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晟煒
(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福建 福州 350003)
在新型主流媒體的影響下,以報紙為主的傳統媒體發生了從紙本向電子書的轉變,這一轉變在推動新型主流媒體發展的同時,也增強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相互對抗性。到2022 年,新型主流媒體已經成為新的主流媒體,一批新興、形式多樣、競爭激烈的媒體不斷涌現,拓展了發展空間,增強了輿論的總體優勢。
第一,信息技術的更新。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VR 等先進科技對我國新聞傳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相較于報紙媒體的時效性,受眾更傾向于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等渠道獲取信息。網絡技術在極大促進信息傳播的同時,也催生了一種新型媒體。因此,傳統媒體若是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其傳播力和影響力必然會下降[1]。第二,受眾對傳播內容有更高的期待。在新型主流媒體不斷發展的今天,受眾越來越傾向于獲取自己所關注的信息,這就要求傳統媒體必須進行變革,轉變新聞的生產模式,運用多種技術手段,以多種形式創作出更多的新聞,從而贏得受眾的青睞。因此,網絡對于我國新聞界來說,既是生存的挑戰,又是一個發展機會。
中國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數量在2021 年12 月份已達10.32 億。CSM的一項調查顯示,在2022 年內,56.5%的網民每天都會看60 多分鐘的短視頻。可以看出,網絡正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而短視頻正在成為一種新型的信息交流手段。在新聞行業的視角下,短視頻的生產過程十分簡便,生產成本低廉,用戶參與程度高,手機可以錄制和傳輸更多、更直觀、更立體的新聞信息。從受眾的觀點來考慮,短視頻可以使新聞 Flash 更直觀,讓受眾獲得“令人興奮”的新聞經歷。因為短視頻把出版者與受眾連接了起來,因此其社會屬性和強烈的交互作用,讓其能夠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在過去幾年里,新型主流媒體在大力發展短視頻新聞。《人民日報》打造的《人民日報》+視頻融合平臺、 CCTV 第一個全國5G 新型主流媒體平臺“央視頻”,以及部分傳統媒體與市場化的 MCN 構建合作伙伴關系,比如黑龍江電視臺與貝殼影視聯合組建的“鵲華 MCN”,推出了高質量短視頻,以適應快速工作與生活的需要。
目前,短視頻新聞行業發展迅速,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高素質的專業人員和高質量的原創內容。網絡媒體技術的發展為人們帶來了更加方便的交流方式,人人都能制作小視頻,人人都能上傳 Vlog。但是,擁有新聞職業技能的人卻是寥寥無幾。首先,必須具有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了解其基本規律,遵守其職業操守。其次,要有能力制作高質量的短視頻,從選題策劃、采訪實施、后期剪輯、后期制作、播出等各個方面都有嚴格的技術標準[2]。隨著媒體的深度融合,傳統的媒體組織結構發生了變化,新型主流媒體和商業媒體的出現,使得新聞專業的人才越來越多。雖然短視頻新聞素材資源豐富,但是缺少高質量的原創內容。其中有國家媒體的剪輯、有記者的現場報道,也有不是專業人士發布的視頻。一些媒體所發布的短視頻新聞,是對已播出的內容進行二次處理,并無創新之處,而非專業人士上傳的網絡視頻,雖然也能為記者帶來一些信息,但由于拍攝器材有限,難以獲取滿意的素材,各大網站的審查技術也不完善,造成了短視頻同質化、版權糾紛等問題不斷出現。
短視頻新聞與一般的短視頻相比,其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所講述的是新聞信息,包含了使用者所遭遇的突發事件和社會事件。所以在短視頻新聞的編輯工作中,必須堅持以“新聞”為基本原則,把新聞素材傳達給社會。在對材料進行整理的過程中,要保證材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相關新聞進行進一步的梳理,以防止對受眾造成誤導。近年來,由于智能手機在國內的普及,以及手機 APP 上出現了大量的短視頻軟件,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的忠實用戶。當前,短視頻行業迅速發展,短視頻新聞也逐漸走進了受眾的視野。因此,各大傳媒紛紛推出自己的短視頻平臺以求發展。比如,在2015 版的“新華15 秒”中,新華社就是其中之一,它提供的15 秒短視頻,讓受眾可以隨時了解世界各地的最新動態,同時還設有24 小時的實時直播,吸引了廣大網民的眼球。《北京日報》還與騰訊新聞聯合推出了“我們視頻”,該欄目一經上線,便迅速吸引了受眾,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同時在時政新聞領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與普通電視新聞相比,由于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對新聞的要求也隨之發生了很大改變。電視新聞的生產流程比較煩瑣,而短視頻新聞的生產則比較容易。一般情況下,新聞工作者會對訪談的標題和說明進行修改,然后再進行一次的編輯,這樣才能讓受眾更好地閱讀。同時,有了各種各樣的社交軟件,用戶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消息發送給親友,讓消息的傳播變得更快。
短視頻新聞誕生的時間雖短,但其內容卻十分豐富,不僅能讓受眾對新聞事件有一個大概的認識,而且還能通過對當事人、親友、旁觀者等的訪談,加深對新聞事件的認識,進而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引發人們的關注和深思。
新聞短視頻在生產和傳播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互動性特征。由于新聞事件的發生具有不可預測性,所以在突發新聞事件后,新聞工作者往往不能及時趕到現場,但是他們卻可以利用手機來獲取第一手信息,從而最大限度地還原新聞。同時,在新聞短視頻發布之后,還可以通過轉發、點贊、評論等方式展開互動,讓不同用戶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與其他用戶展開互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輿論的發展方向進行引導。
短視頻新聞的傳播渠道以互聯網為主,媒體資源的利用占主導地位。然而,多媒體材料的使用仍然存在著整合不到位的問題。比如,環保方面的報道,可以利用圖片和數據來展示環保問題,并且在處理前后,利用同一個地方的改變形成反差。因此,在對短視頻進行加工時,應盡量避免使用背景信息,要把握數量和質量,以保證受眾能夠完整地觀看新聞,從而增強其傳播效果[3]。
短視頻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方式,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在短視頻新聞的發展過程中,版權糾紛一直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稿多投引起的導致版權糾紛等。同時,也有一些小的短視頻網站,將自己的照片上傳到朋友圈或者是社交媒體上,引發爭議。另外,在制作短視頻新聞時,往往會添加一些配樂來渲染現場氛圍。針對這些情況,國家版權局于2018 年9 月對多家短視頻平臺開展了一次全面檢查,督促其提高自身素質,尊重著作權,切實履行自己的責任,防止版權爭議的發生。
新聞短視頻以其通俗易懂的特點,能幫助受眾更好了解新聞內容,因而受到了受眾的歡迎。但是從當前主流媒體的新聞短視頻平臺來看,其生產模式存在著“照片+音樂+字幕+評論”的現象。雖然這樣做很好地迎合了當代用戶的閱讀習慣,但長期下來,也會使受眾產生“審美疲勞”,從而影響他們的觀看體驗。
確定新聞主題是新聞傳播的基本前提,也是重要的一步。當今的時政消息,內容大都是科學化、嚴密化的,受眾對其缺少濃厚的興趣和熱情。因此,將具有鮮明特色的時政新聞通過網絡進行短視頻傳播,已成為當今主流傳媒所面對的難題。從新聞報道的角度來看,選題新穎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掌握的一門基本技能。在新冠病毒疫情暴發最艱難的時候,很多新聞媒體都報道了國家醫務工作者奔赴一線的壯舉。第一財經新聞的一名新聞工作者拍攝了上海醫療隊的領隊率領所有的共產黨員,呼吁共同抗疫、奔赴一線的短視頻,一經播出,立刻被《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主流新聞機構在新聞網站進行報道,上海醫療隊一躍成名于網上。網絡上到處都是諸如“共產黨人”“鐵桿導演”之類的詞語,“共產黨員”不但對醫務工作者產生了莫大的激勵作用,而且也使整個社區的斗志得到了極大的激發,深入到了人們的心里,傳遞著一股強大的力量[4]。另外,短視頻新聞的報道方式與一般的報道不一樣,是靈活多變的,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階段來進行,或者從不同方向來報道。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具有新聞敏感度,關注時政,關心民生,具有為民服務的社會責任感,這樣才能找到好的新聞切入點,把新聞故事講得更好。
短視頻新聞采用音像語言進行敘述,它的敘述邏輯既包括對事件、題材的敘述,也包括鏡頭銜接、場景轉換、段落構成等形式要素。例如,天津津云新傳媒推出了一部榮獲“中國新聞獎”短視頻新聞類節目《臊子書記》。天津學院年輕老師宋鵬為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要求,對甘肅省的一些特產進行了深入調研,并以沙灣臊子為出發點,以“互聯網+扶貧”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這部作品用了6分58 秒的時間,用記錄的方式敘述了整個過程:從2015 年進入貧困村莊開始,2016 年,他創辦了第一家集體企業,到2017 年底,實現了32 個家庭的增收。在短短的數秒之內,利用3D 技術制作出了一本關于脫貧的日志,將MG 的創意融入到一個真實故事中,讓這個作品變得更加鮮明,更加真實。另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戰“疫”感人瞬間:你守望生命我們守護你》,獲得了鄭州電視臺2020“一起對抗疫情”短視頻評選的第一名,這條視頻只有1 分23 秒,一共56 個鏡頭,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有醫護人員在抗擊疫情,有警察在維持秩序,有去前線和家人告別的,每個人的聲音都很有感染力,每個人的獨白都是發自肺腑的,通過簡短的文字串聯起來,再加上卡點的恢弘旋律,讓受眾的心情變得更加舒暢。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短視頻新聞報道也出現了多種形式的競爭。優質的短視頻信息既要突出題材、內涵豐富,又要與多媒體技術、數據可視化融合。如今,隨著便捷、智能的視聽技術的發展,新聞報道也有了新的發展。比如, 2020 年4 月3 日四川涼山爆發山火,當地的記者們立刻趕到了現場,用無人機、手機等設備將視頻上傳到了云端,后臺的編輯們立刻做出了回應,“川觀新聞”的直播也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傳播開來。無人機勘察能夠更客觀、更全面反映災害的情況,并能對社會的各種影響作出反應。除了航拍之外,AI 技術也可以被應用到新聞視頻中。2020年兩會期間,新華社推出了兩會的智能模板、新華智能應用等50 余個新內容。兩會的機器人,在2020 年5 月20 日的全國政協記者會上,對網上的實時錄像進行了文字預處理,并從中提取了大量的實時音頻,將其分解成幾十個短視頻,供各大媒體進行報道[5]。另外,機器人還能按照會議日程自動生成數據模板,只需一次輸入材料即可實現可視化,極大提升了新聞的時效性。數據新聞是近幾年來國內外新聞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數據新聞的內在核心特性是以數據為核心,以可視化為主要外部特性,將復雜、抽象的信息轉化為簡單、具體、生動的新聞。《臊子書記》是一則利用數字可視技術制作的短視頻新聞,以MG 動畫來闡釋“農業+電商”的可行性,對主流媒體的政策、重大事件、數據解讀等,均能通過數據可視化的方式進行展示。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數字可視化技術將會在短視頻新聞的制作中得到廣泛應用。
在新聞報道中,新聞語態的創新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新聞語態就是指采用何種語調、何種態度、何種形式進行報道。以往,電視新聞節目都是以“聯播腔”的形式出現,但如今,隨著大眾傳媒的不斷開拓,一改以往受眾對電視節目的固有印象,呈現出通俗化、年輕化的特征[6]。央視新聞傳媒中心作為新型主流媒體的代表,其制作的《主播說聯播》受到了廣大青年受眾的歡迎,成了短視頻新聞節目的領跑者。該欄目以世界時事為中心,以實時、立體的短視頻新聞為主要傳播媒體。《新聞聯播》的主持人,一改以往的嚴肅口吻,將自己的性格與新聞播報融合在一起,用真誠、平和的態度來解讀當前的熱點事件。這種通俗易懂的語言,讓主持人與受眾的關系更加緊密,也更加有效地傳達了信息。電視新聞欄目的發展,使受眾對主持人的個性化要求日益提高。央視著名主持人朱廣權,被受眾戲稱為“新聞達人”,他用一板一眼的口吻,將那些無聊的新聞變成了笑話,字字押韻,獨樹一幟。朱廣權這種平易近人的主持方式深受受眾的喜愛。由此可以看到,一個好的新聞主播不但要有過硬的業務能力,而且還要有豐富的從業經驗,要有良好的受眾緣,更要有比較突出的個性。
隨著媒體的深入發展,新型主流媒體為順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革新。在轉型和升級的進程中,新型主流媒體更加重視提升自己的經營能力,并持續推出優質、溫暖、發人深思的短視頻新聞。因此,新型主流媒體應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點,盡量甄別和培育各類新聞從業人員,為培育具備獨特技術與潛能的新聞工作者提供新的舞臺,從而推動新聞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