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瀟瀟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在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程明顯加快,電子商務領域不斷涌現新工種、新崗位情況下,技術技能型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升電子商務人才供給結構對產業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迫在眉睫。
當前產業學院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19 年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①;2020 年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發布《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2021 年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發布《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名單》,這些文件明確指出了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定位。產業學院正在成為產教深度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新載體和新抓手,服務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調整。
當前,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已進入高質量建設階段,高職院校電子商務專業群應以“雙高”建設為契機,以特色產業學院為依托推動校企協同育人,探索電子商務領域應用型人才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特色培養新路徑,以技術發展邏輯體系構建培養方案,探索任務式、項目式、探究式等培養模式改革,建立產教融合多方協同的育人機制。
產業學院模式是中國本土化特色的產教融合制度創新,不少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如劉育峰提出了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構想,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產業學院性企業,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為合作企業提供全真服務,協助攻關企業技術難題,由企業主導評價考核學生實踐教學成果②。
2014—2017 年為產業學院研究發展期,研究聚焦于對產業學院實際運行經驗的理論總結,圍繞產權、人才培養模式和育人模式等展開研究。產業學院的功能定位和角色定位更加清晰。盧坤建等根據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產業學院實際運營經驗,提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創新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依托產業動態變化、契合學校實際融合特色四個產業學院建設的要求③。
目前,產業學院方面相關研究主題迅速增加,包括產業學院運行中運行成本、利益均衡、師資管理、行業企業參與度、自我發展、組織架構設計、跨專業融合育人模式等主題,微觀層面深化產業學院運行問題理論研究。張志東等聚焦產業學院投資方訴求差異和行業企業參與度低等問題提出發展高職產業學院的建議④。鄧澤民等梳理了產業學院界定的相關研究,提出了產業學院界定的基本要求,認為不宜過早確定產業學院的基本內涵⑤。
綜上,對于產業學院的研究,從抽象的理念建構到產業學院具體結構要素以及利益相關者相互關系的逐漸明確⑥,其內涵越來越清晰。但由于我國職業教育開展產業學院的實踐探索時間較短,仍需不斷深化產業學院的內涵研究,在遵循產教融合內在教育規律的基礎上,推進產業學院管理機制、 利益機制、治理結構的創新與深化,實現校企利益與效益均衡,將是未來我國產業學院研究的核心內容⑦。
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動因在于企業一體化戰略和利益獲取,通過參與共建產業學院,優先得到穩定的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人力成本支出⑧。共建產業學院后,企業通過申請獲批成為產教融合型企業,獲得財政、金融、土地、信用和稅收等優惠⑨。然而,當前企業對相關優惠政策知之甚少,產業學院建設難以在短期內獲利,產教融合企業的優惠無法及時兌現。加之產業學院的排他性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尚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參與共建產業學院的積極性。
職業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離不開職業環境和職業經驗,企業頂崗實習和全真項目實戰能夠教會學生在企業實際運行中的專用技能,學校課堂教學和實訓教學能夠教會學生電子商務領域的通用知識和通用技能。因此,高職院校建設產業學院的根本動因在于依托產業的資源稟賦,有效解決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結構性矛盾,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升電子商務人才供給結構對產業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服務區域產業升級。然而,當前產業學院普遍存在各方權利和義務不明確,合作松散,學生產教融合、頂崗實習等基本工作推進困難,學校公益性與企業營利性時常沖突,校企合作存在“一頭熱”“獨角戲”等問題,很難形成產業學院的多元主體育人治理格局⑧。
本文以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群為例進行探討。該專業群聯合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阿里巴巴、點晶網絡等行業領先企業和杭州跨境電商綜試區(西湖園區)、義烏陸港電商小鎮等產業園,構建浙江電子商務學院、數字商業學院、數字貿易學院和中小企業電商學院4 個產業學院。深化產業學院各方利益相關者之間協同共建、 資源共享、文化共融、合作育人的良性循環機制,引導各方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人才、課程、資源、師資、應用、服務等關鍵要素在產業學院集群上的有機結合與開放共享,服務數字經濟發展與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產業學院的多方利益相關者共擔風險、 共享資源、效益共贏,找到多元共生共贏格局路徑,才能將產業學院的多元主體協同育人落到實處⑩。要推進“多元培養、共同決策”機制。電子商務專業群構建的產業學院由學校、企業、政府、行業協會、區域、所在地方多元聯合構建,充分發揮“多元培養、共同決策”機制,才能有效激發企業、行業的作用和參與決策的內驅力,助力產業學院多元共生。要推進“多元共贏、產權明晰”機制。電子商務專業群聯合多方共建產業學院,簽訂產權明晰的合作協議,明確各方責任、權利和義務,從學生權益保障管理、企業技能投資產權保護和學校產業學院產權管理等多維度入手,建立排他性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機制,保證產業學院內各企業電子商務領域人才供應的相對穩定性,助力產業學院多元共贏。要推進“多元協同、共同治理”機制。建立剛性的產業學院內部約束機制,建立作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助力產業學院多元協同,共同治理。要推進“多元聯動,保障發展”機制,編制《產業學院管理辦法》《企業實踐教學管理辦法》 等一系列制度,保障多方共建的產業學院穩步運行。定期組織行業企業專家、教育專家和優秀校友召開研討會,為產業學院建設提供方向指導和決策咨詢,保障產業學院建設的適應性和針對性。
1.建設“普適+前沿”的規范化專業群教學標準系列。以產業學院各企業為主要研究對象,對電子商務行業崗位及職業能力要求進行調研分析,建立電子商務行業企業數據庫。運用全國電子商務職業教育數據中心進行數據匯聚、 數據治理和數據分析。梳理前端的專業崗位知識、能力與素養結構,開發具有普適性、前沿性、可持續發展的電子商務專業群教學標準和培訓標準。以此服務產業學院企業人才培養和全國電子商務職業教育。
2.建設“學業+職業”的模塊化專業核心課程群。聯合產業學院各企業,共建商業與技能并重的模塊化專業核心課程群和專業基礎課程群,實現學校課程設置與產業崗位需求的精準匹配。形成“基礎+模塊+選項”的課程群體系,組成一個結構合理、層次清晰、彼此連接、相互配合、深度呼應的連環式課程集合。專業群內各課程群教師、教材、教法、課程、基地等要素共建共享,實現跨專業、跨課程、跨職能的協同作用,面向行業培養人才,旨在培養德技雙馨并能適應各種企業環境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⑨。
3.建設“理論+實戰”的課程內容結構與課程標準。聯合產業學院各企業,根據專業群對應崗位工作實際需求,在課程內容中融入電子商務領域前沿技術、前沿業態、前沿思維和前沿模式,重構課程知識與技能體系。共建“因材施教、共建共享”的理論標準與“技術融合、跨界協同”的實戰標準相結合的專業群課程標準。
4.建設“線上+線下”的立體化專業群教學資源系列。規范電子商務專業群教學資源和培訓資源建設標準,聯合產業學院各企業,建設模塊化專業基礎課程群和專業核心課程群數字化教學資源,按照“結構化集群設計、模塊化教學單元、顆?;虒W資源”的框架,校企合作開發“線上+線下”教學視頻、課件、案例、題庫、素材、工作手冊等課程資源,開放專業群學習入口,打造數字化育人服務平臺,為學生成長、成才、終生學習提供智力支持。
以學生為中心,重構電子商務專業群課程教學內容、課堂組織方法與教學實施方法,推進課堂改革,構建以項目實戰為核心,線上線下混合的項目化課堂教學組織模式。
1.開展以項目實戰為核心的混合式教學組織模式改革。聯合產業學院各企業,校企共建專業群項目實戰室,校企聯合開發全真實戰項目,建設專業群全真實戰項目庫。將爆款運營、用戶運營、產品運營、 內容運營等實際電子商務項目融入課堂教學,推進以電子商務領域全真項目實戰為核心的課堂教學組織模式改革。
2.開發以校企雙元為主體的新形態教材。聯合產業學院各企業,邀請企業相關部門主管或一線崗位能手,校企組建雙元化編寫團隊。開發內容實戰化、表現形式多樣化、內容更新動態化的電子商務專業群系列高水平新形態教材,將教材資源和數字化課程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貫通學生成長成才、學生入企崗位適應、企業員工專業培訓的職業路徑,助力降低企業人才招聘成本和人力資源供給風險。
電子商務專業群聯合產業學院各企業,建設教師輪崗輪訓、訪學訪工、掛職鍛煉、學位提升、考核評價等培養培訓制度,構建專兼結合、輪崗靈活的專業群校企人員雙向流動協作創新機制,打造專兼融合、具有理論教學能力、實踐教學能力和社會培訓能力的電子商務專業群教師隊伍。要構建“雙師雙能”的混合型專業群教學團隊。以產業學院為切入點,電子商務專業群引進、培育或聘請在電子商務領域有影響力的具有高水平實戰經驗的企業精英、專家,引領電子商務專業群建設。聘請企業技術骨干、業務能手為專業群兼職教師,打造“雙師雙能”的混合型專業群教學團隊。要構建“互聘互用”的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建設“角色互通、身份互認”的校企人才雙向流動協作創新機制,與合作企業實施專業技術人才交流互動。通過項目合作、實戰運營、項目實戰室建設等途徑,實現學校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骨干角色的有機對接。專業群委派骨干教師參與企業掛職、項目實戰或企業訪工,遴選企業業務骨干走進學校課堂,開展項目合作與教學,實現校企人員雙向流動。
電子商務專業群根據 “專項技能實訓模塊化、全真項目實戰精準化、綜合頂崗實習多樣化、創新創業實踐一體化”的柔性化實戰體系,探索建設兼具人才培育培養、專業教學發展、技能實訓實戰、社會培訓服務、創新創業孵化、技術服務應用、全真業務經營的,集多元合作、協同管理、資源共享等功能于一體的電子商務專業群產教融合實踐教學基地社會化運營模式。一是校企聯合建設校外產教融合實踐教學基地。電子商務專業群以產業學院為基礎,建設4 個校外產教融合實踐教學基地,形成多點布局、地區聯動的專業群服務區域電子商務產業的態勢。二是校企聯合建設校內生產性專項技能實訓基地。電子商務專業群以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實施內外聯動、合作交融,根據電子商務領域前沿趨勢和產業轉型升級要求,校企共建專業群校內生產性專項技能實訓基地,對標專業群課程群,服務專業群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三是采用校企共建、成本分擔的方式建設專業群項目實戰室,滿足企業需求、學生培養需求和創新創業需求。
在數字經濟和產業升級背景下,如何有效推進政行企校多方協同共建產業學院,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因此,聯合地方政府、行業協會、行業領先企業和產業園等多方合力探索產業學院共建機制,合作共建教學標準系列和教學資源系列,合力推進教材建設和教法改革,合力構建“雙師雙能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是形成“多元合作、多方聯動、混合協同”育人新范式的關鍵。通過推進產業學院各方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多元培養、共同決策”機制建設、“多元共贏、產權明晰”機制建設、“多元協同、共同治理”機制建設,培養符合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創新需求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