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華飲食文明與中華節氣菜座談會暨世界中餐業聯合會飲食文化專家工作委員會2023年會”在常州龍城書院召開。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會長邢穎、秘書長趙文珂,飲食文化專家工作委員會主席杜莉、副主席周家林、榮譽顧問萬建中教授、苑洪琪研究館員以及來自全國的專家委員參加會議。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原副會長尚哈玲、益海嘉里金龍魚集團遼寧區域負責人楊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總助林淑玲、江南美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龔劍鋒和多家媒體受邀出席。
邢穎會長在講話中說,飲食文化專家工作委員會是世界中餐業聯合會20個分支機構中非常重要的一員。新一屆飲食文化專家工作委員會專家云集,多專業協同、多學科融合、老中青結合,是行業的寶貴財富。他指出,專家委員會在全球中餐產業發展和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智囊,要從專家學者的智囊中挖掘思想。其次是智庫,匯集大家的信息與智慧。第三是智力支撐,就是要借助于各位所在學校的教學資源、多學科協同的社會資源、學生資源等,引領中餐行業高質量發展。所以專委會要從理論研究、學術探討、咨詢顧問、成果轉化四個方面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他強調指出,在當前與今后一段時期,我們要認真學習,結合教學科研來深刻領會總書記在今年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這是總書記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對關于傳承中華優秀飲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之后的又一次十分重要的講話。所以要把大家最新的關于中華飲食的研究成果,寫進教材、進入課堂,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要把總書記為中華文明提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特性作為指導,進一步細化和延伸中華飲食文明的研究,堅定文化自信,守正創新。他表示,中華節氣菜既是堅持守正的必然結果,也是不斷創新的必然結果。期待這一屆專家委員會匯聚團隊的力量,激發專家的智慧,努力為中華飲食文化創造出新的歷史。

杜莉主席主持會議,并從搭建平臺、發展支持、學術交流、傳播成果、做好服務五個方面總結了飲食文化專家工作委員會過去一段時間的工作,安排部署了下一步重點工作。她表示,在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的指引下,將一如既往地貫徹“加強中華飲食文化研究、促進飲食文化交流”的工作理念,發揮專委會的智庫作用,以學術為主題,以研究為導向,以成果推廣傳播為飲食文化專委會的工作方向,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助力中餐產業高質量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萬建中教授在講話中說,與會嘉賓以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為主題,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飲食文化的多樣性,既有學術層面的視野,也有企業的實踐層面,內容豐富,大有益處。他指出,飲食是滿足人們口腹需求和食欲的基本物質生活要求,與文化形態、政治形態密不可分,是可以納入主流意識形態中。中國飲食文化的向外輸出要比其他意識形態更容易被接受。習總書記特別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走出去,從歷史經驗看,飲食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效最大、最為廣泛,是構建文化共同體的一個很重要的載體。所以要研究飲食文化輸出的合理性、正當性和必要性,也要研究中西飲食文化的融合性。讓我們在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搭建的這個大平臺上,共同為中餐走出去作出不懈的努力。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苑洪琪結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介紹了醫食同源、食藥養生的重要性。她說,自古人們就重視食藥養生,從史料記載來看,一個御膳房就要配置300多人,所謂的食材也都是各個地方最為普通的、應季的食材,好吃的關鍵在于科學的營養搭配。她指出,飲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我們引經據典、旁征博引,需要加大培訓工作的力度,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提高專業技術技能。飲食的禮儀、環境、器皿和菜品呈現的精細度,都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充分體現。
江南美食研究院院長周家林作了“從典籍中挖掘常州菜?在園林里打造文化宴”的主題分享,介紹了常州市以貫徹落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統領,籌辦第三屆中華節氣菜大會的有效舉措;回顧了江南歷史文化名城的淵源和飲食文化的積淀與特色,以及持續打造“江南美食之都”的成效;闡述了江南美食研究院成立以來在推進“五個一”工程、發布2023年研究課題申報指南和研發系列主題文化宴方面的成就。
揚州大學餐飲文化研究所所長馬健鷹作了“十二消息卦與江淮地區的節氣食俗”的主題分享,結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以江淮地區不同節氣的顯著特征、飲食習俗、應季食材為切入點,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十二消息卦不僅是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淵源,也是中華節氣菜的文化淵源,是把握自然秩序的哲學思辨。

浙江工商大學副教授周鴻承作了“餐桌上的史詩:中華飲食文明海外傳播與異域想象”的主題分享,通過西方歷史繪畫作品中的飲食圖像、研究挖掘的相關物品實例,解讀了長期以來中華飲食在海外的傳播和影響力,梳理了海外不同世紀、不同地區的人們對中餐文化的認知與認同,認為13世紀馬可?波羅時代,是中華飲食文化海外傳播的里程碑。
在交流發言環節,臺灣著名美食出版人蔡名雄,山東省魯菜文化博物館館長趙建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服務經濟與餐飲研究中心主任趙京橋,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副教授程小敏,武漢商學院副教授、武漢素食研究所所長李明晨,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副編審史祖福,重慶商務職業學院教研室主任石自彬,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教授田龍過,浙江工商大學副教授鄭南,黑龍江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朱桂鳳,江南大學教授趙建軍,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飲食文化委副主席李登年,天津烹飪協會常務副會長孔令濤,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高級講師劉志林分別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飲食文化建設中的呈現與創新發展、非遺飲食文化的傳承、節氣文化與節氣菜在促進飲食文化學科化發展中的作用等話題,各抒己見。一致認為,文化與產業的融合必將是未來整個餐飲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向,生產力的發展又將帶來一種文化自信的增強。

本次年會是專委會換屆后的首次線下會議,與會領導為參會的榮譽顧問、各位委員頒發證書。
邢穎會長為苑洪琪研究館員、萬建中教授頒發了榮譽顧問證書。
杜莉主席為委員頒發了證書。
會上,世界中餐業聯合會與益海嘉里金龍魚互贈紀念品。邢穎會長對益海嘉里金龍魚表示感謝。他說,世界中餐業聯合會自2018年率先提出“中華節氣菜”概念以來,始終得到益海嘉里金龍魚的大力支持,雙方精誠合作,共同打造“中華節氣菜”品牌,積極開展各項主題活動,為弘揚中華飲食文化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邢穎會長向世界中餐業聯合會飲食文化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席單位——江南美食研究院贈送紀念品,衷心感謝對本次活動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