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芊潔,蘇慧,周芬芬
(湖南農業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湖南長沙 410128)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語言曾以“語言扶貧”等形式發揮著重要作用[1]。旅游語言景觀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言賦能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2]。《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明確提出,各級政府應當發揮農村資源和生態優勢,支持紅色旅游、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鄉村產業發展[3]。在紅色旅游引領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現階段對紅色旅游景區的語言景觀研究也愈發迫切。鄉村地區的旅游語言景觀建設是鄉村振興中的重要環節,但沙洲村景區語言景觀中英文譯寫方面存在的問題,容易導致景觀信息傳遞失誤或者傳遞了錯誤的信息。因此,實地考察沙洲村紅色旅游景區的語言景觀現狀,分析語言景觀英譯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是促進紅色旅游景區語言生態和美好鄉村建設過程中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Landry &Bourhis[4]在該領域內首次提出并界定了“語言景觀”這一概念,即公共領域內以標牌為載體的可視性文本,包括路牌、指示牌、店鋪招牌和廣告牌等。隨著語言景觀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的深入,國內外學者開始將語言景觀的研究拓展到了旅游領域。Kallen[5]指出旅游語言景觀有指示、行為調節、互動和認知四大功能。Jaworski[6]認為旅游語言景觀是一種符號資源,可供游客對旅游景點進行視覺消費。旅游語言景觀指的是旅游景區標牌上的語言呈現,可以通過標牌上的語言文字給游客提供旅游相關的信息,如方向指引、景點介紹和商品服務等[7]。
國內旅游語言景觀研究主要關注某一旅游景區或旅游城市,包括旅游目的地景區對旅游語言景觀的影響研究、旅游語言景觀的譯寫研究和調查研究。潘秋玲[8]從文化地理學維度出發綜合分析了旅游開發對目的地語言文化景觀的影響效應及產生這些效應的原因和空間特征。楊永林[9]指出了旅游景點中語言景觀存在的譯寫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徐紅罡、任燕[10]對旅游景區的東巴文標牌進行調查,發現旅游業從業者和當地居民都認為東巴文對于當地旅游有重要價值。孟琳昕[11]、王麗青[12]分別調查了揚州旅游景區和大連旅游景區的語言景觀使用狀況。綜上所述,旅游語言景觀的實證研究較多關注城市旅游景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紅色旅游景區的旅游語言景觀研究尚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
沙洲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西部,是“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昔日的沙洲村是一個偏僻落后的瑤族小山村,隨著近幾年脫貧攻堅和文旅融合的發展,邊遠落后的小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沙洲村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包括“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民俗文化廣場、紅軍廣場、朱氏宗祠、中央紅軍衛生部舊址及沙洲田園綜合體等文旅景點。
本研究的語料文本來源于實地考察。筆者于2023年3月19-21日,對汝城縣沙洲村沙洲紅色旅游景區可視范圍內的語言景觀進行拍照搜集,語言標牌的搜集根據Backhaus[13]的觀點“每一個語言實體無論其大小,在統計時都應算作一個標牌”,最終獲得162 個語言標牌語料。并根據Landry 和Bourhis 的分類方法,將語言標牌分為官方標牌和私人標牌兩大類,再按照語言標牌發揮的不同功能進一步分類,最后對各類標牌進行數量上的統計分析,總結沙洲村景區語言景觀現狀。
根據語言標牌上語言的種類不同,可以將沙洲村景區語言景觀分為單語語言景觀、雙語語言景觀、三語語言景觀和多語語言景觀。沙洲村語言景觀語言種類如表1所示。在收集到的162 張標牌中,單語標牌82 塊,占比最高,達到了50.62%,表明中文是標牌語言中的主要語言,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公共服務領域以規范漢字為基本用字”的規定。三語標牌66 塊,占比次之,達到了40.74%,且韓文和英文幾乎都是同時出現。雙語標牌13 塊,都為中文和英文組成,表明英文作為全球通用語言的重要性。景區使用兩種及以上語言的標牌數未及總標牌數的一半,可以看出沙洲村景區的標牌設立者未能充分考慮到國外游客在景區的游覽體驗。
表1 沙洲村景區語言景觀語言種類
標牌上語言種類的選擇和排列順序可以反映語言的優勢地位或劣勢地位。無論是單語、雙語還是多語景觀,都一定會有中文存在,且中文都是位于標牌的中心或頂部,表明中文在語言標牌中的語言地位最高,是優勢語言。而在三語景觀中,韓文和英文都是同時出現,英文位于中文和韓文中間,韓文位于最下方,可以看出韓文的語言地位低于英文。由中文、英文和韓文組成的三語景觀比例為40.74%,而由中文、英文、韓文和日文組成的多語景觀占比僅為0.62%,說明在沙洲村景區,韓文的語言地位要高于日文。
旅游景區的語言景觀從景觀設立者角度,可以分為官方語言景觀和私人語言景觀兩類。前者是指由政府和景區管理部門設立的官方標牌,后者是指由店鋪或個人設立的私人標牌。如表2所示,沙洲村景區的官方標牌和私人標牌中都有單語、雙語和多語景觀(此處將3 種語言及以上都算作多語)。官方標牌中多語景觀占比最高,達到了48.55%,單語景觀其次,比例也高達45.62%。相反,私人標牌中多語景觀占比最少,只占4.17%,單語景觀則占比最多,達到了79.17%,這說明該景區國際化程度較低,商業的對外開放程度有待提高。
表2 沙洲村景區語言景觀設立者的語種類型
如表3所示,沙洲村景區既有官方標牌也有私人標牌,但官方標牌總體占比達85.17%,可見政府及景區管理部門對景區語言景觀建設的重視。旅游語言景觀具有多種不同的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信息功能是指標牌上的語言文字可以為游客提供導向指示、景點介紹等信息,或是通過禁止提示牌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象征功能則是指標牌上的語言不僅提供信息,還蘊藏著語言政策的含義。
表3 沙洲村景區語言景觀的功能
根據標牌文字發揮的功能不同,官方標牌可分為導向指示牌、景點介紹牌、禁止提示牌、服務設施牌、政策文化宣傳牌和信息公示牌。私人標牌主要包括店鋪招牌、廣告牌和禁止提示牌。官方標牌中導向指示牌數量最多,占標牌總數的21.60%,政策文化宣傳牌數量占比次之,達到了20.37%,說明語言標牌的使用并非隨意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當地的語言政策。由于沙洲村是鄉村振興中的典型示范村,所以此類標牌既宣傳了政策和文化,也體現了沙洲村的特色。
沙洲紅色旅游景區的語言景觀譯寫方面總體而言是比較規范的,但還存在拼寫失誤、語法失誤、譯文不統一和語用失誤等方面的問題。
4.1.1 拼寫錯誤
景區導向指示牌和信息公示牌中出現了不少拼寫錯誤現象,如指示牌上的“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舊址” 被譯為 “The site of the place of half the quilt's stor”,其中stor 的正確拼寫應該是story。在景點參觀須知中,“請不要擅自開啟電源”被譯成了“please no not turn on the power supply without permission”,其中do 被錯誤拼寫成了no。信息公示牌上還存在標題的大小寫問題,如“沙洲紅色旅游景區導游(講解)工作職責”被譯為“Duty of tour guide(Narration)in Shazhou red scenic spot”,其中 “tour guide” 和“red scenic spot”作為標題中的實詞,首字母都沒有大寫。此外,在觀光采摘園的景點介紹中“立足當地山清水秀、水果之鄉的自然優勢,科學種植適宜當地生長的花卉、水果和經濟作物等”被譯成了“It relies on the local natural advantages of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clear water andthe hometown of fruits to plant flowers,fruits and economic plants that adapt to be grown inlocal place.” 單詞and 和the 以及in 和local 都被錯誤的連寫在了一起,應該要用空格隔開。
4.1.2 語法錯誤
在景區公共場所的指示牌上,多數“公共衛生間” 標識被譯成了“public”,只有極個別的翻譯是“Toilet”;還有將“磐石水果采摘園”譯成“The North Gate of Panshi Park”(磐石公園北門),正確的譯法應該是“Fruit Picking Garden of Panshi”,這些是典型的文字錯譯。在景區門口的紅色沙洲簡介中,“汝城文明沙洲,因‘半條被子’故事,溫暖神州大地。”這句話的翻譯是 “Shazhou Village,Wenming Township,Ru County,warms the land of China because of the story of 'half quilt'.”,其中“汝城縣”被譯成了“Ru County”,正確的翻譯應是“Rucheng County”,“半條被子”應譯為“half a quilt”。此外,因為汝城是縣級市,所以不能被譯成“Rucheng City”。
4.1.3 譯名不統一
相同景點的翻譯不同。如在景區的觀光采摘園簡介中,“觀光采摘園” 被譯成了 “Tourist Picking Plant”,而在多數導向指示牌中的翻譯為“Sightseeing picking garden”,根據2017年國家出臺的《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14](下稱《規范》)系列標準中旅游景區景點名稱 “園” 應該譯為 “Garden”,所以“Sightseeing picking garden”的翻譯更符合規范。此外,“磐石公園”有兩種譯法,大部分的指示牌上譯為“Panshi Park”,而在導覽示意圖上被譯為“Rock Park”,根據《規范》,前者是將“磐石”看作專有名稱所以采用了專名音譯、通名直譯的方法,而后者則將“磐石”直譯為“Rock”,解釋了磐石在漢語中表示“厚而大的石頭”,通俗易懂。建議統一該景點的譯名,否則容易讓外國游客誤認為是不同的景點。
4.1.4 語用失誤
沙洲紅色旅游景區的語言標牌中存在不少因譯文與原文機械對等,忽視讀者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而導致的語用失誤翻譯。如為了提示游客愛護花草而樹立的警示提示標牌 “足下留情,春天更美麗Don't tread on the grass.Spring is more beautiful.”,漢語的提示語表達較為生動委婉,但不符合西方人的表達風格,且《規范》中對于指示指令信息的翻譯一般使用祈使句或短語,因此可譯為 “Keep off the Grass”。又如 “水深危險,請勿嬉水Don't play in dangerous water depth”,根據《規范》中針對限令禁止信息類的翻譯要求,建議改譯為 “Deep Water.No Swimming”。“愛護環境,莫扔垃圾Take car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o not throw rubbish” 建議改譯為“No Littering”。此外,景區內的方向指示牌“應急避難出口”翻譯成了“Emergency Way Out”,其中“way out”有“出口、出路”的意思,多用于口語還有引申義,如“她陷入困境,找不到出路She was in a mess and could see no way out”。但根據《規范》,建議改譯為“Emergency exit”。
語言景觀的譯寫質量直接反映該景區的形象,政府、旅游局和景區管理部門應從英譯水平、政策規范和監督管理方面解決景區存在的問題,優化沙洲村景區的語言景觀,提升景區形象。
4.2.1 避免出現低級英譯錯誤
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沙洲村景區語言標牌中存在不少單詞拼寫錯誤、單詞不空格及大小寫不分等低級錯誤。這些錯誤的出現反映的是譯者翻譯水平的不足、標牌制作者的工作疏忽以及相關審查部門的監管不到位。要避免這類低級錯誤的出現,需要譯者提高自身的翻譯水平,保證譯語質量,也需要有關部門對語言景觀的翻譯、設計和制作制定統一的標準。
4.2.2 依據《規范》翻譯語言景觀
沙洲村景區語言景觀中存在的許多的語法錯誤、譯名不統一以及語用錯誤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標牌譯者沒有充分了解國家出臺的相關語言政策和規范。公共服務領域的語言景觀應首先考慮按照《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寫指南》[15]和《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等國家出臺的語言景觀設計和實施規定來翻譯,規范語言景觀的翻譯。
4.2.3 加強語言景觀的監管力度
英譯存在問題與景區管理人員對翻譯工作的輕視有關,因此景區管理部門應充分認識到翻譯的重要性,建議聯合地方語言文字部門共同進行語言景觀的監管,對于語言景觀的設計、翻譯、制作、審核及實施中每一步都監管到位,也可邀請英語翻譯人才或語言景觀研究的專家學者對當地的語言景觀定期督查,聯合景區管理部門加大審查力度,審查標牌中的語言是否存在譯寫錯誤,對于有錯誤的內容要及時矯正。
近年來,發展紅色旅游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國家4A 級景區沙洲村紅色旅游景區憑借其獨特的紅色旅游資源享譽全國,研究發現景區語言景觀建設總體而言較為規范,但英譯方面存在大量拼寫錯誤、語法錯誤、譯名不統一及語用錯誤等問題。基于旅游語言景觀是游客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景區管理部門應從英譯水平、政策規范和監督管理等方面解決旅游語言景觀中存在的問題,以期提高沙洲村旅游語言景觀的質量和水平,推動紅色旅游產業發展,加快鄉村振興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