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冬
摘 要:洪河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是近年來齊齊哈爾地區乃至整個黑龍江省考古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已經被批準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洪河遺址具有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特征,并與同期中原文化擁有較多的相似之處,實證了嫩江流域已基本同步于中原地區共同進入了文明社會,是中華文明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對比嫩江流域、洪河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征,提出了在對洪河遺址加強有力保護的基礎上,依托洪河遺址重要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規劃建設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洪河遺址;新石器時代;昂昂溪文化;保護利用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7 — 0042 — 04
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遺址面積約為28萬平方米,核心區面積近3萬平方米,位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杜爾門沁達斡爾族鄉,嫩江富拉爾基段洪河村西岸毗鄰江邊臺地上,臺地面高出嫩江10米,地勢平坦[1]。2014年批準公布為黑龍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2019年“考古學論壇——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依托洪河遺址開展大遺址保護,規劃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展現嫩江流域史前文明,驗證昂昂溪文化史前人類活動特征,呈現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彰顯國家文化自信,具有積極、深遠的重要意義。
一、嫩江流域新石器文化區域特點
東北地區丘陵山地、河湖平原交錯縱橫,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食物資源,為史前生活在這里的古人類提供了較為殷實的物質基礎。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質地貌和鮮明的文化傳統。嫩江流域位于東北地區腹地,源出大興安嶺,匯入支流二十余流,流域覆蓋面積29.7萬平方公里,綿延1370公里,匯入松花江。豐富的水禽、魚類等動植物資源,為以漁獵經濟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條件。嫩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在嫩江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段主要集中在嫩江西岸,全流域的考古工作也集中在黑龍江省和吉林省兩個地區。典型的遺址有:吉林省大安市后套木嘎遺址[2][3]、白城雙塔遺址[4]、白城靶山墓地[5];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昂昂溪五福C地點[6]、齊齊哈爾騰家崗遺址[7]、肇源縣小拉哈遺址[8]、訥河二克淺墓地[9]、泰來東明嘎新石器時代遺址[10]等十余處。根據文化面貌的不同可將嫩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從早到晚劃分為“小拉哈一期甲組遺存”“靶山類型”和“昂昂溪文化”三種不同的考古學文化,時間跨度從距今6500年到4000年左右[11]。所出土的考古學材料證實了嫩江流域古人類的定居模式、陶制器物、房屋建造、環壕構筑、器具加工、漁獵方式和農業生產,已經具體了鮮明的地域特征,相較于長江、黃河流域以“農耕型新石器文化”存在著本質性的差別,形成了以漁獵型經濟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文化。
二、洪河遺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一)洪河遺址的緣起——昂昂溪文化。1930年,梁思永在A.C.路卡什金帶領下,首次調查了五福和昂昂溪東、南部的沙崗,采集到一些細石器石制品和陶片,發現并清理了4號墓葬。梁思永先生在國外考古專業學成回國后,即在昂昂溪五福C遺址運用現代科學的考古學方法發掘的第一考古發掘項目。1932年,梁思永先生發表的《昂昂溪史前遺址》專業報告,同時將發現的兩座墓葬和地表面采集物為代表的遺存,同時確定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后來國內考古學也將分布在松嫩平原,特別是嫩江中、下游流域,以細且小壓制形成石器為鮮明代表新石器文化類型,定名為“昂昂溪類型”“昂昂溪文化”。此次梁思永首次運用科學考古發掘方法和研究報告的發表,不僅為嫩江流域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12],也為嫩江流域乃至黑龍江地區的史前考古拉開了序幕。
(二)洪河遺址的發現。洪河遺址的首次發現源于齊齊哈爾市文物保護中心(原齊齊哈爾市文物管理站)在對富拉爾基區老龍頭遺址進行復查時,在洪河村沿嫩江邊高于江面的臺地斷崖上發現了文化層剖面。2004和2009年,簡單清理了已經暴露的墓葬2座,出土帶有麻點紋、幾何紋的陶缽、陶罐。從出土器物和及地表采集到的陶片初步斷定與昂昂五福C遺址出土器物和地表采集的遺物風格相近,聯系密切。2011年,在齊齊哈爾市開展考古調查的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現洪河村墓葬中清理出土的陶缽、陶罐與1930年路卡什金、梁思永在昂昂溪區五福遺址考古發現的墓葬中出土陶器的紋飾風格非常相似,墓葬形式基本相同,應該與昂昂溪文化性質相同,屬于同一考古學文化。經過進一步調研論證,經國家批準同意后,于2013年開始在洪河遺址進行了連續型的考古發掘工作。
(三)洪河遺址考古發掘情況。遺址發掘區域地層堆積深厚且層次分明、類型豐富。由上而下可分為現代耕土層、明清時期的文化層、青銅時代文化層、新石器時代文化層、生土層。自2013年開始,至2021年歷經多年的考古發掘,洪河遺址的發掘總面積已超過5000余平方米,發掘出土新石器時代、夏商、兩周、遼金、明、清等多個歷史階段的珍貴遺存。其中以新石器時代發現的遺跡、遺物最為豐富,最具代表性。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主要的遺跡包括房址、環壕、墓葬等,出土遺物種類繁多且制作工藝精湛。洪河遺址在2013年、2014年、2017年發掘中的采集測年樣本10余個,經測定為距今4500~4000年(校正后)。
(四)洪河遺址具有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特征。依據東北地區出土的文化遺存內涵將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總體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七個方面:遺址大多數分布在江河、湖泊沿岸的臺地上;石制品主要包括壓制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三種;陶器絕大多數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炊具、儲藏器和飲食工具;房址大部分為圓形或圓角方形半地穴式,室內一般都有灶坑;墓葬主要有無壙墓、土坑豎穴墓、積石墓和石棺墓四種形式;原始藝術品種類繁多且藝術手法精湛;生業方式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基本上可區分為以漁獵為主和以農業為主的兩種經濟類型[13]。結合以上七個方面的文化特征,對比洪河遺址考古發掘的整體情況,洪河遺址不僅具備了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全部特征,并具有鮮明的代表性。
1.遺址地形地貌。遺址位于嫩江西側較高的臺地上,高出江水平面7—15米,地勢平坦,以黑土、沙質土為主。房址、環壕沿江分布,呈現疊加打破關系。
2.器物特征。出土遺物種類包括陶器、石制品、骨、角、蚌、牙制品等。陶器有罐、壺、碗、杯和紡輪等,其中,帶流碗、罐等出土器物,與1928年、1930年昂昂溪五福C遺址出土的器物在型制和風格上基本相同。石制品包括石器和錘擊石片,石器多為工具,制作方法以壓制為主要制作方法,少量為打制、磨制而成。骨器制品較多,包括工具和裝飾品,其中骨器數量占絕大多數且制作精美,多帶有規則的紋飾、圖案。
3.房址。新石器時代房址面積由38平方米到103平方米大小不等,多為長方形半地穴式。縱向設有三排或五排柱洞,中間縱列承重柱洞,周邊為輔助柱洞,外圍四壁還設有相應壁洞,配合固定對應立柱。門道斜坡狀,不規整長方形。房址內踩踏面較為平整,多數設有灶炕。洪河遺址發現的房址,近似地窨子形式,與現代房屋結構、功能、布局已基本相同。以環壕為防御形式的聚落形式,在東北地區開始于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結束在戰國晚期,沿嫩江中、下游流域均有分布[14]。洪河遺址共發現五條位置臨近、順沿江邊由東北向西南并行分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環壕(已發掘3條),環壕平面呈半圓形,剖面上寬下窄,呈“V”型,環壕的一側臨江開放作為天然屏障,具有防御功能,或形成了家族式聚居部落形式。
4.墓葬。新石器時代的墓葬形式以長方形,豎穴墓為主,多呈西南-東北向,一次葬較多,二次葬形式較少。葬式有仰身直肢葬、疊肢葬、側身屈肢葬。出土的人骨大部分沒有顱骨,經鑒別,以女性和兒童為主,且多數為非正常死亡。部分墓葬位于房址內,少數單人葬,大部分為多人合葬。
5.器物藝術特征??脊虐l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和遺物中,陶器、石器、骨器,已出現有規則、精美的紋飾。帶紋飾的多主素面陶,紋飾以附加堆紋為主,還有戳壓紋、麻點紋、刻劃紋等。骨魚鏢形制樣式精美、工藝精細,且有規則變化。
6.生業方式。發掘出土的器物工具以用于漁獵方式為主,多為骨制品,考古中發現的骨制魚鏢、槍頭、錐、鏃、刀梗、匕、簪等最為豐富、最具代表性。在對新石器時代遺存進行的農作物采樣和浮選過程中,經過專業的種屬關系鑒定,發現了粟、黍等農作物,并以黍的數量占有較大,出土概率較高,較有力地說明粟、黍等適于北方地區生長的農作物,已有可能成為當時居民的食物構成。以洪河遺址新石器時代為所代表的昂昂溪文化,極為可能形成以漁獵為主,兼具農耕并存的生業方式。
(五)洪河遺址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明特征。一方面,洪河遺址的之前,考古學家梁思永對昂昂溪史前遺址的考古發掘,雖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限于當時技術水平和外部條件,獲取的資料不多,對昂昂溪文化整體面貌、特點特征、性質劃定、年代認定等方面的認識受到了限制。以后,在圍繞昂昂溪文化內涵界定方面也沒有發現新的遺存進行證實,對于嫩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的研究就此徘徊止步。洪河遺址發現后,首先從發掘情況看印證了其與昂昂溪五福C遺址屬于同一期考古文化,為深入研究昂昂溪文化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實證補充材料。將黑龍江省、嫩江流域的史前文化,至少提前了1500~1000年,大幅縮短了東北地區與中原地區在新石器時代進入文明社會的時間差距,基本上同時步入了中華民族文明社會階段。
另一方面,根據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結果,中華文明進入文明社會標準:一是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二是社會分工,階層分化,出現階級;三是出現王權和國家。根據這個標準,對照洪河遺址考古成果,在距今四至五千多年前后,嫩江流域的人口規模開始增加、漁獵農耕開始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聚落開始出現。能夠制作精致、精美的石器、陶器、骨器等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工具、器具。人類集體活動已經具備較大規模,已經出現專門管理社會日常事務的統治者和管理階層。有規模的葬制已經出現,其中在一座發掘的墓葬中出現了較多隨葬品,代表著王權統治者身份的象征。這些表象和特征,可以說明嫩江流域的古代居民基本同步于中原地區邁入了文明社會的大門,大幅縮短了黑龍江流域與中原地區的文明差距。以漁獵與農耕兼營為經濟社會基礎的文明模式,明顯區別于中原地區農耕文明和草原地區牧業文明,不僅從文明模式上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多樣性,更加增強了黑龍江人民的地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推動洪河遺址的大遺址保護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都是通過古人類活動遺址、遺跡和考古發掘的遺物,進行實證、驗證和論證。對洪河遺址實施大遺址保護,無論是在開展史前研究,還是在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等方面,急需在保護規劃編制、遺跡保護工程、保護環境改善等方面加大保護力度。
(一)加強對遺址保護的統籌安排。一是重點推進洪河遺址保護規劃、保護方案的編制和實施。在規劃中,從專項評估、規劃原則、規劃目標、保護區劃、保護措施、土地利用協調、居民社會調控、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提出指導性意見。根據文物保護安全的需要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在考古發掘工作尚未全面完成的情況下,擴大考古調查范圍,盡快確定地下文物密集區、分布區,合理確定有效保護范圍,劃定重點保護等級、類別。制定項目建設負面清單,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確定經濟社會發展內容。二是明確提出遺址保護措施。制定保護措施前,全面、詳實的開展專項評估,明確保護力度、保護強度、保護范圍和保護等級。保護措施既包括專業層面、技術層面、法律層面、行政層面具體措施,也包括生態、環保、社會層面的控制要求。生態保護、環境保護的內容,應涵蓋地形地貌保持、水土流失預防、防洪疏浚保障、風蝕沙化防治、農業生產管理等。三是積極推動洪河遺址納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中華民族探源工程”重點扶持項目計劃。
(二)加快對遺址保護的環境改善。重點對本體加固、擾土限定、水患防治、風蝕防治、建設工程、水土流失等方面存在的破壞因素進行有效保護和嚴格限制。洪河遺址東部區域臺地邊緣,已形成近900米長的陡峭高邊坡,邊坡高度近15米,邊坡坡面近似垂直,由于受嫩江對洪河遺址東側坡底的沖刷和雨水對坡面的沖刷,目前該處邊坡仍然在不斷坍塌,使得遺址區大面積文化堆積層遭受毀壞??茖W利用坡面防護加固、重力式擋土墻支擋、土坑回填、植被護坡等綜合治理加固方式,以保護邊坡的穩定性。
(三)加大遺址保護的研究力度。圍繞昂昂溪遺址、洪河遺址建立課題研究機制,從史前人類活動、定居生活、生業方式、遺跡遺物等方面,對比同期嫩江流域、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豐富研究內容,明晰新石器時代人類生產、生活的真實面貌。
四、規劃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
(一)確立大遺址保護的新發展理念。建立以保護優先為前提、以尊重歷史為基礎的主題公園發展模式,及時啟動洪河遺址保護規劃、洪河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洪河遺址考古博物館建設方案的編制,基于遺址本體及環境,注重遺址保護、文化傳播展示,融入教育、研究、游覽、研學等多項功能,準確把握考古遺址公園在發揮社會、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定位。有效協調遺址保護與城鄉發展的統籌關系,促進遺址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充分結合,建設成為一項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工程、富民工程。
(二)充分展現考古遺址公園的文化傳播價值。中華文明從百萬年前古人類的出現,到甲骨文的發現,這段無法從文字記載中尋找答案的史前文明,都是靠在考古遺址中發現的點點滴滴遺跡、遺物中得以揭示。利用洪河遺址的發現,規劃建設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對于研究嫩江流域的史前文明,展現古人類的生活環境、居住房址、聚落環壕、生產工具、生業方式、墓葬習俗和社會關系等原始場景,以及研究洪河遺址與周邊區域在同一時期人類活動的縱向、橫向關系,通過對零亂、間斷、無序的“文明碎片”,進行完整、系統的整理和解讀,整體還原歷史風貌特征和文明輪廓。
(三)充分展示考古遺址公園的社會價值。規劃建設洪河考古遺址公園,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新引擎,對于提升文化氛圍,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活水平,帶動相關產業,促進文化遺址保護事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洪河遺址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使之成為展示文化遺產價值的過程,讓社會公眾更加清晰地認識、了解到嫩江流域在新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原貌。使之成為遺址遺跡得到充分保護的過程,在通過邊坡治理、植被恢復、減少建設、遷移管道、退耕還草、綜合監測等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后,實地遺址的充分、全面、科學保護。
(四)充分呈現考古與歷史和科學價值。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的考古遺址,僅在考古發掘后曇花一現般轟動一時,卻不能長期、公開、全面地向社會公眾展示、教育,也不利于考古、歷史知識的普及,更不能系統、深刻、持久地讓社會公眾認識、熟知,這不僅是對文化資源的極大浪費,更使考古學價值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充分發揮洪河遺址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就是要構筑起通往社會公眾的橋梁,讓深厚的考古學知識得以普及,讓悠久的歷史文化得到展現,讓燦爛的文明成就得以展示,通過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的研究成果,更好地認知歷史、詮釋未來。
五、結語
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富拉爾基區洪河遺址,規劃建設考古遺址公園,通過向社會公眾開放,更好地發揮遺址保護、課題研究、科研教育、文化傳承、游覽觀賞等項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通過以洪河遺址為代表的沉睡了千年的古遺址、古遺跡“活起來”,述說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展現嫩江流域新石器時期人類活動情況,對豐富中華文明的多樣性,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
〔參 考 文 獻〕
[1]張偉,田禾,李有騫,劉偉.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J].考古,2020(07):20-33.
[2]霍東峰,周冰,梁建軍,李玉彬,石曉軒,馮楠,王立新.吉林大安市后套木嘎遺址AⅢ區發掘簡報[J].考古,2016(09):3-24.
[3]趙俊杰,李朵,李玉彬,霍東峰,王立新.吉林大安市后套木嘎遺址AⅣ區發掘簡報[J].考古,
2017(11):3-30.
[4]王立新,金旭東,段天璟,湯卓煒.吉林白城雙塔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J].考古學報,2013(04):501-533+537-538+577-582.
[5]王國范,張志立.吉林白城靶山墓地發掘簡報[J].考古,1988(12):1072-1084.
[6]梁思永.昂昂溪史前遺址[G//]梁思永考古論文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
[7]馬利民,項守先,傅維光.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滕家崗遺址三座新石器時代墓葬的清理[J].北方文物,2005(01):1-4+113-114.
[8]于匯歷,趙賓福,張偉.黑龍江肇源縣小拉哈遺址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1998(01):61-101+
132-137.
[9]安路,賈偉明.黑龍江訥河二克淺墓地及其問題探討[J].北方文物,1986(02):4-10.
[10]王長明,魏明江.黑龍江泰來縣東明嘎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2019(08):21-45+2.
[11]趙賓福.嫩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生業方式研究[J].考古,2007(11):55-61+2.
[12]張瑞雪.梁思永先生對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貢獻[J].魅力中國,2018(19):101,114.
[13]趙賓福.東北新石器文化的分期與特點[J].求是學刊,2004(04):117-120.
[14]朱永剛.中國東北先史環壕聚落的演變與傳播[J].華夏考古,2003(01):32-42.
〔責任編輯:包 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