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彥磊
(河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 河南 新鄉 453007)
囿于長期閉關鎖國,古代中國向來只有“天下觀念”而無“世界意識”。明末西方近代地理學東傳,給中國帶來了西方近代地理學新知識。鴉片戰爭以后,晚清開明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他們透過西方科學技術、物質文明、民主政治與自由思想,深窺中國的積貧積弱與封建流弊。1839年,林則徐組織翻譯英國人慕維廉所著的《地理全志》,將其編譯為《四國志》。1843年,魏源編撰的《海國圖志》問世,該書講述世界各國的歷史地理、政法制度與風土民情等。1848年,徐繼畬編撰的《瀛環志略》率先打破了千年固守的天朝意識和華夷觀念,依據四大洲(亞洲、歐洲、非洲、美洲)與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劃分世界區域,并將中國看作世界一隅。晚清新地學提供了一個嶄新的世界觀念,國人開始在世界格局中重新認識中國,這既是地理認知的進步,又是思想文化的突破。[1]在晚清新地學的影響下,參考國外中小學課程的設置,地理(當時曾稱“輿地”)便成為近代新式教育的必修課程。[2]“國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3]伴隨著中國傳統輿地學向近代地理學的轉型,中國近代圖文識字教科書開始走出“國朝中心,四海夷服”的“天下觀念”,[4]融匯西方近代地理學的空間觀、知識觀和科學觀,倡導喚醒兒童的世界意識。
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5]中國傳統認識世界的觀念缺乏世界眼光,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天圓地方”說;二是中國處于“天下”的中心;三是只有中國乃歷史悠久的泱泱大國,其他不過是蕞爾小邦而已。[6]中國近代圖文識字教科書從“地球”“海洋”“陸地”“大洲”等全球觀念出發,以世界眼光推論時事,培養兒童的全球視野和世界格局。
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的說明文字中寫道:“言天下有五大洲,第一曰亞細亞洲,中凡幾百余國,而中國居其一。第二曰歐羅巴洲,中凡七十余國,而意大里亞居其一。第三曰利未亞洲,亦百余國。第四曰亞墨利加洲,地更大,以境土相連,分為南北二洲。最后得墨瓦蠟泥加洲,為第五。而域中大地盡矣。”[7]清代修《明史》的史官雖對利瑪竇的五大洲之說將信將疑,但也接觸到了比較完整、正確的世界地理知識及一系列地理專名,并且多沿用至今,對中國近代圖文識字教科書的內容選擇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8]《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對“洲”的釋義為:“地球之內分五大洲,東半球曰亞西亞洲、歐羅巴洲、阿非利加洲、澳塞尼亞洲,西半球曰亞美利加洲,美洲又分南北,故亦稱六洲。蓋因全球之地,水多于陸,且俱懸立海中,故曰洲也。”[9]《國民字課圖說》則認為地球分六大洲:“六大洲就可稱六大陸,就是亞洲、歐洲、非洲、澳洲、南美洲、北美洲。”[10]
具體到各大洲看,《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對“亞”的釋義為:“亞西亞,安息之長音也。本土耳其地,歐人東來,凡地之在其東者,皆謂亞西亞,遂以名洲。亞西亞在五洲中為最大,三面環海,西接歐羅巴,以烏拉嶺、烏拉河及高加索山為界。綜其方積,約千七百萬五千英里。為國五,曰大清,曰日本,曰高麗,曰暹羅,曰波斯。又尼泊爾及布魯克巴,亦稱自主。半自主者四,曰安南,曰愛烏罕,曰俾路之,曰阿拉伯。俄屬之布哈爾,亦尚存虛名。其他若印度,若緬甸,若西比利阿,若中亞西亞諸回部,皆夷為屬地矣。全洲人口,約七萬四千六百萬。開辟最早,夙以文化甲五洲。近百年俄雄于北,英競于南,法據安南,德意亦覬覦其側,喧賓奪主之勢,骎骎盛矣。”[11]《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不僅詳細介紹了亞洲的地理位置、面積、人口、國家等基本信息,而且指出亞洲各非自主國家國名前皆冠以宗主國之名,真實地道出了亞洲各國被西方列強侵略瓜分的悲慘狀況,同時也表達了對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不滿和擔憂。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對“非”的釋義為:“阿非利加洲,四圍濱海,惟東北隅連一線于亞洲,今法人鑿為蘇彝士河者是也。全州共一千二百萬英方里。埃及開化最早。迤南地當赤道,炎熇荒陋。歐洲群雄,競割裂之。其粗足自立者曰摩洛哥,曰特蘭斯伐耳,曰奧倫治。其受人保護而自理內政者,曰康果,曰埃及,曰的利波利,曰阿比西尼阿。康果歸比利時保護。阿比西尼阿歸意大利保護。康果近與我朝立約通商,亦稱自主。然以上諸國之執政者,皆非非洲土人也。其他諸部,則均已夷為奴隸。全洲人口,約共一萬三千萬。”[12]非洲大陸基本被西方列強瓜分殆盡,非洲各國主權喪失,人民淪為奴隸。
從《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對“五大洲”的釋義和繪圖來看,編者非常重視向兒童傳遞世界時事,讓兒童了解世界局勢,培養兒童對國家領土的憂患意識。五大洲地圖的展示,也是為了揭露帝國主義列強企圖瓜分世界的陰謀,激發兒童的愛國意識。正如晚清詩人楊圻在《題五洲地圖》一詩中所言:“入門屋大乾坤窄,八荒四極在我室。手捫五岳皆平地,坐視滄海忽壁立。恍如上界一俯矚,三分塵土水居七。又如置身洪荒前,當時不見一人跡。昆侖之外原無山,余氣磅礴散萬脈。東南諸國臨大水,西北川原豈終極。乃知大塊非無垠,直若盆水浮敗葉。關塞古今稱形勝,自我視之皆智力。圖中斑駁五色分,人種國界辨明晰。世上沿革雪染成,此圖變更乍朝夕。人間無日無干戈,一萬年后知何色?起來取圖裂粉碎,無地存身計亦得。回顧新月照空墻,似聞吳質嫦娥微嘆息。”[13]
雖然中國傳統地理學曾在世界地理學史上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但其本身缺少一個完整而明確的定義,難以為兒童提供科學準確的地理教育。為培養兒童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中國近代圖文識字教科書借鑒西方自然地理學知識,分別介紹了地圓學說、地球五帶學說、經緯學說。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對“地”與“球”的釋義為:“地體如球,故謂之地球。渾圓而稍扁,赤道徑為長徑,兩極徑為短徑。人物附其外膜,賴地心之吸力以不墜。地之外殼,皆為堅石,分十二層,最外則為土與水。地殼之內,烈火蘊焉。故入地愈深則愈熱,而火山時有噴裂之患。”[14]《繪圖識字實在易》對“地”的釋義為:“地球的地。”[15]《國民字課圖說》對“地”的釋義則為:“地球的地。地是大家的腳所踏著的。地在天中間,有如鴨蛋的黃,天是鴨蛋的白。”[16]從釋義來看,三套教科書皆認同地圓學說,其中《國民字課圖說》將蛋黃比作地球,蛋白比作天空,為兒童提供了生活化的地球形象。《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還指出人和萬物都附著在地球的最外層上,依賴地心引力而不下墜。地球的外殼,都是堅硬的石頭,分為十二層,最外面的一層是由土和水組成的。地殼以內,蘊藏著熊熊烈火般的能量,因此越靠近地心的地方越熱,火山也經常有噴發的可能。
如圖1所示,緯線和經線皆是人類為度量方便而假設出來的輔助線,定義為地球表面某點隨地球自轉所形成的軌跡。任何一根緯線都是圓形而且兩兩平行。緯線代表緯度,以赤道為界,南北半球各90度。經線代表經度,不像緯度有赤道作為自然的起點,經度沒有自然的起點,共分360度。經緯度是經度與緯度組成的坐標系統,是一種利用三維空間的球面來定義地球上的空間的球面坐標系統,能夠標示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位置。《國民字課圖說》對“經”與“緯”的釋義為:“地球上從北極到南極的直界線,把赤道分為三百六十度,叫做經線。地球上和赤道平行的橫界線叫做緯線。”[17]依據緯線,圖1中還清晰地劃分了南北半球的熱帶、溫帶與寒帶。《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對“帶”的釋義為:“自赤道至南北黃道,謂之熱帶。自兩黃道至兩黑道,皆謂之溫帶。兩極之四周,各稱寒帶。”[18]

圖1 經緯線(源自《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
人類生活在地球大氣中,大氣里的風云變幻,時刻都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影響著人們的科學文化活動。我國的氣象科學有極其悠久的歷史,主要研究寒來暑往、雨雪晴霽、風云雷電這些屬于氣候和天氣變化的古老氣象問題。氣象科學和天文學一樣,是一門觀測科學。中國古代觀測氣象有多種方式:一是依靠占卜問卦,二是借助氣象儀器,三是推測陰陽五行,四是觀察土石濕潤程度,五是觀察動物活動及草木表面情況。[19]與傳統氣象觀測方式不同,中國近代圖文識字教科書為兒童提供了一種更為科學的氣象觀測方式,讓兒童真正了解萬千氣象的本質及成因。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對“雨”的釋義為:“云中水氣下垂為雨。水氣經日光曬熟,騰入云表,遇冷則凝,漸凝漸重,復化為雨而下降。”[20]《繪圖識字實在易》對“雨”的釋義很簡單,即“下雨的雨。”[21]《國民字課圖說》對“雨”的釋義則為:“雨的來源,原是江海的水,因被太陽所曬,化為熱氣上騰空中,變成黑云,降下來就是雨。”[22]總體來看,雨是一種自然降水現象,是由大氣循環擾動產生的,地球表面水蒸發上升遇冷形成了雨。中國近代圖文識字教科書也在告訴兒童遇到大雨天氣,應撐傘避雨,及時回家,以保安全,如圖2所示。

圖2 雨水(源自《國民字課圖說》)
雨是從云中降落的水滴,云則“是山氣水氣變成的”。[23]《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對“云”的釋義為:“凡山氣水氣蒸為煙霧,在高處愈積愈厚,則合成云,或輕如羅,或重如峰嵐,或層層倚疊如魚鱗,覘其狀可以知晴雨。”[24]云是地球上龐大的水循環的有形的結果。太陽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發形成水蒸氣。一旦水汽過飽和,水分子就會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塵(凝結核)周圍,由此產生的水滴或冰晶將陽光散射到各個方向,這就產生了云的外觀。云有多種形狀,有的云輕如羅緞,有的重如山中云霧,有的則層層相疊好像魚鱗一樣。
云既生雨,亦可生雷。雷電一般產生于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云中,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自然現象。《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對“雷”的釋義為:“陰陽二電,摩蕩空際,鼓擊而成聲者為雷。雷聲必在電后者,光行較速于聲。如施放火炮,先見火后聞聲也。避雷之法,勿近鐵器,勿著濕衣,勿倚高墻,勿開窗戶。屋高者設防雷桿,可以引電入地。”[25]《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不僅說明了聲速慢于光速,而且特別強調安全教育,讓兒童學會避雷的方法。《繪圖識字實在易》同樣指出:“避雷的法子,不要近鐵器,著濕衣,倚高墻,開窗戶。”[26]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對“電”的釋義為:“陰陽二氣薄而生熱,熱而發光曰電。設相薄之際,有他物阻乎其間,則薄力愈大,于是迸而為火,震而為雷。電速三倍于光,每秒約行五十七萬英里。動植及金類多有含之者。今所用則人造之電也。”[27]《繪圖識字實在易》對“電”的釋義為:“電報、電燈。電氣的電。”[28]《國民識字教科書》對“電”的釋義為:“電是有光的,雷聲將到,先有一閃之光,這就是電光。電氣可以取用,電報、電車都是用電氣造的。”總體來看,電包括自然閃電和人工發電。積雨云底層為陰電,頂層為陽電,二者相遇會生熱發光,形成自然閃電。人造電力的出現則帶動了電報、電燈、電車等電器的大量出現,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人造電力和電器在當時的中國尚屬稀有器物,大部分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無法見到。幸運的是,近代兒童可以在圖文識字教科書中了解相關的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他們的視野。
唐代著名地理學家賈耽在《華夷圖》中寫道:“嘗謂地理之學,百聞不如一見。又云十說不如一圖。古人之圖史并重者如此。”[29]“地理之學,百聞不如一見”的看法,被歷代地理學者奉為座右銘。地理教育更是離不開文字和圖像的緊密結合。中國近代圖文識字教科書繪制了一批名山大川的圖像,讓兒童在飽覽祖國的風景名勝之中開闊胸懷。
五岳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五大名山的總稱,是古代民間山神崇敬、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國民字課圖說》對“岳”的釋義為:“中國有五座高大的山,東泰山、南衡山、西華山、北恒山、中嵩山,叫做五岳。”[30]如圖3所示,泰山位于山東省中部,衡山位于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華山位于陜西省南部,恒山位于山西省中部,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如圖4所示,中國近代圖文識字教科書對中國大好河山的描繪十分精美,給予兒童身臨其境之感。

圖3 五岳(源自《國民字課圖說》)

圖4 三峽(源自《國民字課圖說》)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兩大母親河。《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對“江”的釋義為:“江水出四川龍安府松潘廳西北大分水嶺,即禹貢之岷山也。東流經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至江蘇昭文縣境入海。亞洲之江,莫大乎是。”[31]《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對“河”的釋義為:“河源出于青海枯爾坤山,即昆侖也。東經甘肅、陜西、河南,至山東由大清河入海。本朝河工,以黃淮為大,運河永定河次之。黃河自底柱以上,兩岸皆山,以下則地勢平坦,沙泥淤積,河身日高,遂多橫決之患。”[32]長江和黃河皆發源于青海,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支流輻輳南北,流域面積廣闊,共同哺育了華夏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