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銅仁市融媒體中心,貴州 銅仁 554300)
在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為了能夠有效開展視聽新聞報道工作,需要進行一定的創新,掌握新媒體工具,同時把握住自身的發展方向。明確視聽新聞報道中的“變”與“不變”,能夠促進視聽新聞報道工作的創新發展,突出新聞媒體的作用,從而在新時代實現良好發展。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多樣化的信息渠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強化新聞工作人員與受眾的交流,讓工作人員了解受眾的需求,不斷進行新聞內容的優化。而且很多新聞報道都是自媒體發布的,這為自媒體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人們通過手機終端進行新聞拍攝和報道,從而形成一定的影響力。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視聽新聞報道類型變得更加多樣。視聽新聞報道還具有豐富性的特點,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進行新聞報道,通過文字、視頻、圖片之間的有效結合,提高新聞內容的質量。除此之外,新聞傳播渠道也變得更加豐富,可以通過電腦、移動終端,有效實現視聽新聞報道傳播效率和傳播廣度的提升[1]。
在媒體融合視域下,新聞報道的主體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傳統新聞報道中,記者是主體。而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主體卻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因為網絡環境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每個人都能夠成為視聽新聞報道的主體。傳統媒體對新聞報道主體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不僅需要具備非常強的新聞采集能力,而且還會對其新聞編輯、信息處理、新聞報道等方面的能力進行專業培訓。同時,要明確相關業務流程,提升視聽新聞報道的品質。而現階段,自媒體已經成為網絡平臺中的新聞報道主體,每個人都能夠成為新聞報道主體。很多人在網絡平臺中有千萬粉絲,有一定的影響力。視聽新聞報道工作突破了原有的束縛,不再由專業的電視臺所壟斷,普通受眾也可以參與其中。因此,視聽新聞報道工作人員應該融入到群眾中,在大眾生活中搜集資料,以獲得更多的新聞信息。也可以通過跟蹤采訪的方式進行新聞信息的收集,豐富新聞內容。
對于視聽新聞報道工作來說,在融媒體時代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融媒體的發展改變了傳統新聞行業的基本格局,讓受眾也能夠在網絡上發布新聞信息,從而拓展了新聞傳播渠道。新聞工作人員更加需要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結合新媒體所具有的特點去進行創新,讓視聽新聞報道工作變得更加多元化。要求新聞內容更加具有時效性,才能夠符合新聞傳播的特點。新聞工作人員需要了解現階段的熱點話題,從而可以將其融入到視聽新聞中,滿足受眾的需求。同時,也需要對新聞內容的細節進行了解,并且對其進行詳細報道,讓受眾了解整個新聞的全貌。并且做好事后跟蹤報道工作,與受眾之間進行交流,改變新聞報道意識。還可以對不同領域的新聞信息進行收集和報道,發表自身的觀點。還應該考慮到受眾之間的差異性,根據性別、性格、喜好、年齡、工作等的不同,進行新聞信息的挖掘,從而真正地提升新聞信息的報道質量[2]。
在媒體融合環境下,信息的處理,以及不同的新聞信息渠道,其視聽新聞報道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視聽新聞報道工作中,主要是在官方網站中進行相關新聞信息的報道,需要不斷提升編輯工作的效率,及時發布新聞信息,確保新聞具有時效性。還應該做好新聞內容的篩選工作,確保整體質量,提高視聽新聞的深度。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視聽新聞報道,從而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例如,通過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不同方式進行視聽新聞報道,為受眾帶來更好的享受。可以發揮融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作用,在視聽新聞報道下面進行評論,了解受眾對該新聞信息的觀點,充分發揮融媒體互動性的特點,有效實現視聽新聞報道的發展。在融媒體發展背景下,經常會通過直播的方式進行報道,能夠讓受眾實時感受到現場的熱鬧氣氛。可以利用VR 技術進行視聽新聞報道,打造沉浸式新聞,使受眾從360 度感受新聞內容。例如,《2020 珠峰高程登頂測量》這篇視聽新聞報道,就是通過VR 直播的方式進行全景展示,讓受眾能夠看到珠峰登頂的全過程,就如親臨現場,該片獲得了移動直播一等獎。
對于視聽新聞報道工作來說,畫面是其報道內容的視覺符號,能夠對整個新聞事件發生的全過程進行記錄,留下生動的視頻影像,讓受眾通過對視頻的觀看,了解新聞發生發展的過程,這樣才可以讓新聞信息的接收更加全面。而在融媒體時代下,視覺符號方面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對于視頻畫面的比例來說,傳統媒體的視頻畫面比例為16∶9,主要通過電腦和電視進行視聽新聞報道的觀看。而現在一般會進行9∶16 的比例設置,能夠方便手機終端進行豎屏觀看。傳統視聽新聞報道視頻畫質比較清晰,主要是通過專業的攝像機進行拍攝,但是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對其進行編輯,新聞傳播的效率比較低。而在融媒體發展背景下,可以通過手機進行視頻內容的拍攝,讓視聽新聞報道變得更有真實感。而字幕的設置可以提升視聽新聞報道的高效性。字幕是視聽新聞報道中十分重要的視覺符號,主要是對視頻內容進行一定的補充,從而讓視聽新聞報道信息變得更加完整。傳統媒體視聽新聞報道工作要求字幕顏色、樣式、大小統一,缺乏新意。而融媒體的視聽新聞報道,會讓字幕變得更加具有多樣性。可以設計藝術字,也可以對文字的形式進行不同樣態的設計,實現字幕的個性化發展,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字幕的位置也可以隨意變化,只要不影響受眾觀看即可,打破了原有字幕位置的束縛[3]。
在融媒體環境下,聽覺符號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音樂屬于視聽新聞報道工作中的聽覺符號,可以與新聞畫面內容進行配合,從而能夠營造一定的意境氛圍,更加能夠渲染情緒。傳統媒體的視聽新聞報道中,視頻中的聲音主要包括現場收音、解說聲音等,但是缺乏音樂元素,這樣無法真正地實現情緒的表達。而在融媒體的環境下,人們可以在新聞信息播報的情況下,匹配相應的音樂,更加能夠渲染氣氛。例如,在某項事業取得成功的視聽新聞報道中,會配上激動人心的音樂。若是視聽新聞報道的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情,就可以設置比較悲傷的音樂,從而有效增強視聽新聞報道效果。新聞報道人員的聲音是非常重要的聽覺符號,在傳統媒體的視聽新聞報道中,主要是針對相關新聞信息進行采訪和報道,而且報道人員應該保持比較端莊的形象,表情非常嚴肅。而現階段的視聽新聞報道中,新聞報道人員的語言表達形式更加豐富,可以運用網絡語言進行相關信息的傳達。同時自然的表情和神態,更加能夠給人良好的感受,受到受眾的喜愛。
在媒體融合形勢下,新聞傳播形式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新聞內容的傳播變得更加碎片化,也具有多元化和時效性特點。傳統媒體在進行視聽新聞報道工作中,需要提前進行采訪,并且做好視頻剪輯、新聞編輯和主持人報道等工作,各種環節非常煩瑣。而現在可以通過現場直播的方式進行視聽新聞報道,能夠實現信息的實時傳遞。也可以通過手機軟件進行剪輯和發布,十分高效。融媒體下的視聽新聞報道形式更加多元化,可以通過微博去進行視聽新聞報道,也可以利用短視頻平臺進行相關新聞信息的發布。例如,《陜西日報》特別開發了手機新聞客戶端,人們能夠通過手機軟件進行新聞信息的接收。例如,通過對《黃河十二時辰》這一視聽新聞報道對現在黃河的情況進行了全面展示,有效增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具有非常好的報道效果。同時,也能夠讓視聽新聞報道時間變短,讓人們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新聞報道,完全符合現階段信息的傳播特點。
在媒體融合視域下,視聽新聞報道應該保持新聞內容的真實性不變。在視聽新聞報道工作中,需要將視覺符號與聽覺符號有效結合,進行新聞事實的闡釋,讓受眾了解真相,有效提升視聽新聞報道工作的說服力。無論視聽新聞報道工作在外在形式上發生怎樣的轉變,都應該保持內容的真實性不變,這是新聞應有的特點。例如,在《武漢志工》的視聽新聞報道工作中,為了能夠確保新聞信息具有真實性的特點,特別采用跟拍的方式進行全過程記錄,了解汪勇做的好人好事,記錄下真實感人的場景,從而實現了真人真事的真實報道。
視聽新聞報道工作應該堅持自身的社會責任感不變,因為融媒體下的新聞信息內容十分豐富,非常容易出現不實信息,這樣會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因此,更加需要新聞工作人員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堅守自身的立場,充分發揮媒體人的作用。例如,中央臺記者在東航空難現場的采訪工作中,特別開展直播活動。當其看到一個殉職乘務員的身份證件后,立刻用手將其捂住,并且避開鏡頭。通過這個動作能夠看到這個記者具有較強的責任感,不僅表達了對逝者的尊重,也尊重其家屬,是具有社會責任的良好表現。
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下,視聽新聞報道工作應該保持創新性不變。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實現傳統媒體的持續發展。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不斷進行創新,從而提升視聽新聞報道質量。例如,在四川瀘山山火的視聽新聞報道工作中,因為現場環境十分復雜,濃煙滾滾,所以通過無人機航拍的方式進行全景拍攝,及時對救火現場情況進行拍攝,并且對其進行視聽新聞報道,從而讓受眾及時了解火災的情況,可以達到穩定人心的作用。新聞工作者可以根據現場情況來選擇新媒體技術進行創新拍攝,以獲得良好的視覺效果,通過創新實現視聽新聞報道品質的提升。新媒體技術有很多,包括5G 技術、AR 技術、VR 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新聞記者可以采用先進技術進行拍攝,從而真正地提升視聽新聞報道工作質量[4]。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視聽新聞報道輿論引導的功能不變。新聞報道工作不僅需要對新聞事實進行闡述,實現相關信息的傳遞,而且還需要進行一定的輿論引導,從而能夠發揮媒體正向引導的作用。因此,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新聞媒體人都需要通過對新聞信息的報道去實現輿論的有效引導,讓社會變得更加穩定。因此,新聞工作者在進行視聽新聞報道的同時,也應該發揮自身的輿論引導功能,積極傳遞正能量。幫助受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達到一定的觀念傳遞作用。視聽新聞報道工作人員還應該結合新聞信息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進而實現正確價值觀的傳遞,達到相關思想教育的目的。
視聽新聞報道工作應該堅持高品質內容不變,因為對于視聽新聞報道工作來說,內容質量是最重要的。因此,新聞工作者應重視新聞內容的編輯工作,提升新聞質量。記者需要做好采訪工作,收集大量的新聞信息,為后續的視聽新聞報道工作提供更多的資料,也可以讓受眾獲取更多的新聞信息。若想提高新聞質量,需要從多個環節入手。例如,可以關注群眾所關心的熱點問題,包括環衛工人勞動的辛苦、邊防戰士工作環境的惡劣、天氣出現巨大變化等問題,可以讓受眾了解更多的新聞信息,有效實現視聽新聞報道工作質量的提升。因此,新聞工作者應該將更多的時間用在提高視聽新聞報道質量上,實現媒體行業持續發展[5]。
綜上所述,在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想要促進視聽新聞報道工作的開展,需要轉變主體,注重視聽新聞報道意識的轉變。不斷進行視覺符號和聽覺符號的創新,利用全新的傳播形式進行視聽新聞報道,從而完成創新發展工作。同時,還應該保持新聞內容的真實性不變。堅守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強化視聽新聞報道,引導社會輿論,有利于實現新聞信息的傳遞,同時實現社會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