聯合建設銀行——天津分行舉辦“津建裕農”鄉村振興公開課,為高素質農民搭建學習交流的“云課堂”,講授鄉村振興戰略政策、涉農企業融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及惠農助農政策等,傳授農產品營銷新思路、直播帶貨營銷策略和電商案例等內容,提升他們的就業創業能力。2022年全市涉農區2.4萬人次參加線上參訓,4000人線上實時互動交流。
(四)強化政策保障
一是制定了“十四五”規劃。根據《天津市農民教育培訓條例》《天津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天津市建設“三美四鄉”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要求,編制《天津市農民教育培訓“十四五”實施計劃》,計劃“十四五”期間培訓高素質農民1萬人,高素質農民隊伍規模不斷壯大、素質穩步提升、結構持續優化,滿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本需要。
二是拓寬高素質農民的貸款擔保途徑。印發市農業農村委關于財政擔保支持現代農業發展扶持政策的通知,對從事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高素質農民,給予50萬至300萬的信用擔保,發揮財政資金撬動和農業擔保政策性作用,促進更多金融資源投入“三農”領域,拓寬高素質農民的貸款擔保途徑,為農民創業創新提供保障。
三是加大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市農業農村委聯合市人社局、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制定了推動天津市農村富余勞動力積極參加家政服務培訓并促進就業的實施方案,加大家政服務行業方向培訓力度,解決家政服務業勞動力供給不足等問題。
四是探索銜接貫通機制。立足當下,著眼長遠,不斷探索短期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銜接貫通機制,推動教育培訓課程互選,教育學分互轉互認,打通高素質農民繼續學習深造的通道。繼續發揮好農廣校的辦學特色和辦學優勢,持續實施天津市農民中專學歷教育工程,“十三五”以來,累計培養農民中職教育畢業生1.3萬余人,目前在校生2288人。同時,積極探索短期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銜接貫通機制,發揮好涉農高等院校人才和專業優勢,為有意愿繼續深造的高素質農民創造條件,提供便利,不斷提高他們的從業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助推農業發展,帶領農民群眾增收致富。
三、注重典型示范
注重做好培育后的下半篇文章,通過舉辦比賽,檢驗培育成果;延長培育服務鏈條,多途徑扶持高素質農民發展;加強典型宣傳推介,營造良好培育氛圍,最終達到“樹典型、做示范、促振興”的目標。
(一)舉辦多種技能比賽,檢驗培育成果
一是組織舉辦天津市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大賽。緊扣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培育行動,舉辦天津市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大賽,以賽為媒、以賽聚才、以賽育項。通過大賽,培育出一批優秀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項目,選拔出一批農村創業創新領軍人才,推出一批產業融合發展典型模式,進一步激發全市農村創業創新激情與活力。近八成參賽選手為天津市高素質農民,多名學員還代表天津市參加了全國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大賽。
二是舉辦津農精品直播聯賽,推動電商助農。為培養一批高技能的農產品主播隊伍,進一步擦亮“津農精品”金字招牌,組織全市具備條件的農業企業平臺主播參加聯賽,大力宣傳推介“津農精品”,以此推動農村電商事業的發展。聯賽中高素質農民張凱濤、祝鳳俠等學員分別獲得一二等獎。
(二)延長培育服務鏈條,多途徑扶持高素質農民發展
一是加強金融機構對接支持。積極與天津農擔公司、建行天津分行、工行天津分行以及農商行等機構對接,為學員講解融資貸款政策,對高素質農民創業創新項目提供擔保,緩解資金壓力。
二是做好全程跟蹤服務。組織市農科院、市農業中心有關專家、技術人員建立保姆式跟蹤服務,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和提供技術支撐服務。
三是搭建互聯網農產品展銷平臺。通過“津農精品”等展銷平臺,為高素質農民提供農產品、農業技術等信息,結合農業生產的生產管控、全程追溯讓消費者與生產者面對面,提高產品知名度與產品可信度,推動線上銷售。
(三)開展各類推介活動,樹立優秀典型
一是開展年度“百優保供先鋒”推薦活動。圍繞加強糧食穩產保供、大豆油料作物增產擴種、重要農產品生產管理和技術培訓,在全市組織開展“百優保供先鋒”推薦活動,從近年高素質農民學員中層層篩選,將“學得實、干得好、講得出”的優秀高素質農民推向全國,展示他們在發展產業、保障農產品供給、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積極成效,激勵更多農村人才創業興業。
二是組織開展農民就業創業先鋒榜典型案例宣傳。舉辦農村創業創新先鋒榜典型案例推介活動,2022年從全市各區推薦的34名先鋒榜典型候選人中,遴選食用菌種植扶持318家困難戶脫貧的專家型合作社理事長、帶動萬人致富的返鄉大學生、弘揚農耕文化的“柴火妞”等10個天津鄉村創業創新典型案例,并通過線上、線下開展宣傳推介,發揮好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激發返鄉入鄉在鄉人員創業創新熱情。
三是匯編優秀學員典型案例講好高素質農民故事。持續開展優秀學員典型案例搜集整理工作,總結提煉高素質農民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帶動更多農民發家致富的好經驗好做法,將高素質農民培訓優秀學員、困難村農業生產技術骨干培訓優秀學員等典型案例匯編成冊,將其作為高素質農民培訓的輔助教材。在開展高素質農民就業創業培訓班的同時,深入挖掘典型案例,認真總結和凝練典型事跡,采取線下展評、線上推介相結合的方式,利用天津廣電、益農信息社、津農精品等線上平臺,聚焦天津市農村手工編織、葫蘆雕刻、剪紙等手工藝二三產業項目,宣傳推介34個典型,以典型引領示范帶動更多高素質農民創新創業。
四是注重發揮好各種媒體作用營造良好氛圍。近年來,主流媒體以“稻海漁歌中強產業增人氣”為題,對寶坻區高素質農民培育學員邱金來進行綜合宣傳報道;天津網信辦、團市委和津云新媒體聯合制作網絡演講節目《新時代青年說》講述了天津市青年高素質農民張建芳的奮斗經歷和創業故事;津南區農民學員武問萍、宋鐵山等還被評為天津市勞動模范,被各大媒體廣泛宣傳報道。通過樹立宣傳先進典型,引導學優爭先,積極弘揚“學習光榮、素質高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高素質農民發展的良好氛圍。
(作者單位:1.天津市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服務中心;2.天津市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