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際娣
近年來,廣東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扎實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綠色日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和澎湃動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廣東樣板加快打造。
9月22日,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會上,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強調,要著眼治本之策,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大力推動產業綠色化改造,積極搶占新質生產力發展制高點,著力發展壯大綠色環保產業,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近年來,廣東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廣東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綠色日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經過數代人的接續努力,廣東“綠色版圖”不斷擴大,基本實現了“綠起來”的目標,已經到了“美起來”的階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正加速形成。
山青水綠生態美
初秋,廣東南嶺國家森林公園依舊樹木青蔥,在公園海拔1600米的小黃山景區,1300公頃的華南五針松原始森林,隨著氣候逐漸變冷,五針松分泌出抗寒物質,使其松針呈現粉藍色。成片的藍松屹立于廣東之巔,涵養水源,生物多樣性在這里凸顯,被譽為“物種寶庫”“南嶺明珠”。
廣東物種的多樣性遠不止于此,在韶關始興南山保護區首次發現桫欏群落,在始興車八嶺自然保護區多次監測到中華穿山甲等珍稀動物;東莞首次野外監測到野生白鷴種群和彩鹮;深圳紅樹林國際自然保護區豹貓由“稀客”成為“常客”……清晨時分,成群的白鷴更是飛到尋常百姓家房前屋后覓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常態。
目前,廣東省森林覆蓋率達53.03%,野生動植物物種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東正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引領,全力創建南嶺國家公園、丹霞山國家公園,高標準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持續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的成果。
在廣東東部,原本黑臭的練江、榕江、韓江經過治理再次成為老百姓的“親水河”;茅洲河更是從黑臭到水質達標,再到如今的水綠岸美,如今茅洲河沿岸已經成為老百姓散步休閑的好去處。廣東數條污染最嚴重河流的變遷,便是廣東持續保護生態環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生動實踐。
防污治污成果顯著得益于廣東高站位、高標準、高質量推進河湖長制工作,當前廣東已全面建立了省市縣鎮村五級河湖長體系、省市縣鎮四級河湖警長體系,人數達8萬名,工作機制和機構設置取得新突破。與此同時,廣東萬里碧道建設高質量推進,積極推進水經濟發展,河湖治理綜合效益加快釋放。2022年,廣東建成碧道2273公里,累計建成5212公里。
生態修復見成效
去年11月,韶關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作為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北部生態發展區,十年來,韶關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準繩,不斷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路徑。
在生態修復方面,韶關市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采用“耐貧瘠樹種+經濟樹種”搭配種植模式,探索“治石+治貧”相結合的生態經濟型治理路子,創新石漠化區域綜合治理模式,實現“治石富民”。

不僅如此,韶關從精準作業、精準管理和精準監測三大方面出發,“整治提升一批、轉型升級一批、生態修復一批”遺留礦山,打造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示范修復工程“樣板”。
如今,韶關已形成了“特色經濟林基地、竹木精深加工林下經濟、森林生態旅游”四大產業發展格局,不斷走出生態與產業雙贏之路奏響了點“綠”成“金”的森林樂章。
據統計,截至2023年6月,廣東省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完成874.37公頃,完成率為86.59。
除廣東北部山區的礦山及森林修復外,東部沿海的紅樹林保護依舊是當前生態保護的重點工作。
在江門市海門鎮,臨海而建的步道貫穿整片紅樹林,伴著落日余暉,不知名的鳥兒成群結隊盤旋于紅樹上方,樹林深處更是百鳥齊鳴,場面甚是壯觀。紅樹林是鳥類的天堂,廣東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提出到2025年在江門臺山鎮海灣、湛江雷州沿岸、湛江徐聞東北海域、惠州惠東考洲洋創建4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新營造和修復紅樹林面積預計將超4.4萬畝。
持續推進點綠成金
“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是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牽引,也是關系廣東長遠發展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黃坤明在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工作會議上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廣東生態持續向好的同時也迎來了“點綠成金”的窗口期,如何寫好“生態富民”文章,成為下一步的重點工作。
普寧市是“中國青梅之鄉”,青梅制品暢銷日本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青梅特色主導產業產值達到7.32億元,成為該鎮最具影響力的富民產業;韶關翁源面對生態富礦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將澳洲茶樹精油建設項目作為林業產業發展提升行動之一,目前已完成3000畝澳洲茶樹種植,三個精油加工廠也進入緊鑼密鼓的設備調試階段;茂名市積極打造產、供、銷、加特色產業鏈,培植新鮮水果、干鮮果品、林產化工、中藥材、林產飲料等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名優特色品牌產品,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經濟林年產值約400億元。
數字化轉型、光伏、新能源……一場以能源結構調整為基礎的經濟綠色低碳轉型也在上演。當前,廣東產業、交通結構也不斷優化調整,綠色工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新能源車在城市穿梭;廣東還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碳普惠等試點示范走在全國前列,資源能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高水平完成國家下達的碳強度等約束性指標。截至2022年年末,廣東省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2.14億噸,成交金額達到56.39億元,均居全國首位。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