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旭,楊 雪,于慧娟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1)
陽虛質是人體陽氣不足、以虛寒現象為主要特征的體質狀態。據調查,在當代社會背景下,陽虛質人群占總人群的14.8%[1],是比例最大的偏頗體質人群。陽虛體質人群后期容易出現寒濕、血瘀、陽陽兩虛等證,與代謝疾病、免疫類疾病、消化類疾病甚至精神類疾病等多種疾病相關。由此可見,陽虛質對健康有著復雜的影響,也因此成為近年研究的熱點。因此,本文將關于陽虛質與疾病關系的研究現狀,以及如何改善陽虛質方法進行詳細論述,以期為陽虛體質的臨床干預和改善提供新的客觀理論依據。
陽虛質是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而致陽氣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怕吃涼物為主證的相對穩定的體質狀態。王琦院士團隊完善發展中醫體質學理論,提出陽虛體質的發生機制和具體表現:若因為先天稟賦不足或者后天各種環境因素影響,使體內陽氣受損,陽氣不能充分作用于人體的各個層面,便出現陽虛體質,形體上多白胖,肌肉松軟;心理特征多沉靜內向;臨床表現以平素畏冷、手足不溫、精神不振、舌淡胖嫩、邊有齒痕、脈沉遲為主;不耐受寒邪,耐夏不耐冬,易感濕邪;發病多為寒證,或易從寒化。可見從癥狀上講,陽虛質是各種類型陽虛癥候的概括,從這種角度看,治療陽虛證等同于改善陽虛質,本質上均是對機體陽氣的補充,使身體機能恢復正常。
中國古代并無“陽虛質”的提法,然經過歷代醫家的臨床實踐與理論探討,針對陽虛證的表現和治療認識愈發深刻。《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強調陽氣具有溫煦、防御、濡養、興奮、固攝等功能,是人立身生命之本,正如“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開創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醫圣”張仲景創立腎氣丸、真武湯等治療陽虛癥候的傳世名方,至今療效顯著。隋巢元方認識到陽氣不足則會導致多種臟腑疾病,在其著作《諸病源候論》中多次提及,例如在不能食中提及的“脾氣冷弱”、大小便數中提及的“下焦偏冷”、胃反中提及的“藏冷則脾不磨”等[2]。唐王冰在《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注解時創造性地提出“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療陽虛癥候的方法。張景岳在腎陽虛證的治療上主張“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的思想,創立右歸丸用以溫補腎陽,使腎陽虛證理論學術水平及臨床應用達到新高。“火神派”的鼻祖鄭欽安臨證之際以陰陽為綱,尤為重視陽氣,認為陽氣是生命的根本,提出“陽氣為立命之根”,反對濫用寒涼藥物損傷人體之陽氣[3]。總之,歷代醫家對陽虛癥候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和預后發展進行了不斷的完善和發展,為“陽虛質”這一體質類型的提出和改善奠定了基礎。
結合臨床實踐,筆者認為,導致陽氣不足的的因素主要由以下幾點:陽氣損傷、陽氣過于耗散和陽氣郁結。《素問·生氣通天論》言:“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強調唯有使陽氣周嚴,才能固護在內的陰氣,也可以防止外邪侵襲。人生于天地之間,難免外感六淫之氣、過食寒涼或濫用抗生素,損傷脾胃陽氣,脾失健運,胃失受納腐熟,致使中焦氣機不能樞轉,三焦不能決瀆,水谷精微不能輸送,郁積成水飲寒濕,導致納差納呆、腹脹腹痛、眩暈泄瀉、胸悶憋喘、腰腿冷痛等癥,若不及時診治,久郁化熱,又致濕熱蘊結,虛實寒熱交錯復雜,診治棘手。
又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言:“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然而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或經常熬夜,或精神壓力大,或久坐不運動,勞逸不適,情志不暢,陽氣運用過度或陽氣郁結不達,致使精神不振、神疲乏力、手腳冰涼、抑郁不暢等癥發生,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又易成惡性循環,營衛之氣得不到陽氣的溫煦、推動、固攝,導致氣虛血瘀、水濕痰飲、陰陽兩虛等證,虛實交雜,難以辨證,給診治帶來了一定困難。研究表明[4],陽虛體質者會出現諸如能量代謝水平的低下,免疫功能、內分泌功能、交感神經功能及腎功能的減退等,且陽虛質人群與抑郁癥[5]、強制性脊柱炎[6]、過敏性鼻炎[7]等多種疾病的形成有關,可見陽虛質的預防和改善已成必然趨勢。
現代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與陽虛質密切相關。王超杰等[8]對黑龍江地區的老年人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進行調查分析,發現陽虛體質老年人是發生不穩定性心絞痛的高危人群之一。劉子浩[9]對135 名心衰患者進行中醫體質分類并加以研究,發現70歲以上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陽虛質占比最高。有研究表明[10],真武湯加味輔助西藥可通過降低BNP、ALD 水平,抑制神經內分泌激素系統被激活,逆轉心肌重構,從而達到治療陽虛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侶山堂類辨》云:“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為精,奉心化赤而為血。”《靈樞·邪客》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即心主血脈,藏神明。若心陽不足,來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失于溫煦煉化,心血化生不足,血液運行不暢,心神失養,久而久之,化生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虛實夾雜而諸癥迭起,甚則生命危矣。治療方法以溫補心陽為主。袁勝康[11]對60 例心陽虛型緩慢性心律失常進行臨床觀察,觀察組采用溫補心陽的溫陽養心復脈湯,對照組給予參仙升脈口服液,觀察組較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顯著降低,且能明顯提高患者24h最快心率、最慢心率、總心臟搏動數及平均心室率。
鐘國就等[12]進行問卷調查,陽虛質在哮喘-慢阻肺重疊綜合征(ACOS)所占比例最高。王雪玭等[13]研究表明陽虛質是肺結節患者主要偏頗體質之一。婁慧慧等[14]梳理支氣管哮喘肺陽虛證及造模方法的相關文獻,認為以寒飲為標、肺陽虛為本是其病理狀態,并提出選取BALB/c小鼠,通過煙熏+冰泳+服用冰水3 個因素對小鼠進行干預,同時聯合腹腔注射卵蛋白(OⅤA)致敏構建支氣管哮喘肺陽虛證模型的思路。
《靈樞·決氣》言“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是謂氣”,又《素問·痿論》云“肺主身之皮毛”,可見肺主氣,司呼吸,為水之上源,在體合皮毛。若肺陽的推動、溫煦功能失調,則一方面體表衛陽不能溫煦皮毛腠理,六淫外邪可能趁虛侵襲經絡肺腑;另一方面,由中焦輸送的精氣津液失于溫化,不能輸布全身而郁積于肺,從而化生水濕痰飲而反傷肺陽,最終致使肺失宣降,諸癥蜂起。治療上應以糾正陽虛、固護正氣為主,輔以理氣化痰、祛瘀散結。姜可園等[15]總結孫增濤教授運用“益氣溫陽方”治療肺結節的經驗,多年的臨床療效顯著。
王雨等[16]研究表明陽虛質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主要體質類型之一,也是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楊藝[17]對消化性潰瘍中醫體質分布與證型進行了相關性研究,發現十二指腸潰瘍中醫體質分布陽虛質是主要偏頗體質之一,其中尤以女性和老年人群體為陽虛質人群最多。孫陶陶[18]研究表明,陽虛質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體質之一。陳正鑫[19]研究發現針刺通過增加迷走神經活動和減少的交感神經活動,從而達到治療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結腸炎的作用。翟美麗[20]研究脾陽虛證脾失健運機理時發現,腦腸軸通過調節與腦腸軸調節相關的腦腸肽,繼而導致物質能量代謝異常、脂質過氧化損傷,從而出現以消化道癥狀為主要的臨床表現。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陰在上,則生瞋脹。”脾胃陽氣充足,則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中焦升降有司,則如《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治》中所講“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若脾胃陽虛,則“中焦如漚”的功能失調,不能受納腐熟,則納差納呆、反酸呃逆,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津液水濕,則積滯、泄瀉、痢疾、水腫,不能升降氣機,則胃痞、胃脹、胃痛。治療上以溫補脾陽、升降氣機為主。李若愚[21]總結劉鐵軍教授運用附子類方治療陽虛質人群脾胃病,效果顯著。
王澤帆[22]對廣東地區214 例前列腺癌患者進行體質調查分析,結果顯示陽虛質為主要的體質類型之一。劉一靈[23]對107 例糖尿病腎臟疾病III~Ⅴ期患者進行中醫體質與證候的資料收集,結果顯示陽虛質所占比例最高。王曉蒙[24]研究發現陽虛質人群隨著年齡的增加患泌尿系結石的風險增加。侯睿捷等[25]收集北京地區323 例子宮腺肌病患者進行中醫體質分布特點研究,結果表明陽虛質為子宮腺肌病患者的主要體質類型之一。林麗君[26]收集142 例黃體功能不全患者進行體質學調查,結果發現各個年齡段均以陽虛質較多見。動物實驗發現[27],腎陽虛的大鼠會出現肝線粒體超微結構損傷嚴重存在線粒體能量代謝障礙,并出現機能減退、代謝減緩等一系列相關癥狀。
腎主生殖,主封蟄,為一身元陰元陽之主。鄭欽安《醫理真傳·拙見解》曰:“夫人身立命,本乾元一氣,落于坤宮,二氣合一,化生六子,分布上、中、下,雖有定位,卻是死機,全憑這一團真氣運行周流不已。”強調陽氣為一身之本,潛藏于元陰之中,如一團真火,徐徐生氣,對機體氣血津液的生成和運行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若腎中之元陽失去能量,不能蒸騰氣化水液,則出現淋證、癃閉、水腫;不能固攝,則出現遺尿、遺精、月經不調、崩漏;不能主生殖,則出現陽痿、性欲下降,不孕不育。治療上以扶陽為主,輔以行氣化瘀。李雅婷[28]運用扶陽化瘀法治療陽虛質腎虛血瘀型原發性痛經60例,從體質上改善患者陽虛體質,臨床療效優于單純西藥治療,且安全性較高。
2.5.1 內分泌及代謝類疾病 研究表明,罹患肥胖[29]、甲狀腺功能減退癥[30]、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31]等內分泌及代謝類疾病人群中,陽虛質所占比例較大。中醫學認為,肥胖、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等疾病畏寒嗜睡、手足腫脹、身體沉重、頭暈乏力、行動遲緩,甚或動則喘促等臨床表現,與陽虛質的臨床癥狀相符,其病因病機為脾腎陽虛及三焦少陽之相火衰微。脾腎陽虛,元氣無以生,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津液,致使營衛不調,神機失養,同時三焦少陽之相火衰微,氣血津液不能決瀆,郁積于經絡脈道,致使氣機不暢,“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出入廢到神機化滅”,諸證迭生。對于此類疾病的治療,現多采用溫補脾腎陽氣的方法。有學者運用溫補脾腎陽氣治療陽虛肥胖效果顯著[32-33]。邱保國[34]認為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病機關鍵是脾腎陽虛,并根據其病情嚴重程度將其分為脾陽虛弱證、脾腎陽虛證和陰陽兩虛證以辨證論治。有報道[35]指出溫腎升陽法可顯著降低腎陽虛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中醫證候評分,其機制可能和胰島素(FINS)、瘦素(Leptin)水平顯著降低有關。
2.5.2 免疫及運動骨骼肌肉類疾病 王濤等[36]研究蘭州地區類風濕關節炎(RA)患者體質的分布特點,發現體質分布多見于陽虛質、氣虛質。王晶等[37]調查發現陽虛質更易發生絕經后骨質疏松的體質類型之一。鄧昶等[38]研究指出,陽虛質是罹患膝骨性關節炎的危險因素。免疫及運動骨骼肌肉類疾病多屬中醫學“痹證”范疇,其理論基礎在于:腎主骨生髓,脾主四肢肌肉,脾腎陽氣充足,則四肢百骸,協調有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勝則熱,陰勝則寒。”若陽虛質多脾腎陽氣不足,陽虛則陰盛,腎水寒,脾土得不到溫煦,則脾腎功能不能充分發揮,或氣血生化不足,“不榮則痛”;或氣血津液運行不暢,“不通則痛”,致使四肢關節,肌肉腠理,疼痛叢生。治療上以溫通經脈、散寒祛瘀為主。杜以海[39]總結金實教授應用經方治療痹癥的經驗,針對陽虛質沉寒痼冷的痹證采用抵擋烏頭桂枝湯類方以復陽氣、去寒邪、化瘀血、通經脈,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2.5.3 神經及精神類疾病 研究表明[40],陽虛質人群在面對壓力和情景刺激時易發生抑郁、產生負面情緒。梁皓越[41]指出NK 細胞、T細胞數目的下降及相關功能亞群的偏移陽虛質慢性失眠患者免疫功能紊亂及陽虛程度存在相關關系。《素問懸解卷一》指出:“神者,陽氣清明所化,精而不擾,陽氣淑清,則神旺也。”《景岳全書》曰:“五臟之陽,非腎陽不能生,五臟之陰,非腎陰不能滋。”諸般論述強調了人體之精神狀態健康與否與陽氣是否充足密切相關,尤以心、腎二臟為主。腎主封蟄,為一身元陰元陽之本,腎陽充足,腎精生化不息;心主血脈,中焦之汁奉心化赤,心陽充足,心血化生有源,神明得以濡養。林貴英等[42]提出少陰心腎之陽是全身陽氣的根本來源,少陰心腎陽衰,精神失養則精神萎靡不振,故少陰心腎陽衰是抑郁癥基本病機,運用四逆湯治療抑郁證,取得良好成效。
綜上所述,陽虛質人群有著廣泛的疾病譜,即陽虛體質以不同臟腑陽氣不足而導致相應臟腑功能失調,從而出現涉及各個系統疾病的病理狀態,臨床表現因人而異,因此治療與改善陽虛質的側重點也應因人制宜,不能一概而論。
灸法是一種通過燃燒艾絨產生熱量以達到溫補陽氣作用的中醫外治療法。《本經疏證》曰:“艾草,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利,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研究表明[43],雷火灸改善腎陽虛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癥狀,降低T 細胞CD8+、IgE、IL-4 水平,提高T 細胞CD4+、CD4+/CD8+、IL-2 水平。胡秀武等[44]的研究亦證實長蛇灸能夠改善陽虛質并糾正Th1/Th2 失衡,提高免疫功能。李海勇等[45]回顧性分析督灸治療脾腎陽虛證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表明督灸可以減輕腰背部疼痛,改善患者的陽虛癥狀。由此可見,灸法通過其溫陽通經的作用可有效改善陽虛質中的多種臨床癥狀,調節免疫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針刺療法以其治療疾病廣泛、治療效果顯著、無副作用且經濟低廉為優勢,廣泛應用于臨床。楊燕等[46]應用扶陽針法治療心腎陽虛型慢性心力衰竭明顯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緩解了陽虛癥狀,同時能調節免疫功能。范靖琪等[47]采用通陽柔筋法針刺聯合攣三針治療陽虛型帕金森肌強直患者58例,緩解陽虛型帕金森肌強直患者肌強直狀態,改善其步行狀態。林雅靜等[48]研究發現溫陽通督針刺運動療法有效促進腦出血恢復期運動障礙陽虛質患者顱內血腫吸收,改善中樞和四肢神經電生理傳導,并增強患者肢體肌力。由此可見,針刺療法在改善陽虛質的臨床干預中療效確切,前景廣闊。
中藥治療陽虛證、改善陽虛體質歷史悠久,效果顯著。陳艷丹等[49]運用中藥治療腎陽虛型多囊卵巢綜合征不孕癥,陽虛癥狀明顯緩解,并能改善卵細胞質量,使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均上升。孫思東等[50]使用右歸丸聯合中藥熏洗治療腎陽虛型老年膝骨性關節炎,可使降低關節液中骨橋蛋白(OPN)、鈣結合蛋白(S100A12)、基質金屬蛋白酶-3(MMP-3)水平下降,進而改善臨床癥狀。牛明了等[51]研究表明加味濟川煎能夠有效改善脾腎陽虛型老年慢傳輸型便秘的臨床癥狀,同時使血清5-羥色胺(5-HT)、5-HT 4受體(5-HT4R)水平均顯著升高,血清生長抑素(SS)、血管活性腸肽(ⅤIP)水平均顯著降低。總之,針對不同臟腑陽虛證,選用中藥隨證治之,陽虛質改善效果顯著。
基于此,在“體質可分”“體病相關”和“體質可調”的體質學原則指導下,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病愈防復”的中醫“治未病”思想,應當及時發現和改善陽虛體質,對與陽虛質相關聯的疾病進行預防,以期使人們“有病才治病”的健康觀念向“治未病”的理念轉變,改善亞健康狀態,提高生活質量,促進構建和諧社會。
陽虛體質在人群中所占比例與日俱增,其帶來的生理、心理及社會負擔十分巨大。同時,陽虛體質與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泌尿及生殖系統等多系統疾病有較強的相關性,如不及時改善陽虛體質,任由其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將是十分惡劣的。目前國內對于陽虛體質的研究較多,但在國際范圍內也未引起重視,對于其致病機理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討。總而言之,陽虛質的形成與先天稟賦、飲食不節、情志不調、勞逸不適等因素密切相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言“治病必求于本”,因此本文通過綜述陽虛質與相關疾病的關系及相應的改善和治療方法,以期推廣中醫學“治未病”的預防疾病的健康理念,有助于預防陽虛質的形成,改善陽虛質,提高生活質量,有助于健康中國戰略順利落地實施,為中國夢的實現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