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源珠
(廣西廣播電視信息中心(廣西音像資料館),廣西 南寧 530012)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作為文藝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播電視承擔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務,文學語言創作是廣播電視文藝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推進廣播電視文學語言創作有利于促進廣播電視精品出新出彩。
廣播電視語言指的是廣播電視節目通過聲音、影像、文字等向受眾傳播信息,通過不同的剪輯、加工方式使受眾的聽覺和視覺都獲得享受的渠道和載體。通俗而已,一般包含畫面語言、解說語言和現場語言等。
1.文化性是廣播電視語言的先天屬性
廣義上的廣播電視語言,是指廣播電視上運用的,能夠表達出思想感情,并使受眾獲得信息的一切手段、方式方法,比如口頭語言、屏幕文字、各色音響以及豐富的圖像等,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形式,它在傳播文化的同時也在傳承文化。
首先,廣播電視使用的語言文字具有絕對文化屬性。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的規定,“廣播電視的基本用語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因此,我國廣播電視節目的播音語言必須是標準普通話,畫面語言必須為規范漢字,這些要求明確了廣播電視語言的先天文化屬性。
其次,廣播電視語言作為載體傳達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中華好故事》等文化類節目,節目的內容就是以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引人入勝,通過文化節目效應輻射影響受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學習,從而營造出一種人人學傳統、人人懂傳統的氛圍。
再次,廣播電視語言具有傳播、傳承及交流文化的功能。對于傳承文化功能,如《百家講壇》《中華好故事》等文化類節目,以更加符合現代受眾接受和理解的語言表述和表現方式,使傳統優秀文化得以廣泛傳播。交流文化功能是指廣播電視節目通過廣播電視語言與受眾所進行的探討和交流活動,比如廣播直播類節目中的“熱線電話”、電視節目中的“線上互動”等,廣播聽眾和電視觀眾可以在收聽收看節目的同時,與廣播電視主持人通過電波展開空中交流。
2.規范性是廣播電視語言的基本屬性
首先,廣播電視語言必須符合我國通用語言相應的規則。廣播電視節目語言必須使用標準普通話和漢字文字傳遞節目內容,從而滿足受眾之間清晰、準確、順暢的交流需求。其次,廣播電視語言發展必須與社會語言發展相一致。為了維護社會公序良俗,有效保障傳播,廣播電視語言必須在尊重自身規律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適時調整與時下社會語言相匹配的語言。最后,廣播電視節目使用的語言必須遵循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這是廣播電視語言權威性和引領性的一種體現。
3.廣播電視語言的文化性與規范性相輔相成
廣播電視語言的文化性與規范性相輔相成,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一方面,廣播電視語言的文化性可豐富規范性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活力。廣播電視語言在傳播傳承中國優秀文化和特色文化的同時,也規范了其使用要求。比如,時政新聞節目要體現節目的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其有聲語言不僅要規范,主持人的儀表著裝也要嚴肅大方。
另一方面,廣播電視語言的規范性可拓寬文化性的展示空間和宣傳平臺。規范的廣播電視語言能夠促進文化的傳承與普及。廣播電視語言是不可反復閱讀的語言,如果它的表達不能一次性被受眾理解,傳播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比如,科普宣傳節目如不是通過規范的聲音、影像、文字等廣播電視語言向受眾展示大千世界的奧妙,那么科普文化宣傳就會淪為紙上談兵。
隨著5G、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受眾聆聽和閱讀的習慣逐步走向“碎片化”,以短視頻等形式出現的新媒體成為新寵。為符合受眾的閱讀習慣,廣播電視語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1.廣播電視語言的通俗化特征更凸顯“簡”
在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語言通俗化特征可以概括為“六化”,即簡化、淡化、短化、口語化、具體化和交流化。簡化、淡化和短化是新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語言最顯著的特點。如果廣播電視節目中的文字語言過于深奧,受眾就需要停頓下來思考,等受眾理解了前面的內容時可能已錯過后面的節目。口語化、具體化和交流化既使得廣播電視語言表達形式變得豐富多彩,又可以拉近廣播電視節目與受眾間的距離。
2. 廣播電視語言的藝術性追求更注重“美”
在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媒體不僅要傳遞信息、提供服務,更要注重發現美、創造美、傳播美。
一是注重“發現美”。技術高速迭代的廣播電視媒體傳播要求廣播電視語言創作中要善于捕捉前沿、前衛的美好趨勢,并將其融入廣播電視節目創作中,通過廣播電視語言傳達出符合時代文化精神和審美心理需求的聲音。
二是注重“創造美”。主要體現在創作的對象感和交流感。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應將自己置身于與受眾面對面的位置,與一個潛在的隱身“交談對象”進行交流,激發創作靈感,從而創作出貼近受眾審美及需求的作品。
三是注重“傳播美”。在新媒體環境下,用“美女主播”“帥哥主持人”作為畫面語言的廣播電視節目的關注度比一般節目更高。謳歌愛國情懷、頌揚美好品德、傳播正能量的廣播電視節目更容易讓受眾引起“共鳴”,讓受眾產生“共情”,這就是廣播電視節目注重提高語言藝術魅力、注重傳播美的結果。
3.廣播電視語言的發展趨勢
隨著大數據、5G、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廣播電視語言呈現出“泛視聽化”的趨勢。
一方面,廣播電視語言發展呈現視聽化趨勢。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媒體融合發展,繼聽說文化和閱讀文化后,視聽文化成為第三種文化形態,視聽文化進而成為人們的主要文化活動和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視聽語言成為展示中國風貌、傳遞中國聲音、表達中國立場、弘揚中華文化等最便捷而主要的手段。
另一方面,廣播電視語言呈現融合化趨勢。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技術之間相互滲透、融合,將以往單純的聽覺、視覺整合匯聚,從而激發人的全身感官。因而融合新媒體普遍具有“全媒體”特性,傳受雙方將需要調用各種生理器官來體會融合的視聽傳播內容。
在廣播電視語言的規范性與文化性的屬性前提下,文學語言創作在廣播電視節目創作中占據不可或缺的地位。文學語言的創作豐富多樣,表現在廣播電視作品上,可歸結為“視”和“聽”這兩類。作為審美主體的文學語言,在提升廣播電視節目的思想及理論高度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節目的文學語言創作要遵循兩個基本要求。
共享經濟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得以不斷發展和進步。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科技日新月異,消費者的需求日益向多樣化發展,種種契機都推動著共享經濟的普及。它不僅滿足了廣大消費者的需求,還解決了社會閑置資源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綠色消費的發展。這是一種21世紀的新型商業模式,它為企業提供了發展動力,其涉獵范圍廣泛、種類繁多,能為廣大群眾提供最優質、最便捷、更全面的服務,也實現了互利共贏。但是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有利也有弊。商家和相關部門都在積極解決其發展中的問題,努力推動共享經濟的發展,使其為經濟發展不斷的注入活力。
一方面,文學語言通俗化。廣播電視文學語言的通俗化運用主要表現在語言的簡化和口語化表達上,表現在盡可能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用最易懂最直接的方式讓目標受眾理解表達的意思,做到言簡意賅、詞約意豐。口語化是廣播電視語言區別于報紙、期刊等傳統媒體的最突出標志。主要原因在于受眾在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時,雖然可以通過觀看節目中的文字、圖片等獲取信息,但主要還是通過收聽節目中的聲音來獲取信息和內容,而聲音又是稍縱即逝的,因此廣播電視在提高其藝術性的前提下,首先就要保證文學語言通俗易懂。
另一方面,文學語言藝術化。廣播電視是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其主要職責不僅為受眾傳遞信息、提供參考,同時還是“美”的發現者、創造者、傳播者,這就需要創作者在文學語言創作時,盡最大可能營造出“美”的藝術意境,充分體現廣播電視語言“美”的價值,例如聲音處理上體現優美感,影像畫面上體現清新感,人物形象上展現鮮活感等。此外,廣播電視文學語言的藝術性還可以從敘述方式、語言組織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打磨。
新媒體的興起給廣播電視文學語言創作帶來一定的影響和挑戰。互聯網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使得網絡流行語應運而生,它具有溝通便捷、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的特點,能夠極大地提高人們的溝通效率,滿足人們的娛樂文化需求。在自媒體、短視頻、網絡直播等新媒體傳播方式影響下,網絡流行語利用其實用性強、適用范圍廣、富于表達且易記等特點,成為了傳播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適應網絡化傳播、高速傳播等需求,許多廣播電視節目尤其是網絡視聽節目,其語言及文學語言在創作中就難以避免地會使用網絡流行語。但網絡流行語傳播缺乏明確的約束和規范,一些網絡流行語因過度追求趣味和新穎而曲解了詞匯的原意,廣播電視節目如運用了這些網絡流行語,則容易為受眾產生不正確的導向。
因此,為了能夠更加有效地運用和發展廣播電視語言,在廣播電視文學語言創作及應用中,尤其是在信息傳輸階段,應把握時代發展新需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創新,并在應用基礎上進行優化,以豐富廣播電視節目的思想內涵,提高節目的審美價值,確保導向正確。
在新媒體背景下,隨著5G、云計算等新技術在廣播電視領域的運用推廣,廣播電視進入智慧時代。廣播電視作為黨和國家的喉舌,承擔著正面引導輿論的職責。因此,為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廣播電視精品,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就要持續推進廣播電視文學語言創作,使之成為推進廣播電視文藝精品創作強有力的助推器。
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尤其是在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呈現多樣化,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認識也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語言的應用與傳播環境有著密切聯系,為了適應未來發展趨勢,作為廣播電視工作者應加深對媒體業態的變化、地位、作用等的認識,進而了解受眾對廣播電視語言的要求和需求,才能準備傳導思想、引導輿論,增強節目的影響力。
其次,要豐富廣播電視文學語言的運用技巧。融入真情實感,是主持人在廣播電視語言運用中的基本素養。因此,要求廣播電視工作者在開展文學語言創作過程中融入真情實感,并加入一定的語言技巧,這樣既使廣播電視語言更吸引人、更富有魅力,提升節目效果,又可以進一步推動廣播電視語言的有效傳播。
最后,要提升廣播電視節目主創人員的文學素養。要想通過文學語言創作來提升廣播電視節目的文化性和思想內涵,作為主創人員就必須自覺地提升自身的文化和文學素養。主創人員可以博覽群書,豐富文學知識儲備;可以參加系統的學習培訓,掌握文學語言技巧;可以參加學習交流,積累語言經驗,增強臨場應變能力。
一方面,要把握需求導向,開展廣播電視文學語言創作。因不同的受眾對廣播電視節目有不同的收聽、觀看喜好,廣播電視工作者在開展廣播電視文學語言創作時,要把握好分眾趨勢,因地制宜、因需制宜,深入研究不同受眾的思維習慣、收聽收看習慣,從而有的放矢地開展創作,打造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且體現時代精神、彰顯地方特色、深受受眾喜愛的廣播電視精品。
另一方面,要強化理論研究,提高廣播電視節目的思想內涵。文學語言可以豐富廣播電視節目的表現形式和思想內涵,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擁有精深的思想,要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作為廣播電視工作人員就要擁有深厚的文學和理論功底,強化理論學習和研究,結合時代特質和媒體傳播環境特點,發現、分析、總結傳播規律,用豐富的廣播電視文學語言講好思想精深的中國故事。
總而言之,新媒體時代對廣播電視行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廣播電視工作者在開展廣播電視文學語言創作時,要把握時代特點、語言規律和分眾趨勢,進一步提升文學語言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的運用效能,科學合理運用文學語言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如此才能精準地展現廣播電視作品的思想內涵,進而打造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廣播電視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