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芃
(中國戲曲學院藝術管理與文化交流系,北京 100073)
CityWalk(城市漫步)已經成為當下城市居民和游客感受城市景觀和文化風貌的潮流做法,而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作為直觀展示城市歷史文化的區域,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旅游區域。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建設千篇一律,重視物質更新,缺乏人文內涵,喪失了城市空間原本的個性與特色。雖然很多城市對歷史文化街區開展修舊如舊的更新工作,但商業比重過高、不同街區入駐商家高度重合,缺乏地方特色的情況非常普遍。
總結文化產業在城市的發展,不難發現歷史街區為文化產業提供了難得的存量空間,加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使文化生產和消費具有了更為有利的條件。這些區域由于具有相對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氛圍,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聚集和生產創新的文化資源和環境。
文化產業在北京、上海、臺北等城市歷史街區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和特點,也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將文化產業、文旅融合視為歷史文化街區提升發展的重要策略。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服務消費,擴大供給。
以特里·克拉克教授為代表的學者,用“場景理論”(The Theory of Scenes)來解釋城市的發展,通過生產、消費和人力資本三者來解釋城市社會。場景理論是消費時代視角下的城市空間發展理論,將物質、經濟、社會綜合的空間概念進一步細化。場景是區域、空間和網絡因素構成的,把對城市空間的研究從自然與社會屬性層面拓展到區位文化的消費實踐層面。理論認為城市空間具有文化價值,便利的生活設施和文化娛樂設施對社會階層和城市發展非常重要,強調了社區參與的重要性,以及藝術、文化對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并將社會網絡中的個體看作消費者[1]。
“場景理論”以消費為基礎,把城市空間理解為匯集各種消費符號的文化價值混合體,為我們理解城市形態提供新的視角,有利于消費訴求和產業評估的表達,激發社區活力,保持和發展具有特色的生活環境,吸引創意階層聚集[2]。當我們將城市空間視為有意義的城市場景時,可以清晰看到文化產業的作用框架。場景理論所構建的要素具體解釋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鄰里(Neighborhood)、社區,其小巧的體量比之城市或國家之類較大的空間范圍,更易捕捉到內外部的區別。不同場景下,社區特征和社會關系是不同的。社區生活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網絡的延續、織補和重構過程。由社區群體和空間的互動,構成了城市的社會生活。二是物質結構(Physical structures),如建筑、各類生活文化設施,將場景植根于有形的、可識別的集聚空間。廣義場景所營造的物質空間,是指具有生產、生活和消費功能的空間環境。三是多樣性的人群,種族、社會階層、性別、受教育程度、職業和年齡等各不相同的人,因為場景高度關注集聚在其中的特定人群。這是與產業相關聯的群體,包括生產群體和消費群體[3]。四是前三個元素以及活動的組合,在這里主要理解為生產和提供文化產品及服務。五是場景的內涵和意義,所孕育的文化價值。
最終,場景具備公共性,無論路人還是愛好者都能夠參與其中,并且受政治和政策的影響。
“歷史街區”(Historic Quarters)概念的首次出現,是在1933 國際現代建筑學會通過的《雅典憲章》中。其核心要素可以總結為兩點:一是有一定規模的歷史建筑和整體環境所形成的片區; 二是由歷代生活在街區中的人們所形成的價值觀念、組織結構、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人際關系等文化特征[4]。Tim Heath等人將歷史街區(historic urban quarters)歸納為“具有相對較小尺度、混合功能、良好的步行環境(滿足但不鼓勵使用汽車)、不同類型與尺度的建筑及使用權的多樣化”[5]。相對于普通街區而言,歷史街區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居住價值等多重價值。總體來說,歷史街區體現的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社會、生活風貌特點。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改造和開發大致經歷了從單體建筑向整體城市景觀和環境的過渡。
北京南鑼鼓巷是元代典型的“魚骨式” 胡同格局、元代“八畝院”式胡同院落的“棋盤式”居民區,體現了老北京的城市肌理和生活風貌,也是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被北京市政府列為第一批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21世紀初,南鑼鼓巷胡同環境和功能衰敗,照明、取暖等基礎設施匱乏,停車場、公廁等公共設施建設不足。2006年,南鑼鼓巷所屬街道委托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中心編制完成相關規劃,提出將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現代商務服務業作為南鑼鼓巷地區的主導產業;2007年,南鑼鼓巷建設管理辦公室成立,定向引進文化創意企業;2008年制定《南鑼鼓巷商業業態調整資金使用辦法》及實施細則,設立南鑼鼓巷商業業態補助專項資金1 300 萬元,鼓勵符合街區定位的商務休閑、文化旅游、藝術品交易、文化創意等行業入駐[6]。
場景理論為研究城市文化空間建設提供了一種相對全面和綜合的研究視角,由此可以更為清晰地梳理歷史街區文化場景——文化消費空間要素。
歷史街區特色的城市建筑和空間布局,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和符號,街區的建筑從構造、用材到設計、布局,體現了當地傳統建筑的風格和特色,塑造了一種直觀的歷史體驗空間,營造了多樣化的城市美感和文化氛圍,為藝術場館提供了富有歷史文化內涵的空間資源。
伴隨城市規模的拓展,歷史街區如今大多處于城市的中心區,已形成較為穩定的居住和商業環境。北京胡同體現的是傳統四合院的院落結構,富有特色的建筑是街區文化的物質表現。一種利用方式是整體保留建筑特色,包括建筑結構、顏色、材料等,只進行基礎性修復并加以使用;另一種利用方式是內、外部建筑的部分創新,以形成一種新奇的文化風格和體驗。街區是由街道和生活區合圍形成的空間。由于街區本身具有交通、流動、商業功能,因此也是市民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具有開放性的特點。
南鑼鼓巷地處北京二環地區,周邊歷史文化景觀眾多,交通便利,容易吸引游客前往。街區周邊匯集了中央戲劇學院等文化單位和機構,具有培育文化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文化類店鋪或者工作室,沿街道呈線性分布。蓬蒿劇場位于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東棉花胡同35 號,地處南鑼鼓巷歷史街區范圍內,是一個由民國四合院改造的黑匣子劇場,是中國大陸第一個民間投資建設的非營利性獨立劇場,內設展覽、餐飲等功能。雖然沒有位于南鑼鼓巷主街道,但蓬蒿劇場一直借勢以南鑼鼓巷為核心的歷史文化片區,無論是毗鄰中央戲劇學院的地緣優勢,還是北京代表性的文化消費街區,蓬蒿劇場作為“胡同里的劇場”品牌都已建立。蓬蒿劇場獨立承辦的戲劇節包括“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北京東城青年戲劇演出季”“北京—上海雙城記戲劇交流活動”“北京國際獨角戲戲劇節”“亞洲文化視野—旅程藝術節”“中日舞蹈論壇”“丹麥兒童戲劇節”。
大多數歷史街區騰退率不到100%,文化業態在街區的發展體現為一種線狀式分布和針灸式置入。特色產品、傳統工藝技術和掌握技術的人群是街區特色文化的集中體現。歷史街區本身沉淀了一部分商業功能,一些與當地特色生活方式有關的商業服務演化為地方特色產業,諸如創意產品店鋪、工藝品店、體驗工作室等。很多文創店鋪也呈現復合業態的趨勢,除了創意產品的展示、售賣,也增加了體驗功能,并提供一定的餐飲服務。商業服務滿足了居住者和游客的日常生活需求。新時代的消費環境,推動街區的商業服務例如零售、生活服務等內容逐漸變化,形成以餐飲、工藝品和創意商店為主的業態格局。餐飲類以快餐小吃、酒吧、咖啡館為主;住宿以特色旅店為主,如圖1所示。

圖1 2015年南鑼鼓巷業態組合[7]
2015年8月,南鑼鼓巷落選首批國家歷史文化街區名單。同年,南鑼鼓巷主動取消了AAA 級景區資質,并控制游客人數。2016年,南鑼鼓巷進行新一輪商鋪整改,一批小吃類、文化創意元素較低的商鋪被清退。2017年年初,東城區發布《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管控導則(試行)》,對南鑼鼓巷進行業態、街道等改造活動,關閉無證無照商鋪,清理“一照多店”,轉型低端小吃類業態。
2022年8月,筆者綜合高德地圖、大眾點評等生活類App 信息,繪制了南鑼鼓巷沿街商鋪類型占比圖(見圖2),發現南鑼鼓巷臨街兩側的176 家店鋪中,共有95 家餐飲店鋪,包含中、西餐,咖啡店、酒吧、奶茶飲品、小吃等,其中體現北京特色的主要是全聚德烤鴨、老北京爆肚等,連鎖茶飲品牌在此有3家。文創商品及體驗店20 家,以北京特色、新潮設計、復古商品為主,一般性的飾品、禮品等不含在內。見表1。

表1 2022年南鑼鼓巷部分商家

圖2 2022年南鑼鼓巷沿街商鋪類型占比
早期歷史街區的藝術場館基本是由企業和個人自發形成的,參與主體包括房屋產權方(居民)、經營方(企業和個人)、管理方(政府和開發公司)等。政府主要負責街區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市場引導,組建專門的管理團隊和運營公司,負責街區文化市場的管理和服務。由文保專家、專業團隊等組成的社會力量,也參與街區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例如:臺灣地區的大稻埕、剝皮寮等街區的文化產業規劃和開發都有社會力量參與。
位于北京市東城區的隆福寺街區,近年已成為北京文化消費新地標,一期項目引進展覽、美術、沉浸式戲劇空間等業態,2023年陸續吸引大麥新空間等演藝項目。這類文化企業目標受眾聚焦年輕、潮流、時尚群體,為街區營造了更具活力的創意氛圍和文化空間。
歷史街區是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間和交往空間,構成了街區主要的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網絡,由于文化業態的引入,其兼具生產、生活等綜合功能。一部分居民騰退房屋,原本社區的強關系受到影響,依附于此的地方市井文化也受到一定影響。隨著文化業態的引入,設計師、藝術家等組成的創意群體成為街區的“新居民”,社區網絡的異質性加強,營造不同以往的潮流、先鋒氛圍和空間。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西方學者對歷史街區價值類型進行分類研究。Rypkema(1992年)認為傳統的分類主要包括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城市文脈價值、美學價值、歷史價值、場所感價值和建筑價值。歷史街區的文化價值,包含了建筑文化、生活文化、商業文化、名人文化等[8]。
物質文化包含建筑特色和空間結構,街頭的廣場與雕塑、體育設施、文化場所。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南方的巷子和騎樓、臺灣的閩南建筑和日式建筑等,是城市一段時期建筑風格、建筑水平和文化風俗的表現。南鑼鼓巷保留了最完整的元代街區布局,傳統的四合院結構體現了中國封閉式、保守型的傳統文化。
生活文化是指街區作為生活功能區,承載了本地的生活方式、社會網絡和社區活動,承載著社會的共同生活記憶,構建相對穩定的社會網絡、風俗習慣等。通達性較好、扁平化的交往模式也是街區生活的特色。
商業文化是指街區涉及的商業,是城市產業資源、產業歷史的體現。北京胡同的街頭賣藝、流動貨郎、剪紙等,體現了當時繁榮的商業環境。大柵欄是曾經的書籍出版業聚集地,擁有正中、世界、開明、廣益、大東、大眾、中華、環球等眾多知名書局。
名人文化是指街區作為生活功能區,曾經是歷史名人的故居所在地。譚鑫培、楊月樓、梅蘭芳、王瑤卿、陳德霖、余三勝等眾多京劇名角都曾在大柵欄的胡同里居住,南鑼鼓巷曾經居住著文學家茅盾、畫家齊白石、清末重臣榮祿等名人。這些故居象征著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是重要的城市名片。
伴隨街區的改造建設,原有空間肌理和建筑的破壞、社會生活環境擠壓等問題,影響歷史街區的物質文化和生活文化。歷史街區特色文化價值遭到破壞,直接影響了藝術場館在地性的體現,依附文化旅游景區的場館體驗同質化也由此發生。
歷史街區是一個小尺度的交往空間,承擔著通行、商業等公共功能。這種公共性是服務于街區空間的各類使用者,包括原住民、產業從業者、游客和其他人員。這種公共性可以保證使用者的參與和交流,保證了多樣化社會群體的廣泛參與,以及實現文化價值的最大化共享。街區的休閑座椅、建筑小品,增加了空間體驗的留存;通過公共空間的設置,沖淡因商業過多而導致的文化環境破壞。
一些街區的文化產業開發,導致街區通行、交往功能空間被擠壓,功能趨向單一化。楊梅竹斜街通過與北京國際設計周等合作,為設計師提供空間改造的平臺和資源。例如:“微雜院”項目,將胡同院落改造為微型藝術館和兒童讀書空間,豐富社區的公共文化場所,但使用率不高[9-12]。
“場景理論”把城市發展動力、文化創意環境與設施建構結合在一起,藝術場館在更新地段發展,需要一定的物質環境和基礎做保障,以相對完善的配套設施和環境吸引文化人才的聚集。歷史街區更新使城市尺度、空間功能和人口結構不斷變化,物質空間、產業活動、產業群體、社會關系、文化價值、公共政策等要素構建起街區文化場景發展的重要環境,這種綜合性的環境要素也成為歷史街區文化消費空間發展的重要動力要素,有利于在保護延續城市人文環境基礎上,實現歷史街區文化消費差異化、特色化、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