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振省
在“人教辭書編研出版七十年座談會”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同志和諸多重量級的學者專家回顧了人教社辭書編寫、編輯的歷史,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和規律,也引發了筆者的感慨和思考 。
195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了《新華字典》第1版;1983年,人教社又編寫出版了《新編小學生字典》,之后又編寫出版了《兒童圖畫字典》《漢語圖畫字典》《新編學生字典》《新編學生詞典》《新編英漢學習詞典》《漢字源流精解字典》等,其中重要辭書有50多個品種,并屢次榮獲國家大獎。如今,在辭書編寫和出版領域,人教社已經走過了70年的歷程。“人教學生辭書系列”品種齊全,在國內學生辭書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教辭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以學生為中心,編研一體,服務中小學生學習。
這些成績的背后,是人教辭書人辛勤的汗水。首先是主編和編寫人員的心血和智慧;其次,優秀的編輯團隊也是一部高質量辭書的重要保障。作為一名辭書編輯,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特質呢?
第一,作為辭書編輯,要有高度的文化使命感,“敢為天下先”,也要虛懷若谷、淡泊名利。新中國成立伊始,文化事業百廢待興。時任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的葉圣陶先生,于1950年8月組織成立了新華辭書社。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魏建功教授辭去中文系主任職務,改任新華辭書社社長。他們帶領團隊,嘔心瀝血,編寫出版了新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字典——《新華字典》,為新中國的掃盲工作、新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新華字典》出版時,葉老和魏建功先生卻將這部字典看作是他們在人教社的職務作品,并沒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先輩們身上這種使命感、責任擔當和功成不居的精神,令我們感佩,更值得我們去繼承。
第二,作為辭書編輯,要關注社會,關注時代,與時俱進。這既是辭書編輯人的一種職業追求,也表現出辭書編輯業務的一種規律。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文化教育事業煥發出蓬勃生機。1979年,時任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的霍懋征聯合部分政協委員提出了“關于編輯出版適合小學生使用的漢語字典的建議”的提案。教育部最終將這項光榮的任務交給了人教社。198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新編小學生字典》第1版單色本,1986年又出版了彩色本。這部字典廣泛吸取了全國各地小學師生的意見,內容適切,形式新穎,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40年來,《新編小學生字典》始終保持暢銷。
第三,作為辭書編輯,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這項要求,是對所有編輯出版人員的共同要求,但對辭書編輯來說,尤為嚴格。一方面,優秀辭書是人類優秀文化的精華和集成,是讀者通過查考獲得權威解釋的工具;另一方面,辭書內容包羅萬象,牽涉方方面面的知識。因此,辭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要精心核查、仔細印證,對于拿不準的,要深入研究,必要時要向該領域的方家請教。
第四,作為辭書編輯,要有持久強烈的讀者意識和細致周到的文化服務精神。例如,學生辭書,在舉例的時候要考慮到對中小學生價值觀的正面引導,在行文上要考慮到中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板塊設計上要考慮到中小學生的實際所需,在選詞范圍上要考慮中小學生的教材和生活場景。這些問題,都要事先做好調查研究,了然于胸,才能在后來的編寫、編輯過程中很好地呈現出來。人教辭書70年來編研出版的實踐,“人教學生辭書系列”從選題策劃、內容設計與編寫到編輯出版,無不體現出對課標、教材、教學和學生學習特點的研究,無不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讀者意識,這是很可貴的,這樣的辭書才能適合學生使用,才能廣受歡迎。
僅就以上四點關于優秀辭書編輯的特質,筆者想提出“要像辭書編輯那樣當編輯”的倡議,與全國編輯朋友共勉。
(作者系中國編輯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