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隴南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十四次黨代會精神,搶抓有利機遇,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考題”中交出了隴南“答卷”。此份“答卷”成績如何,短板在哪,如何趕超?甘肅省稅務局會同隴南市稅務局組成課題組,通過實地調研和數據分析,客觀反映情況,尋找“強縣域”考題的基層典型“解法”,供工作中決策參考。
一、“答卷”成色——縣域經濟成績幾何?
(一)經濟體量在增長。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隴南頂住了疫情沖擊和經濟下行等疊加壓力,“十四五”開局全市縣域經濟體量總體增長。2021年全市GDP規模增到502.5億元,同比增長7%;稅收規模增至50.68億元,同比增長24.65%;企業銷售和購進開票金額分別同比增長18.58%、2.95%,稅收收入、經濟總量增速分別排全省14個市州第3位、第9位。以康縣為例,2021年GDP為25.8億元,同比增長6.9%,分別高出全國、全省、全市同期增速4.8、1.8、0.6個百分點,稅收總量實現1.99億元,同比增長15.77%。
(二)市場活力在增強。稅務數據顯示,2021年隴南市涉稅主體達到4.66萬戶,同比增長8.89%,有稅市場主體戶同比增長17.32%,新增登記涉稅市場主體3900戶。以康縣為例,2021年涉稅主體增長11.18%,高出全市增幅2.46個百分點;新增登記涉稅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14.81%,高出全市104.47個百分點。截至2022年6月底,康縣涉稅市場主體達到2194戶,同比增長8.89%,市場主體穩增長的“發動機”作用表現良好。從個稅數據看,康縣2021年個稅申報人次同比增長3.2%,有稅人次同比增長11.5%,靈活就業人數滲透面廣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農林牧漁、建筑、居民服務等行業涉稅市場主體占比達八成以上,市場主體穩就業的“頂梁柱”效應凸顯。
(三)經濟結構在調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促推下,隴南經濟結構及產業轉型步伐明顯加快,產業結構由“十三五”末的18.24:22.78:58.98變為2021年的19.0:24.9:56.1,“一產”和“二產”開始抬升,“三產”有所回落。以康縣為例,產業稅收結構由2020年的0.28:67.63:32.09調整為2021年的0.33:76.55:23.13,與全市產業結構變化一致,以茶葉、木耳、中藥種植為代表的康縣農業經濟和以“獨一味生物制藥”為代表的中醫藥制造業保持增長態勢,2021年康縣農業及以農產品為主原料的制造業銷售開票金額達4.93億元,同比增長14.42%,中醫藥制造銷售開票金額同比增長17.41%,農業主導型發展優勢凸顯,經濟結構調整提速。
(四)民生福祉在改善。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正在普惠于民。2021年,隴南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1%,低于全國1.1但高出全省0.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2%,均高出全國及全省0.7個百分點。以康縣為例,其202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萬元)同比增長7.2%,分別高出全國0.1、全省0.2、全市0.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87萬元)同比增長11.2%,分別高出全國1.5、全省0.7個百分點并與全市持平;居民消費上,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8億元)同比增長16.5%,分別高出全國4.0、全省5.4個百分點;民生支出上,全縣民生福祉類支出占到公共預算支出的78.01%,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等“三保”支持的比重高達65.17%;稅費優惠上,全縣改善民生類稅費減免比重達25.8%。
(五)資源稟賦在釋放。鄉村振興的推進和城鎮化的加快,推動了本地資源稟賦潛力釋放,隴南市成功獲評“2022年鄉村振興綠色實踐優秀城市”,2個案例入選“點贊.202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典型案例”。以康縣為例,2021年農林牧漁業銷售開票金額增長23.99%,農副產品加工和中成藥加工銷售開票金額分別增長43.81%、7.82%,“‘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永久會址建成啟用,“康味”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日益擴大。2021年,康縣文旅行業銷售開票金額同比增長107.96%,與文旅康養相關的住宿餐飲、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銷售額同比增長6.8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效應凸顯。
二、“卷面”分析——縣域經濟短板在哪?
(一)發展基礎仍較薄弱。隴南的土地面積占全省的6.53%,人口不足全省一成(9.59%),2021年GDP為全省的4.91%,稅收為全省的3.3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全省的2.81%,重點稅源戶數占全省的5.83%,經濟、財稅等規模總體較小。以康縣為例,2021年人口不足全市一成( 8.22%),GDP為全市的5.13%,稅收為全市的3.9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全市的8.55%;全縣總財力預算為13.98億元,稅收對縣級財政的貢獻不足一成(5.26%),轉移支付(91.29%)依賴度高;此外,納稅千萬元以上的企業只有l戶,僅占全市的2.7%,縣域稅源質量不高。
(二)市場主體體量偏小。隴南目前有涉稅市場主體4.83萬戶,為全省的5.49%,分別比鄰近的定西、天水、平涼3市少1.4萬戶、1.3萬戶、0.4萬戶,僅高于臨夏、金昌、嘉峪關、甘南等4個市州,市場主體體量和規模小的問題較突出。以康縣為例,涉稅主體規模不足3000戶,戶數居全市后兩位;全縣大企業17戶,僅為全市的5%,中小企業戶數136戶,不足全市的5%,包括個體戶在內的微型企業占比高達74.8%。
(三)縣域產業層次不高。產業是縣域經濟的命脈。2021年隴南全市的稅收主要依賴建安房地產(24.52%)、采礦(20%)、批發零售(15.29%)、金融(7.66%)等行業,除白酒釀造和醫藥制造支撐制造業稅收占比達到18%外,體現綠色經濟的農業、文旅等行業稅收微小,全市產業結構單一、主導產業層次不高的問題明顯。以康縣為例,2021年稅收主要依賴建安房地產、批發零售等行業,建安房地產(13.24億元)銷售金額占比達到50.79%,制造業(4.81億元)不足兩成(18.45%),批發零售(3.53億元)占一成多(13.54%);與“農業優先型”發展定位相關的農業銷售開票金額僅占3.07%,初具規模和影響力的特色農產品加工上下游鏈條不健全,研發水平和附加值低,產品質量、生態、品牌、創新、營銷同質化現象明顯;與“文旅賦能型”發展定位相關的文體娛樂、住宿餐飲銷售開票金額占比僅為0.12%和1.12%,縣城“一日游”等游客多,住宿過夜旅游客少,文旅整合不夠,軟服務標準不高,專業人才缺乏,能夠體現本地特色的縣域支柱產業提規提檔任重道遠。
(四)區域發展差距較大。2021年,隴南市九縣區GDP總量僅占全省的4.91%,人均GDP(2.09萬元)僅高于定西和臨夏;人均地方財政收入(1181.25元)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023.26元);稅收占全省的3.4%,僅為天水的一半,特別是縣級稅收(16.12億元)僅占全省的4.57%。以康縣為例,2021年GDP不足全市一成(5.13%),人均地方財政收入(718.65元)僅占全市的60.84%,稅收體量僅為全市的3.93%,縣本級稅收不足億元。在距離市區遠、工業欠發達、人口資源少等不利條件下,發展中的差距仍需努力縮小。
(五)城鄉一體化進程緩慢。“城尾鄉頭”的縣城是縣域產業的集散地、人口的吸納地和公共服務的供給地。2021年,隴南市城鎮化率為37.28%,分別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27.44、16.05個百分點,全市城鄉一體化提升空間大。以康縣為例,2021年常住人口不足20萬,城鎮化率僅為31.16%,分別比全國、全省、全市城鎮化率低33.56、22.17、6.12個百分點;2021年房屋交易套數僅有全市的4.35%,房地產業稅收僅為全市的2.5%,城鎮一體化提升空間較大。
三、“趕考”建議——縣域經濟如何趕超?
(一)加速產業升級。堅持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路子。可基于“五型”定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揚長避短轉化優勢,推進“產業四提”,打造規模化特色產業集群。農業優先方面,可利用本地特色農產品優勢,走出去對接國內加工龍頭企業,爭取生產加工本地化;搶抓中醫藥產業發展機遇,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將“獨一味”工業園打造成省級中醫藥制造園區。文旅康養方面,做優“南北過渡帶,康養隴之南”品牌,可借鑒四川、山東等地經驗,打造集旅游度假、健康醫養、教育研學、生態農業、運動休閑等為一體的文旅康養產業集群.變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品質更高、價值更多的“金山銀山”。
(二)推進政策轉化。加大政府主導、加強部門協作、加快落地速度,結合實際完善配套措施,細化落地方案,明確操作路徑,確保落實落細國家和省委省政府已出臺的一系列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特別是隴南市委市政府出臺的《隴南市白酒釀造產業鏈建設方案》等11條產業鏈發展措施,解決政策“看得到用不到”等問題。利用國辦《關于進一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政策利好,建議出臺“強縣域”行動方面的地方財政配套政策,進一步調整優化省市縣收入分配關系,設立縣域經濟發展專項獎補資金,探索縣級稅收增長激勵,提高金融、大型項目等方面的增值稅地方部分縣級分享比例,爭取更多專項債券項目,提升縣域財力自給水平。
(三)壯大市場主體。用市場主體的發展程度換取縣域經濟的增長速度,按照省上提出的“五量”要求,遵循“市場配置、政府引導、產業引領、要素保障”的原則,開展市場主體倍增行動,打好“放寬市場準入、便利開辦經營、平臺載體搭建、產業主體培育、各類要素保障、精準高效服務”政策“組合拳”,鼓勵和支持各類資本及民間投資創業興業,做大市場主體“蛋糕”,培植更多財源,增強發展后勁。
(四)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公開公平公正的法治化營商環境,運用法治手段化解問題,維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和正當訴求。按照“審批最少、流程最優、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營商環境標準,推進“放管服”改革,精簡審批事項,壓縮辦事時限,推行好“甘快辦”“甘速辦”,落實好“不來即享”,落細黨中央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和省市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快速釋放政策紅利,打造便民快捷高效的“辦事不求人”服務環境。組建若干“營商環境整治流動巡察小分隊”,不定期開展流動巡察,借鑒安徽“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經驗,可探索推出隴南“辦事求人”問題線索反映窗口,及時處置干擾和損害營商環境的違法違紀違規行為。
(五)加快城鄉融合。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雙輪驅動“強縣域”行動,建議跟進落實《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的配套措施,加強城鄉一體規劃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宜居、宜業、宜工、宜農、宜商、宜游、宜養”的新型縣城,形成縣城人口虹吸效應,力爭縣域城鎮化率達到省級平均水平,到“十四五”末達到國家平均水平。結合實際推廣康縣“美麗鄉村建設”模式,開展鄉村建設行動,實現資源要素在城鄉間優化配置,道路、網路、郵路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文旅等公共服務向村鎮覆蓋,推動發展成果城鄉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