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婧
(成都市廣播電視臺,四川 成都 610000)
碎片化是指將完整的事物分解成不完整的片段,從媒體傳播來看,碎片化傳播是借助網絡信息技術、紙張等媒介,將事件進行零散描述,尤其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碎片化傳播更為明顯,其會對媒體發展、社會結構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
新媒體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彼此之間的交流溝通方式,而且也容易出現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受眾群體更喜歡接收碎片化信息來適應快節奏的生活。由于人們獲取信息的改變,碎片化傳播開始出現個人行為的特征,更多自媒體人參與到碎片化傳播中,將碎片化情緒不斷釋放,容易影響社會的健康發展[1]。
碎片化傳播是指將完整的信息分解成零散的狀態,相關信息內容簡短、微小。如果將信息看作一個整體,媒體加工制作發布之后,自媒體人可能會進行再加工,導致受眾群體所接收的信息內容趨向零散。尤其是多元網絡為個人提供了條件,這無疑推動了碎片化傳播。
首先是去中心化。在傳統媒體時代,官方媒體極具權威性,受眾群體往往不會對相關信息產生質疑。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自媒體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媒體愛好者參與到媒體內容的傳播中,使碎片化傳播進入社會,不同的人會根據自己的看法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散發,這是碎片化傳播的重要特征。其次是與連續性相關。碎片化傳播可以實現信息傳播的連續性,并不是內容方面的片面化,只有把握住碎片化與連續性相關的特征,才能借助碎片化傳播來為受眾群體更好的服務。最后是強調社交化。碎片化傳播過程不僅強調內容滿足受眾群體的需求,也強調信息社交化,這無疑會讓所傳播的信息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首先,碎片化傳播具有話語表達碎片化的表現。碎片化傳播中往往存在話語表達碎片化的情況。在媒介話語表達早期,相關內容規范完整,可以按照時長進行區分。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話語表達逐漸走向碎片化,比如話語文本、影像文本和語言表達三方面。其次,碎片化傳播具有媒介渠道碎片化的表現。在傳統媒體環境中,受眾往往比較被動,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播者與受眾群體之間逐漸實現了雙向交互。隨著人們對服務需求的不斷提升,媒介渠道更加細化,這無疑會提升碎片化傳播程度。再次,碎片化傳播具有時空場景碎片化的表現。時空場景碎片化主要是指人們獲取信息的時間與地點更加多樣,可以在睡覺前、可以在吃飯時,也可以在閑暇時間進行信息的瀏覽。受眾群體可以在任何時間與地點瀏覽信息,這無疑促進了碎片化傳播。最后,碎片化傳播具有信息內容碎片化的表現。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信息更加便利,其中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以片段的形式呈現,受眾群體也開始習慣碎片化傳播。比如,以往媒體傳播過程,對一個事物的全面介紹往往會耗時耗力,而碎片化傳播可以用簡單的話語進行介紹,能夠讓產品的宣傳更加簡單[2]。
首先,人物專訪往往都是節目主持人與受邀嘉賓一對一進行采訪,雖然交流的主體形式是一對一的,但能提升受眾群體的親近感,有助于相關內容更加廣泛地傳播。其次,主持人作為信息的主傳遞方,嘉賓作為信息的主接收方,其中還包含全方位溝通的人際傳播元素,無疑能增強節目的制作效果。最后,主持人和嘉賓的溝通交流是雙向傳播,雙方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信息的傳遞,能為受眾群體提供感興趣的及時反饋,從而提升節目傳播的效果。
1.節目主持人
節目主持人在人物專訪中,需要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以及邏輯推理能力,這也可以稱為節目主持人的認知能力。節目主持人想要在人物專訪節目中掌握主動權,就需要有較強的認知能力,只有將認知整合到主持行為中,才能獲得受眾群體的認可。
第一,節目主持人需要對自身有足夠的認知,應意識到自己所扮演的職業角色,要求主持人在傳播領域里的言談舉止應限定在媒介環境規定和允許的范圍之內。在人物專訪節目中,主持人是節目整體形象的代表,在專訪過程中應保持主導地位,起到引導話題、語言組織等作用,并重視嘉賓的主體性,可以啟發嘉賓述說往事,或在濃濃興致之中闡明自己的人生看法,將機會留給嘉賓,這有助于提升人物專訪節目的效果。
第二,主持人要對與嘉賓溝通的交流特性有深刻的認知。一是人際性與平等性。人物專訪節目進行中,應營造理想融洽的氛圍,要求主持人調動相關感受去化解指向角色關系的作用力,使嘉賓能夠在人物專訪過程中呈現最真實的狀態,能夠坦誠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傾訴感情。這也要求主持人應該要用平等、尊重的心態與嘉賓以心換心,如果主持人采取居高臨下的問答態度,就會影響人物專訪節目的效果。二是私密性與情感性。人物專訪節目往往是在主持人和嘉賓兩者之間展開的,其中有很多嘉賓不為人知的自我認知,這也使得專訪節目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引導過程主要是通過對嘉賓的生活經歷以及內心情感的了解和理解完成的,這也使得人物專訪具有一定的情感性。主持人應當在人物專訪中注重嘉賓的私密性與情感性。三是紀實性與挑戰性。人物專訪與其他訪談節目存在不同,必須嚴格遵循紀實的理念,如果主持人與受邀嘉賓在人物專訪中遮遮掩掩,就會導致節目播出效果極大降低。主持人最根本的職責,就是引導受邀嘉賓愿意說出更多自己的心聲,交流的過程也會全部記錄,這也使得人物專訪具有一定的紀實性。同時,主持人需要適當地引導、引發嘉賓機敏地回答,擴大人際交流互動中的張力,要敢于打破原有的提綱束縛,向嘉賓提問一些事先可能沒有準備的問題,這類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能極大地調動嘉賓參與節目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突出人物訪談節目的亮點[3]。
第三,主持人應對受眾群體有一定的認知。主持人除了具有對自身和嘉賓的認知以外,還要把握對受眾特點的認知。比如,不同的受眾認知結構不同,需要主持人運用經驗、協調能力和應變能力,使專訪的內容與效果滿足受眾群體的期待。受眾群體一般是基于自己的喜好選擇節目類型,在選擇的過程中會受到主持人、嘉賓等方面的影響,每個個體受眾都會各取所需,篩選自己認同的信息,這也要求主持人應對受眾接受心理有一定的把握,如果不能了解和把握受眾心理、滿足受眾的需求,就無法獲得受眾的認同。
2.受邀嘉賓
一方面是嘉賓的動機。主持人進行訪談的動機很明顯,就是挖掘受眾群體感興趣的話題,而受邀嘉賓往往會在專訪過程中存在三種表現,即積極配合接受訪問、不積極接受訪問和消極不合作。積極合作受訪型嘉賓十分樂于接受訪問和回答主持人提出的問題,這類嘉賓的受訪動機為認為接受訪問對自己有利、想要發表信息、想在話筒或鏡頭前表現等。一般合作受訪型嘉賓雖然接受了訪談,但在訪談的某些環節中表現得缺少強烈傾訴欲望和溝通情緒,其接受專訪的動機是接受訪問與自己無利害關系。有些受訪型嘉賓在訪談進行中可能產生消極不合作態度,這類人物可能具有一些負面新聞與輿論壓力,要清楚專訪的目的就是滿足受眾想要知道的心理需求。
另一方面是制約嘉賓心理的因素。在人物專訪過程中,由于嘉賓的個性不同,有很多制約因素,會對主持人的專訪產生不同心理效果。一是嘉賓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其受到環境與經歷的影響,可能會持有與主持人不同的觀點與主張。二是受邀嘉賓的個性特征。不同嘉賓擁有不同的氣質和性格,這決定了他們可接近的難易程度不同。有些嘉賓善于言談,而有些嘉賓不善于言談交流,如果在專訪的過程中觸及嘉賓的利益,就會讓其對專訪產生消極情緒。比如,主持人提出的問題涉及嘉賓的隱私、個人喜好等,如果是嘉賓不想公開曝光的內容,那就會導致其產生消極回避的心理。三是配合程度。一些嘉賓能夠快速理解主持人的采訪意圖,并做出比較恰當合理的回答,而一些嘉賓只能講述大概,有的嘉賓表達能力很強,能繪聲繪色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一些嘉賓無法有效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四是情緒影響。受邀嘉賓可能會受到時間、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在專訪過程中呈現不同的情緒,這也要求主持人應該對嘉賓的個性、氣質、能力、經歷、情緒等提前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只有這樣才能提升人物專訪的效果[4]。
3.受眾群體
受眾群體具有情感豐富多變、崇尚個性、追求自由、輕信盲從等不同的心理特征,其共性心理產生的原因包括所處的社會環境、與傳播者的情感關系、受眾對媒介的認知、對節目的期待和要求等。因此,只要傳播者和大眾傳播媒介切準受眾的脈搏,就能制作出受眾群體樂意接受的節目。同時,受眾群體還存在一定的從眾心理,是指作為受眾群體中的個體在信息接收中所呈現的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為的對策傾向,這也會抑制受眾群體的個人主觀能動性,尤其是對于一些有定論的信息與作品,很少有人會再提相反的意見。
首先,提升節目主持人的主持能力。在人物專訪中節目主持人應當具備良好的品德素養,能夠為受眾群體傳遞有價值、有內涵的信息,同時也能減輕受邀人物的采訪壓力,使其積極配合主持人的訪談。因此,要求節目主持人應該根據自身特點進行風格定位。一是根據人物專訪的特點選擇合理的娛樂主持方式,并根據受眾群眾的心理特點,適當增加一些相關話題。二是需要具備一定的人格魅力,能夠有受眾喜愛的特點,這不僅能夠為受眾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而且也能提升人物專訪的效果,從而創造出更有看點的話題。三是節目主持人應迎合受眾的喜好,適當增加一些親和力,從而提升人物專訪現場的駕馭能力,這也要求節目主持人應在籌備階段下足功夫,特別是在一些專業知識上,應時刻避免說多錯多的情況,并敢于創新,將新奇有趣的節目內容帶到受眾的面前,從而提升人物專訪的水平。
其次,應豐富主持風格。節目主持人在進行人物專訪之前,應深刻了解自身的語言風格習慣,并與人物專訪節目的主持預案進行對比,及時優化不和諧的地方,從而提升人物專訪節目的吸引力。節目主持人也應適應時代發展趨勢,在語言的表達上更趨向口語化,使聲音具有親和力。比如,可以適當在專訪年輕嘉賓的節目中引入相應的網絡語言,這不僅能夠緩和專訪過程中的緊張氛圍,也能開拓更多的話題,有助于滿足受眾群體的需求,從而提升人物專訪節目的水平。節目主持人也應該重視了解受眾的想法與感受。在人物專訪節目主持的過程中,節目主持人掌握受眾的想法與感受可以及時調整主持導向,使其節目能夠滿足受眾的觀看體驗,確保人物專訪節目順利進行。節目主持人應培養個性風格,將個性與人物專訪節目相互結合,提升主持的吸引力,并鍛煉扎實的語言功底,告別以往人物專訪節目枯燥乏味和千篇一律的主持風格,進一步提升人物專訪節目的趣味性。當然,節目主持人還應在人物專訪中保持機智幽默、儒雅大氣、堅定溫和等主持風格,為受眾群體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再次,在人物專訪節目主持中,心理狀態尤為重要,是人物專訪能否滿足受眾要求的關鍵。節目主持人必須加強主持基本功練習,以保障在人物專訪節目主持過程中能夠從容鎮定。同時,節目主持人還應學會在人物專訪節目主持過程中創造對話情境,以緩解受邀嘉賓的緊張感,使其更好地配合自己。節目主持人也可以創建心理情境,可以幻想自己與受邀嘉賓是朋友關系,現在只是與朋友之間的日常閑聊,這有助于提升節目主持人的心理素質,使其更好地主導整個人物專訪節目。節目主持人在專訪過程中,應重視對自己心理的調整,以緩解主持壓力,有助于更好地主持人物專訪節目。
最后,節目主持人應將自身的性格特點與人物專訪節目風格相匹配。比如,受邀嘉賓是喜劇演員,節目主持人可以在專訪中更開朗風趣一些;在文化類的人物專訪節目中,需要節目主持人在專訪前學習一些相關領域的知識,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5]。
在傳統媒體時代,人物專訪節目傳播往往是單向性的,受眾群體只能全盤接收整個專訪過程。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媒體節目可以借助碎片化傳播的優勢,打造人物專訪短視頻特色,以提升節目品牌效應,從而讓人物專訪節目也能在新媒體時代煥發生機。對于人物專訪短視頻來說,優秀的品牌標識設計有利于幫助受眾判斷視頻節目的整體調性,也便于品牌辨識度的提高和品牌傳播。尤其是新技術改變了人物專訪欄目的生產、分發以及傳播的過程,面對日益復雜的媒體環境,人物專訪節目應積極肩負起社會責任,推動人物專訪節目貼近生活、貼近受眾。同時,在碎片化傳播視域下,還應對人物專訪節目進行細致劃分。比如,不同年齡的受眾會對人物專訪有不同的訴求,為了更好地滿足受眾群體的訴求,應根據受邀嘉賓的身份進行細致劃分,比如,娛樂界人物專訪、政界人物專訪、體育界人物專訪等,這有助于更好地滿足受眾群體的訴求,從而提升人物專訪節目的傳播效果[6]。
在碎片化傳播視域下,必須重視人物專訪節目的適應性,不僅要積極提升節目主持人的主持能力,而且也應借助碎片化傳播來打造特色短視頻的人物專訪,這有助于增強人物專訪節目的傳播效果,將受眾群體感興趣的內容更好地展現出來,從而提升人物專訪節目的傳播效果,推動媒體節目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