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婷/文
筆者以在鄭州大學河南音樂學院舞蹈系任教兩年以來的經驗為基礎,從綜合性大學中國古典舞教師的角度切入,結合當前學生群體狀況進行調研。本文將從學生的身體能力、學習意愿及就業問題,學院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實施場地與設備等方面深度總結歸納當前綜合性大學中國古典舞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解決路徑并分析,以期為相關領域的工作者提供參考、建議,進一步提高中國古典舞的教學水平,助力該專業高水平發展。
首先,學生作為教學實施的對象,其身體先天條件與入校前關于舞蹈的開發程度非常重要,而綜合性大學中的舞蹈專業招生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從年齡來講,80%的考生年齡處于16~20歲之間,而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經錯過了專業舞蹈演員培養的黃金時期。舞蹈講究童子功,柔韌度開發與高超的技術技巧學習大部分都是在10~16歲之間完成的,錯過了身體發育期,再去訓練就很難達到專業水準了。
其次,大部分報考綜合性大學的考生是在高三這年才系統學習舞蹈以及準備考試內容,最終轉為藝考生的。在此之前,舞蹈或許一直是作為興趣愛好學習的,他們接觸舞蹈的時間太短了。他們中有許多人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么,擅長什么的,多為藝考機構短期培訓“加工”出一個作品,也是“拔苗助長”出來的。有許多同學唯一跳過的舞蹈就是考試的內容,甚至從未接觸過古典舞。在古典舞中,身韻是最重要的表現手段。身韻是由形、神、勁、律四個部分組成,而形也是“拔苗助長”的學生中最缺乏的重要因素[1]。
還有較為關鍵的一點是,綜合類高校(以鄭州大學河南音樂學院為例)的招生方式,是河南省統考而非校考,這也是和專業類大學(例如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不同的地方。校考更方便學校把握學生的專業水平,也就是說把學生的專業水平擺在更靠前的位置。而省統考的通過門檻并不高,通過之后再根據文化課排名進行招生,這種方式會影響到學校的生源質量,失去那些專業水準高但文化課相對薄弱的學生。同時還會造成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學生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學習舞蹈的藝術生的個人身體條件高低與綜合素質能力水平,是教學水平能達到何種程度的決定因素。而普高生們普遍存在身體綜合素質能力不足的問題,會使得綜合類大學中的古典舞教學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發現絕大部分同學(特別是剛入學的新生)還是有著奮發努力的學習態度,對待課外活動也比較積極。但是,學生們步入高年級之后,面對一些學院或者省內演出,明顯表現出了比較消極的狀態,甚至有抵抗情緒,同時,課堂狀態也沒有之前飽滿。之所以會有上述情況,主要是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學院中存在一些沒有調整好心態的學生,由于演出之后的獎勵制度(例如獎學金的評比、課外實踐課程的分數等)沒有明確,時間一長,學生的態度難免會變得消極。參加演出對學生而言,本應該是一次寶貴的舞臺經歷,但高年級的部分學生們卻反映自己是“免費勞動力”,學院委派的大多都是歌伴舞節目,缺乏技術含量等,導致有排練演出機會時大家不但不爭取反而推三阻四。
其次,學生面臨畢業之后的就業問題,因而表現迷茫。綜合類院校藝術專業與專業藝校和師范類學院藝術專業的就業前景大不一樣。專業藝術學校是給各大頂尖歌舞團輸送人才的后援團,專業院校畢業的學生在畢業之后大部分選擇當演員;師范類學院藝術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后就業方向對接教師行業。而綜合性大學藝術專業的學生面臨就業問題時,與前兩類畢業生相比均不占優勢,找工作壓力相對較大。據統計,鄭州大學河南音樂學院藝術舞蹈專業2019級的學生畢業之后,59%的學生選擇考研,6%的學生考公,12%的學生去當舞蹈老師,6%的學生當舞蹈演員,而17%的學生從事與舞蹈無關的工作,考研變成了最普遍的選擇。近些年來,考研形勢越來越嚴峻。從就業方面考慮,學生便會對舞蹈學習和課外演出喪失積極性,把重心放到考研考公或者是別的學習方面。越臨近畢業,學生的舞蹈學習意愿就越差。
目前,鄭州大學河南音樂舞蹈學院所有的專業課均采用男女同班的方式進行,這對于現代舞、劇目課或者是編舞技法等課程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于中國古典舞來說,這樣訓練出來的效果會不夠精準,這門課男女在手型手位、舞姿、技巧訓練以及力道等方面均有較大差別,分開教學會更加精準。
同時,目前鄭州大學河南音樂舞蹈學院的專業課程設置略少,每個學科一周只有一節課,導致教學無法深而精地進行。一個學期16節課,一節課只有一個半小時,如果深講細講,教學目標無法完成,只能概論,但這樣會使得學生無法準確把握其中的韻律與底蘊,容易造成學生知舞而不知為何舞的局面。而且,舞蹈是一個需要持續反復訓練的學科,一周一次的頻率,學生學習不連貫,會無法理解并熟練掌握動作要領。知識掌握不連貫,也沒有早功晚功的加持,學習效果自然不理想。
新建成的舞蹈教室整體環境較好,教室大且明亮,但就教學場地與設施方面仍有以下幾點問題:
(1)教室略少,藝術舞蹈應該可以再增加一個有地膠的舞蹈教室,使地面較有彈性;
(2)據學生反映,2樓教室的地膠太滑,做舞蹈動作時有一定危險性;
(3)針對移動把桿松動問題,學院應定期檢查維修;同時需要若干練習技術技巧的軟墊子,并將墊子存放在教室一處,以便學生練習技巧時隨時取用。
在專業課課程設置方面,院?,F代舞、劇目課,編舞課和風格舞保持原狀,男女同班即可。而中國古典舞、芭蕾舞基訓與民族民間舞應男女分班教學更為合適。就中國古典舞課程來說,女老師在女班的身韻神韻把控會更細膩,對身姿腰腿的開發與要求會更高。男老師則對男班的氣息氣場、基本功的訓練與技巧的開發要求更高。側重點不一樣,男女分班教學更為合適,效果也會更好。
其次,為了提高學院專業性,應增添獨立技術技巧課程(此課程必須男女分班進行)。這門課是一個學院是否能拿出好的作品的關鍵,同時也是檢驗學生身體素質培養是否達標的門檻。芭蕾基訓為基礎訓練課程,技術技巧課則為進階課程。好的舞蹈作品是不能缺少高超的技術技巧的。好的演員也不可能不會跳轉翻,這也是舞蹈演員之間拉開差距的關鍵[2]。
最后,考慮到綜合性大學的課程設置中,文化課的占比高于專業類藝術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學校應在原有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之上,增加基訓課程的次數。每周至少保證兩至三次芭蕾基訓或是古典舞基訓這類基礎課程。基礎訓練是很重要的,它是訓練學生身體素質的最好方法,也是后續進行高階舞蹈學習的關鍵。同時,還要增添一門獨立的技術技巧課程(必須男女班分開上)或是與教學法相關的課程,這樣學生畢業之后如果想要做舞蹈老師,也能更好地融入行業。
據統計,對于鄭州大學河南音樂學院藝術舞蹈學的文化與專業課程設置的當前交叉來說,大部分同學很認可當前文化課的設計,他們認為文化課的設計與專業課相輔相成。通過學習中國音樂史、中國舞蹈史、中國舞蹈藝術概論、西方芭蕾史等課程,能更加深刻地了解舞蹈的起源、音樂的起源,有助于在進行專業實踐課程的學習時,更充分感受肢體語言動作的表達方式,更好地進行情感輸出。
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反映,現在的文化課都是以政治思想、西方音樂史等進行文化課教學,而舞蹈與這些的關系并不大。音樂相關的理論知識過多,聽不懂又不理解。就舞蹈專業來說,學生們需要去了解古典舞或民族民間舞的形態特征和歷史的演變,也應該去學習相關的教學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紤]到課時有限,針對藝術舞蹈的學生在文化課程設計方面,筆者建議除了保留本就與舞蹈相關的課程以外,可以減少音樂理論相關的課程,增加與專業課掛鉤的理論課,增強專業課程與理論課程的交叉深度[3]。
同時,課程設置可以更加關注文化之間的互通,重視不同藝術對于舞蹈的影響。以中國古典舞為例,中國戲曲、武術、太極、音樂、書法字畫等對其產生及發展都有著深刻的影響。舞蹈是多元化的,中國古典舞的形成也不是單一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側重單一的教學,忽視全面的發展。針對藝術舞蹈專業的學生的選修課程設計,院??梢赃m當增加其他文化內容,增加戲曲、太極,或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鑒賞課等,讓學生們通過閱讀體會傳統文化意蘊,通過賞樂感知中國韻味,通過品鑒優秀書法繪畫作品激發對舞蹈創作的靈感,通過增強文化底蘊跳出中國古典舞內在精神,做到讓理論為專業提供養分,專業實踐為理論提供經驗價值。
舞蹈系每年可以定期邀請一些國內外知名的舞蹈演員或者是知名導演來校進行一天或是短期的授課,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意愿。優秀演員會有寶貴的舞臺經驗,優秀編導會有先進的思維理念,這些寶貴的知識都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最好的助推器。上述“大師課”,所有在校的學生,無論年級都可以報名參加。但要經過學院篩選,只有平時參與院內活動表現活躍、日常上課認真積極、學習態度端正且成績優異的學生方可以獲得學習資格。這樣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院的演出活動,從而積累表演經驗,提升表演技巧,在實踐中增強表演的感染力。
與此同時,學院可以嘗試創辦一個院級舞蹈比賽(一定要是獨舞作品),將其設置為河南音樂學院舞蹈系固定賽事活動。賽制包含初賽、決賽,并最終角逐出金銀銅獎。每一屆大二下學年的學生都必須參加(也可依據學院情況推遲至大三上學年)。之所以選定設定在這個時間段,是因為大一學生太稚嫩,許多普高生之前還未十分系統地接觸過古典舞、民間舞以及現代舞,表演能力有限,經過一年以上的學習,相對來說可以呈現出更好的表演效果。設置成獨舞比賽,是因為獨舞十分考驗學生的自身能力,學生積極備賽,能夠使得舞蹈水平得到極大提高。
其次,獲獎者的獎勵應該有獎杯、證書,獲獎學生有優先參與大師課或者是重要排練演出的資格。同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設置合適金額的獎金或增加合適的學分作為鼓勵。如果獲獎作品是原創還可以由學院推送去參加一些社會知名比賽(例如洛神杯、頂尖舞者等)。參加這樣的比賽不僅能提高學生專業水平、增強學生學習意愿,還能打造學校知名度。低年級學生通過觀摩比賽中的優秀舞蹈作品,也能有所感悟和進步,獲得專業修養的提升。
總而言之,綜合性高校舞蹈專業的發展,應立足于學生的角度,從實際出發,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同時,增強專業課程和理論課程的交叉程度,文化與專業兩者兼顧,全面培養學生,使其成為有能力、有素質、有競爭力的舞蹈專業的人才。■
引用
[1] 朱玉紅.談中國古典舞的身韻[J].藝術廣角,2000(3):55.
[2] 劉慧.探討中國古典舞蹈教學現狀及解決對策[J].戲劇之家,2015(11):220.
[3] 黃露斯.高校舞蹈教學中學生舞蹈表現力提升策略的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