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調霞 張德平 張紅英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無錫 210004)
旅游業的發展依賴于旅游資源、旅游者、旅游交通和旅游基礎設施等,游客接待量是衡量一個地區、一個城市、一個景區旅游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旅游流量和旅游者流動中支出的旅游消費是旅游業賴以發展的基礎。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流量受到學界的持續關注。旅游業是一個協作進行旅游生產的網絡系統,其本質是人及相關要素的流動(保繼剛等,2017;陸林等,2019)。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旅游產業“網絡化”趨勢顯著(葛全勝等,2015),“個性化和多樣化”消費主流趨勢明顯(王興斌,2015),旅游空間組織重構加快,旅游地理學研究面臨諸多全新命題(汪德根,2016)。在此背景下,與一般企業扁平化、網絡化和虛擬化組織網絡演化特征相似(劉衛東等,2004),旅游企業組織結構開始向網絡型組織結構轉型(鐘海生,2000),推動了旅游企業區位演變和企業間功能聯系演化,直接影響了旅游產業(要素)的空間結構與布局模式(黃震方等,2015),促進了旅游服務網絡空間組織演變。
旅游者在城市內的流動能夠形成旅游服務網絡,分析和研究旅游者在城市內的流動方向、流動范圍、流動規模、流動方式,對城市旅游業健康發展來說意義巨大。本文以江蘇無錫為研究單元,以聯通信令指數分析了基于游客流的無錫市旅游服務網絡空間結構,根據游客流表現出的不同特征,分析了無錫市旅游服務網絡空間結構的影響因素和應對策略,以期為完善無錫市旅游服務空間結構、服務無錫市旅游發展作出貢獻。
本文選擇2019年無錫市旅游信息大數據,通過測度不同區域之間的客流變化來反映無錫旅游網絡空間結構。數據來源于2019年的聯通手機信令數據,選擇3月、6月及五一假期為分析月份。為了刻畫中心城區不同的“旅游流”特征,考慮電信手機基站設置,本研究仍選用原行政區劃單元,具體特征如下:
表1數據顯示,游客進入無錫后軌跡一、軌跡二目的地聯系網絡反映的是旅游在完成第一個旅游景區(目的地)的參觀后,進入第二個旅游景區(目的地)的聯系矩陣。總體上看,濱湖區是無錫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先進入濱湖區,以此為起點進入其他地區旅游的游客總數最多,2019年3月達到31.1548萬人,占比25.49%。游客游完崇安、惠山、江陰、南長、錫山、宜興后,均會選擇濱湖為第二旅游目的地(見圖1)。這一方面與濱湖區旅游資源存在直接關聯,另一方面也與地鐵等公共交通的布局密切相關。錫山、崇安、惠山也是游客進入無錫的重要目的地,手機信令的游客數量分別達到18.51萬人、17.03萬人和16.1萬人。

圖1-圖3 旅游者進入無錫后軌跡一、二對比圖

表1 2019年3月游客進入無錫后軌跡一、軌跡二目的地聯系網絡 (單位:人)
表2數據顯示,游客進入無錫后軌跡二、軌跡三目的地聯系網絡反映的是游客在完成第二個旅游景區(目的地)的參觀后,進入第三個旅游景區(目的地)的聯系矩陣。總體上看,游客在游完濱湖區后(進入無錫后的第二個旅游目的地),選擇到其他區(景點)繼續進行參觀游覽的人數依然最多,達到31.7478萬人,占比25.98%。游客游完崇安、惠山、江陰、南長、錫山、宜興后,均會選擇濱湖作為第三旅游目的地,濱湖旅游目的地品質和旅游服務能力起到很大的吸引作用。錫山、崇安、惠山也是游客進入無錫的重要目的地(見圖2),手機信令的游客數量分別達到18.68萬人、16.64萬人和15.97萬人。
游客進入無錫后軌跡一、軌跡二目的地聯系網絡反映的是旅游在完成第一個旅游景區(目的地)的參觀后,進入第二個旅游景區(目的地)的聯系矩陣。總體上看,濱湖區依然是無錫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游客進入濱湖區后,以此為起點進入其他地區旅游的游客總數依然最多,2019年6月達到22.5847萬人,占比26.41%。游客游完崇安、惠山、江陰、南長、錫山、宜興后,均依然會選擇濱湖為第二旅游目的地(見表3、圖2)。崇安、南長、錫山、北塘、惠山也是該階段游客進入無錫的重要目的地,手機信令的游客數量分別達到了13.71萬人、11.1萬人、9.92萬人、9.83萬人、8.98萬人。

表3 2019年6月游客進入無錫后軌跡一、軌跡二目的地聯系網絡 (單位:人)
游客進入無錫后軌跡二、軌跡三目的地聯系網絡反映的是游客在完成第二個旅游景區(目的地)的參觀后,進入第三個旅游景區(目的地)的聯系矩陣。總體上看,游客在游完濱湖區后(進入無錫后的第二個旅游目的地),選擇到其他區(景點)繼續進行參觀游覽的人數依然最多,達到21.9406萬人,占25.66%。游客游完崇安、惠山、江陰、南長、錫山、宜興后,依然均會選擇濱湖為第三旅游目的地。崇安、南長、錫山也是游客進入無錫的重要目的地,手機信令的游客數量分別達到13.67萬人、11.1萬人和10.41萬人(見表4)。

表4 2019年6月游客進入無錫后軌跡二、軌跡三目的地聯系網絡 (單位:人)
與3月、6月不同,濱湖是游客進入無錫后游覽的主要目的地,游客進入濱湖區后,以此為起點進入其他地區旅游的游客總數量依然最多,達到21794人。崇安、錫山、惠山也是游客進入無錫的重要目的地(見表5、圖3)。

表5 2019年五一游客進入無錫后軌跡一、軌跡二目的地聯系網絡 (單位:人)
旅游服務網絡空間演化涉及餐飲、住宿、商務服務(旅行社)、旅游交通等方面,各要素發展的影響因素有所差異,但總結下來突出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旅游資源的分布。旅游資源分布及其品質的優劣勢是影響和吸引旅游服務要素和旅游服務主體進入的關鍵因素。高等級的旅游資源輻射的游客資源廣、客流量大,這客觀上形成了強大的旅游市場需求。此外,高等級的旅游目的地對旅游服務的品質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加速了高層級旅游服務市場的發育。
二是旅游目的地可進入性水平。擁有高鐵站點、機場、地鐵站點的旅游目的地,其周邊對旅游餐飲、旅游住宿的吸引力較強。這一方面是由于便捷交通到來的大量交通流;另一方面是由于區位改善后,地價上升也會吸引相關主體投資經營。
三是區域經濟一體化聯系水平。錫澄宜一體化的推進加強了中心城區旅游資源和兩個市縣間旅游網絡聯系,暢通了旅游一體化便捷程度。游客進入中心城區特別是濱湖后,再次選擇到宜興旅游的人數有一定的上升,宜興相關鎮旅游服務能力得到不斷提升與其存在直接關聯。
四是全市經濟發展水平提升。旅游服務能力跟游客需求緊密相關,而本地居民是游客重要來源之一。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上升,刺激了居民出行需求,提升了旅游消費需求。加之隨著全域旅游建設的推進,各種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消費環境逐步完善,也促進了旅游服務能力的提升。
此外,旅游服務網絡的建設和演化還與區域一體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等宏觀背景的變化存在較大關聯。
旅游服務網絡空間結構演化最直觀的效應就是旅游人數、旅游收入的變化。為此本文專門分析國內旅游接待人數、國內旅游收入、旅游外匯收入三個指標的變化(見表6)。
統計顯示:2005年以來,無錫國內旅游接待人數持續快速上升,2005—2019年的國內旅游接待人數年均增長10.17%,2019年無錫國內旅游接待人數達10236.93萬人;國內旅游收入年均增長15.14%,2019年無錫國內旅游收入達2015.7億元;旅游外匯收入年均增長4.96%,2019年達到51863萬美元。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年共接待國內旅游人數6010.20萬人次,恢復到2019年的58.7%;接待旅游、參觀、訪問及從事各項活動的入境過夜旅游者9.11萬人次,比2019年下降了84.7%。旅游總收入為1057.89億元,恢復到2019年的51.3%(見表7)。

表7 2005—2019年無錫國內旅游接待人數、國內旅游收入、旅游外匯收入變化
考慮城市旅游服務能力與城市旅游經濟關聯程度與作用方式等的階段性變化,本研究選用灰色關聯分析法來定量評價相互間關聯發展效應。
本研究采用均值化處理得到各指標的標準化值。從分析相關二級指標關聯入手,構建關聯度公式:
式(1)中:ξij(t)表示城市旅游服務能力指標xj對城市旅游經濟指標xi在t時刻的關聯系數其中xi(t)、xj(t)分別表示城市旅游服務能力、城市旅游經濟各二級指標均值標準化值。
k為分辨系數,其取值區間為[0,1],在計算過程中,k的具體取值根據條件方程(2)式隨機生成。
式(2)中:Δv為所有二級指標差值絕對值的均值,Δ∈為所有二級指標差值絕對值的均值與最大值的比值,即
城市旅游服務能力與城市旅游經濟各指標關聯系數ξij(t)構成關聯矩陣Γ,反映了要素間相互作用的錯綜關系,通過比較各個關聯度系數的大小,可以分析要素間關聯的密切程度;在關聯度矩陣Γ 的基礎上,分別按行或列求其平均值,如公式(3)所示,根據其大小可以篩選出城市旅游服務能力與城市旅游經濟間的主要影響因素。
在(1)式基礎上構建均值關聯模型(4),并據此式求出均值關聯度來綜合反映某一時刻城市旅游服務能力與城市旅游經濟關聯發展的程度。
式(4)中:m,n分別為反映城市旅游服務能力與城市旅游經濟子系統發展水平的二級指標數量,0<r(t)≤1。若取最大值r(t)=1,則說明兩個子系統間的關聯作用最強;若0<r(t) <1,且r(t)→1時,關聯發展效應趨于強化,r(t)→0時,關聯發展效應趨于弱化。
研究顯示,2005年以來,無錫旅游服務能力與城市旅游經濟關聯度總體呈現出波動上升態勢。均值關聯度由2005年的0.50381上升到2019年的0.55773,兩者互動發展效應不斷增強。其中,2005—2011年間關聯度表現出波動下降態勢,2011年以來又呈現波動上升態勢。2011年以來,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進步、旅游交通的改善、旅游服務能力的提高,無錫市旅游經濟持續增長(見圖4)。

圖4 2005-2019年無錫旅游服務能力與城市旅游經濟關聯度
總體上看,無錫旅游服務網絡空間聯系不斷加強,但兩大縣級市與中心城區旅游服務網絡聯系仍比較薄弱,旅游服務網絡空間結構演化帶來了明顯的經濟發展效應。在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加快推進的背景下,無錫融入區域旅游服務網絡、市內各單元之間特別是江陰、宜興與中心城區之間的旅游服務網絡一體化建設仍將提速。圍繞無錫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和打造“國內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設需求,綜合考慮發展現狀、發展需求和戰略導向,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按照全市“一灣、兩帶、兩翼、五區”的城市休閑旅游新空間結構建設要求,發揮旅游帶動經濟、傳播文化、增進交流、愉悅生活的重要作用,推動“資源+旅游”新發展。以“全域旅游”理念加快新興旅游目的地建設,結合特色小鎮發展,加快推進“互聯網+旅游”,推動數字經濟賦能旅行社服務網絡,加快向復合化、數字化、特色化等方向升級,實現全市旅游發展“一盤棋”,形成一體化、智能化的旅游服務網絡。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旅游服務設施及旅游業投資、開發,增強旅游服務網絡“韌性”。
第二,深度挖掘宜興和江陰文旅資源,同時加強商務配套設施建設,促進特色歷史人文資源、美麗山水和生態資源向現實旅游產品轉化,推動歷史文化名街名鎮名村、城市公園(園博園)、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研學基地、工業旅游點等疊加旅游功能,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加緊優化旅游產業(要素)空間布局,引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旅行社企業,深度融入全市和長三角旅游服務網絡,加深、加密與無錫中心城區的旅游服務網絡聯系,支撐無錫“全域旅游”發展。
第三,圍繞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的推進,嘗試建立無錫旅行社服務聯盟和“旅游云”平臺,通過“全媒體推廣+新媒體滲透+網絡事件營銷+精準化推廣”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系列化、多渠道地推廣無錫旅游。促進文化、體育、旅游、教育等領域的全貫通和大融合,形成跨區域的旅游產業鏈體系。其中,與蘇州、常州、湖州等城市共同推進環太湖灣旅游建設,共建環太湖旅游度假新勝地。積極融入上海都市圈旅游網絡,加強“賞花休閑游”“禪意養心游”系列產品推介。推動實施“蘇錫常暢游卡”,加強與客源城市的游客互送、市場互動,活躍旅游消費市場。