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安
(貞豐縣融媒體中心,貴州 貞豐 562200)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實際的普及應用過程中,國內媒體行業的媒體融合趨勢越發顯著,一方面為信息內容傳播過程帶來了諸多便利,另一方面也對信息內容的編輯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媒體從業者持續跟進和關注,從自身信息內容編輯實踐出發做出調整和優化,基于新媒體技術及新媒體元素,迎合融媒體時代背景的嶄新變化。在當前的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社會受眾可以不再受到時間或空間的限制,而是更加便捷地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從而對信息內容的質量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在新媒體技術及要素使社會受眾信息內容接受習慣與接受偏好帶來顯著變化的當前,媒體從業者應該予以高度的關注,探索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過程中運用新媒體的思路與路徑,滿足社會受眾越發新媒體化的信息接收需求,確保新聞內容可以實現良好的傳播。
融媒體時代,各種信息內容的加工與傳播發生了諸多變化,同樣也對新聞內容的傳播賦予了嶄新的特征,需要媒體從業者深入地進行認識和把握,以便在具體的新聞內容加工傳播實踐中做出與之相對應的調整與優化。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信息內容可以更加即時地進行傳播,并且在極短的時間內實現更廣泛傳播至較大的范圍內。受此影響,社會受眾對于新聞內容同樣提出了即時性要求,需要媒體從業者及時把握當前社會熱點內容并編輯加工為新聞內容進行傳播,以便借助時間優勢擴充受眾群體和爭取流量。尤其是融媒體時代媒體數量逐漸增多的情況下,在新聞事件發生之后,很快就會有很多媒體跟進并形成新聞內容進行傳播,呈現出了較為突出的即時性特征。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推動下,國內的科學技術取得了較為可觀的發展成果,尤其是各種新型互聯網信息技術,更是直接推動社會環境發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嶄新變化。受融媒體的影響,信息內容數量極其龐大,為社會受眾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可選信息。其中,新聞內容也是如此,在新聞傳播主體大量出現后,新聞數量處于持續不斷的擴充過程中,對新聞內容的質量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對于新聞傳播的這一嶄新特征,應當引起媒體從業者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在融媒體時代下,各種新媒體平臺逐步興起和普及,大量搶占傳媒行業的市場份額。受其影響,信息內容的傳播方式也越發多元化。不僅如此,還應考慮到云計算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普及應用,信息內容更是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傳播。新聞內容也是如此,獲得了不同于以往的諸多新型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一方面為新聞內容傳播帶來了諸多便利,另一方面也對新聞內容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媒體從業者提高新聞內容編輯傳播質量,順應媒體融合的行業發展趨勢。
在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內容編輯傳播過程對于傳播主體的專業性要求較高,也就使得傳統媒體成為相對唯一的信息內容傳播主體。不僅如此,傳統媒體還對新聞編輯人員隊伍建設較為看重,為新聞編輯人員的專業素養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在此過程中,新聞編輯人員主要負責新聞內容的采編工作,而傳統媒體則是新聞內容的主要傳播途徑。而進入融媒體時代后,新聞內容的編輯與傳播對傳播主體的要求降低,各種傳播主體大量出現,使得實際的傳播主體越發泛化。
在傳統的媒體傳播時代中,傳統媒體的新聞內容實際所能覆蓋的范圍較為狹窄,原因在于技術方面。同時,新聞內容的受眾數量也就局限于特定地域范圍內。除此之外,新聞內容在傳播過程也無法為受眾提供有效的互動渠道,以至于受眾僅僅可以相對被動地進行新聞內容的接收。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受眾無法獲得良好的新聞內容接收體驗,另一方面也就無法滿足傳統媒體受眾的需求。而進入融媒體時代后,信息的傳播在互動性方面表現得越發突出,為新聞內容的互動性表現同樣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嶄新要求。
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需要在固定的時間接收新聞內容,在時間和空間方面受限較多,需要整塊的時間才可以完整地接收新聞內容。而進入融媒體時代后,社會經濟發展使受眾的生活節奏逐步加快,需要面對更加沉重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而新媒體技術及平臺使得碎片化信息內容傳播成為主流,信息內容的形式逐步呈現出了相對碎片化的特征,以適應社會受眾在信息內容接收方面發生的變化。對于新聞內容而言也是如此,同樣需要做出一定的碎片化處理,以適應社會受眾越發碎片化的新聞內容接收需求和偏好,確保新聞內容可以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在融媒體時代,媒體行業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媒體從業者需要客觀地審視自身既有的新聞內容編輯傳播理念、方式和體系,調整和優化其中不符合媒體融合趨勢要求的部分,以便確保新聞內容可以取得良好的傳播效率和效果。在此過程中,新媒體技術及元素的運用可以創造更加有利的基礎性條件,需要媒體從業者加以跟進和重視,在具體的新聞內容傳播過程中予以運用,滿足受眾持續變化的新聞內容接收需求。其間,媒體從業者應當首先明確具體的運用方向,主要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為了確保新聞內容可以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實現有效的傳播,需要從既有的新聞內容編輯傳播實際狀況出發進行分析,以便有效地運用新媒體技術及要素改善其傳播效果。在此過程中,媒體從業者可以從輿論引導的基礎性角度出發,一方面,需要建設并完善新媒體新聞內容發布平臺,以便為健康積極的互聯網輿論生態環境營造過程賦能。另一方面,考慮到新聞內容及其傳播還應在輿論引導方面有所表現,媒體從業者應當基于社會輿情監督工作完善其具體的機制,以便在新聞內容及其傳播過程中予以體現,實現一定的輿論引導效果。
在運用新媒體技術及要素服務于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的新聞內容傳播過程時,媒體從業者需要針對既有的融媒體中心平臺運用狀況進行深入有效的認識和把握,以便分析其中與媒體融合趨勢不匹配的部分,結合新聞內容編輯傳播需求做出適當的優化和調整,進而利用新媒體技術及要素為新聞內容的實際傳播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在此過程中,一則可以進一步鞏固既有的官方宣傳主陣地,從服務于大局的基礎性角度出發,整合運用各種新聞內容傳播平臺,形成更加有利于新聞內容傳播的新聞矩陣。二則可以基于各地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組織各層級融媒體平臺統一口徑,營造健康向上的新聞內容傳播環境。
為了實現新聞內容的正面社會價值,運用新媒體技術及要素還應堅持在新聞內容的具體傳播實踐中傳遞更多的正能量內容。融媒體中心平臺首先可以利用廣電人員隊伍在人才方面的顯著優勢性,圍繞當地的真實新聞事件進行新聞內容的編輯與傳播,專注于從中挖掘和體現正能量要素。其次,應當在新聞內容實際進入傳播流程前從嚴進行審核校對,以便通過從嚴把關確保新聞中不存在有違正能量的內容,進而確保新媒體技術及要素的運用效果。最后,還應對當地的社會輿情狀況保持跟進,以新聞內容傳播過程為抓手弘揚正能量內容,及時遏制負面的社會輿論。
在具體的新媒體技術及要素運用實踐中,新聞編輯人員的專業化采編知識能力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可以相對直觀地給新媒體運用效率以及新聞內容傳播效果帶來一定的影響,需要媒體管理層保持跟進和重視,加強新聞編輯人員隊伍建設。在此過程中,媒體管理層應當從既有的新聞編輯人員實際表現出發進行分析,以便確保新媒體技術及要素運用的相關培訓活動,可以有效提升新聞編輯人員的專業素養,進而為新聞內容的實際傳播過程賦能。
考慮到融媒體時代為新聞傳播賦予了諸多嶄新特征,媒體從業者在明確把握新聞傳播過程中運用新媒體技術及元素的具體方向之后,應當在具體的新聞內容傳播實踐中高效地予以運用,以便結合受眾更加新媒體化的接收需求傳播新聞內容,進而取得預期的傳播效率及傳播效果,最終使自身所在媒體能夠適應媒體融合趨勢。
考慮到社會受眾受融媒體時代的影響,在個體意識方面的表現越發突出,在運用新媒體技術及要素為新聞內容傳播過程賦能時,媒體從業者可以從以人為本的新聞內容編輯理念出發,確保新聞內容中可以具備一定的人文關懷要素,以便確保新媒體可以更加有效地服務于新聞內容實際的傳播過程。在此過程中,媒體從業者應當面向受眾,關注受眾在新聞內容接收過程中給出的反饋,并在后續的新聞內容傳播過程中予以體現,滿足受眾的新聞內容接收需求,進而確保新聞內容的傳播效果。
進入融媒體時代后,社會受眾對于新聞內容及其傳播的個性化表現越發關注,因而媒體從業者應當對此予以重視,創新地在新聞內容編輯與傳播過程中運用新媒體技術及要素,為受眾提供風格更加獨特的新聞內容傳播。在此過程中,媒體從業者應當針對諸多新媒體技術及要素強化認識和學習,以便明確在具體的新聞內容傳播實踐中運用的具體方式和思路。不僅如此,還應結合實際的新聞內容傳播過程,在具體的實踐中探索新媒體技術及要素的實際運用,總結經驗,為新聞內容實際的傳播效果提供有力的支撐。
在媒體融合趨勢下,媒體從業者實際運用新媒體技術及要素時,需要對自身當前擁有的各類資源進行更進一步的整合,主要可以通過迎合媒體融合趨勢建設新媒體新聞內容傳播平臺的方式進行。在此過程中,媒體從業者應當整合社會受眾所熟悉的新媒體技術及要素,構建更加系統、多元化的多平臺新聞內容聯動傳播機制。不僅如此,還應在媒體融合理念的支撐下探索其中的規律與趨勢,以便為新媒體技術及元素的有效應用賦能。
進入融媒體時代后,人工智能技術與大數據技術同樣為新聞內容的傳播帶來了諸多的便利,需要媒體從業者保持跟進和重視,在具體的新聞內容傳播實踐中予以引入和應用,以便為新媒體技術及要素的有效運用創造更加有利的基礎性條件。
總而言之,新聞傳播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呈現出了較為突出的個性化特征,需要切實地引入新媒體元素予以創新,以便迎合融媒體時代社會受眾的信息內容接收偏好與需求。在此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把握融媒體時代為新聞傳播過程賦予的嶄新特征,另一方面也需要明確具體的新媒體運用方向和運用策略。具體而言,首先,應更加深入地把握新聞傳播在融媒體時代具備的嶄新特征,諸如信息內容可以即時傳播,信息內容的數量極其龐大,信息內容傳播方式多元化,實際的傳播主體越發泛化,信息內容傳播強調互動性,信息內容形式逐漸碎片化等。其次,需要更加透徹地明確基于融媒體時代背景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運用新媒體的具體方向,圍繞輿論監督和輿情監測正確地予以引導,針對融媒體中心平臺的實際運營進行優化,堅持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弘揚正能量的內容,還需要基于新媒體運用強化編輯隊伍建設力。最后,從以人為本的新聞編輯理念出發予以運用,結合實際的新聞傳播過程探索新媒體創新運用路徑,迎合媒體融合趨勢建設并完善新媒體新聞傳播平臺,引入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技術豐富新媒體運用方式,以期更加科學合理地確保新媒體可以在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過程中得到實際的運用,為具體的新聞傳播實踐過程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