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鈺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經濟學教研部,北京 100001)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期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自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地方分權特征,被稱之為“諸侯經濟”。地方分權使得地方政府成為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區域間的市場競爭,但也造成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的現象。各地為了爭奪市場和資源,設立各種歧視性限制和隱性障礙,阻礙了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國內外不少學者采用區域生產要素使用效率作為衡量市場一體化程度和資源配置水平指標。如World Bank(1994)、Young(2000)、鄭毓盛(2003)、林毅夫(2004)、白重恩(2004)、鐘昌標(2005)等國內外機構和學者采用了基于菲羅爾(Farmll)技術效率理論的數據包絡分析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對中國的生產要素使用效率進行測度和評價,進而研究中國市場分割情況。young(2000)測度和比較了1978—1997 年中國各省市的GDP 結果和制造業產出的結構及變化情況,發現區域經濟結構的趨同趨勢。鄭毓盛(2003)將中國的宏觀技術效率分解為三個部分,證明地方市場的分割確實帶來了巨大效率損失。這些文獻為我們從實證的角度研究國內各區域市場情況和資源配置效率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但仍存在可以完善的方面:其一,現有文獻多從宏觀角度測度和評價國內整體要素資源使用效率的變化趨勢,但對各省市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特點分析較少。其二,現有文獻都沒有對生產要素投入進行冗余分析,導致對省際之間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不夠重視。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合理的指標體系,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測度和比較中國各省市生產要素投入的效率差異和冗余情況,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
根據經典的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als)生產函數,社會總產出是由社會投入的資本K 和勞動力L,以及當前的綜合技術水平At 共同決定的。本文參考Young、鄭毓盛、林毅夫等研究方法,選取了1980—2020 年中國各省、 直轄市和自治區數據,度量中國各省市的生產要素使用效率及冗余。具體來說,以各省市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年度增加值作為產出品,以資本和勞動力作為投入品。對于資本投入數據,本文采用單豪杰老師的永續存量法,根據各省市每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推算得出。勞動力投入數據則為各省市年底從業人員。
本文采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模型對1980—2020 年中國總體及各省市生產要素使用效率及投入冗余進行測算。數據包絡分析模型是由Charnes A、Cooper WW 和Rhodes E 等學者提出的,以投入產出的工程效率概念為基礎的評價決策單元(DMU)相對有效性模型,在許多學者的研究和發展下已形成一系列模型。本文采用CCR-DEA、BCCDEA 模型對同一時間國內各省份的生產要素使用效率進行橫向測度,用Malmquist-DEA 對不同時期的生產要素使用效率進行縱向比較。
1.CCR-DEA 模型和BCC-DEA 模型。為衡量每年份各省市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本文首先使用產出導向的CCR-DEA 模型,測算在既定投入水平下的產出最大化問題。即每個決策單位在規模報酬不變的前提下,投入產出的線性規劃模型:
其中,Xi=(x1i,x1i,…,xmi)T,Yi=(y1i,y1i,…,ymi)T分別表示第i 個評價決策單元的投入指標向量和產出指標向量。為投入要素的冗余量,S+r為產出要素的冗余量,ε 在一般情況下取值10-6。由模型(1)可得到不同評價決策單元的效率值。當θ=1 且=0、S+r=0 時,該評價決策單元為DEA 強有效,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達到了當前最優狀態。當θ=1 且≠0、S+r≠0時,該評價決策單元為DEA 弱有效,即生產要素的投入量過大,未能在當前生產力水平下達到最優效率狀態。當θ≠1 時,則判定該評價決策單元為DEA無效。
為進一步分析在規模報酬可變的情況下各評價決策單元的生產要素使用效率,本文同時采用Banker RD、Charnes A 和Cooper WW 等提出的規模報酬可變的BBC-DEA 模型。原理是在CCR-DEA模型的基礎上增加約束條件將綜合效率(TE)分解為純技術效率(PTE)和規模效率(SE)。
2.Malmquist-DEA 模型。為研究中國各省市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動態變化,本文使用Fare R 等提出的Malmquist 生產率指數,分析各省市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跨期變動情況。其公式表達為:
其中,函數Dti(xt,yt)代表第i 個省市以第t 期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為參照的,在第t 期的距離函數。函數(xt+1,yt+1)則表示第i 個省市以第t 期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為參照,在t+1 期的距離函數。根據Fare R 等的定義,生產效率是距離函數的倒數,因此Dti(xt+1,yt+1)的倒數可以由下述線性規劃得到:
根據Fare R 等的研究,可將Malmquist 生產效率指數的變動分解為技術的效率變動(TEC)與技術變動(TC)。其中,技術的效率變動是在規模報酬不變且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條件下,第i 省的第t 期與第t+1 期之間的相對效率變化指數,主要由區域的人才、要素、生產管理水平以及體制改革等引發的技術效率的提高,公式為(4)。技術變動主要是由于技術創新、 技術引進等原因引起的第i 省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外移,公式為(5)。
3.投入冗余比例計算。在BCC-DEA 模型基礎上,可對各省市進行投入冗余研究,方程式為(6)。
4.二維矩陣分析法。二維矩陣分析借鑒彼士頓矩陣法,將觀察樣本的兩個變量設定為直角坐標系的兩個維度,構造二維矩陣作為分類工具:第一步,建立二維矩陣圖,根據兩個變量確定橫軸與縱軸。第二步,把各個觀察樣本整合在二維矩陣中,樣本在矩陣中的位置由變量數值決定。第三步,計算出兩個變量的均值,在矩陣中繪制出垂直于兩軸的兩條直線,由此構成高-高、低-低、高-低、低-高四個空間。本文基于生產要素投入冗余比例的計算,構建“資本冗余比例-勞動冗余比例”二維矩陣,劃分出四種比例組合:雙高冗余省市、高資本冗余低勞動冗余省市、雙低冗余省市、高勞動冗余低資本冗余省市。
本文按照以上方法,對全國29 個省份在1980—2020 年的生產要素使用效率進行分析,所用數據來源于時間窗口期各年度的《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省市統計年鑒。
本文把各年數據轉換成以1980 年不變價計算,以1980 年為基期(數值為1),構建中國1980—2020 年生產要素投入及三次產業產出的變化趨勢(圖1、 圖2)。從生產要素投入情況來看,1980—2020 年資本投入的增長最為明顯。2020 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是1980 年的近77 倍;勞動投入的變化相對緩慢,2020 年全社會就業人員數約為1980年的1.77 倍。從生產要素產出情況來看,從1980—2020 年三次產業產出均有明顯的增長,2020 年總體增加值約為1980 年的6.39 倍,其中第一、第三產業產出增長幅度較大,第二產業產出增長幅度相對較小。

圖1 1980—2020 年全國生產要素投入情況

圖2 1980—2020 年全國生產要素產出情況
從1980—2020 年中國各省市生產要素投入產出數據的BCC-DEA 分析結果(表1)可以看出,中國各省市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變化情況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從1980—1995 年,此階段各省市的生產要素使用效率處于上升時期。綜合效率平均值從1980 年的0.843 增長到1995 年的0.945,生產要素使用效率有效(TE=1)的省市從8 個增長到15 個,純技術效率有效(PTE=1)的省市從11 個增長到19 個(最高為23 個),規模效率有效(SE=1)的省市從6 個增長到15 個,全國處于規模報酬遞減的省市數量從15 個減少到8 個。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成功轉型。通過經濟體制改革,中國逐漸發揮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要素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流通和配置效率。同時,中央與地方分稅制改革、地方政府間的競爭性關系、國有企業改革、民營經濟的飛速發展等一系列制度和環境變化,也促進了各省市生產要素投入的純技術效率提高。(2)1995—2020 年,此階段中國各省市的生產要素使用效率處于下行時期。綜合效率平均值從1980 年的0.945 下降到2020 年的0.824,生產要素使用效率有效(TE=1)的省市從15個下降到8 個,純技術效率有效(PTE=1)的省市從19 個下降到15 個,規模效率有效(SE=1)的省市從15 個下降到8 個,全國處于規模報酬遞減的省市數量從8 個增加到11 個。進入90 年代以后,中國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逐漸加深,各地保護本地市場的措施已經由原本“硬性”的分割形式(全面禁止市場準入),發展到“軟硬兼施”的地步(行政、技術、環保壁壘)。隨著各省市地方保護主義的加深,地方重復建設、投資效率低下、地方經濟結構趨同等現象日益凸顯,市場分割造成了嚴重的資源配置扭曲,降低了中國整體要素資源使用的靜態效率。

表1 1980—2020 年全國生產要素使用效率變化情況
為進一步分析中國宏觀生產要素使用效率變化趨勢,本文再根據各省市的生產要素投入產出數據,運用DEAP2.1 軟件分析得出中國1980—2020年逐年的Malmquist 生產率及其分解的變化情況(表2)。根據累乘結果可知,1980—2020 年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生產要素配置效率、管理效率等均得到很大的改善。

表2 1980—2020 年逐年全國Malmquist 生產效率指數分解變化情況
綜上所述,從BBC-DEA 和Malmquist-DEA 模型結果來看,1980 年以來,隨著中國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對要素和產品市場的逐步開放,中國要素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為中國經濟持續和高速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從90 年代中期開始,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對中國資源配置效率的負面影響逐漸顯露,在過去20 多年來日益嚴重地阻礙中國要素資源的正常流通和配置,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突出問題。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建設高標準、高水平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中國當前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一個重大任務。
為進一步掌握各省市對兩種生產要素的不同使用效率,本文根據DEA 分析結果,采用二維矩陣分析法,分析各省市的勞動、資本要素等相關情況,并分別做同權處理。根據測算結果,1980—2020 年以來,中國整體勞動綜合冗余比例為11.45%,資本綜合冗余比例為13.86%。同時,本文以29 個省市資本和勞動要素冗余比例均值為臨界點,根據各省市的兩類生產要素投入的冗余比例大小劃分為2 組(表3)。
將29 個省市的資本冗余比例和勞動冗余比例呈現在直角坐標系中(圖3),可以看出,中國大部分省市都存在生產要素投入冗余的問題,其中資本綜合冗余較勞動冗余情況更為凸出。根據冗余情況,可以把各省市分為零冗余省市、 雙低冗余省市、高資本冗余低勞動冗余省市、高勞動冗余低資本冗余省市、雙高冗余省市五類。其中,廣東、海南、江蘇、山東、上海等5 個省市是零冗余省市(未在圖中標出);遼寧、青海、寧夏、福建、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北京等9 個省市屬于雙低冗余省市;黑龍江、吉林是高資本冗余低勞動冗余省市;河北是高勞動冗余低資本冗余省市;浙江、新疆、湖南、天津、廣西、江西、云南、陜西、陜西、甘肅、安徽、貴州屬于雙高冗余省市。
本文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模型利用1980—2020年中國29 個省市生產要素投入和產出的相關數據,運用CCR-DEA、BBC-DEA、Malmquist-DEA 模型對各省市的生產要素使用效率進行靜態和動態評價分析。從BCC-DEA 生產要素使用綜合效率值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生產要素使用綜合效率曾經大幅提升。但從九十年代中期以來,由于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的負面影響,生產要素的使用綜合效率逐漸下降,2020 年全國生產要素使用效率有效的省份僅有8 個,約占全國總數的27.59%,中國總體生產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還有極大的提升潛力。從Malmquist 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看,40 年來中國生產要素使用Malmqusit 生產率上升了92.0%。其中,技術進步指數增加95.6%; 但技術效率變化指數下降了2.1%。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主要來源于技術進步指數的增加。
從分省市的勞動和資本投入冗余情況來看,中國整體資本投入冗余略高于勞動投入冗余,具體到不同的省市,可以分為五類:廣東、海南、江蘇、山東、上海等5 個省市是零冗余地區;遼寧、青海、寧夏、福建、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北京等9 個省市屬于雙低冗余地區。這14 個省市的要素資源利用效率較好,說明市場分割情況不算嚴重。浙江、新疆、湖南、天津、廣西、江西、云南、陜西、陜西、甘肅、安徽、貴州等12 個省市屬于雙高冗余地區,說明當地市場分割情況較為嚴重,要素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較差。黑龍江、吉林是高資本冗余低勞動冗余地區,需要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提高資本的流通和配置效率。河北是高勞動冗余低資本冗余地區,政府應該更加重視建設完善勞動力市場,促進和幫助人力資源流通。為了提高中國要素資源的流通及利用效率,本文結合分析結果,從要素資源配置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議:
從宏觀層面來看,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中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堅強支撐。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在于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市場分割,清理廢除各省市顯形或隱形的地方保護政策,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加快打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要加強宏觀調控的主體功能,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調控,促進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在勞動市場方面,要加快健全統一規范的勞動市場,促進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加強對人才流動的宏觀調控,引導不同類型的勞動力資源向國家最需要的地方轉移。要推動各區域資本市場的互聯互動,推動資本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自由流動,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從區域層面來講,勞動要素使用效率不高的省市應率先加大力度建立完善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加快建設體制健全、服務高效、規范合法、監督有力的人力資源市場,發揮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各級政府要提高對市場規律的重視,發揮用工單位和人才的市場主體功能,實現企業通過市場自主擇人,人才通過市場自主擇業。針對特殊和稀缺的勞動力資源,政府應根據市場供求情況調整人才培養方針,使之契合趨勢市場的宏觀需求,從而解決特殊行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資本要素使用效率不高的省市,應著力完善資本市場建設,提高區域資金配置效率。首先,加快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 擴大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服務的覆蓋面,讓不同類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能夠享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其次,培育專業機構投資者,引導企業年金、保險公司、社保基金和投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參與資本市場,在資本市場中營造長期投資和理性投資的風氣。最后,完善法律和監管體系,防范金融風險,根據企業和投資者的不同特點,實行風險分層管理,建立能夠應對各類金融風險和外部沖擊的快速反應機制,維護資本市場的穩健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