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平 周云東 邵偉德
摘? 要:體育學習困難學生的“生存隱憂”一直是體育教學領域中“急難愁盼”的問題,長期缺乏有效且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本文剖析了體育學習困難學生的內涵,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實施策略:1.以“享受樂趣”為首要目標,助力學生獲得切身的運動體驗;2.創設多元化的運動情境,激發學困生學習主動性;3.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4.積極探索增值評價,聚焦學困生運動學習成效;5.立足學生“本體”視角,合理借鑒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特色經驗。
關鍵詞:體育學習;學困生;成因;助力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3)09-0008-03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版)》]強調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針對不同身體條件、運動基礎和興趣愛好的學生因材施教。貫徹這一理念的前提必須是要面向全體學生[1]。然而,體育學習困難學生(以下簡稱學困生)的“生存隱憂”一直是體育教學領域中“急難愁盼”的問題,缺乏針對性的實踐策略。譬如,一線體育教師在課堂學習目標設計中常會出現“90%的學生學會某項技術……”等類似的表述,至于剩下10%沒有學會的學生卻較少被關注。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學困生脫離正常課堂教學的軌道。為此,本文就體育學習困難學生的內涵及其形成原因進行深入剖析,繼而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旨在為體育教師解決學困生運動學習諸多問題提供借鑒。
一、體育學習困難學生的內涵解析及其具體指向
(一)體育學習困難學生的內涵解析
學習困難(Learning Disability)又稱“學習障礙”或“學習無能”,特指一種或多種基本心理過程障礙,包括語言表達、卷面書寫等,以上障礙使人在聽、想、讀、寫、拼寫或數學計算等活動中表現出不完整的能力。學習困難現象在學校各科課程中均普遍存在,作為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體育課程,學習困難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具有明顯的外顯特征。有學者指出,“體育學習困難”是指身體健康,又沒有感官障礙,但體育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同年級群體,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2]。從此定義可以看出,體育學習困難的學生指向于身心健康的狀態,但鑒于某些因素,致使該群體學生在體育學習上處于落后的狀態。基于此,“體育學習困難學生”特指那些身體健康、智力發育正常但因體型特殊、神經運動技能不全或意志品質薄弱致使學生在體育學習上明顯落后于同年齡或同年級的學生群體。
(二)體育學習困難學生的具體指向
1.體格特殊,難以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
放眼于全國中小學校,基本各個班級均存有“小胖墩”“小豆芽”學生群體。由于這類學生在身高、體重等身體指標上遠遜于正常指標的學生,導致這類學生運動學習基礎薄弱,難以完成相應的體育學習內容,尤其是“小胖墩”學生群體在田徑類或體操類教學中,往往需要克服自身的重力完成一定高度、遠度、距離、時間等方面任務的身體活動,這對他們而言是極大的考驗。
2.感統失調,動作技術完成質量較低
青少年學生感統失調的癥狀常表現為同手同腳、動作僵硬等肢體不協調的現象,與其他正常同齡學生相比,他們在運動中常表現出動作笨拙、平衡感差等不協調癥狀以及焦慮忙亂、注意力不集中等反應遲鈍現象。在學習技術動作時,常表現為動作技術僵硬、不協調、缺乏美感,動作技術完成質量較低。尤其當教師增加運動量與運動負荷時,上述情形更為明顯。
3.意志薄弱,運動學習缺乏主動性
學習意志是個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持續性精神動力和理性實踐傾向。然而,部分學生意志品質較為薄弱,在運動技術學練中遭遇困難和挫折便會產生放棄的念頭,缺乏吃苦耐勞與堅持不懈的體育精神。如此循環往復,這種陋習便將逐漸沉淀為任性懶散的心理習慣,影響其終身運動行為的養成。
4.情緒消極,產生習得性無助心理
學生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常因運動技術學習經歷多次失敗和挫折之后,容易情緒消極、喪失自信,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譬如,在游泳教學中,學生常因不熟悉水性,幾次嗆水后便害怕下水,對學習游泳產生抵觸的情緒。同時,教師也沒有采取相應的策略和方法。這類學生并不存在體格、本體感覺以及意志上的先天缺陷,只是因為缺少教師的鼓勵與針對性的指導。
二、體育學習困難學生的形成原因
(一)主觀原因剖析
1.學生身體條件“弱”
對于因生物遺傳導致的身材矮小、肥胖、四肢不協調的學生而言,他們身體素質差、運動能力弱,容易遭到同學的“嫌棄”,甚至成為團體項目的“累贅”,加之這類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取得明顯的進步,基于雙重壓力下,容易排斥體育課和體育鍛煉,逐步淪為學困生。
2.學生心理素質“差”
心理“缺陷”也易使學生成為學困生。具體表現為:缺乏自信,在參與體育項目時畏手畏腳以至于難以掌握運動技能;畏難情緒,面對難度較高、體力消耗較大的體育項目時,會以各種借口缺席練習,導致跟不上學習進度而成為學困生;而懶散型的學生對體育課總是提不起興趣,對體育學業成績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
(二)客觀原因剖析
1.家長文化焦慮過“重”
課外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有益補充,對于學生而言,由于課外體育靈活多樣且受限制性低,能夠根據自身的缺點進行針對性的學練,從而解決體育課堂上遺留下的學習問題。然而,當前學生學業壓力較大,家長過于焦慮,往往“重智育、輕體育”。在多重壓力驅動下,課外體育鍛煉成為學生文化課補習的時間,導致課堂上遺留下的體育難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久而久之淪為學困生。
2.教師教學定位不“準”
體育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學困生的出現也必然歸因于教師的教學定位不“準”。表現為:(1)教學目標定位不“準”。受傳統教學范式的影響,教學目標的表述常出現“90%的學生掌握某項技術……”,至于剩下的“10%”的學生卻較少被提及,實質上這些隔三差五被教師“拋棄”掉的“10%”,正是學困生出現的始因。(2)教學方式定位不“準”,部分教師為了便于教學組織管理,凸顯課堂整齊劃一,通常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并未依據學生的學情差異而“對癥下藥”,采取“對癥”的教學方法或手段,導致優秀學生吃不飽、一般學生跟著跑、困難學生學不了。(3)教學評價定位不“準”。鑒于學困生本身就存在運動基礎薄弱的現象,而“唯成績論”的終結性評價方式更多關注學生的運動能力的生成,卻漠視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幅度,對學生積極進取的學練態度以及在比賽中表現出的勇敢頑強、團結合作的體育品德視而不見。
三、體育學習困難學生的助力策略
(一)以享受樂趣為首要目標,助力學生獲得切身的運動體驗
樂趣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運動學習的必要條件。“享受樂趣”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學校體育“四位一體”的目標之首。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鑒于學困生普遍存在身體素質差、運動基礎薄弱,在參與運動技術學練前,自身就存在心虛、畏難等情緒,再加之因運動學習進展不遂,面對同學的譏笑或團隊成員的嫌棄,久而久之逐漸會產生焦躁、沮喪、灰心等負面情緒。為此,讓學生在運動學習過程中享有運動樂趣的切身體驗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邏輯前提。每個運動項目都有其獨特的運動樂趣體驗,籃球的樂趣來自成功的投籃入筐,游泳的樂趣源自成功的漂浮水面并劃水前行。可以說,運動樂趣的源泉源自成功的運動體驗,運動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提高,更來自師生與學生之間溫暖和諧、關系融洽的學習氛圍。基于此,教師應采取鼓勵、寬容的態度,為“小豆芽”“小胖墩”們設置愉快、平等以及有存在感的學習環境,通過精心設計游戲化的教學內容,助力學困生獲得成功、快樂的運動體驗。
(二)創設多元化的運動情境,激發學困生學習主動性
鑒于當前體育課堂存在“一刀切”以及脫離運動情境的現象,《課程標準(2022版)》中的“教學建議”明確提出:要創設多種復雜的運動情境,引導學生獲得豐富運動體驗和認知。運動情境能夠激發學困生運動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主體的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學生在復雜的、真實的運動情境中能夠身臨其境,深度體驗所學的內容,繼而獲得真實體驗與深層次的情感共鳴。因此,體育教師根據學困生的運動基礎、學習能力,創設問題化、游戲化、生活化等多元運動情境。例如,籃球行進間投籃教學,教師可創設簡單的原地投籃運動情境,讓部分學困生對其之前所學的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內容進行復習,喚醒其肌肉記憶和運動感覺。其次,再進行持球原地三步上籃練習。熟練后,再增加難度為運一次球三步上籃練習。循環往復,使學生漸漸掌握行進間投籃技術。
(三)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2022版)》中提出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針對不同身體條件、運動基礎和興趣愛好的學生因材施教。體育教師在學期開始之初需要深入了解學生,掌握班級學生運動技術學習基礎,依據學生個性差異,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此達成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開展分層、分組教學,針對同一技術項目,設置不同難度的等級梯度,學生可依據自身運動能力掌握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難度進行練習,從而滿足學生個性化的教學需求。此外,在過程中還要注意體育教學的動態性與生成性特點,根據不同時期學生運動技術水平適時調整。還可以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對于需要團隊協作的教學內容,采用異質分組形式,借助體育學優生的力量,幫扶學困生技能學習,提升課堂學習效率。這不僅有利于烘托課堂學習氛圍,強化學困生的體育參與意識,還能幫助學困生找尋體育學習的集體歸屬感,深刻感受教師與同學的尊重與關懷,從而重拾體育學習的信心。
(四)積極探索增值評價,聚焦學困生運動學習成效
目前我國學校體育評價體系仍較為單一,“以成績論英雄”的現象屢見不鮮。學生在進入各學段運動學習之前,由于各自的身體素質、運動基礎、學習能力均不相同,如若采用“一刀切”的終結性評價方式難免會挫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與積極性。作為以“不比基礎比進步”為核心理念的增值評價,是指通過記錄不同時期節點上學生體育學業成績的縱向變化,并借助統計模型排除學生基礎、家庭背景等因素,計算出學校或教師對學生體育學習影響的“凈效應”。增值評價關注學生學習起點、過程與結果,在教育評價的倫理上實現對每一位學生個體差異的充分理解與尊重[3]。教師要善于將不同起點學生的體育學習進步增幅作為重要的評價依據,這不僅能讓教師關注到每位學生的進步程度,同時也能讓學生觀察到自身的點滴進步,由此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與運動的參與性。體育教師還可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家長,為學困生“量身設計”體育家庭作業,借助家校合作的力量,助推學困生邁入體育學習的正循環。
(五)立足學生“本體”視角,合理借鑒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特色經驗
20世紀80年代我國從日本引入了“快樂體育教學模式”,又于90年代提出本土化的“成功體育教學模式”。雖然這些教學模式都已逐漸淡出學校體育的歷史舞臺,然而,就其成功經驗來說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這是因為,快樂體育教學模式立足于學生“本體”的視角,將“快樂”置于體育課程的首要位置,并非聚焦于機械地學練動作技術,強化體能,而是引導學生自然地、快樂地進行“游戲”,消除學困生的心理障礙和畏難情緒。成功體育教學模式則聚焦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張幫助學生由“戰勝他人”的成功轉向“自我突破”的成功,其目標引導學困生積極進取,實現自我超越,以此獲得成功的運動體驗[4]。總之,學困生的培養與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實現,作為新時代的體育教師,應合理繼承和借鑒“快樂體育教學模式”“成功體育教學模式”等傳統教學模式的特色經驗,合理設計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能夠解決學困生實際需求的混合式體育教學模式,為學困生實現“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學校體育目標筑基。
參考文獻:
[1]邵偉德,何魯偉,鄒旭鋁,高嶸,董翠香,劉昕.核心素養融入體育課堂教學的邏輯與策略——以2022年版課程標準為視角[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01).
[2]王毅,閆永江.遼寧省初中體育學習困難群體特征及形成動因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28(04).
[3]朱丹陽,徐慶濤.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增值評價的探索與應用[J].體育教學,2022,42(11).
[4]邵天逸.成功體育存在價值及思維框架的考察與反思[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2,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