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慧,王 挺,劉慧芳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湖南衡陽 421000)
鄉村振興,“三農”人才是支撐,農村專業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新動能,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領路者,是文化傳承的繼承者,是生態環境的守護者,是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是習近平同志對“三農”工作隊伍提出的要求,也是對農業農村新型專業人才隊伍的殷切期望,構成了農業農村專業人才隊伍的本色特質和基本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從根本上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充分認識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把“三農”人才隊伍培育放在鄉村發展的重要位置,培育一批新型農民,打造一支強大的“三農”人才隊伍,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人才支撐[1]。
1.1 人力資本緊缺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使城鄉勞動生產率的差距日益顯著?!叭r”人才數量較少、分布極不均衡是目前農村“三農”人才發展存在的問題。有文化、有知識、懂技術、高素質的農村青壯年多選擇進城務工,大量老人、婦女、兒童留守鄉村,成為鄉村人口的代表。農村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三留守”等問題日益嚴重,出現了鄉村人力資本短缺現象。農村發展大多以傳統產業為主,主要集中在市場營銷、旅游管理、電子商務等方面,經濟組織管理方面的人才較少,難以適應經濟型、集約型農業產業化發展,更難以滿足建設新農村的人才需要。同時,農村“三農”人才的分布極不均衡,“三農”人才分布與農村的發展程度相關,一些較為偏遠的農村地區,發展較為滯后,人才罕至,在“三農”人才發展極不匹配的情況下,農村發展滯后程度不斷加深,使得農村“三農”人力資本更為緊缺[2]。
1.2 人才外流較為嚴重長期以來,由于區位、交通、氣候、經濟發展、公共服務等劣勢,其政治待遇、經濟待遇沒有優勢,農村難以引進人才?;诖?農村中優秀的青壯年人才都會選擇到城市地區發展,農村中只留下兒童、婦女以及老人,整體而言勞動力較為低下,“三農”人才外流較為嚴重,致使農村內部結構發生變化。農村現有的產業大多都是以勞動為主,技術為主的產業在人員設置上不夠充分,使得農村發展整體而言較為滯后[3]。除此之外,目前農村管理實行以家戶為單位的家庭承包制度,部分農民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小農經濟的發展思想,創新意識較為落后,難以發揮出自身優勢,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有效發展。隨著新農村建設規劃要求的逐漸提高,國家鼓勵高校相關對口專業人才回到農村發展,并以“鄉村教師”“鄉村志愿者”等形式融入農村發展中。但此類方式只能解決部分農村發展的一時之需,當服務期滿時,由于專業需求、生活需要、職位發展、經濟水平等因素,大部分高校專業人才會選擇離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村“三農”人才的流失[4]。
1.3 人才管理機制不健全當前農村“三農”人才培養機制并不健全,缺乏科學性、系統性的人才管理機制。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的制度體系相對不健全、“三農”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存在問題、“三農”人才管理體系不完善、人才發展環境不夠理想4個方面。
1.3.1“三農”人才培養的制度體系相對不健全?!叭r”人才培養的制度體系相對不健全,是阻礙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的一大障礙。當前存在的問題包括缺乏有效的“三農”人才分類和需求預測機制,與城市對等的培養機制缺失,缺乏長效激勵和培養機制,以及缺乏支持農村“三農”人才成長的政策和資源等。農村“三農”人才培養模式往往與現代農村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培養中重理論、輕實踐,教學與實際脫節,這些現狀制約了“三農”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提升[5]。
缺乏有效的“三農”人才分類和需求預測機制,使得農村基層的人才需求缺乏針對性和指導性,可能導致農村缺乏滿足實際需要的特定人才。與城市對等的培養機制缺失,意味著農村“三農”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與城市相比存在明顯差距,限制了農村人才的整體素質提升。缺乏長效激勵和培養機制導致農村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穩定的支持和激勵措施,影響了優秀“三農”人才的留任和投身農村振興事業的積極性[6]。此外,缺乏支持農村“三農”人才成長的政策和資源,使得農村缺乏吸引優秀人才的環境,限制了農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
當前制度體系中傳統的“三農”人才培養模式與現代農村發展需求不適應,存在重理論輕實踐、教學與實際脫節等問題。這種現狀限制了農村“三農”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提升,阻礙了農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因此,必須深入研究和探索一套科學、實用的農村“三農”人才培育制度體系,以滿足農村振興戰略的需要,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政府、企業和社會應共同參與,形成合力,解決制度體系問題,并為農村“三農”人才的成長和培養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1.3.2“三農”人才的教育培訓體系存在問題。首先,教育培訓資源不足。相比城市地區,農村地區的教育培訓資源有限,包括學校、培訓機構、師資和教育設施等方面的不足。由于資源缺乏,農村“三農”人才難以獲得與城市相媲美的高質量培訓和教育機會,限制了他們的專業技能和知識水平的提升[7]。
其次,教育培訓體系與農村現狀不適應。當前教育培訓體系在內容和形式上可能與農村實際需求脫節,難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三農”人才的培養需求。傳統的培訓模式偏重理論,對解決農村實際問題和應用技能針對性不強,導致農村人才的實際能力與需求不匹配。
第三,培訓體系的質量參差不齊。由于缺乏監管和評估機制,一些農村教育培訓機構的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出現了虛假宣傳和低水平培訓現象。這種情況可能導致農村“三農”人才被誤導,培訓效果不佳,影響他們的職業發展和能力提升[8]。
此外,農村“三農”人才的培養機制也存在問題。由于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一些優秀的“三農”人才難以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激勵,導致他們不愿意在農村從事相關工作,人才流失現象較為普遍。
1.3.3“三農”人才的管理體系不完善。目前,對于“三農”人才的引進、選拔、培養、評價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制約著“三農”人才隊伍的建設和發展。
首先,缺乏明確的“三農”人才引進機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吸引優秀人才投身農村事業至關重要,但目前尚未形成明確的“三農”人才引進政策和體系。缺乏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導致優秀人才流向城市,而農村的人才引進工作相對薄弱。
其次,選拔機制不健全。農村基層組織在“三農”人才選拔過程中,可能存在不公平、不透明的現象。政治因素、人際關系等非專業因素可能影響選拔決策,導致不夠優秀的人才獲得機會,同時也阻礙了真正具備能力和潛力的人才脫穎而出。
第三,培養體系亟待改進。農村“三農”人才的培養體系相對滯后,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和實效性。教育培訓資源有限,高層次、復合型的“三農”人才相對匱乏。同時,培訓內容可能不夠貼近農村實際需求,造成培訓效果不盡如人意。
第四,缺乏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目前農村“三農”人才的評價主要依靠簡單的職稱或學歷等硬性指標,而忽視了對實際工作業績、創新能力、責任擔當等軟性指標的評估。這樣的評價體系難以準確反映人才的綜合能力和價值,影響了人才隊伍的激勵和成長。
最后,缺乏有效的“三農”人才流動機制。農村人才流動渠道有限,農村基層組織的吸引力相對較弱,導致優秀人才難以留在農村發展。同時,農村與城市的差距也使得農村“三農”人才流失嚴重,增加了鄉村振興的難度[9]。
1.3.4“三農”人才的發展環境不夠理想。農村地區在吸引、培育和留住優秀“三農”人才方面面臨一系列挑戰和問題。
首先,農村基礎設施的滯后限制了“三農”人才的發展。相比發達城市,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務不完善,這使得許多優秀人才望而卻步,不愿意來農村發展或留在農村工作。
其次,薪酬水平不高也是影響“三農”人才發展的一大問題。農村經濟相對較為落后,許多基層農村組織和企業的薪酬水平相對較低,無法與城市相媲美。這導致了一些優秀人才更傾向于到城市謀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和薪資待遇。
第三,缺乏良好的職業發展機會和晉升通道也制約了“三農”人才的成長。在農村地區,職業晉升和發展的機會相對有限,很多人才感覺在農村難以實現個人價值和職業發展,從而選擇離開農村或轉向城市就業。
此外,農村社會文化氛圍也對“三農”人才的發展產生影響。一些地方保守的社會觀念和觀念束縛了“三農”人才的創新和思想解放,使得一些優秀人才在農村感到不適應,進而選擇遷往城市。
總體而言,“三農”人才的發展環境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農村地區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共同努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改善“三農”人才的發展環境,從而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2.1 農業經濟效益低現階段,由于城市經濟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流入城市,農村本身對人才的吸引力缺乏競爭力,年輕一代在城市中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大部分農村大學生畢業后回鄉工作意愿低,農村中青壯年勞動力為了增加收入也都選擇進城務工,老年人、兒童和留守婦女成為農村人口主力,導致農村人才整體質量偏低,老齡化嚴重[10]。
2.2 農業經營風險大為解決現代農業缺人才,農業生產缺人力的問題,部分地方政府推出了一些利好政策,設立專項資金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職業“三農”人才,但由于目前還沒有完全建立起完善的農業風險保障體系,國家的支農惠農政策也還沒有做到對農業經營主體的全覆蓋,農戶經營者面臨巨大的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導致農戶生產積極性不高,進而制約人才隊伍的培育。
2.3 農村教育文化事業發展滯后近年來,隨著農村學?;A設施條件的改善和師資隊伍的充實,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質量有了很大提高,但與城市相比,鄉村教育資源與教學質量依舊遠不及城市。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驅使下,許多農民為了子女的前途,千方百計將孩子轉入教學質量好的城鎮學校。為了照管孩子上學,他們不得不離地棄農,進城打工。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農村教育教學條件差,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是導致農民離地棄農的社會原因之一?!澳贻p人的態度就是鄉村的未來”,同樣的,能否引導本土人才發揮好主觀能動性也影響著鄉村振興工作未來的走向。因此,政府應重視人才發展的主觀性,針對管轄地區的人才發展狀況進行及時考察,并依據考察結果逐漸優化人才培育策略[11]。
農村技術人才是“三農”工作隊伍中懂農業、愛農村的主力軍,是廣大農民中的優秀代表,也是人才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農村“三農”人才相當匱乏,引進難、培養難、留住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呈現青黃不接的“斷層現象”,嚴重地制約了農業科技、農村醫療衛生及文化教育等事業的發展。對此,提出具可行性的人才培育對策,對“三農”人才隊伍的培育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1 重視“三農”人才的“引”“留”“育”《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其關鍵就是要造就、引進更多服務鄉村振興的人才,要用好用活鄉村各類人才。這就要在“培育”“引進”“留住”上做文章,下功夫,出實招[12]。因此政府對于人才的管理,應頒布支持年輕人返鄉的相關政策,撐牢政策保障“保護傘”,鼓勵年輕人在生產和加工、服務和流通、線上和線下等領域創辦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牧場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同時做好服務工作,讓人才無后顧之憂。對于“三農”人才隊伍的培育應重視“引”“留”“育”[13],要把人力資源開發放在首要位置,進一步整合資金資源,完善培訓機制和內容,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按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基本要求,加強對“三農”工作干部隊伍培養、配備、管理、使用,培育一大批鄉村本土人才;要以鄉情鄉愁為紐帶,抓好“招才引智”,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把有志于農業農村發展的各類人才“引回來”,促進各路人才“上山下鄉”投身鄉村建設,讓想為家鄉做貢獻的各界人士能夠找到參與鄉村建設的渠道和平臺,在鄉村振興中大展身手。
3.2 重視鄉村教育發展,優化人才培育機構農村對于“三農”人才教育的發展主要受到生活條件的制約,只有提高當地的教育教學水平,增加專業高素質人才的數量,才能夠使人才扎根于農村,逐漸了解農村當地的民風風俗與生活習慣,重點扶持和帶動當地人致力于當地產業的發展,從而為鄉村發展提供有力的“三農”人才保障。對于農村教育的發展,對“三農”人才隊伍的培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隊伍的培育,對于農村發展,應積極引進專業化教師,針對農村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需求,致力于專業教師的培養,為教師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另一方面是人才及其家長的支持,為人才及其家長普及鄉村振興發展的優勢所在,引導其逐漸了解人才對于農村創新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國家對于農村人才發展所給予的待遇,從而優化人才培育機構。同時,高校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多渠道培養人才,要根據地區的發展對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根據人才的動態發展情況,科學地制定出具有全面性、前瞻性、科學性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標準。
3.3 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健全隊伍管理對策對于人才發展環境的優化,首先應注重農村人才管理人員的思維模式以及管理理念。根據政府頒布的“三農”人才的相關政策,農村應逐步創新人才的思維模式以及管理理念[14]。其次應強調農村人民在環境營造中的重要性。在環境治理理念方面,應從為人民謀發展、謀福利的角度出發,優化農村人才發展環境,完善團隊管理策略。通過讓農村人民充分認識到這一理念,調動農村人民參與環境優化的積極性,并在此基礎上,完善團隊管理環境。
3.4 重視科學技術引領,注重人才隊伍培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其在各領域取得的成效,培育“三農”人才隊伍也應重視科學技術引領。對此,高校作為人才培育的主陣地應注重引入現代化科技技術,為人才隊伍的培育提供專業的技術設備,在現代化技術的加持下,推進培訓基地建設。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民職業學校、農業產業化基地中建設一批師資雄厚、設備完備、成績突出的培訓實踐示范基地,依托基地的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認真培養和吸納適合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15]。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對新農村發展的美好景象,對“三農”人才隊伍的培育不僅能夠實現農村生活質量的提升,逐漸滿足農村人民物質文化的需要,而且能夠為農村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叭r”人才隊伍的培養不僅能推進農業經濟發展,同時還有助于實現新農村全面繁榮。針對當前我國“三農”人才隊伍培育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在具體“三農”人才隊伍培育過程中,應重視“三農”人才的“引”“留”“育”、重視鄉村教育發展、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并重視科學技術引領,從而能夠有效破解鄉村人才的短板,切實為推進鄉村振興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