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琳雯,陳 霞,李 澎△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193;2.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
頑固性失眠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長期慢性重癥睡眠障礙,多由情緒因素產生,主要癥狀為睡眠時間和(或)睡眠質量的嚴重下降,此病病程綿延,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誘發情緒障礙、降低機體免疫力等[1]。西醫治療多選用鎮靜催眠藥物,雖然見效快,但遠期療效差,且長期使用副作用較大,易產生耐藥性和依賴性,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筆者的導師李澎主任,師承于國醫大師石學敏院士,擅用針藥結合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等,其運用調神醒腦針刺法配合微絡放血治療頑固性失眠療效可觀,現將其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1.1 案1 患者,男,39 歲,2022 年8 月20 日初診。主訴:失眠1 年余。現病史:患者于1 年前因家庭原因吵架后出現失眠,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甚至徹夜難眠,每晚睡眠時間平均在3h,伴頭暈,煩悶易怒,胸脅脹滿,曾于當地醫院行頭部CT 等檢查均未見異常,診斷為“失眠”,予鎮靜安眠藥物及中成藥治療,療效不佳,遂來我科就診。刻下癥:入睡困難,甚至徹夜難眠,伴頭暈,心煩,易怒,口干口苦,納尚可,小便黃,大便調,舌紅苔黃,脈弦數。查體:神經系統檢查未見陽性體征。西醫診斷:失眠;中醫診斷:不寐,證屬肝火熾盛。治則:調神醒腦,清肝瀉火。予針刺、微絡放血治療:(1)針刺處方:百會、神庭、印堂、水溝、承漿、膻中、中脘、關元、氣海、及雙側神門、太陽、行間、太沖、涌泉。操作:針刺部位常規消毒,用0.25mm×40mm 的毫針針刺,于印堂向鼻根平刺;神庭向腦后方向平刺;水溝向鼻中隔方向斜刺,采用雀啄法,以眼球濕潤為度;承漿向鼻根方向斜刺;余穴直刺。運用捻轉和提插相結合的補瀉手法,水溝、行間、太沖用瀉法,余穴平補平瀉,以得氣為度,留針30min。(2)微絡放血:醫者用力推擠患者的中指指腹,找到指腹最早充盈的微小瘀絡,醫生雙手徹底消毒后,佩戴一次性無菌手套,在點刺部位及周圍用75%酒精常規消毒后,用8號注射針頭迅速刺入淤絡0.1 寸,立即出針,適當擠壓出血,血色由暗紅變淡紅即可。微絡放血1周1次。上述方法5d為一個療程,共治療3 個療程。治療1 個療程后,患者自述較前易入睡,情緒較前改善,但仍睡眠淺,易醒。治療2個療程后,頭暈與心煩癥狀較前大為緩解。治療3個療程后,失眠癥狀基本消失,每晚可入睡5h 左右。隨訪1個月未復發。
按語:該患者情志不暢,影響氣機運行,使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不得正常發揮,從而致血運失常,魂無所居,故而失眠。結合舌脈分析辨為肝火熾盛證,治以調神醒腦,清肝瀉火。腦為髓海,元神之府,《備急千金要方》言:“頭者,人之元首,人神之所注”;《素問·脈要精微論》載:“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也”,均說明腦是人精神匯聚之處,主神志活動。督脈入絡腦,同時支脈貫心,絡腎,故針刺督脈腧穴,可調節人體心、腦、腎,使腎精上行于腦,令腦髓充養,神志安定。督脈又為諸陽之會,陽脈之海,總督一身陽氣,是臟腑經脈重要的調控系統,故督脈通則經脈氣血運行通暢,從而心神安寧,腦竅通暢。其中百會位于巔頂,所謂“從顛入絡腦”,其深處為腦之所在,故針刺百會可調元神,通腦絡。神庭為元神之所居,亦通腦和五臟氣血,配合百會針刺,可通陽調神,主治腦神病變。印堂具有醒腦清頭目、重鎮安神之功。針刺水溝可醒腦開竅。諸穴配合共達通督健腦的效用,進而寧心安神,交通陰陽,調節睡眠。承漿、膻中、中脘、氣海、關元皆為任脈穴,因任脈為“陰脈之海”,總調全身陰氣和精血,針刺任脈穴可調暢氣血。《奇經八脈考》云:“……循承漿,與手足陽明、督脈會。環唇上,至下交,復出分行,循面,系兩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終”;《素問·骨空論》云:“督脈、任脈和諸陽皆起于頭”,從循行角度看,任脈與督脈銜接,交會于腦,任督二脈與腦都有相關性,二經陰陽相濟,配伍應用可使任督既濟,陰陽平衡,腦通神安。再者,膻中為氣之會,可寬胸理氣,舒暢氣機。中脘為胃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可建運中州,升清降濁,更調氣機。關元為先天之氣海,配合氣海通調下焦之氣。諸穴配合使上、中、下三焦氣皆通,氣機通暢則各臟腑功能得以正常發揮,使心有所養,神有所居。失眠病位在心,心通過神來調節人之寤寐,根據“五臟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的原則,取手少陰心經之原穴神門穴以安神。太陽穴為經外奇穴,具有通絡醒腦的功效。行間為足厥陰肝經之滎穴,太沖為肝經原穴,二者合用具有清肝瀉火,疏肝理氣的功效。涌泉為足少陰腎經井穴,《靈樞·本輸》言:“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其通任督二脈直達腦髓,針之可激發腎經經氣,交通氣血陰陽,開竅醒腦。本患者失眠1 年余,久病入絡,通過微絡放血不僅可以清火泄熱,還可疏通體內瘀滯之氣血,調節虛實,暢通氣血經絡,從而改善臟腑功能,平衡陰陽。
1.2 案2 患者,女,43 歲,2022 年10 月17 日初診。主訴:失眠3 年余。現病史:患者于3 年前因過度勞累后出現入睡困難,多夢易醒,醒后難以再入睡,甚則徹夜難眠的癥狀,凌晨2~3 點即醒,每日睡眠多維持在3~4h,自行服用佐匹克隆片效果欠佳,曾于當地醫院行頭顱CT 檢查未見明顯異常,遂來我院門診就診。刻下癥:入睡困難,睡后易醒,伴精神疲倦,心煩多夢,手心潮熱,納尚可,二便調,舌質稍紅,苔薄黃,脈細數。查體:神經系統檢查未見陽性體征。西醫診斷:失眠;中醫診斷:不寐,證屬陰虛火旺。治則:調神醒腦、滋陰降火。予針刺、微絡放血治療:(1)針刺處方:百會、神庭、印堂、水溝、承漿、中脘、關元、氣海、及雙側內關、神門、足三里、三陰交、太溪、照海、涌泉。操作:針刺部位常規消毒,用0.25mm×40mm的毫針針刺,于印堂向鼻根平刺;神庭向腦后方向平刺;水溝向鼻中隔方向斜刺,采用雀啄法,以眼球濕潤為度;承漿向鼻根方向斜刺;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成45°斜刺,余穴直刺。運用捻轉和提插相結合的補瀉手法,水溝、內關用瀉法;足三里、三陰交、照海用補法,余穴平補平瀉,以得氣為度,留針30min。(2)微絡放血:醫者用力推擠患者的中指指腹,找到指腹最早充盈的微小瘀絡,醫生雙手徹底消毒后,佩戴一次性無菌手套,在點刺部位及周圍用75%酒精常規消毒后,用8號注射針頭迅速刺入淤絡0.1 寸,立即出針,適當擠壓出血,血色由暗紅變淡紅即可。微絡放血1周1次。上述方法5d為一個療程,共治療3 個療程。治療1 個療程后,患者自訴精神好轉,入睡困難癥狀較前改善。治療2 個療程后,心煩多夢癥狀較前緩解,每晚睡眠時間可達5~6h;治療3個療程后,失眠癥狀基本消失,可安睡整晚,隨訪1個月未復發。
按語:本案患者失眠日久,陰液耗損,陰不制陽,虛火獨亢于上而成陰虛陽浮之勢,使得神不安寧,再加上久病遷延不愈,病由氣入血,故而失眠,正如《景岳全書》言:“真陰精血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治療當調神醒腦,滋陰降火。百會位于頭頂正中,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因此具有通督益髓的功效。《針灸大成》載:“神庭主驚悸不得安寐”,其具有寧神醒腦之功。印堂為治失眠之經驗要穴,針之可醒腦調神。水溝為督脈與手足陽明之會,其內應齦交,齦交穴為督、任、足陽明之會,任脈統諸陰之血,故針刺水溝穴可看作一針取兩穴,任督二脈,一陰一陽,統人體經絡之陰陽,具有調節陰陽,寧神醒腦之功。任脈起于胞中,行于腹部正中,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可調節全身陰經氣血,故選用承漿、中脘、關元、氣海等任脈穴,以調節人體陰氣,使陰能斂陽,氣機通暢。心藏神,主神明,“心包為心之外衛,神明出入之竅”,故取手少陰心經之原穴神門和絡穴內關,二穴配合針刺可調節心經氣血,氣血旺則心神安寧。根據辨證取穴原則,陰虛火旺為虛火,多屬精虧血少,又因腎陰與腎陽為一身陰陽之根本,故選三陰交、太溪、照海、涌泉。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可生化氣血,配伍三陰交可增加氣血生化之源,健脾和胃,滋陰養血,氣血充則髓海得養,元神得安。照海屬足少陰腎經,八脈交會穴,通陰蹺脈,蹺脈具司目之開合的功能,故針補照海可使“陰氣盛則瞑目”。太溪為腎經原穴,可滋陰填精,清熱寧心。涌泉為腎經井穴,腎經經氣由此始發,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針刺涌泉穴,通過其本身及經絡與系統的聯絡作用,可達到滋陰降火,調神醒腦之效。該患者失眠3年余,久病入絡,在中指瘀絡處放血,可疏通頭部及經絡之氣血,使惡血與邪氣出,從而陰平陽秘,失眠可愈。
失眠在中醫學屬“不寐”“目不瞑”“不得眠”范疇,其發生與心、腦、神有關,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提出:“人之神明,原在心與腦兩處,神明之功用,原心與腦相輔相成”,心神與腦神協調共濟,調節人之寤寐。《靈樞·大惑論》載:“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表明病機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調。董氏認為“久病入絡”、“久病必瘀”,凡病經數次針治而未見改善者,定有瘀血阻滯氣機[2]。《臨證指南醫案》言:“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頑固性失眠經久不愈,經脈血液長期瘀滯,無法灌注氣血于臟腑,致臟腑功能受損,影響氣血津液的運行和氣機的升降,久則血溢經脈,加重血液瘀滯,新血不得生,則心神失養,神不內守,陽不入陰,致失眠反復不愈。清代《醫方辨難大成》載:“氣血之亂,皆能令人寐之失度也”,清代王清任提出:“夜睡夢多是瘀血”,由此可見,瘀血既是病理因素,亦是長久失眠的結果。因此,對于頑固性失眠患者,重在調神醒腦,并配合微絡放血,使惡血及邪氣出,以調暢氣血,平衡陰陽,恢復臟腑功能,從而神安能寐。
微絡放血是在董氏奇穴的掌診和應象理論的基礎上,以取象比類為原則,在手掌包括指腹、指間關節、掌指關節等處找到與疾病相應的微絡,對其進行刺血的方法。依前所述,人的睡眠情況與心、腦、神密切相關。腦為元神之府,心藏神,神不安則不寐。心為君之官,而心包代君受邪,故治療亦可從心包入手,手中指為手厥陰心包經循行所過,左常波依據董氏奇穴掌診和應象理論,將手掌視為一個人,中指對應人的頭頸部,并認為“有病必有象,有象必有應,有應必有驗”[3],失眠的患者中指指腹多有細微瘀絡,故在此處刺絡放血可疏通經絡,活血泄熱、調暢氣血、平衡陰陽,如此則神魂安臥。
上述案例以調神醒腦為基本治法,以針刺和放血相結合,發揮協同作用,使患者瘀滯除,氣血暢,腦竅通,神志安,陰陽平衡,故失眠可愈。此方法操作簡單,避免了藥物的成癮性、依賴性等副作用,且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